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生活——悼念知命
沙湖陌上,依依柳岸。22岁的我,伴着夏风,满怀憧憬,开始了生活之旅。临行前,我对四年的学习做了总结,结尾的话至今犹言在耳:“生活不像数学,可以沿着逻辑的轨道走下去。”
毫无生活积淀的我,在生活大师面前一无所知,竟然敢给生活做出否定性定义。
那么,生活的肯定性定义又是怎样的呢?说来惭愧,仿佛自己从未真正地活过,而只是在假装生活,因为从大学毕业至今,已到知天命的年纪,可我仍然没弄明白生活到底是什么。
浪漫者说,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一首诗,生活是一幅画。现实者说,生活是一个舞台,生活是一次远航,生活是一场约会。悲情者说,生活就是烦恼,生活就是挣扎,生活就是苦难。
生活的多面镜,看得人头晕目眩,大都只是盲人摸象。生活的吟叹调,听得人一头雾水,权且视为巴山夜语。
生活就在茫茫人海的风景里,每个人都如一粒沙子,忙着去追赶波涛,而无暇顾及大海的壮阔,更无心思索大海的深邃。那么不妨换个角度去寻找答案吧。
让我们去观察一匹马,它从不去探求生活是什么,粮草粗细它不挑剔,长途跋涉它只前行,它所坚信的是,志在千里就得扬鞭奋蹄。让我们凝视一棵树,它从不去追问生活是什么,狂风暴雨它不抱怨,寒暑冷暖它只承受,它所坚信的是,向往蓝天就得叶茂根深。
生活只是时空的精神现实,它不认识任何人,但它公平地给每个人,提供了存在的条件。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佩索阿认为,“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特有的品质和独特的快乐。”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拥有了这一品质,是否享受了这份快乐。
生命至此,我已没兴趣再去考究生活是什么,也不再把生活当回事儿,就让哲学家们去忽悠生活吧,我所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有人说,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也许最好的日子,就在最平淡的日常,也许最美的生活,就是忘掉生活。
生活太抽象,日子很具体,既然无力在抽象中深刻,那就在具体中生动。把世界踩在脚下,把日子嫁给时光,也许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的底线是,纵然人间如地狱般恐怖,我也将坚定地当做天堂去生活。唯其如此,当升入天堂之际,我仍然有机会感受到人间的欢乐。
我承认,我至今不认识生活,我只想认识我自己。我愿意,结结实实过好日子,不再去摇摇晃晃追问生活。
从此,一天过成两个半天,白天我属于世界,夜晚世界属于我。从此,一生活成两世,一世我为生活而过,一世日子为我而活。
(2014年7月28日)
久等的水煮不沸
平时烧水时,手上也在忙着其他事,壶声响起便知水开了。这几天生病在家,时间很闲,今早烧水时就守着炉灶,可越是守着水越是不开,这才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久等的水煮不沸。
想想也是,有些事情越是刻意越是急不来,倒不如顺其自然,反而不期然便得以解决。还有些事情越是担心越可能发生,它们遵从了所谓的“墨菲法则”,倒不如想开点,事情反倒没那么严重。事情往往有它自己的性格,如何得体地同事情打交道,这本身就是个事情。
事情,往小里说,比如肚子饿了就得吃。可怎么吃,这就是个事情。这个事情细谈起来,又得分为两个方面,有得吃怎么吃和没得吃怎么吃。我在书中遇到两个会吃的,一个叫周梦蝶,一个叫五保陈。周老是台湾大诗人,他吃饭常会用掉两个钟头,有人问其何故细嚼慢咽,他说乃为吃出这一粒米和下一粒米的不同滋味。陈生活在广东雷州,是当地农村一个孤寡老人,即过去所称的“五保户”。老人嗜酒,买酒后再无余钱买下酒菜,于是找来烂砖头打碎洗净,油盐爆炒成“菜”。他每天都把这盆“菜”放在地上,席地就饮,还不时哼起雷歌小调,小酒喝得有滋有味。
我不时会想起这俩人,他们把苦日子过甜,把甜日子过雅,让苦难的日子有创意,让平淡的生活有滋味。平时吃饭,我们或狼吞虎咽,或草草了事,或饥饱相忘,很多人也许一辈子也没品出一粒米的味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味觉早已严重退化,就算吃着燕窝鱼翅,品出来的也是索然无味。
事情,往大处看,不外乎分为大事和小事。具体举个例子,“无聊”这件事,算大事还是小事呢?这当然因人而异,但马化腾却在“无聊”的小事上看出了大商机,他是把小事干大的高手,这才有了QQ,有了微信,让人们在网上能聊天,在手机上能“喝汤”。
在大事小事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区分不出两个特别的细节:重要的小事与无用的大事。比如,一张报表是一行行排列的,但如果你把第七行错看成第八行,一个小小的视角偏斜便可能酿成评价结果张冠李戴的大错。再比如死人这件事,当你的工作只是统计事故伤亡结果,死人在你眼里就不过是一堆数字。当你是一方大员,面对事故现场,那躺下的一具具尸体,可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但愿他们能因此唤醒你对尊严的敬重。P3-7
寻找家园
人,一生都在寻找故乡,寻找心的家园。
小时候,山外的风景特别令人好奇,山外的世界对我有特别的诱惑力。我出生在鄂西北山区,高中毕业前没离开过家乡,大学毕业前没离开过湖北,研究生毕业前没离开过中国。
