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州,奥兰多
1个月前
海关人员一脸茫然。几分钟前,一名沙特阿拉伯男子来到她的窗口,而随后所有的事情都一反常态。8月4日,该旅客从伦敦搭乘维珍航空公司15号航班来到奥兰多国际机场A航站楼。他缓步来到边检站,经过短暂的等侯,向工作人员出示了自己的护照、申报表和出入境登记表。
这些文件明显填写有误,但海关人员很难为他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名叫穆罕默德·卡塔尼的旅客不仅不会讲英语,而且态度傲慢无礼。于是,工作人员只好把他交给另一名检查员,由他找人为这位旅客进行翻译。
当天下午5点半刚过,卡塔尼被带到何塞·梅伦德斯一佩雷斯的办公室内,接受进一步盘问。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已经入行12年,因为经常接触沙特阿拉伯的旅客,所以对于如何帮助他们改正入境表上的问题,他早已驾轻就熟。在他看来,这一次同样不是什么难事。
但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很快就意识到,他的判断是错误的。卡塔尼黑色的双眸中充满了怒火,这让梅伦德斯感到十分惊恐。从卡塔尼的肢体语言可以看出,他举止傲慢、气焰嚣张,似乎已经被仇恨吞没。
在来到海关之前,梅伦德斯-佩雷斯曾经在军队待了26年。在他看来,卡塔尼很可能是一名士兵。这个人身着黑色服装,留着一头短发和稀疏的胡须,看起来相当魁梧。
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匆匆翻阅了卡塔尼的证件,立即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他既没有购买回程机票,也没有预定住宿地点。这一点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于是,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带来了一名阿拉伯语翻译,很快开始对卡塔尼进行盘问。
“卡塔尼先生,你为什么没有返程机票?”
“我不知道离开美国后要去哪里。”他一边恶声恶气地用阿拉伯语作答,一边用手对着海关人员的脸指指点点。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向后退了一步。难道此人是个杀手?受雇行凶的刺客经常会临时决定自己的行程,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心想,不过也许是自己黑帮片看多了。但无论如何,卡塔尼的回答都令人感到不安,因此他只好再次发问。 “我有个朋友会晚几天到美国,”卡塔尼说,“他知道我要去哪,他会安排让我离开。”
“你知道你的朋友什么时候到吗?”
“三四天以后。”卡塔尼冷笑道。
梅伦德斯一佩雷斯换了个问题。“你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他问,“你会停留多久?”
“我要在美国旅游度假,一共6天。”
“如果度假只有6天,为什么要花一半时间等你的朋友呢?”
卡塔尼对这个问题满脸不屑。梅伦德斯·佩雷斯只好另换话题。
“那你会住在哪里?”
“酒店。”
这显然是信口开河。“你既不会讲英语,又没有预订酒店,在奥兰多会遇到很多困难。”
“到时候会有朋友在楼上等我。”
“好吧,”梅伦德斯一佩雷斯说道,“你这个朋友叫什么?”
卡塔尼挑衅般地向前探了探身。“没有人会等我。”
眨眼之间,他再次出尔反尔。
“要是这样的话,我还得回到之前的问题,”梅伦德斯一佩雷斯问道,“你打算怎样在奥兰多旅行?”
“我会给朋友打电话,让他过来接我。”
对于卡塔尼的一派谎言,梅伦德斯一佩雷斯竭力让自己显得无动于衷。“好吧,那告诉我你这个朋友的姓名和电话。”
“不行!”卡塔尼咆哮道,“这不关你的事!”
这次谈话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经过搜查,海关人员找到了2800美元,这些钱根本不足以支付6天酒店住宿和返程机票的费用。卡塔尼说会有朋友给他送更多钱来,但这个人他才认识不久。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忍着没有笑出声来。一个几乎素不相识的人会慷慨解囊,拿出几千美元给他买机票?他问卡塔尼是否愿意发誓自己说的是真话,这名沙特阿拉伯人表示同意。
在让卡塔尼发誓后,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再次问起了第一个问题。
“我不回答。”他索性一口回绝。口译员把他的话翻了过去,然后直盯盯地看着梅伦德斯·佩雷斯的眼睛。“这里有些事情不对劲。”梅伦德斯-佩雷斯点头表示认同。情况已经十分清楚。他不会允许卡塔尼入境。随后,梅伦德斯一佩雷斯向上级解释了这一决定,后者授权他将这名男子遣返伦敦。梅伦德斯·佩雷斯返回办公室,告诉卡塔尼他被拒绝入境,并建议他主动撤回入境申请。卡塔尼顿时变得怒不可遏。“我不会再花钱买一张返程机票的!”
