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是一套为儿童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其中十分注意突出内容的中国特色,特别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涉及中华语言文字、文史典籍、龙图腾文化、中国古城古建、服饰文化、书法篆刻、传统绘画、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科技与发明等常识性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目的在于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开阔思维,拓展知识面,在帮助孩子们产生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探索行为,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尹林编著的《永不消逝的民间工艺/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为其中一册,为读者揭秘中国民间工艺。
尹林编著的《永不消逝的民间工艺/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讲述了: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小宇来说,乡下爷爷家像一个神秘的艺术宝库:小小的核桃里能雕出另一个世界;老爷爷嘴巴一鼓,就能用糖浆吹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奶奶手里的剪刀咔嚓咔嚓上下翻飞,就变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
这时小宇走上前去:“这东西我们那儿也有……”
淘淘急忙捂住了他的嘴巴:“外公这把折扇可是精工细作,跟批量生产的扇子能一样吗?”说着给小宇使了个眼色。
小宇立刻会意了,原来淘淘是想讨好老姜先生免打,自己本来想转移话题,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了。他立刻配合着问:“那,淘淘,这把折扇一般都是什么人用呢?”
淘淘连忙朗声说道:“那自然是像外公这样的文人雅士喽!但是具体的我也不懂,得让外公亲自传授给我们。”
老姜先生被孩子们的话逗乐了,不禁眉开眼笑,便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办公室。坐定之后,他清了清嗓子说:“扇子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在折扇以前,我们中国人用的扇子都是圆形的团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里的小扇就是团扇。”
“哦,我懂了,团扇一般是我们女生用的,折扇是你们男生用的。折扇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子诺问。
“一直到北宋初期,折叠扇才从日本传入中国。而使用折扇的风气正式形成,是从明代永乐皇帝开始的。这个时候,日本人开始向中国进贡折扇。由于折扇的方便和雅致,折扇供不应求。”
小宇急忙插嘴:“爷爷,您这个折扇这么宝贵,能不能给我见识见识呀?”
老姜先生这会儿正在兴头上,慷慨地把扇子递给他,小宇见上面写了两句诗:“净君扫浮尘,凉友生清风。”
小宇胡乱喝彩道:“好诗!好诗!”但见那扇子典雅精致,拿在手里感觉自己也成了文人雅士,小宇赞叹道:“这就是传说的金陵折扇啊!”
老姜先生说:“是啊!南京可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其余的两个是武汉和重庆),所以扇业兴旺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那南京的扇子为什么不但产量大,制作工艺也这么精致呢?要是需求量大,完全可以粗制滥造,反正也会有人买啊!”淘淘说。
老姜先生白了他一眼:“你这个小鬼头,幸亏没让你去做生意!做扇子的要都是你这个心理,那早就因为质量不过关而倒闭了!金陵折扇不仅分工明确,更重要的是从厂家到工人都很有责任心!”
“那折扇的好处在哪?”子诺用眼神示意淘淘别再火上浇油了。
“就拿这一把折扇说吧,可以扇风,可以遮阳,题上诗还是一件艺术品,你们说,是不是集审美和实用为一体了?折扇发展到后来,已经成了读书人社交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经常在扇上题诗互赠,这是十分有意义的I”
小宇和淘淘齐声赞道:“古人考虑得好周全,他们真是太有才啦!”
老姜先生说:“是啊,如果没有先辈们的智慧,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明了。早在明清时候,金陵折扇就已经闻名遐迩了。”
“为什么金陵折扇这么有名,仅仅因为天气热需求量大?”淘淘问道。
“当时全国的举子都要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到了南京,都要选购一些折扇,回去馈赠亲朋好友呢!所以在南京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很多金陵折扇的销售店铺,那里的折扇才真叫琳琅满目呢……”
说着,他拿过折扇,目光又落到了淘淘身上,似乎想起来有什么事还没有处理,淘淘吓了一跳,怕他又要打自己,急忙转移话题:“外公,看您这扇子这么精致,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P10-11
在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化读物中,这套《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是以“微读本”的形式向少年儿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编写者们的出发点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常识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自主性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因而在众多的文化出版物中,独具一格。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道德与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华民族正是靠着这“根”和“魂”的维系,才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这在世界文化史和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开放性与融合性,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与和谐性,具有强大的民族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文化价值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它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原动力。
尤其是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基因。它特别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担当。在社会规范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礼义廉耻,就是要人们注重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注重节俭和廉洁自律。总之,一句话,注重人的自我修养之完善与提高。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人们常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博大”,就是指它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构成的文化体系非常庞大;所谓“精深”,就是指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精神活动与道德追求,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要把这样一种文化层面非常广泛、文化体系非常庞大、文化内涵又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完全呈现,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这套丛书的编写者们却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叙事性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全套书共分为十二册,分别从古代民间工艺、古代图书、古代建筑、古代体育、古代绘画、古代饮食、古代服饰、古代兵器、古代科技、神话传说,以及图腾文化和汉字历史等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这套丛书作为文化启蒙读物,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广大少年儿童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既可以较全面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同时可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