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意大利。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其实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冯骥才的散文集《意大利读画记》展现出的高远、宽容和人性的文化眼光,以及审视这个时代及艺术的从容,在众多以文艺复兴为题的图书中,是出类拔萃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意大利读画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骥才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带一本书去意大利。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其实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冯骥才的散文集《意大利读画记》展现出的高远、宽容和人性的文化眼光,以及审视这个时代及艺术的从容,在众多以文艺复兴为题的图书中,是出类拔萃的。 内容推荐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意大利读画记》作者冯骥才先生采用游记笔法,行旅之间,兴之所至,有感而发,以画家兼作家的双重身份,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探寻、解读意大利名画、名家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文化、历史尊重的情怀。 目录 前记 泡在水里的威尼斯 爱情可以弄假成真 斯卡帕:与历史对话的现代建筑师 到博洛尼亚看最老的东西 朝圣,去乌尔比诺 完美的《完美城市》 在乌菲齐看到什么? 美第奇,站在历史上的富豪 但丁故居 再看《大卫》 勾魂的眼神 泥泞天使 结识里卡尔罗 托斯卡纳的风光 巨人们的合作 哥伦布的小屋 帕格尼尼的女人 海耶兹的《吻》 揭去伪装的《最后的晚餐》 剥了皮的巴多罗买 附录 原作的力量 重光西斯廷 意大利断想 试读章节 泡在水里的威尼斯 在威尼斯,我总为那些数百年泡在水里的老房老屋担心,它们底层的砖石早已泡酥了,一层层薄砖粉化得像苏打饼干,那么淹在下边的房基呢?一定更糟糕,万一哪天顶不住,不就“哗啦”一下子坍塌到水里? 威尼斯人听了,笑我的担心多余。一千多年来,听说过哪所房子泡垮?只有圣马可广场上那个钟楼在一百年前发生倾斜,重建过后就没事了,今天一如皇家卫兵那样笔直地挺立着。 其实威尼斯所有的房子并非建在水里,而是在一片沼泽中间的滩地上。这一次,我乘飞机在威尼斯降落时向下望去,看到了这里地貌的奇观。大片的水域中间浮现着一块块滩地,此时正值深秋,滩上的草丛变得赤红。绿水红滩,景象奇丽夺目。虽说威尼斯濒临亚得里亚海,但这里的水却不是纯粹的海水,它一部分来自内陆许多河流的淡水。咸涩的海水与清新的淡水交融一起,再给天然的沙坝阻截,渐渐形成了一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潟湖。在这种又咸又淡的潟湖里很少生物,只有一种淡银色的尖头小鱼。二十年前我在盛产手织花边的彩色岛上,曾蹲在水边看人钓此种鱼,但这种鱼不能吃,人们只是钓着玩,每每钓上来便摘下钩,扔回到水里。威尼斯的海鸥和水鸟很多,大概在这个水城中到处可以找到食物。它们都吃得很肥,有一种白肚皮、灰背的大鸟像小猫一般,很足实,有点吓人,其实它们胆子很小,你的手一伸过去,它就飞跑了。 古代威尼斯人就在这潟湖中的滩地上砸下密密实实的木桩,中间填上沙砾,上边铺一种又厚又大的石板。这些石板是经亚得里亚海从斯洛文尼亚那边的伊斯特拉运来的,这种石头的防水性能极好,几层石块铺好后,再在上边叠砖架屋,当然坚实可靠。不知这主意最初是哪个聪明的人发明的。历史总是把伟大的普通人忘记,威尼斯却受益于这个水中建房的高招,直到今天。 潟湖受大海潮汐的影响,每天都会涨潮落潮。涨潮时所有房子像站在水里。威尼斯有一百多个建满房屋的岛屿,四百多座连接岛屿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桥梁。绝大多数的房子的正门开在岛上陆地的一边,后边是临水的私家小码头。在威尼斯如果想走近道,就得上桥下桥,穿街入巷,很吃力;如果想省腿脚,便乘船渡水过河。河道大多很狭,像水上的胡同,船身必须细长才好穿行。桥洞又低,不能有船篷。