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夕阳归来
谷雨来临的这几天,天气多变化,时晴时雨。星期五和几个朋友相约,星期天春游净土寺。
清晨,坐上公交车,伴着车内纷杂的笑声、聊天声,我静坐窗口,沐浴着窗外吹来的清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沁人心脾。我正享受着清风吹来的天外玄音时,忽然有人喊了一声:“你看多美的景色!”我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带着外地口音的女士,具体听不清是哪里的口音。睁眼一看,车已经驶进峡口,谷东西山,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桃花盛开,龙柏花香扑鼻而来,仿若醉入桃源,神清气爽。游人相互交头低语,听不清是感叹还是赞美,时而转头左顾右盼,时而朝窗外欣赏几眼,时而深呼吸一口,享受着清风送来的香味,醉了春风醉了人。
沿路走来,车内的嘈杂声消失了,好不容易静了下来,副驾驶座上一位男士的标准普通话又惊动了车内所有的游人:“看锦鸡,多好看!”锦鸡在汽笛声的惊动下,展翅呱呱地叫着躲进了路边的松林里。紧接着,清脆的鸟叫声,松涛,远近绿色、红色、粉色、白色装点的山群,不同的景色变换,调整着游人不同的心情。不知不觉,仿佛踏入了仙界神山,峰回路转,目不暇接,上了山坡又下了山坡,过了高山沟壑窄小峡谷,迎来了绵延的山峰。人的心情随着天空飘游的白云,不知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浮想联翩,已到净土寺山门。
游人刚下车,就被净土寺山门雄伟高大的仿古建筑、佛家雕刻上的彩绘吸引住了,赞叹的、拍照的、留影的,热闹忙碌。山门外的奇石怪树,亦是游人钟情的佳丽。入了山门,小道两旁的花草树木,迎风招手,含笑点头。伴着游人的脚步声,高低错落的山峰映入眼中。身旁不相识的一位游人告诉她旁边的同伴说:“你看,前面的群峰就是十八罗汉山,那里是十八罗汉朝玉帝。”她指着周围的群山转身一圈,又说道:“是莲花瓣,山下的建筑物便是寺院,寺院就坐落在莲花中心。”紧接着又给同伴讲起了这座寺院的住持海正大师建造寺院的故事。我紧随其后,认真耐心地听着各种耐人寻味的佛学文化知识。
踏进净土寺门,沿着石阶,沐浴着绵绵细雨,游赏了殿堂。肃穆庄严、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大大小小的菩萨塑像,都拥有着神奇而感人的故事。尤其是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受尽苦难,寻求真理,证悟觉醒,游览各国,平息战争,让所有人过上和谐安定生活的追求精神,那种大爱的自在而善良的心,震撼着每个人。各位菩萨、罗汉以智上求大道,以慈悲下待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愿天下众人远离苦痛的救世慈悲的心和作为,让人倍感亲切可敬。游着、玩着、赏着、思考着,让我明白了更多的道理,联想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正是菩萨心肠,慈悲行为。我们翻阅中国革命史,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今天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共产党人,让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拥护、珍惜,更有责任用大公无私的心和行为去维护民族的安定团结。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慈爱的心。
休息片刻,过了午时,雨停云散,漫天烟雾绕山峰,人如步入仙境。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不知不觉来到了天然佛前,远观让人赞不绝口。一块石头竟然孕化成了人形,蕴积了万物之灵气,大自然之神奇,正应验了万物皆有灵性的真言。每位游人都用赞美的声音和留恋大自然神奇之美的愉快心情,体悟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存环境。我们应该去保护,去爱护,去维护它们。
净土寺周围的环境让游客迷恋,它净化着众人的心灵,修正着世人的行为。(P33-34)
心路历程的昭示 吴耀光
知道燕燕有出版自己文集的打算是一年前的事了。当她把这一想法告诉我的时候,对她的这一打算我认为多少有些不切实际。倒不是对她的写作水平质疑,而是自己太清楚在现实社会,出版书籍是一件劳神费事而不会带来丝毫经济效益的事情。当我把我的看法告诉她的时候,并没有动摇她的信心,也没有半点失落,反而增添了些许自信。我看出了她的执着,对于这点我是能理解的,因为我知道她虽然身处当今社会,但她人生的向往却和社会潮流背道而驰。典雅、质朴是她的追求,不言放弃的个性与同龄女孩格格不入,看来谁也动摇不了她出版自己作品的信念。
直到前段日子,她突然给我拿来了打印完整的书稿和与太白文艺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她让我帮她审读,把把关,并请求写几句话作为序言。
