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齐物论)》作者冯学成,他不是学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庙的高僧,但他是云门宗得到真传的在家居士,所以他以禅解《庄》,熔禅宗、庄子于一炉。他更贯通儒释道三教,横扫文字、音韵、义理等阅读障碍,勾连文学、历史、哲学,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为读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齐物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禅说庄子(齐物论)》作者冯学成,他不是学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庙的高僧,但他是云门宗得到真传的在家居士,所以他以禅解《庄》,熔禅宗、庄子于一炉。他更贯通儒释道三教,横扫文字、音韵、义理等阅读障碍,勾连文学、历史、哲学,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为读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 内容推荐 冯学成著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禅说庄子(齐物论)》为该系列收官之作。 “齐物论”和“逍遥游”一起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但其重要性更甚“逍遥游”。“齐物论”是内篇的核心,也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不懂“齐物论”,《庄子》其他篇目也就无从下手。冯学成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从形而下的万物不齐上升到形而上的万物齐一,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目录 引言 《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第一讲 地籁、人籁与天籁 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学生一定要读懂老师 你有没有“吾丧我”的感觉 大理的“风花雪月” 窍穴的功用与秘法 我们的心能够“虚”吗 万物的总导演 神闲气定的气象 凡夫的可怜相 找到念起念落的机关 天地自然运,圣人自然用 要学会在精神上扶阳 无喜无乐是至乐 第二讲 根尘之间的主人公 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 动机是怎么出来的 引起头疼的最好办法 你喜欢身体哪个部位 投胎的DNA密码 千万别虚耗了光阴 活千年的乌龟没有用 “形化”背后有个不化的 真如心与烦恼心 禅宗公案的陷阱 第三讲 用生命与精神来体会“环中” 语言能确定什么 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空间 求道为什么那么难 交流是人类永恒的难题 学道的人就得“玩命” 妙高峰上观天下 修“白骨观”的资格 庄子与龙树菩萨一气相通 当下一念好观照 平等性智就是见道的境界 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 放开眼界望星空 当下一念的金刚圈 肉烂了在锅里 第四讲 认识与判断 “指”和“喻指”的鸿沟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道,行之而成 纷繁万变不动心 心田里什么草都长 生物链与生灭法 绝对的“空”与绝对的“通” 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第五讲 朝三暮四与成功失败 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 朝三暮四的忽悠手法 让是非在大道中消融 道的最高境界 经典是座大富矿 不要让思维陷入逻辑的怪圈 千万不要“一代不如一代” 佛祖也没有这种神通 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第六讲 语言、空间、时间 让分别心死掉 庄子比黑格尔还要高明 “心”在什么地方工作 一喝涵盖所有的佛法 庄子的“相对论” 时间的永恒与刹那 构成我们生命的无量寿佛 老天爷对我们说什么 别把心弦绷太紧 第七讲 八德、六合、天府、葆光 道就是道,哪有差别 人性展开的八个因素 说话的最高境界 怎样保持头脑的空灵 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 众生菩萨一肚装 不说话的妙处 老天爷平衡阴阳的手法 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 梁武帝有何功德 如何是触目菩提 知位守位是《易经》的秘诀 道家修身养性的关键处 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 第八讲 凡人之俗与至人之神 尧帝心里不痛快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众生的饮食标准是什么 是非之中,让心超然 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 最揪心的是生死 果位上的境界 地球是块大面包 乾坤尽在掌握中 历史是部《大般若经》 第九讲 庄周梦蝶,与物俱化 放下“我”太困难了 一定要留意我们的梦 揭露众生的俗态 谁也不能掌握永恒的真理 “是不是”忽悠了我们一辈子 生生世世都“泡”在里面 魍魉与影子的故事 万事万物都在“物化”中 举手投足都是妙用 试读章节 尽管“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但在红尘里面、在烦恼世间学修,成佛的速度远远超过在天堂里享受。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所以“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这个也是肯定的。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哪怕是尧舜禹这样的圣人,他也不能知。为什么禅宗公案里面说“无边身菩萨不能见如来顶相”?大禹尧舜可以说就是无边身菩萨了,但为什么不能知?“无有为有”,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大家可以存一念,去参这样的境界。 “吾独且奈何哉!”我拿这个境界有什么办法呢?佛祖三藏十二部放在藏经楼里面,有几个人去看?现在的出家师父有多少在阅藏?哪怕去阅藏了,又有几位开悟?有几位得真知?也就是说“无有为有”这样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这样的语言,我们要反反复复地去感觉,从正面去感觉,从反面去感觉,从上面去感觉,从下面去感觉,还要从中间去感觉。什么叫“未成乎心而有是非”?自己要找一找,要敢于让自己处于一种“未成乎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没有是非?有是非的时候,我能够“未成乎心”吗?这里面讲来讲去,要把很多人的脑袋讲晕、讲大,禅宗里面很多公案也是这样,挖一个坑,让大家掉入思维的陷阱。 南泉祖师的那个公案很有趣。池州刺史陆亘大夫说:“老和尚,别人给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南泉和尚就问:“什么问题?”