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英)艾森克著//阎巩固译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内容推荐 近年来国内翻译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品种繁多,内容庞杂,要么是那中堆砌“陈年旧事”的典籍,要么是治标不治本的“万金油”,反映现代心理科学发展水平,注重理论论述和方法介绍的专著并不多见。在众多的心理学读物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致谢 第1章 导言与学习技巧 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的历史 现代心理学鸟瞰 心理学的伦理问题 本章总结 附录:学习技巧 第2章 行为的生理基础 引言 因果关系——身体之生理学 基因、环境和进化 可塑性 脑对异常现象的觉察 痛 情绪与压力 意识 本章总结 第3章 学习和条件化 发展一个学习理论 刺激——刺激联结 反应——结果联结 特殊类型的学习 本章总结 第4章 感觉系统 引言 听觉 视觉 触觉 化学感觉 回顾 本章总结 第5章 知觉和注意 引言 视知觉的组织 模式识别 深度知觉 物体识别 颜色知觉 结构主义和生态学理论 视觉系统与脑 注意 听觉的集中注意 视觉的集中注意 注意的分配 逢动化 本章总结 第6章 记忆 引言 多存贮器模型 工作记忆 学习过程 长时记忆 语义记忆 提取过程 遗忘 遗忘症 对故事的记忆 目击者证词 本章总结 第7章 语言 引言 阅读的基本加工过程 言语知觉 语义分类 语法分析和句法 作出推断 课文加工 言语产生 语言系统的结构 本章总结 第8章 思维和推理 引言 问题解决 专家知识 推理 概率推理 人类思维的合理性 本章总结 第9章 认知发展 引言 智力发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文化传递问题 过渡问题 本章总结 第10章 社会性发展 引言 婴儿社会性发展 早期同伴关系 友谊与社会关系地位 攻击与欺负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性别差异 第11章 社会心理学1 引言 认识论与分析水平 自我与同一性 态度 归因理论 本章总结 第12章 社会心理学2 引言 人际和团体间行为 团体的概念 团体的形成:团体内行为 团体的形成:相似性和吸引作用 社会影响过程 参照信息影响 第13章 智力 智力的概念 智力测验 遗传与环境 智力的因素理论 智力的系统理论 本章总结 第14章 人格 人格及其决定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论 人本主义理论 人格测量 人格因素理论 第15章 情绪 引言 情绪的定义 情绪的类别和数量 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生物学方面 第16章 动机 引言 饥饿与摄食的控制 渴 性行为 社会心理动机 动机与成绩 本章总结 第17章 变态心理学 引言 变态的概念 心理障碍的解释 抑郁 焦虑 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碍 本章总结 第18章 治疗干预 引言 心理治疗的方法 评估与诊断 心理治疗有作用吗? 心理治疗中的合法性和道德问题 本章总结 第19章 健康心理学和压力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健康行为与增进健康 压力、压力应付与疾病 本章总结 第20章 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引言 组织社会化 培训 选拔 组织结构 绩效 工作压力和健康 领导和管理 工作和组织设计 本章总结 第21章 研究方法 引言 科学和心理学 对人进行研究的普遍问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使用相关和小组比较的研究 访谈 问卷法和调查法 观察 显著性检验 抽样 心理学中的定性方法 本章总结 名词解释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内化与从众 小团体实验(Tajfel et al.,1971)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方式,它创造了一个微型“团体世界”,使实验者可以更深入地观察团体的运作(Asch,1952)。在用小团体考察标准形成的早期实验中,谢立夫(Sherif,1935)让被试进入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只给他们呈现一个极小的静止光点。这种环境可产生自主运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即当环境缺乏稳定的参照点时,光点看起来会无规则地移动,这是一种错觉。不论是让被试一个人处在该环境中,还是两人或三人在一起,都让被试口头估计光点移动的程度。在一系列试验后,个体的报告趋于与小组标准一致。稍后,小组成员单独给出估计。这些估计与小组原先的标准相差无几,说明小组标准是持久的,已经被内化了。伯瓦德(Bovard,1940)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果。伯瓦德应用了相同的范式,他发现单个被试的反应在28天后仍与小组原先的反应相一致。在更为自然的环境中,团体标准(norm)在个人的心中可能变得更为根深蒂固。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纽卡姆(Newcomb,1953)揭示了具有保守价值观的女生如何因大学中自由主义盛行而深受影响。在她们离开大学20年后,这一自由主义的思想仍占据她们的心灵。 米德(Mead,1934:219)将内化定义为认同团体的一种感受,其结果是将团体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逐渐变得独立于最初的价值观。简而言之,这些价值观进入个人自己的动机系统,深刻地统治着个人的行为和信念,使之完全步调一致。霍兹纳和罗伯特(Holzner&Robert,1980)将这一现象描述为个人内在兴趣与团体兴趣的“真正结合”。这正是“团体认同”的显著特(Tajfel,1978)。 苛尔曼(Kelman,1958,1971)认为,内化是个体与团体相连的三种方式之一。其他的两种方式是遵从和认同,它们基于不同类型的动机。例如,遵从是指个体在团体环境中由于压力(如为了得到赞同和奖赏,或单纯为了避免惩罚)而采取与团体一致的行为。个人表现出的价值观其实与自己的价值观并没有整合为一。这种例子可在受专业训练的人身上找到,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取上司的奖赏(如Light,1979)。他们可能会“做得很专业”,但他们并不觉得这种认同是真实的,或与他们自己的认同是一致的。这表明是遵从的态度,而不是内在态度发生了改变(Kiesler&Kiesler,1969)。 与遵从相反,认同作用发生在个体接受了其他人的影响时。这些人在某方面吸引他,他会以他们为榜样,这本身为个体提供了令自己满意的自我认同。认同与遵从之问的差别在于认同使个人内在的态度产生了改变。认同的目的是成为像吸引人的榜样一样的人,并不只是为了与榜样的行为一样而获得奖赏。所以,那些受专业训练的人,应该挑选出他们认为是“吸引人”的榜样,以适合他们关于专业模范或理想的概念(Millward,1991)。认同与内化的不同在于,认同是态度和行为与榜样保持一致,但当与榜样的接触结束后认同的作用就会消失,除非出现了代表理想特征的其他榜样,否则个体不会与榜样形成紧密的依附关系。与内化不同,认同过程中个体态度的变化并不与个体内在的价值观系统整合为一。P582-583 序言 感谢读者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前驻足和浏览。 我们为什么要译介和出版这套丛书? 学术会通时代。科学与技术从来都在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跑,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尤为显著。在这新纪喷薄、百业腾骧、中华数千年文明将再现辉煌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 心理学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它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从“心理学”这棵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严肃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没有心理学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培本固干是本译丛的宗旨。 我们的目光还应看得更远。