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下北上求学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春桃//陈桂棣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纪实作家陈桂棣、春桃经过深入调查,亲身体会,讲述孩子上学的那些事儿。直面中国教育之殇、学生之痛、家长之苦!与您一起探究三亿孩子上学那些事儿!

《南下北上求学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揭示中国教育体制弊病已成民族之痛的反思力作。作者用冷静的笔触,平静的叙事,和读者首次分享这些年来有关学校有关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们记下了一棵小树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留下的年轮,记下了一个纯洁聪慧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一个厌学的学生!

内容推荐

《南下北上求学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揭示中国教育体制弊病已成民族之痛的反思力作。

小明原是一个聪慧好学的孩子,为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作家夫妻为他三易其家,三次转学,转入了市重点小学;“王牌学校”也是徒有其名,校长腐败堕落,老师打骂学生,学生不堪重负,小明最后成了厌学的孩子;为让小明走出噩梦,他们又远赴天津购买“蓝印户口”,殊不知想当“蓝印学生”也是望梅止渴。

《南下北上求学记》作者陈桂棣、春桃一改宏大叙事的风格,饱含泪水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亲身经历又刻骨铭心的故事。作品的新鲜、生动、敏感乃至犀利,依然是当今报告文学创作中少见的,让人感受到直面现实写作的警世力量。

目录

自序:假如孟母活在今天

引言:南下

第一章 异地求学

打麻将的老师

爱闯祸的孩子

第一次转学

第二章 不回家的孩子

金鱼也需要朋友

刘胡兰与刘文学

网络的诱惑

老公的维权

妈妈的脾气

第三章 快乐的时光

数学考了全班第一

各有各的活法

北海公园与大海

第四章 进入了重点小学

第二次转学

天下第一格式

原来老师也打人

第五章 好老师坏老师

刘老师的小红花

骄傲的卫生监督员

家长的义务

蓝印户口的诱惑

第六章 谁搬走了他的桌子

养蚕日记

班干部也很有权

痛彻心扉的日子

“小明是畜牲!”

第七章 老师集体罢课

家长们

老师的爱心哪去了?

不能见报的新闻

第八章 负担重于泰山

课外辅导班

周老师的作业大单

与校长的对话

历经艰辛办“蓝印”

第九章 成了厌学的孩子

致命一击:贴标签

写不好作文了

警察找上了门

第十章 一个不流血的战场

全员备战小升初

“陪读”的另一种诠释

想当蓝印考生不容易

尾声 北上

试读章节

那天晚上,就在我和小明最后一次走出洪老师家那条巷子的时候,正巧碰上了南小的郑坚老师。原来他就住在洪老师隔壁的一幢楼上。

听我介绍了小明在洪老师家“辅导”的情况,他颇感意外。他说:“在我的印象中,洪老师当年还是比较敬业的,人也不错,只是她退休后就很少接触了。现在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搞钱,老太太大概耐不住寂寞,又带起了学生。可她带的学生也太多了,各个年级都有,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总归是有限的,这样做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了。”

我叹道:“是呀,人是会变的,你们学校不是也有了变化吗,原先的蔡校长终于被你们赶走了。那位蔡校长现在到哪儿去了?”

郑老师说:“看来她的上面还是有人,南小呆不下去了,马上就被调到一所中学去当了副校长。我们学校操场上的那块墨绿色的塑胶跑道,你还有印象吗?承包工程的这个人同时还承包了其他几个学校的塑胶跑道,承包商后来出事了,也就把蔡供了出来,说蔡收受了巨额贿赂,上面再也保不住,就被抓了!”

我问:“你们老师的待遇改善了吗?”

郑老师说:“阳光工资补发了,别的福利也不敢再扣了。”

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说:“这就好。说明市里还是解决了问题。”

郑老师却有些愁眉不展:“市里对这件事还是很忌讳的,以前每回教育系统评优,南小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罢课事件发生之后南小便榜上无名了。我们有两位很有水平的老师,也就因为上面怀疑他们是罢课的组织者,本来应该评上特级教师的,可从此再无希望。”

我问他:“现在的这位华校长还好吗?”

“怎么说呢?”他苦笑了一下,说道。“为人也还正派吧,可就是没有多大能力。他原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我相信他会把中学的那一套原封不动搬到南门小学。中学和小学看上去都是学校,可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身体、心理以及心智的发育上,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上,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因此,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今天所有的中国中学抓的就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出成绩,对什么也不懂的毛头孩子也这样抓,岂不是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吗?”