说实话,对她的书稿把把关,对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为她的作品写个序言,我颇为踌躇。这倒不是因为当今文坛上对作序之风已有偏见,而是因为为人作序者,应该是该领域驾轻就熟的泰斗。我毕竟人微言轻,学识浅陋,似本没有资格为她的书写序,但读了书稿之后,我深为她不惮劳作和对文学的执着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同时看到她在后记里的感言,所提到的几位鼓励、鞭策她的人都是受我崇敬、在本地区具有影响的挚友。他们的伯乐精神再次感动了我,于是我就拿起了笔来。
作者从小酷爱文学,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奠定了她写作上独特的表述方式,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寻味,能让人掩卷深思。
“文如其人”,此言已成定论,冠之于她的诗文还是恰当的。文学作品肯定是作者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人情感、写作风格及审美等诸多个性外化的精神产品,必然带有各自的生活志趣的烙印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她的诗文之所以与众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散文的记人叙事都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原汁原味。这大概与她的个性有关,显示她骨子里保留着现代女孩子罕见的纯朴、率真和实在,这种纯朴的个性表现在她的散文写作上,构成了她诗文的独特性,也成了区别于时尚散文的一枝独秀。她的每篇散文是用童真般的眼光审视生活,审视事物。想写的、想说的诉诸文字,不加修饰,全盘托出。我喜欢阅读散文,见惯了当下流行的那些玄奥、虚幻、辞藻华丽,使人眼花缭乱而最终不知所云的诗文,回头再读燕燕的作品,顿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她的作品不论写人叙事,或是袒露作者自己心灵之困惑、精神之彷徨、感情之徘徊和对社会现实之无奈,都是把心底要说的话用大量的描写、铺陈等手法全盘展现出来,直观、简约、一目了然。这正是当今许多散文所缺失的。
总而言之,燕燕这次入集的诗文,算不上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但也是缠绵悱恻的小夜曲;不是铁板铜琶高唱的“大江东去”,而是丝竹弦板巧弄的“晓风残月”;不是富豪花园里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平民花台上朴实鲜活的草花。整个文集没有空洞的口号式的说教,篇篇都是见人见事、有血有肉的内心真情的告白。
当然。可能由于她的人生阅历浅,触及社会现实不深,致使诗词的意境欠拓展,格局并不是那么严谨,情调昂扬。有几篇文章在表现方式、布局谋篇方面,显得牵强单一,叙述手段欠灵活,这些瑕疵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好在作者还很年轻,并有着冲决羁绊的个性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她继续刻苦努力,她的作品将会更加成熟。这次结集出版自己的作品,肯定是她写作道路上的一次总结、一个里程碑。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她不会封笔,将会有更加优秀的诗文奉献给广大读者和关注、关心她的人。
杜甫有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看完作者的原稿,对好几篇诗文感慨颇多,好在作品集出版在即,很快和读者见面,精华或者糟粕读者自有判断,再则作者嘱我时只要我“写几句序言”,我明白她的意思,不可喧宾夺主。虽有欲罢不能的感觉,但只好搁笔。上述所云,是否切题,不知能称作“序”否?
吴耀光:世纪论坛特等奖得主,著名书法家、作家
马艳梅著的《凝月垂泪》是一本散文集,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散文、诗歌及生活杂感等近二百篇文章,文字简练、优美、流畅。作品以歌颂生活、赞美生活为主要内容,描述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腻情感。其中大部分在各类报纸杂志、各大文学网站发表登载,并受到大量读者的赞许和好评。
马艳梅著的《凝月垂泪》以散文为主,其中也收录了一部分短篇小说、诗歌。抒情与写实里面详细记录着亲情、友情、爱情、生活的认识经历与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是作者自大学毕业后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生活的不同经历会让我们明白很多不同的事情,就像每个生命都会带给你独特的感悟一样。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你无能为力的,但有一样东西,却可以让这种无能为力春风化雨,这就是一个人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