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一部基督教正式教典、经典的总称。通常包含《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以及《后典》三大部分。从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获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各地厂泛地传播开来。作为基督教圣典的《圣经》亦随之走上其辉煌的传播之路。在西方世界的文明史上,西方各族民众的思想哲学、社会心态、文化生活,以及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等等,《圣经》占据了其独一无二,甚或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许多经典著作中,也常有《圣经》典故的引用。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基督教的《圣经》,便没有了世界文化中的西方文明。
对于这样一部流传千百年、影响亿万人的世界性著作,对于这样一部西万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的《圣经》,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段琦编写《圣经故事》这本书是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圣经》是一部记载古代亚、欧、非一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典籍,然而该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远远超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因而《圣经》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也愈来愈广泛,了解一下这部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典籍就很有必要。段琦编写这本《圣经故事》,就是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四三 基甸大败米甸军
以色列人又得罪耶和华上帝。上帝让米甸人惩罚以色列人长达七年之久。米甸人比以色列人强盛,每当他们来袭击,以色列人便逃到山洞或山上其他安全之处去躲藏。米甸人常在以色列人播种时伙同其他游牧部落来劫掠。他们成千上万人骑着骆驼蜂拥而至,夺走以色列人的牛、羊和驴,抢走他们的食物,践踏以色列人的土地、毁坏全境。以色列人无法对付他们,只能向耶和华上帝祈求帮助。上帝派了一位先知,转达他的信息说:“我使你们摆脱在埃及的为奴地位,又把迦南地赐予你们。我告诉你们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你们不可崇拜亚摩利人的神祗,可你们不听。”尽管如此,上帝还是垂听了他们的祈求。他派了一名天使来到俄弗拉村的约阿施家。约阿施的儿子基甸为瞒过米甸人正偷偷地在榨酒池打麦子。天使过去对他说:“无畏的勇士,耶和华与你同在。”基甸说:“如耶和华与我们同在,我们怎么会受这般苦?上帝丢弃了我们,把我们交在米甸人手中。”天使说,耶和华将派遣他去解救以色列人摆脱米甸人。基甸说:“我怎能担此重任?我是属玛拿西支派中最弱小的一族,我又是家中最无地位的人。”但天使说,只要耶和华与他同在,他定能击败米甸人。基甸要耶和华显圣证明耶和华与他同在。天使便叫基甸回家煮了一只小山羊、烤了十公斤麦粉的无酵饼,放在大石头上,又叫他把汤倒在上面,天使伸出手上的拐杖触了一下肉和饼,顿时有火从石头上喷出,烧焦了肉和饼,天使也随之倏忽不见了。
基甸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上帝的使节,十分害怕,因为他听说,见到耶和华使者的必死。耶和华安慰他说:“不必惊慌,你必平安无事,不会死。”基甸便在该地为耶和华上帝筑一祭坛。
耶和华上帝叫基甸拆毁迦南之神巴力的祭坛,在山丘上为耶和华上帝盖一座整齐的祭坛,用巴力祭坛旁的木柱当柴烧烤公牛,向耶和华献祭。基甸连夜带着十个仆人一一照办。第二天居民们见状,便追问是谁干的?当他们得知是基甸做的,就要约阿施交出他的儿子,想杀死他。约阿施机敏地回答:“谁要你们来为巴力争辩?如果巴力是神,他会自己惩罚拆除他祭坛的人。”众人无话可说,只得作罢。此后,基甸被人称为“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毁巴力的坛,让巴力与他争辩。基甸在俄弗拉人中树立了崇高威信。不久,他得知米甸人又与亚玛力人及旷野其他部族会师,渡过约旦河,在耶斯列谷扎营,要来攻打他们。基甸便吹号,召集了亚比以谢族,又派人与玛拿西族、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等支派的人联系,共同对付米甸联军。