华校长在烧了第一把火之后,没有老师敢私自带学生,或去社会上的作文辅导班、奥数班上课了。接下来大家都翘首以待,等着华校长烧出第二把火呢,他却已无计可施,不出郑坚老师所料,他就把过去在中学抓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搬到南小来了。

从周小萍老师的身上也印证了郑老师的预见性。很快我就发现,周小萍抓学生考试的分数比以前抓得更紧了。问题是,她并没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上做任何改进,又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唯一的办法就是又一次加大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没完没了地抄课文,抄生字生词,抄段落大意,抄中心思想,抄得最多的还是那本课外辅导教材“一点通”,一个学期下来,一本厚厚的“一点通”,小明居然从头至尾抄了两遍。而最能够综合锻炼学生们写作能力的作文,她是十天半个月也不让大家写一篇,但临近考试了,又会突然多得吓人,几乎能一天布置一篇,只见布置却很少见她批改。

也许小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年龄又大了一岁,他对周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虽然还不可能会公开地顶撞,对她布置的过多过烂的作业,也敢采取一些应付的小手段。比如,周老师要他们抄一篇完整的课文,小明往往是前面抄一段,后面抄一段,就把中间的漏掉。有一次,我检查小明的作业时,发现不对劲,课本上的那篇文章明明有几页书,怎么到了他的作业本上就只抄出一两面呢?仔细一对照,才发现他少抄了好几段。

我问小明,“你怎能做出这种糊弄老师的事?”

他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这样做,反正交上去周老师也不会改!”

我问小明:“你怎么知道周老师不改?”

小明说:“很多同学都知道。”

他说丁大鹏有一天把语文作业本忘在教室里,当天没有做作业,第二天上语文课小组长收作业本时,丁大鹏就把一个字也没写的作业本交了上去,结果,平安无事。丁大鹏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王小天,王小天就在做完这天的语文作业后,故意用浆糊把那两面作业的一个角粘在一起,后来作业本发下来时,粘在一起的那两面原封未动。这消息传开后不少同学就都知道周老师每天光要同学做作业,自己却连翻也不翻。

我严厉地批评了小明,说:“妈妈不允许你再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表面上看你是在欺骗老师,实际吃亏的是自己。你是在为周老师念书吗?需要掌握的知识你一定要掌握,如果觉得作业太多实在做不完,妈妈也会为你签字。妈妈希望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于是这天我破例在小明没有完成的语文家庭作业上,签了字。

我不允许小明再干这种投机取巧的事,小明也不敢再在完成“家作”上耍小聪明。但周小萍老师布置的作业,却是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为按时完成这些作业,小明常常会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有时甚至深更半夜。

这天中午,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才吃过饭,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就接到一个电话。

我问:“哪位?”

话筒里传来一个女声,她说:“我是周老师。”

我一下警觉起来,猜不出她这时打电话会有什么事。忽然想到这几天我们的创作任务很紧,经常睡得很迟;而小明做作业也常做到很晚,有几天我们都睡过了头。

果然,周小萍在电话中提醒我要督促小明上学不要再迟到,说小明已经迟到几次了,搞得学校扣了她班上的分。

我感到十分抱歉,却也为小明感到委屈。作业布置得那么多,孩子要忙到半夜三更,能怨孩子迟到吗?

我很想当面向她提个意见,希望她能手下留情,减轻一点学生的负担。但一想到提意见容易,提罢意见的后果难料时,话已经到了嘴边,又硬是咽了回去。

我想别的孩子作业一样的多,人家可以不迟到;别的家长一样受罪,大家都不吭气,我何必再把周小萍得罪一回呢?

于是,我除了表示歉意,还保证:“请周老师放心,我们以后会注意。”

我是谦和地笑着回答的。放下话筒后,我的心里很不舒服,一点倦意也没有了。P217-220

序言

早就有人建议我们写一本《中国教育调查》,我们确实也为此动过心,因为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也常听人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今天中国的教育状况是令人有些失望的。

诗人蓝蓝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感到两个还在读初中的孩子课业压力太大,常常要忙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她就在网络上发起了一项社会调查,竟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其中不乏一些领域的知名人士。她在发起社会调查时悲愤地说道:“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家中有学生或者教师,你每天所闻所见,或者打开报纸、网络,几乎隔天就会出现学生因不堪写作业的巨大压力而离家出走、跳楼自杀这样的新闻报道,这些事情叫人简直忍无可忍!”《人民日报》甚至也刊文《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

其实,以灌输为手段,以应试为中心,以扼杀青少年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为后果的这种教育体制,叫人忍无可忍的岂止是“作业的巨大压力”?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就说过:“我们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学校。”中国确实需要大打一场教育领域的“解放战争”。遗憾的是,温家宝指出了当今中国教育问题的实质及其严重性,但他在十年的任期之内却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件事情,可见要策动这场教育领域的“解放战争”的困难之大,决心难下。这种以考分为核心指标、高度行政化了的教育体制显然已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意。过去中国学生崇尚的是建功立业,渴望当工程师、科学家;而现在,却是千军万马挤进“国考”,争做“公务员”,去从政当官,做有权有钱的人。权力和金钱的魅力暗淡了人们的理想,在我们追寻大国、强国的今天,中国的教育首先就摧毁了大国公民应有的品格、气度和精神。

钱学森生前曾严肃地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到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新科院士”的名单统计中,留学回国的仍占到九成。这不仅表明钱先生的盘问并非耸人听闻,也再次昭示中国教育的耻辱!