梅伦德斯一佩雷斯点了点头。“没问题,”他说,“我们会让你在拘留所过夜,明天我们就会安排好你的机票,让你返回出发地点。”
当这番话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后,卡塔尼的脸顿时耷拉了下来。好吧,他会撤回他的入境申请。遣返手续很快安排就绪。在飞机起飞前,梅伦德斯·佩雷斯和另一名边检员一同将这个沙特阿拉伯人护送至登机口。卡塔尼一边准备登机,一边转过头来,对这两名海关人员怒目而视。
“我还会回来的。”他恨恨地说道。这是他抵达奥兰多后第一次讲英语。
这个被派往美国与其他恐怖分子一起劫持和撞毁民航班机的“基地组织”成员气急败坏地登上了飞机。在航站楼外,这次行动的主谋穆罕默德·阿塔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第20个劫机者的到来,但是卡塔尼却一去不复返。P12-14
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我惊叹于该书作者的架构设计才华、材料调度能力、文字驾驭功夫和视觉营造水平,它使得读者欲罢不能。作者不仅生动还原500天内相关重大反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关系,而且全景式扫描美国政府、军情部门、司法系统和新闻界十分庞杂的运作方式和相互关联,轻松而清晰地呈现了美国国家庞大体系的决策过程。
岳刚 著名军事评论员
“9·11”事件使美国蒙受奇耻大辱,近百年来未落炸弹的本土被侵犯,怒火中烧的决策者和复仇心切的民众促动扣响扳机,席卷起全球反恐之战。借反恐之名,行清除刺头之便,其目标模糊,胃口却很庞大。被阿富汗和伊拉克浇了冷水,美国开始力不从心。其在汲取教训之余仍需反思:冲动不智是魔鬼,私利膨胀乃深渊。
朱克奇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谎言确实是塑造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仇恨与狂妄。但战胜谎言的力量也深植于我们的心灵。《谁激怒了美国》以一种相当明快的风格带领我们观察谎言,烛照幽暗之处,正是对抗谎言最切实的努力。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人们。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曾有幸与这样一个人密切合作。8年前,当我第一次遇到乔丹·沃尔夫时,他还只是一名高中生,负责为我的上一本著作整理文件,但他敏捷的才思和无与伦比的工作热情却让我感到惊叹不已。随后,他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塔夫托大学获得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目前,他正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法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在校期间,乔丹同意协助我从事本书的创作。作为与我全面合作的一名伙伴,从采访线人到挖掘资料,从记录事件到通篇构思,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务。请记住乔丹·沃尔夫这个名字,将来他一定会有所成就。
布伦特·鲍尔斯不仅浏览了我前两本书的手稿,也通读了本书的手稿,并为我提供了全面的建议。他的指点让本书焕然一新。黛安·小原一如既往地担任我的誊写员,并且再次证明,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乔丹和我为本书搜集的材料可谓汗牛充栋,不仅堆满了两间办公室和一间卧室,而且最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其他人的几个房间。玛吉和特里·蒂本为我查阅了这些资料,并精心整理出数千页记录,让我得以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件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此外,埃林顿·汤普森也为我撰写的每一本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最令人激动的一件事就是我有幸再次与出版界最优秀的编辑之一史黛西·克里默继续合作。她让我感到了与业界顶尖出版商合作的乐趣所在。试金石出版社的梅根·里德永远是一位令人鼓舞的向导,只要我需要帮助时,她总是会向我伸出援手。她就像一位恪尽职守的监工,每当我迷失方向时,她就会让我重回正轨。虽然我一次又一次错过了交稿期限,但制作编辑丽莎·希利和制作经理乔治·图里安斯基始终表现得极为耐心,在此我希望对他们致以歉意。文字编辑马丁·P.卡洛和校对W.安妮·琼斯多次指正了我的错误,图片编辑鲁斯·李梅为本书设计了简洁醒目的装帧。
最后,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地为我的创作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当我感到灰心失意时,他们会对我表示支持,并报以微笑;当我陷入困境时,他们会鼓励我继续前进。我的妻子特丽莎一路陪伴我走来,她既是我的编辑,也是我的知己。我的3个儿子,亚当、瑞安和萨姆,每天都会为我带来快乐。当我遭遇困难时,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耐心,并给予我不懈的支持。亚当还直接参与了我的工作,主动承担了繁重的任务,为我打印了数千页电子邮件和其他记录。他们4个人是我人生中无穷无尽的欢乐之源。我无法找到准确的措辞,以表达我对你们的挚爱。
不过,也许这正是最合适的语言。
这本书与我最初的方案相去甚远。我本打算记录“9·11”恐怖袭击至2009年1月布什总统第二届任期结束后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种种反应。但是随着逐渐深入的挖掘,我越来越意识到最初的方案是错误的。反之,我发现这场反恐战争中的方方面面都与“9·11”事件后的500余天(确切地说是554天)内所作出的判断息息相关。
