那老狗看着你娘年轻又长得好,就提出要你娘侍候他,你娘是什么人啊?她坚决不从,那老狗一直不死心。去年秋里,你娘在村外台台地锄苞谷时,被那老狗……你娘从此就病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今年春上过世……”听到这里,墩子眼里冒出了可怕的怒火,紧握小拳头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不弄死狗日姓周的,我墩子誓不为人!”
谋娃这时后悔了自己嘴快,给孩子讲了实情。他想孩子毕竟只有十来岁啊,哪是周财主的对手,况且姓周的屋里还有三个家丁三杆枪,弄不好孩子会白白送了性命的;他爷爷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现在就剩这么一根独苗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向死去的墩子爹妈交代啊。他立即改口说道:
“孩子,你现在已经知道了,咱从长计议,等过几年你硬棒了,叔帮你收拾那老狗。”
墩子抹了一把眼泪说:
“谋娃叔,你放心!”
回到周财主家西院的窑洞里,孟起叔已经睡了,墩子轻手轻脚地上了炕,钻在被窝里,寒风吹得窗户砰砰直响。他睡眼朦胧,又仿佛看到了母亲。灶膛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美丽的脸庞,动人的大眼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母亲抚摸着他的头,把他搂在怀里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这时,从房顶掉下来一条大虫,啪地掉在锅盖上,这大虫又变成了周财主,吓得母亲拔腿就跑,墩子见状,死死抱住周财主的腿不放,被周财主狠狠地踢了一脚,他躺在灶膛前哭着,周财主追着母亲向门外奔去……
一连几天,墩子一直吃不好、睡不香,他看见周财主就来气,看见这里的一切都别扭。这时凤儿正抱了些柴火来到西园南边的墙角为大太太熬药,墩子从窑洞出来,看着一阵风吹过呼呼蹿起的火苗,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中闪现——火,对,就是火。
两天后的这天晚上,夜色漆黑,周家庄死一般的寂静,西北风带着哨子,呼呼地肆虐在渭北高原上,人们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各式各样的梦,连黄儿也躲进窝里懒得出来巡夜了,只有槽头吃干草的骟骡子不时嘴唇相碰,发出吐吐的吃草声。
鸡叫头遍时,只见一个黑影从西院的窑洞里顺着偏门进入了东院。不一会儿,周家庄周财主家东院的草房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草房连着后边厦房,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两个时辰就将这个几世耸立在周家庄的最雄伟的建筑,烧成了一片瓦砾。
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周财主的东院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色彩,变成了一片焦黑。一家二十来口人,除西院喂牲畜的孟起、月桂和虎娃外,从周家老太太到太太小姐公子掌柜的,一个也没有跑掉,周家十来间厦房和前后两座青房、门房悉数被烧毁,西院三个家丁一个被烧死在火堆里,另两个也不知去向,墩子也没了踪影。
县城警察局来人勘验了现场,认为是有人事先给周家的人服用了迷魂药,否则也不会一个人也没跑出来,全被活活地烧死。于是在全县各个街道各个镇点各个主要路口贴出了缉拿墩子和两个家丁的告示,抓住疑犯者奖赏银圆十块,提供疑犯线索者奖赏五块。
周家庄的老百姓心底却洋溢着要过年一般的亢奋,幸灾乐祸地感激着老天终于睁眼了,仿佛这场大火是人们久已期盼的夙愿一般。议论中有说周财主罪有应得的,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还有感叹太惨了的。只有谋娃从周财主家回来一言不发,心里直嘀咕:墩子这小子不得了,真的不可小看!
墩子把天戳了个窟窿。
尧山周边顿时紧张了起来,警察当局到处盘查搜捕,捕拿疑犯,凡路上的行人,过往的商客,尤其是对走乡串户的生面孔更是严加盘查。一天之内,警察局里抓了大大小小十来个“墩子”,吓得尧山一带村子里的小孩子们都不敢贸然外出行走。(P8-9)
长篇小说创作费时艰辛,继《光景》后,历时三载,踏遍陕南陕北,又一部长篇小说《呼啸的枪声》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呼啸的枪声》原名《枪口上的红百合》,主要描写的是陕西革命战争史,是一部能够激发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本书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陕西大地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为大背景,成功塑造了尧山游击队队长王振山在习志坚为代表的共产党的培养下,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感人故事,深情讴歌了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了陕西人民在黄土地上英勇奋战、勇于奉献的照金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本书讲述了尧山游击队队长王振山,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年馑开始,直到他参加革命,领导尧山游击队驰骋在渭北高原上,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机智勇敢地一次次地粉碎敌人的阴谋,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迎接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为止,富有传奇色彩,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理想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展现了陕西人民投身革命的一幅幅壮丽画卷。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相互交织,情节曲折复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陕甘边区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有益探索,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
陕甘边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其基本思想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是立足实际,对这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界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根据当地实际,灵活对待具体情况,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活动,以农民为革命武装的源泉,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同时,与农民群众结为建设和捍卫革命根据地的铜墙铁壁。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时期把统战思想运用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与国民党军队和民团以及“绿林”武装、哥老会发展统战关系,同时也在国民党地方官员、士绅之间讲统战;不仅在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中做统战工作,而且在进行根据地建设中也特别注意多方位、多层面的统战工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陕甘边革命斗争得以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中,形成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首的领导集体。他们能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陕甘边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紧紧依靠群众,在远离中共中央并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独立解决陕甘边区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适合陕甘边实际情况的正确方针和政策,使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
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期,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虽艰苦卓绝,但势不可当,其进发出的共产党人烈火般的革命激情和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劲头,充分体现了洋溢于照金革命根据地的“照金精神”。它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
习仲勋是从群众中颖脱出来的群众英雄,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之中,无疑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成功的尝试。在毛泽东眼里,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弥足珍贵。
西北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烟云,但是西北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照金精神”,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斗争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照金精神可以使人们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陕西革命前辈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碲,通过对革命前辈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人生轨迹的反思性理解,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照金精神凝聚了陕西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理想信念。正是这一理想信念,使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西北根据地的建立不懈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据记载,旬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许才升等同志从被捕到牺牲,一直高呼口号:“共产党是杀不光的,我们的仇是有人报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镰刀斧头会断送你们的性命!”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在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西北根据地的领导人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关进监狱,受到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折磨,有些人甚至被挖坑活埋,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相忍为党,顾全大局,表现出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愿景,前人就有,后人还在为实现其而努力奋斗。照金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一定的文化精神总是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照金精神中所蕴含的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锲而不舍精神;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等等,都是我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把照金精神运用于经济建设中,它将成为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推动力,必将唤起人民巨大的热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是为序。
2004年1月
郭钊著的《呼啸的枪声》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王振山领导的尧山游击队驰骋在渭北高原上,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机智勇敢地一次次地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理想,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讴歌了陕西人民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步步惊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形象,正面积极。作品语言简练。
郭钊著的《呼啸的枪声》主要描写的是陕西革命战争史,是一部能够激发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本书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陕西大地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为大背景,成功塑造了尧山游击队队长王振山在习志坚为代表的共产党的培养下,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感人故事,深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了陕西人民在黄土地上英勇奋战、勇于奉献的照金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