我们陆陆续续了解到的从中国幼儿园到大学校园发生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故事,是足以像过去搞农民调查一样来一个“宏大叙事”。不过,后来还是放弃了《中国农民调查》那样的一种写法,这是因为我读到了春桃的日记。我知道春桃爱写日记,知道她爱把每天的所历所感所思记下来,却没想到作为一个母亲的春桃,有关我们儿子读书的事她就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那些饱含泪水的文字十分详实地记录了儿子小学六年之间的人生遭际。她记下了自己的困惑,记下了自己的愤怒,记下了自己的悔恨,也记下了自己的无奈;她记下了一棵小树六个春夏秋冬里留下的年轮,记下了一个纯洁聪慧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厌学学生的真实轨迹!

这本书就是依凭春桃的日记整理而成的。其实,真的用不上“宏大叙事”,春桃的日记使我确信:小到一个孩子的经历,大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它都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只要你深入到社会生活的经纬之中去,深入到鲜活而具体的人生轨迹中去,我们相信,读者是可以从这些看似“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破译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一段“秘史”。所谓“秘史”,就是被史学家们忽视不计,却又是和正史息息相关的散落在民间的一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密码。

这些年,我们曾应邀去过一些西方的国家,在那些国家我们除进行农村的考察,也曾深入到学校去做过调查,尽管那许多国家的教育各有特色,却绝对不可能会发生本书写到的这些故事。虽然我们讲述的只是一个孩子和他周围一群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只是发生在一个城市的几所学校,但必须承认,它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学生”的“胎记”的。这些只有“中国学生”才会遭遇到的故事,看似很小,却正如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所言:“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当然,书中不光写到了我们的孩子和他周围的一群孩子;也不光只写到了校园,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所以,春桃在执笔要写本书初稿时,书名曾定为《新孟母三迁》。昔日,伟大的孟母为了培养幼小的孟子而三易其居的故事代代相传,堪称精典。孟子的家原是在一片坟地的附近,孟子便经常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场的附近。谁知,孟子又热心于学起商人买卖的叫喊,孟母又觉得此处同样也不适合孟子居住,最后搬到书院旁边住了下来。住到书院附近的孟子,从此开始学作礼仪之事,并发愤读书,后来终成一代大儒。

正是受到孟母三迁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小明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曾三次搬家,三次为儿子转学,终于转到了全市公认的王牌学校。可是,我们却怎么也想不到,正是这所市级的重点学校,却让我们的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变成了厌学的孩子。令人痛心的是,眼睁睁看着儿子在渐渐滑落,我们竟然无能为力!在那些痛彻心扉的日子里,我们无数次地叩问苍天:假如孟母活在今天,当她发现出问题的正是被我们视为“圣地”的学校,是覆盖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时,她还能把家搬到哪儿去呢?孟子还会成为一代伟人吗?

本书付梓之际,时逢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个“减负令”当即引起强烈争议,许多家长乃至老师都怀疑它不过是一纸空文。其实远在一九五五年七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五十多年来,各地的“减负令”已多达上百项,可学生的负担却是越减越重。因为,它治标不治本,回避了问题背后的根源。在当今中国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中考,一考定走向;高考,二考定终身——就像网民说的那样——现在拿小学生减负说事儿,教育部门自己信吗?不改革中高考制度,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对症下药解决学校办学和学生求学的制度环境,我们在书中写到的这许许多多怪事,肯定还都会发生。

现在我们的孩子和他周围那群孩子都已经成为了初中生,又发生了许多我们料想不到的故事,可以说,我们的这本书显然也还是一部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

2013年8月26日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人求学之路是条必走又必承受巨大痛苦之路,而寻觅求学出路者的陈桂棣、春桃其实更是痛苦之人。探究现实是需要勇气的。作者的这种勇气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当珍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看到春桃为了孩子求学经历了“孟母三迁”,不禁想到我为了儿子的学业,从昆明到成都再到深圳的求学经历,我也成为当今的“孟母”,在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在为孩子择校奔忙,陷入了无助和焦虑中。在中国,还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业奔波在“三迁”的道路上?又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奔波中能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当我们对“应试教育”已经绝望的时候,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为孩子寻找成长的出路!

——著名教育专家胡萍

春桃“孟母三迁”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诸多母亲的勇气,也感到深深的无奈。中国的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灵魂,也把家长拖进了这列可怕的战车。有多少孩子不堪忍受课业负担而厌学,又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选择离异?教育体制的改革真的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

这部书稿,读来让人特别难过。作为老师,因为教学环境不很理想,加上教学体制的约束,教学的结果就会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这并不完全是老师的错,但老师没有责任心却是对教育职业的一种亵渎。

——班主任郑玉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