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是一套为儿童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其中十分注意突出内容的中国特色,特别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涉及中华语言文字、文史典籍、龙图腾文化、中国古城古建、服饰文化、书法篆刻、传统绘画、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科技与发明等常识性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目的在于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开阔思维,拓展知识面,在帮助孩子们产生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探索行为,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邹贺编著的《古书里的神秘宝藏/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为其中一册,为读者揭秘中国古代图书史。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来到一个靠“知识”才能运转的“书世界”,那将是一件多么妙不可言的事啊!艾丽丝和她的朋友们就经历了这样一场奇妙的旅行。在邹贺编著的《古书里的神秘宝藏/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里,他们不仅邂逅了孔子、司马迁、李白等学问大家,还收获了许多关于四书五经、古籍经典的知识。
楔子 穿越“书世界”
第一章 跟着孔子唱《诗经》
第二章 “《春秋》笔法”的力量
第三章 《周易》学起来不容易
第四章 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
第五章 保卫《资治通鉴》
第六章 “抄”来的《通鉴纪事本末》
第七章 科学家墨子和他的《墨子》
第八章 《孙子兵法》显神威
第九章 生物进化论的鼻祖《本草纲目》
第十章 神仙家屈原和他的《楚辞》
第十一章 《李太白集》该怎么读
第十二章 《苏东坡集》里的“豪放词”
尾声 通向“书世界”的密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歌声渐弱,琴音不停,几番起落,戛然而止。老人歌唱已毕,但姿势不变,还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不能自拔。
艾丽丝也一时回不过神,半天才轻声说:“这首《蒹葭》,怎么这样忧愁悲伤呢?”
老人闻言大喜,拍手称赞,说:“好,小友一听,就能体味出此诗的意境。好!哈哈哈!”
艾丽丝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起来,小声地说:“我其实还是不大懂词句的意思。”
老人顿时来了兴趣,认真地给艾丽丝解释:“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微风送来阵阵凉意,茫茫的秋水上,泛起浸透肌肤的寒意。在这苍凉渺茫的时刻,有人来到蒹苍露白的河畔,他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这样焦躁难耐、心绪不宁,是因为正在等待、寻找想念之人。这就叫早暮思念,偏偏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顿了顿,老人接着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河边的黑色芦苇,挂着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罩上了白色的浓霜。在这个清晨,一个人——也就是诗作者本人_—来到了这里。”
艾丽丝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我懂,‘伊人’就是那个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热爱、不能忘记的人。但是现在‘伊人’却‘在水一方’,在漫漫大河的另—方。”
老人点点头,接着说:“诗人知道这个人现在身在何处,下定了决心去追寻,但是却被这条河水隔绝,不能相见。‘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说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又漫长,即便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恐怕最终也难到达彼岸。可叹眼前这条河水,尽管对岸相距不远,但秋水茫茫,无法泅渡,思之可及,行之不易。诗人怅然立于河边,恍惚迷离的心神,已经飞动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正在水中央晃动。”
艾丽丝问老人:“想念一个人,却偏偏看不到。这首诗写的是这种想念的心情吧?”
“不错,”老人回答,“后面的第二、第三章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撤换了几个词汇。你如果把这首诗前后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这首诗独具的隽永、淳厚意味。
“第一章的‘苍苍’,第二章的‘凄凄’,第三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在第一章里‘为霜’、在第二章里‘未唏’、在第三章里‘未已’,这样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
艾丽丝仿佛身临其境:“独自一人在冰冷的野外徘徊等待,眼前只有静静流淌的河水,肯定又着急又无奈。”
老人又补充说:“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第一章‘方’、第二章‘湄’、第三章‘埃’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第一章‘长’、第二章‘跻’、第三章‘右’的变换,还有第一章‘央’、第二章‘坻’、第三章‘址’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诗人寻觅伊人的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栩栩如生。”
P17-18
在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化读物中,这套《写给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读本》是以“微读本”的形式向少年儿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编写者们的出发点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常识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自主性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因而在众多的文化出版物中,独具一格。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道德与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华民族正是靠着这“根”和“魂”的维系,才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这在世界文化史和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开放性与融合性,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与和谐性,具有强大的民族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文化价值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它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原动力。
尤其是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基因。它特别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担当。在社会规范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礼义廉耻,就是要人们注重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注重节俭和廉洁自律。总之,一句话,注重人的自我修养之完善与提高。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人们常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博大”,就是指它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构成的文化体系非常庞大;所谓“精深”,就是指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精神活动与道德追求,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要把这样一种文化层面非常广泛、文化体系非常庞大、文化内涵又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完全呈现,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这套丛书的编写者们却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叙事性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全套书共分为十二册,分别从古代民间工艺、古代图书、古代建筑、古代体育、古代绘画、古代饮食、古代服饰、古代兵器、古代科技、神话传说,以及图腾文化和汉字历史等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这套丛书作为文化启蒙读物,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广大少年儿童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既可以较全面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同时可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