其间发生的一切,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非法窃听到秘密监狱,从在押人员待遇法到非常规引渡等,都可以追溯到这18个月。在随后将近6年的时间里,美国发生的一切莫不是对上述决定所作出的反应。同样重要的是,我还认识到,这场反恐战争的初期策略不是仅仅出自某一群政客或某一国政府之手。布什政府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对恐怖分子发动的全方位袭击却并非美国独家制造。
因此我改变了写作方向,转而集中研究这554天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便对这场时至今日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重大悲剧追根溯源。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深知,如果仅仅是对发生在权力中心的事件进行描述,我就有可能失之偏颇,因为塑造历史的还包括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像当局对《日内瓦公约》和秘密监禁所作的决定那样,非常规引渡不只是政府部门在会议室内制订的大政方针,而且是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具体政策。这些经历有时骇人听闻,但是却在无形中对国际政策的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忽视这些独立的事件,我就是疏于职守。
正如对诸多历史事件的记述一样,本书涵盖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内容,但是也加入了很大一部分让人震惊的事实。原来关于“9·11”事件,很多为人公认的版本并不准确。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我进行了多次采访,翻阅了大量文件,听取了不计其数的秘密录音。这些资料揭示了一系列此前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使本书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变得更加清晰,有些情况甚至更加令人震惊。我相信,正是这些盘根错节的故事,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国内和国际的、重大和琐屑的,反映了这场重大变故的本质所在。对于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还有待历史学家继续探究。
那些希望在本书中一窥笔者立场的读者无疑会大失所望。我向来不怎么相信个人观点,即使是自己的观点也不例外,因此本书旨在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进行冷静客观的描述。我发现,在这些故事中,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黑白分明的。毫无疑问,“9·11”事件中存在很多糟糕的决定,但很难说谁才是最大的元凶。布什政府的官员及其盟友不希望将极权体制强加于美国,而其批评者们却不愿对恐怖分子姑息纵容。双方很少会对彼此的顾虑置之不理,而是竭力想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寻找适当的平衡。至于两者孰是孰非,或者其中是否有正义可言,我想还是留待读者自行判断吧。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是两届乔治·波尔卡奖获得者、两度普利策奖提名作家库尔特·艾肯沃德最新力作!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参考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炭疽袭击调查、关塔那摩审讯记录、政府机密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描述“9·11”袭击后的500天内,美国高层所作出的决策、设下的骗局以及制造的幻像。这些秘密与谎言不仅令人痛心疾首,而且助力美国建立霸权新秩序,至今仍影响全球格局。
阿富汗战争犹如美国打响全球冲突的第一个“札炮”,使美国一石数鸟,加速定型全球霸权体系;关于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真相并非如你所想……
关塔那摩就像生产秘密、制造谎言的机器。嫌疑人在军情部门五花八门的刑讯逼供下,吐露无数荒诞情报,竟然成为庞大国家体系的决策关键?
新闻主持人和参议员先后收到炭疽粉末匿名信,幕后黑手竟是美国军方炭疽专家?
从白宫到“眼镜蛇”会议室,从关塔那摩到中情局总部,从“基地组织”训练营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让你在反思和批判中看清秘密和谎言下的真实世界。
两届乔治·波尔卡奖获得者、两度普利策奖提名作家库尔特·艾肯沃德最新力作!参考600小时采访、数以千页非法窃听材料和秘密监狱审讯记录……
历经500天,辗转13国,追踪200多个人物命运,全景式扫描美国政府、情报机构、司法系统和新闻界的运作内幕!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以波澜壮阔、细致入微的叙事手法,立体再现惊心动魄的决策内幕和博弈得失。从白宫到“眼镜蛇”会议室,从关塔那摩到中情局总部,从“基地组织”训练营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的中心,在反思和批判中看清秘密和谎言下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