所以这里独特的风光是那种月牙式两头翘起的优美的小舟——贡多拉,蜿蜒幽深的水道,插在老屋前各色各样的拴船的杆子,这一切都五光十色地倒映在波光潋滟之中,水光摇曳,影如梦幻,变化无穷,入夜后灯光再加入其中,无处不叫你感到新奇。 威尼斯这种世上唯一的奇特的风光,自古以来就为画家所痴迷。在古代欧洲的风景画中,“威尼斯风景”恐怕是最多的了。数百年来一直有大批画家聚在这里,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到今天的国际性的“双年展”。 不过,对于这个最初是靠水陆交通与商贸发达起来的城市,商人比画家更多,而且个个比莎士比亚笔下的商人厉害。一个导游告诉我,一次他带一个旅游团来威尼斯,他对团中的游客们说,你们买东西时可得留心点儿,别叫威尼斯的商人“忽悠”了。在游客们分别去购物后集合起来时,他发现一个游客买的皮包买贵了,就说你这包儿花的钱多了,质量也差。这游客听了就要去退货。导游说你退不成,这里的商人厉害着呢。游客非去不可,拦不住他就去了。可是不多时这游客笑嘻嘻地跑回来,手里提着两个同样的皮包。他不但没退成,反叫威尼斯商人又多“忽悠”一个。 P11-13 序言 有时写作来自于一种机缘。 今年入秋时候不期而遇——十月之初,先是受邀飞往遥远的希腊雅典去参加“中欧文明对话”;到了十月底,应好友韩美林之约,去一趟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出席他在那里举办艺术大展的开幕式。这突如其来的两次出行,使我来了灵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意大利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圣地,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日出”的地方。何不借机用这个机缘,去活生生体验与感知一下那个使人类永恒骄傲的历史,并向历史提一点问题? 于是,我确定好一条路线,在威尼斯活动之后,立即南下,围着亚平宁半岛的中北部绕上一圈。将那些曾经被文艺复兴的光辉照亮的地方一个个跑下来。我要看那些古城,我知道意大利人是自己历史的知音,他们敬畏历史,珍惜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我还有一个重点是看艺术:建筑、雕塑、画,特别是画。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其实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所以这本小书的名称是“读画记”。 我想知道画后边的画家和艺术史,雕塑里边藏着的思想,古城中依然活着的生命和灵魂,更想知道“复兴”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它史无前例地到达怎样的高度,它给后世留下什么?它靠哪些非凡的大师实现这个复兴?复兴仅仅是重现昔日的辉煌吗?当然,我还会情不自禁地用别人比较一下我们自己。因为比较是一种获得思想的方法。 尽管我有那么多思考,我还是珍惜此行中种种神奇又美妙的感知。所以在写作上,我没有选择思想随笔,而是采用了游记的笔法。因为,游记适合这种不期而遇的写作。行旅之间,有感而发,兴致所致,随手写下,而这种写作一定带着许多惊奇的发现和活脱脱的心灵感受,就像一本“艳遇”的日记。 其实,此前我两次来过意大利,当时都有很强烈的写作冲动,回来后也写过几篇短文,可是回来后被什么横着插进来的事“拦截”了。记得我曾经很想写一写在庞贝废墟里的思考,在锡耶纳那条古街上深刻的感触等等等等,可是,只要没有写下来就什么也没有。游记是无法事后再写的,它是一种即兴的写作。 这一次我非写不可了。其中,还有一个私人化的缘故——今年是我的金婚之年。妻子是我此行的同伴,我想以此书做为一种金婚的纪念。对于写作的人,这可能是最好的一种纪念,尽管我在此书中没写下任何与金婚有关的细节与文字。我之所以在这里把自己这“隐私”说出来,是想表明我对此次旅行所付出的心力。作家大多是情感用事的,即便思想也蕴含着情感,是一种情感化的精神表达吧。 我这是第三次来到意大利。前两次写过几篇有关意大利文化的手记,由于内容上与这次的“读画记”相关,故附录在后,以便彼此呼应。 是为序焉。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动笔 二○一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定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