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这并非心理学家的自大,某种意义上,这是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即使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所谓“前科学”的粗放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或一直在关注自身(我)。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仅就“知”的领域而言,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所谓“格物致知”,实际包含着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构成都是这一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类)又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知结构”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认识(甚至包括认知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于“人”的领域——意识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这种自我解剖的功能,惟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而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心理学地位的日益凸显正是与此相伴随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为之提供了许多佐证。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紧迫呼唤科学心理学的介入,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须以“人”为支撑点。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才能真正构成现代的文明。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试看:当人们惊呼知识濒于“大爆炸”之时,必然更期望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之谜以实现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当教育终于从应试模式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回归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时,就更要求教育的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当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业时,充分发掘智力的潜能和探索其有效的培养途径必然更显重要。人们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更多了,例如:当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人们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于彼此的和谐与适应?当本由人所创造和发明的外化的技术却在与人的颉颃中,显现出凌驾于人的态势时,如何重铸人的尊严和恢复精神力量的能动地位?当愈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愈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究竟是“物从于入”,还是“人从于物”,或是“人物相容”,又怎样相容?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作出回答。 当然,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它为这些问题所能提供的答案和解释,与人们对它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准科学(Almost Science)”,或至少目前是如此。一来是因为心理学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例如,在脑电图的记录成为可能之前,要想研究梦的生理基础几乎是天方夜谭;二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还受到诸多实际操作和伦理的限制。心理学不可能为了探明感知觉的关键期而人为地将婴儿幽闭于光、声隔绝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同物理、化学等纯粹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从来都不是那么“过硬”。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中,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心理学研究突破禁区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为探讨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深入,又为打破传统的禁忌和藩篱创造了条件。另外,随着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比如进化论思想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也为心理学构筑正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启发与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内容看,都已今非昔比。自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度过了发展的婴儿期,现已长成蹒跚学步的幼童。惟其尚幼,才会有21世纪的青春可期。心理学已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在科学之林尽显风骚。 让我们再把视线收至当代。一个不讳的事实是:由于近代科学心理学发端于西方,西方学者比我们稍稍领先了几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积极的拿来主义者。我们希望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某种开放的气息,吸纳他人之长处,此所谓“大道多容”的心态,当为今日中国学人所取。 当然,我们在做这件“拿来”的工作时,应该保持一分清醒,这又与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无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既具一般性,更具多样性的学科。一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普遍性上,心理学以揭示此规律为己任。多样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多样性。心理现象并非缥缈之物,它是在人的诸多实践领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然分枝繁茂,且多有交叉。另一多样性则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在它们所研究和表述的心理学上打上各自的烙印,甚至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难以避免,在那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的领域则更是如此。这样说并不否认其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的共存关系,恰如生物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 因此,心理学也许是一门最具多样性的学科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在各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在最能体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基础心理学部分,更诞生了一批成熟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专著。