“听说有个古人,养了一只鹅。这只鹅怎么养的呢?是在一只葫芦形的花瓶里面,把小鹅放进去养。这个瓶子肚子大,口小。现在鹅养大了,要把这只鹅从瓶子里取出来,鹅的头能出来,但肥胖的身子怎么出来?不能把鹅剁成肉块,不能把瓶子打碎,你怎样把鹅取出来?”有什么办法把鹅完好无损地取出来?这个就叫思维的陷阱。有的人就会傻乎乎地去想怎么弄,怎么弄。南泉和尚看着他,叫他一声:“刺史大人。”“哦,老和尚叫我什么事?”老和尚说:“鹅已出来啦。” 另外一个公案,讲的是唐武宗灭佛时,把很多庙宇拆了,很多经书也烧了,很多寺院都没有了,老和尚们只能穿在家人的衣服。唐武宗灭佛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民间说是暴卒,是报应。他的小叔叔唐宣宗即位后马上就恢复佛法。黄檗祖师当时也在外面流浪,看见恢复寺院了,就在宛陵开元寺当清众,本来他是大和尚,但他也不想当方丈,就在那里扫地。恰好那天,宰相裴休去视察,到了大殿里,看见墙上的壁画,就问方丈:“这个壁画画的是谁?”“画的是我们历代祖师。”裴休就问:“像在这里,祖师现在哪里?”这个方丈就回答不出来了。那些都是一些义学僧,是教授、博士后之类的。裴休就说:“你这里有没有真正的道人,有没有禅者?”老和尚想一想,最近来了一个扫地的,看那个味儿好像是禅宗路上的,就把黄檗请过来了。裴休将这个问题问黄檗:“画上的历代祖师,像在这里,人在哪里?”黄檗祖师就叫了一声:“裴休!”“喏,弟子在。”黄檗马上就紧逼一句:“在什么处?”就这么一句,裴休就当下有悟啦。 所以,我们看这里面的语言,“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我们怎么去感觉这个?禅宗经常说,一念未萌之时,一念未动之时,到底是非在先,还是成心在先,这个先后在哪里? 上面讲了那么多,从心理、生命讲到理性思维的运作,都是在对人籁做面面观,能从中感受到“自己”“自取”“怒者其谁”的天籁吗? P64-66 序言 《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今天我们再次学习一遍《齐物论》,这是我第四次讲。我反复说过,这一篇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历代对这个篇名争议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有的说,先秦时百家争鸣,“物论”纷歧,是非难断,庄子济之以“齐”,故名《齐物论》;有的说,庄子本来就是论说“齐物”之旨的。不论哪种立论都言之成理,因为庄子在这一篇中,把这一切都熔于一炉,而且论说精彩绝伦。还有人说,欲解庄子,须明三种境界:一是平常之人沉溺于是非毁誉之中不得自拔;二是智者们争辩于是非毁誉之中而自以为是;三是大智慧者超然于是非毁誉之外,而安处逍遥无为。庄子当然是大智之人,三十三篇的宏文,都在讲述大智者的绝世功夫。 所以,对《齐物论》这篇,我们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译和注释,根本入不了局。《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当然内篇是核心,但外篇和杂篇也不能小看,里面的东西同样非常老到。《齐物论》不仅是内篇的核心,还是整个三十三篇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 在中国所有的古典文献之中,最难读的是《尚书》和《易经》,真的令人难以搞懂。诸子中真正难读的,则要属庄子的《齐物论》了。从先秦直至隋唐佛教兴盛之前,思想最为高深,论理最为严密,对人心、自然观察最为细密的,也就是这一篇《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的名篇,而且是内七篇的核心,历朝历代注重庄子的人,最看重的也是《齐物论》。唐代道教大师成玄英为《庄子》三十三篇所作的《疏解》,以及明朝内丹东派祖师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都花了很大的功夫发挥《齐物论》旨意。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通过唯识学的方法对《齐物论》进行了一番探索,有《齐物论释注》及《齐物论释训注》。南怀瑾先生的《庄子諵譁》,重心还是在《齐物论》上。 南怀瑾先生的师父袁焕仙老人,在民国年间专门讲过《齐物论》,成都许多参禅的老先生都认为讲得极好,是袁老太爷的得意之作,可惜失落了。“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袁老先生把讲《齐物论》的稿子寄放在成都文殊院的藏经楼上,后来落实宗教政策,贾老及李绪恢、李自申等诸位先生委托我到文殊院的藏经楼寻找袁老先生的这篇文稿。当时我在四川省佛教志办公室,帮着编修《四川省宗教志·佛教篇》。我翻遍了文殊院藏经楼的所有角落,但一个字都未找到,不知散落何处,非常可惜。袁老先生用其最后心血搞出来的《齐物论讲记》,最后只剩下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我家里面有,我找出来后可与大家共享。 《逍遥游》是谈境界的,谈道人的那种自在自由的境界,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用成玄英的话来说,“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这“明权实之二智”,在《齐物论》中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并做了相当铺张的理论陈述,给了大家一些入手处。通过“吾丧我”“吹万”“道枢”“梦蝶”等,最终达到逍遥的境界。《齐物论》还对人的知见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对人类思维中的误区、语言中存在的悖论,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并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回归虚无,进入虚无,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归于空性。 《齐物论》的确是《庄子》里最为精深的一篇,文字古奥,立论严密,每一章、每一节都在道上谈,在道上论。庄子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手段,就是可以把那些深玄的理论、让人头疼的东西,用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理论变成人物故事来表达,就像现在的卡通片一样。《功夫熊猫》这部卡通片老少咸宜,就是把禅宗里面的一些理念,通过少儿卡通的形式传递出来,这就非常方便大家进入了。所以,把理性的东西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庄子是祖师爷,他是最早玩这个的。 佛教里谈“止观法门”,学佛的人要“修止观”,《庄子》里就有很多止观法门,有修止观的成分在里面,而且这些观法很妙.可谓别具一格。庄子的观内、观外、观化,你说主观也好,客观也罢,都很不一般。你可以细细去品,品到了以后,就必然有所得。 如果我们用心去细看、细品,以《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态度去学习,在《齐物论》上花上几年的时间反复浸泡,就像品美酒一样慢慢去品,然后结合其他的文化和知识,哲学的、心理学的、宗教学的,乃至社会上的种种学问来做参照、来调理,那么你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