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智力评估转折点的标志。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是戴斯、纳格利尔、柯尔比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为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指导思想下,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论证而提出来的。本书对纯理论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家以及在认知教育、个体差异、应用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从业的教育工作者都很有助益,可作为有关智力评估的新的思想指南,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加拿大)戴斯等著//扬艳云等译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智力评估转折点的标志。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是戴斯、纳格利尔、柯尔比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为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指导思想下,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论证而提出来的。本书对纯理论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家以及在认知教育、个体差异、应用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从业的教育工作者都很有助益,可作为有关智力评估的新的思想指南,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材。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作者简介 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代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智力的重构 第一章 智力评估的认知方法 智力评估的目的 筛选还是诊断 固定的能力还是可变的能力 预测的情境性限制 预测还是解释 被测量的是什么:能力还是过程 第二章 智力的重构和测量:一种认知加工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继时性模型 模型的基础roots——机能单元 PASS模型各过程之间的关系 PASS模型的证据 神经心理学基础 因素的有效性 PASS模型与成就 诊断上的有效性 结束语 第二部分 认知过程 第三章 注意 信息加工与神经心理学的注意观 喚醒与注意 信息加工方法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说 过滤器、有限容量和短时记忆 注意的主要形式 喚醒 维持性和选择性注意:定义与评估 近期观点小结 注意的神经心理学观 定向反应——巴甫洛夫与苏科洛夫 选择性注意及其在大脑中的相关活动 注意定位与注意缺失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论 注意在大脑中的组织 注意与智力的评估 注意的测量及其在学校心理学中的运用 警觉 维持性注意测验 选择性注意的测量 结束语 第四章 信息的编码 表征和操作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编码的水平、内容及类型 编码水平 编码内容 编码类型:同时性编码和继时性编码 编码类型:能力、策略或风格 加工过程的种类 对加工过程的测量 一般关注的问题 继时性编码测验 同时性编码测验 结束语 第五章 计划 计划的定义 计划的神经心理学方面 鲁利亚的贡献 意识与运动行为的言语调节 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计划的器官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表象与计划 搜索与预测 关于计划的近期观点 元认知 在研究个体策略差异中言语报告的作用 计划中的自动与受控过程 计划的研究 学业成就与计划 动态评估与计划 结束语 附录 第三部分 测量的机制 第六章 PASS的操作化 PASS模型的操作化概述 神经心理学的相关性 PASS任务与PASS模型 计划的测量 视觉搜索 计划连接 计划作文 数字匹配 注意的测量 表达性注意 寻找数字 听觉选择性注意 接受性注意 同时性加工的测量 图形记忆 矩阵 同时性言语加工任务 继时性加工的测量 句子重复和句子提问 单词回忆 根据PASS任务所作的推论 计划与速度 PASS与感觉通道 结束语 第七章 PASS与流行的00测验 流行IQ测验的内容分析 非言语测验 言语测验 记忆和序列测验 加工速度 实验研究分析——蕴含的证据 WISC-R和K-ABC 斯坦福—比纳Ⅳ、WISC-R和K-ABC IQ测验与PASS模型——走向联合 IQ测验的进一步分析 计划是WISC-R的第三个因素 K-ABC与PASS模型 伍德科克—约翰逊测验、韦克斯勒量表、比纳Ⅳ和K-ABC 等测验之间的关系 附录个案研究 结束语 第四部分 缺陷的发现与补偿 第八章 特殊儿童 学习困难 译码 泽码中的认知过程 先前的研究 阅读困难与注意 注意和注意涣散 计划过程缺陷的可能性 运用计划任务的一些实验 学习困难与高IQ PASS与智力落后 假设的模型 PASS过程与智力落后 继时性过程:命名、回忆和记忆广度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 ADD儿童认知特点的评估 LD与ADD儿童 PASS任务与ADD儿童 结束语 第九章 从评估到补救 语音技能的补救和直接教学 更多的课程教学 语音训练的问题 信息加厂训练——另一种选择 建立一种补救理论 维果斯基关于补救的概念和含义 内化和中介 符号及其在内化和中介中的作用 最近发展区 学习困难和智力落后者的认知干预 关于迁移的观点 发展的考虑 迁移的基础 策略训练的另一种方法 第十章 PASS补救计划:PREP 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的训练 LD研究 智力残疾方面的研究 促进智力残疾者的迁移 跨越普遍过程的训练和具体过程的训练之间的鸿沟: 以拼写研究为例 提高天才LD儿童的译码技能:三个个案的研究 低成就者的阅读进步 有关PREP和阅读成就的结论要点 补救和教学设计 儿童和教师/治疗专家的相互作用 侦察技术的中介教学的一个练习 PREP实例:一种普遍过程的和过渡的任务一 连接图形 向连接图形的过渡 结束语 第十一章 木筏 J.P.戴斯 作为木筏的IQ概念 作为木筏的因素分析 作为木筏的鲁利亚理论 J.R.柯尔比 因此,谁需要过河? 洪水面前,谁需要木筏? 正确的绳索,正确的圆木 到达彼岸 J.A.纳格利力里 过去 现在 将来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试读章节 在这一章,我们将以PASS模型为视角来评价流行的IQ测验。114虽然WISC-R和K-ABC中的一些分测验已被某些:PASS加工任务所采用,但由于还没有把PASS模型与流行的:IQ测验放在一起来进行过研究,所以现在只有通过细致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为了评价流行的IQ测验,我们用少量的可靠数据来分析流行的测验之间是如何相关的,并对分测验作内容分析以便判断它们之间的异同。流行IQ测验的内容分析 非言语测验 韦克斯勒量表、比纳IV、K-ABC和麦卡锡(McCarthy)量表都使用非常相似的任务来测量智力。这些测验都有一组非言语的空间任务,它们都类似于WISC-III的积木任务。这类任务在比纳IV中取名为图形分析(Pattern Analysis),在K-ABC中取名为三角图形(Tri-angles)。类似地,与WISC-III中的拼图相类似的任务,出现在麦卡锡量表中取名为难题解决(Puzzle Solving),而用在K-ABC和比纳IV中取名为渐进矩阵分测验。尽管不同的量表制作者给这些测验取了不同的名称,诸如操作(WISC-III)、感知-操作(McCarthy)、同时性加工(K-ABC)和抽象/视觉推理(Binet),但它们本质上是在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相同的认知功能。 有证据表明,在这些IQ测验中的操作、抽象/视觉、感知-操作和同时性量表等都可视为与同时性加工过程有关。WISC-R中的积115木和与之类似的由戴斯和纳格利尔里(1989)编制的任务已被用在与PASS模型有关的研究中。亨特(Hurt,J.)和纳格利尔里(1991)发现WISC-R中的积木与PASS模型中的同时性任务,如图形回忆(r=0.56)和矩阵(r=O.48)的相关很高。斯托茨曼(Stutzman,R.L.,1986)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纳格利尔里和戴斯等人(1991)采用一个称为图形补缺(Pattern Completion)的任务,进行了LISREL实证性因素分析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 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即按照与标准图形相匹配的要求进行图形构造的任务应该与同时性加工过程相关,因为要获得正确的问题解决,图形的各组成成分必须相互关联。