为了确信耶和华是让他去拯救以色列,基甸请求上帝显圣。他把羊毛放在谷场,要求上帝把露水只降在羊毛上,而地面却是干的。第二天早上,果然地面很于,而羊毛则沾满了露水,基甸从羊毛中足足挤出一碗水。基甸又要求上帝再显一次圣。这次是要求地面是湿的,而羊毛是干的。第二天,谷场地面上全是露水,而羊毛却是干干的。通过耶和华两次显圣,基甸确信耶和华与他同在、要他承担解放以色列的重担。
耶和华上帝要基甸把部分军人打发回家,只留少数精悍不怕死的。基甸先遣散了二万二千人,留下了一万人。上帝又吩咐他再精选一次。基甸就把这些人带到水边让他们喝水,凡是跪下喝水的都一律遣送回家,只留下像狗那样舐水喝的三百名精兵。
当夜,耶和华命令基甸带上三百人去偷袭米甸人营地。他见基甸面有难色,便说:“你带上你的仆人普拉下到米甸营中,听听他们的谈话,你就有勇气发动攻击了。”基甸带着仆人偷偷来到米甸人营地,听见两人在谈话。一人说他梦见一块大麦面包滚进米甸人营地,撞在帐篷上,帐篷就倒坍在地。另一人听后回答说,这梦预示上帝把米甸和我们全军都交到基甸的手中了。基甸听后立即跪下,向上帝敬拜,然后回到以色列营中,叫醒了士兵。他给三百人每人发一支号角和一个点着灯的罐子,并把他们编成三组。他带领第一组,要其他两组人按他的行动行事。他们在半夜敌方卫兵换班前抵达营地周围,然后在基甸带领下一起吹号,并击碎罐子,露出火把。其他两组人也这么做。他们左手高举火把,右手拿号,边吹边呐喊:“为耶和华杀敌!为基甸杀敌!,'米甸联军在睡梦中惊醒,听见号声大作,又见火光冲天,以为来了成千上万人的军队,便仓惶出逃。耶和华上帝使敌人自相残杀,死者无数。许多人往约旦河渡口逃亡,以色列人在后紧追不舍。基甸派人通知以法莲人集合起来,守住约旦河渡口,防止米甸人渡河。以法莲人便严把渡口,俘虏了许多人,还活捉了米甸人两名首领——俄立和西伊伯,分别把他俩处死,并把他们的首级交给基甸。
基甸不顾疲劳率领三百人渡过约旦河继续追击残敌。他们到了疏割,要求城内居民为他的饥饿的士兵提供些食品,以便追击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疏割人竞以他们尚未抓到米甸王为理由拒绝援助。基甸很生气,说等抓到米甸两王后将回来用荆条抽打疏割人的领袖。他们又继续往前追赶,到达毗努以勒,向当地居民提出同样要求,也遭拒绝。基甸对他们说,等他们平安返回时将灭了这一城市。
此时,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正带着一万五千名残兵在加各。基甸已杀死他们十二万人。基甸带领三百人赶到加各,袭击了米甸人残兵。米甸两王仓惶逃走,被基甸追上活捉,米甸军随之溃散。
基甸从战场凯旋。他路过毗努以勒城时杀了该城的所有人,并捣毁了该城。当他抵达疏割时,用荆条抽打了七十七名当地首领。
米甸两王受到审判。基甸问他们,在他泊地所杀死的人长得什么样子。两王说:“就像你,个个像王子。”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兄弟。我发誓,如果你们不杀他们,我今天也不杀你们。”基甸叫长子益帖将两人处死,但益帖年轻不敢下刀,于是基甸亲手处死他们,并取走了他们骆驼颈上的饰品。
以色列人拥戴基甸及其后代为他们的统治者,但基甸拒绝了。他只要求把他们每人的金耳环取下送他。百姓欣然从命,纷纷摘下耳环给他。基甸得到的金耳环有二十公斤重。他用这些金耳环及从米甸人那里得来的金项链、金项圈等物制作了一座以弗得的塑像,放在家乡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离弃了耶和华,就去拜这座偶像,此像为基甸及其家人设下的陷阱。
基甸使以色列人摆脱了米甸人的威胁,使他们过了四十个太平年。基甸本人在完成上帝使命后解甲归田。他娶了许多妻妾,共有七十一个儿子。他寿终正寝,葬于他父亲的墓地中。
P112-114
《圣经》是一部记载古代亚、欧、非一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典籍,然而该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远远超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因而《圣经》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也愈来愈广泛,了解一下这部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典籍就很有必要。我们编写这本《圣经故事》,就是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美国国际路德会平信徒联盟(Intemational Lutheran Laymen's League)的大力支持,尤其得到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韩文藻博士以及礼贤会台北堂顾问徐炳坚牧师的热忱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