所有这些,均应被视为人类知识库中的财富。把它们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可为中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嘹望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心理科学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这无论从促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壮大我们的学术队伍,还是从推广、普及和深化心理学知识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才培养与评估、人事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实践领域的运用,都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因此,基于上述种种思考,选译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的想法就自然产生了。而且我们设想,它应是一套成系列的丛书,其范围应尽可能地涵盖各个主要的心理学领域,以名家名著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的标准,试图使读者能从这套丛书中形成关于科学心理学的“主干”形象,并对当前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的这些想法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教授中酝酿并取得共识,旋即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赞同,继而迅速组成了选编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基于出版同类丛书国内尚无先例,为慎重计,我们又拜访了中国心理学界几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陈立、荆其诚、张厚粲教授,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均表肯定与赞许,且欣然应允担任丛书的顾问。他们还对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一再鼓励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其语殷殷,其情切切。无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本套丛书名日“当代”,具体指近十余年来的作品,或是问世稍早,近年又再版流行者。时间是判断学术著作之生命力的良好尺度。但立足“当代”,与判断名著的时间间距的要求,两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平衡点。确定选择的时限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就是对两者的兼顾。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在学术价值的把握上。这正是编委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因此,那些既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对后继的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启示意义,且为当今学者所公认的有影响的作品(含某些成熟的基础心理学的教科书),为本丛书的选择目标。全套丛书容量约25种,内容涉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含智力理论)、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在三五年内陆续出版。 现在,从动议至今仅及年余,“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首批作品就奉献于读者面前了。选编委员会和译校者都尽了全力,当然不足之处终所难免。我们诚恳期盼心理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在此译丛成书之际,我们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领导人的远见和决断使丛书得以迅速面世。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和副总编辑阮光页教授还亲自参加了选编委员会选编工作组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选编委员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最后,我们想表达我们全体选编委员会同仁们最诚挚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编译这套丛书的最核心的初衷:今日播种西方译丛,为的是来年收获中国的名著!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的心理学家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贡献于世界科学与文明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我们深信,待以时日,“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名著译丛”也会出现于西方!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 1999年10月15日 后记 经过三易文稿,一年半的不懈努力,这部上百万字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译作终于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要付梓出版了。此时的我很想利用这最后一页写下我的肺腑之言,记下我的感慨与思索。然而,我突然发觉,对我来说,作为文化工具的语言是如此的贫乏,心灵之声无以用语言表达。可悲之下,我倒有一点充满信心,那就是这部书不仅能让您了解心理科学的知识、进展,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您以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当然是您用心去品味了。我由衷地希望您像一名出色的探长那样,循着书中的蛛丝马迹,勾画出您的杰出理论或模型,成为一名伟大的心理学家。 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得到了众多前辈、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首先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厚粲教授。不仅仅是她推荐我承担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在翻译中给予鼎力支持,在百忙之中为此书写下序言,更重要的是她培养了我这个人。此书的出版也作为我敬献给她的千禧之礼。其次,我衷心地感激我的妻子和家人,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张捷先生和翁春敏先生,他们为本书的修改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后感谢我的研究生们,李亿安、李常仓、刘昕、杨柳以及我系研究生张大捷、赵海燕、朱宁宁等等,他们承担了最枯燥的打字和文稿整理工作。 尽管本书的翻译力保忠于原作,以“信、达、雅”为目标,但由于本人的语言功力和专业水平有限,翻译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均由本人承担。如您发现了什么问题,请不吝赐教。电子邮件:gerg8124@263.net;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00875。 阎巩固 200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