当任务具有空间特性时,该任务必须具有可观察概括性。诸如矩阵和图形记忆等任务既需要同样的加工过程,也需要形成几何图形的空间性概念。对积木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功能分析,连同积木与矩阵和图形记忆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些实验证据一起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积木任务需要同时性加工过程。由于积木或与之类似的分测验(如在K-ABC中的三角图形)通常是流行IQ测验的很重要的操作量表,因此可以合乎逻辑地假定,这些量表所测量的是同时性加工过程。 言语测验 除了非言语任务之外,在流行的IQ测验中也有大量的与言语内容或言语成就和数量知识有关的测量。例如,韦克斯勒的言语分测验、麦卡锡的单词知识量表、比纳的言语关系量表、K-ABC中的词汇表达量表,还有诸如韦克斯勒量表和K-ABC中的算术分测验、麦卡锡和比纳量表中的数字问题和数量量表等,都是与言语内容或言语成就和数量知识有关的测验。这些言语性的和数量性的分测验,或者包含在整个量表(如WISC-R中的言语IQ或K-ABC中的成就量表)之中,或者细分为如在麦卡锡和比纳IV中的言语和数量量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关于计数或解决口算问题的量表。从PASS模型观点来看,这些任务不是由单个的加工过程所能代替的集合体。换句话说,有些数学测验,如数学计算可能受到计划过程的影响(Garafalo,1986),但其他的测验,如在城市成就测验(Metropolitan Achievement Test)中的一些测验,表明需要所有的PASS过程参与(Warrick,1990)。因此,我们似乎不能够用单个的PASS加工过程的术语去描述流行的IQ测验中的言语/成就量表。相反,我们认为,这些测验应该被冠以“言语/学术成就测量”这样的概念名称。 P116-118 序言 感谢读者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前驻足和浏览。 我们为什么要译介和出版这套丛书? 学术会通时代。科学与技术从来都在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跑,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尤为显著。在这新纪喷薄、百业腾骧、中华数千年文明将再现辉煌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 心理学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它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从“心理学”这棵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严肃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没有心理学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培本固干是本译丛的宗旨。 我们的目光还应看得更远。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这并非心理学家的自大,某种意义上,这是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即使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所谓“前科学”的粗放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或一直在关注自身(我)。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仅就“知”的领域而言,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所谓“格物致知”,实际包含着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构成都是这一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类),叉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知结构”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认识(甚至包括认知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于“人”的领域——意识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这种自我解剖的功能,惟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而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心理学地位的日益凸显正是与此相伴随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为之提供了许多佐证。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紧迫呼喚科学心理学的介入,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须以“人”为支撑点。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才能真正构成现代的文明。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试看:当人们惊呼知识濒于“大爆炸”之时,必然更期望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之谜以实现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当教育终于从应试模式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回归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时,就更要求教育的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当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业时,充分发掘智力的潜能和探索其有效的培养途径必然更显重要。人们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更多了,例如:当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人们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于彼此的和谐与适应?当本由人所创造和发明的外化的技术却在与人的颉颃中,显现出凌驾于人的态势时,如何重铸人的尊严和恢复精神力量的能动地位?当愈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愈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究竟是“物从于人”,还是“人从于物”,或是“人物相容”,叉怎样相容?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作出回答。 当然,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它为这些问题所能提供的答案和解释、与人们对它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准科学(Almost Science)”,或至少目前是如此。一来是因为心理学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例如,在脑电图的记录成为可能之前,要想研究梦的生理基础几乎是天方夜谭;二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还受到诸多实际操作和伦理的限制。心理学不可能为了探明感知觉的关键期而人为地将婴儿幽闭于光、声隔绝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同物理、化学等纯粹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从来都不是那么“过硬”。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中,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心理学研究突破禁区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为探讨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深入,又为打破传统的禁忌和藩篱创造了条件。另外,随着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曰益深入(比如进化论思想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也为心理学构筑正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启发与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内容看,都已今非昔比。自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度过了发展的婴儿期,现已长成蹒跚学步的幼童。惟其尚幼,才会有21世纪的青春可期。心理学已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在科学之林尽显风骚。 让我们再把视线收至当代。一个不讳的事实是:由于近代科学心理学发端于西方,西方学者比我们稍稍领先了几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积极的拿来主义者。我们希望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某种开放的气息,吸纳他人之长处,此所谓“大道多容”的心态,当为今日中国学人所取。 当然,我们在做这件“拿来”的工作时,应该保持一分清醒,这叉与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无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既具一般性,更具多样性的学科。一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普遍性上,心理学以揭示此规律为己任。多样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多样性。心理现象并非缥缈之物,它是在人的诸多实践领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然分枝繁茂,且多有交叉。另一多样性则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在它们所研究和表述的心理学上打上各自的烙印,甚至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难以避免,在那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的领域则更是如此。这样说并不否认其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的共存关系,恰如生物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 因此,心理学也许是一门最具多样性的学科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在各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在最能体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基础心理学部分,更诞生了一批成熟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专著。所有这些,均应被视为人类知识库中的财富。把它们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可为中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暸望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心理科学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这无论从促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壮大我们的学术队伍,还是从推广、普及和深化心理学知识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才培养与评估、人事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实践领域的运用,都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因此,基于上述种种思考,选择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的想法就自然产生了。而且我们设想,它应是一套成系列的丛书,其范围应尽可能地涵盖各个主要的心理学领域,以名家名著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的标准,试图使读者能从这套丛书中形成关于科学心理学的“主干”形象,并对当前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的这些想法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教授中酝酿并取得共识,旋即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赞同,继而迅速组成了选编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基于出版同类丛书国内尚无先例,为慎重计,我们叉拜访了中国心理学界几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陈立、荆其诚、张厚粲、王甦教授,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均表肯定与赞许,且欣然应允担任丛书的顾问。他们还对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一再鼓励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其语殷殷,其情切切。无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本套丛书名曰“当代”,具体指近十余年来的作品,或是问世稍早,近年叉再版流行者。时间是判断学术著作之生命力的良好尺度。但立足“当代”,与判断名著的时间间距的要求,两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平衡点。确定选择的时限不超过80年代,就是对两者的兼顾。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在学术价值的把握上。这正是编委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因此,那些既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对后继的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启示意义,且为当今学者所公认的有影响的作品(含某些成熟的基础心理学的教科书),为本丛书的选择目标。全套丛书容量约25种,内容涉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含智力理论)、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在三五年内陆续出版。 现在,从动议至今仅及年余,“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首批作品就奉献于读者面前了。选编委员会和译校者都尽了全力,当然不足之处终所难免。我们诚恳期盼心理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在此译丛成书之际,我们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领导人的远见和决断使丛书得以迅速面世。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和副总编辑阮光页教授还亲自参加了选编委员会选编工作组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选编委员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最后,我们想表达我们全体选编委员会同仁们最诚挚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编译这套丛书的最核心的初衷:今日播种西方译丛,为的是来年收获中国的名著‘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的心理学家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贡献于世界科学与文明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我们深信,待以时日,“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名著译丛”也会出现于西方!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 1999年lO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