小时候,总以为远方才有美景,汉江水抚育我长大,我却对家乡熟视无睹,放眼掠过汉江,远眺长江。那时候,小孩夜间尿床,家乡有“下汉口”的说法,起初我听不懂,慢慢明白了,家乡离武汉有八个钟头车程,正好是晚上睡眠的时间。读大学时如愿到了武汉,长江水养育我成长,我又憧憬着更远的远方,然而命运却和我开了个玩笑,大学毕业我又回到了家乡。再后来,我考研究生重返武汉,毕业后来到深圳,算是到了更远的远方。20余年来,珠江水颐育我成熟,深圳湾畔安了家,匆匆岁月中家乡渐渐变成了远方。
人们说,人生如果倒过来走,起点都是家乡。每次回到家乡,总有“两怕”心绪,一怕喝酒,二怕冷。觥筹交错间,总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自己的“三不变”情结,无论离家再远,家乡于我心不变、音不变、胃不变。
走过江湖烟云,尝过人间酸辛,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山水。前几年,迁居羊台山脚下,总算重新住回了山边。身在南国的城市里,北望着山的那一边,不时思念着家乡故园,怀念着我心出发的那片老地方。
过去调侃自己说,物质上没饿死,精神上没撑饱。这几年,本已平和而安静的内心,有那么一刻,突然有电击一般的空虚,为流逝的时光而惊慌,为走向岁月深处而恐慌。也许就是这惊慌与恐慌的一掠,我对生命有了紧迫感,世界观也因此有了改变。我意识到,走过的世界在变大,而内心的世界却在变小。正是这个觉悟,人生在此刻开始拐了弯。
我很奇怪,别人挂在嘴边的所谓梦想,在我内心里却似乎找不到。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走出去,来深圳工作后,最大的愿望是勤奋工作,尽力照料好父母、照顾好弟妹,最想做的事情是办企业。我曾遗憾过,来深圳走对了路,却进错了门。如今这些都已过去,也谈不上后悔。但过去曾经向往的远方,早已在心里趋于淡漠。
我家世代书香,我没有权利去辱没家族的传统。30来岁,觉得读书是荒废生命,40来岁顿悟不读书才是虚度光阴。我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是,30来岁到40来岁这十年,自己沉迷于桥牌,荒废了年华。我的挚友唐国储,他硕士毕业后,又在职读博士、博士后,过去我曾笑话他糟蹋时间,当看到他因读书达到的精神高度后,我才为自己的内心贫乏而感到羞愧。
其实,与小时候整天吃红薯、天天喊饿的日子比,如今生存早已不再是问题,我不能不面对的是生命问题。纪伯伦讲,“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光明中的我,是面对太阳的,它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黑暗中的我,是面对月亮的,它需要解决我的生命问题。如果黑暗中能做到“醒着”,我就得为自己建立精神的星空,为灵魂找到家园。人到中年,我有了一个新的愿望,小时候一心想走出去的我,现在又想走回来,寻找心的家园。
海子曾经感慨,“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也有人说,“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年轻时你以为自己拥有整个世界,中年时你明白这个世界哪些你能够拥有,老年时你懂得这个世界哪些你不能拥有。直到生命行将回到永久的故乡时,你才会在最终的归宿中顿悟到,这个世界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自己是否真正来过。
令人欣慰的是,从进入职场到现在,无论是做老师、做企业还是做金融,我都不浮躁,不耍巧,脚踏实地,追求完美,尽力做到最好。我喜欢陶渊明的名言,“心远地自偏”。人活到中年,不会再用物理距离去丈量远方,真正的远方其实在脚下,在自己身上,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海洋。所以,我想为生命找个位置,让内心有归宿,而不感到虚空,让精神有所依归,而不感到虚无。也许我一生也找不到家园,但如果在寻找的过程中,能弄懂几个道理,拥有几份真情,为后代留下几句话,那也就够了。更进一步,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如果能寻求到光明,为人间播散阳光,让内心沉静安详,那就很幸福了。
在这个擅长做加法的年代,我开始尝试给心灵做减法。在对自己做减法的过程中,我开始尽力为别人做加法。
我相信,好的人生,应学会加减乘除,阅尽春夏秋冬。好的生活,当以轻为重、向心而生。
我相信,人一生都在回归,唯有灵魂有所归依,才能了却最后的乡愁。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追求,这几年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记录,林林总总汇集到一起,便有了这本《加减春秋》。
出版这本书起初只是个朦胧的意识,因为楼蓉小姐的促成,才使意识得以变成现实,在此表示感谢。整个出版前后,陈志强先生、余智鹏先生、李易成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张建渝老师和我不相识,感谢老师冒着声誉风险为我作序。出版过程中,王宁老师作为责任编辑,对书的结构布局、排版的技术安排等,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指导,胡越小姐待人以诚、设计求精,她设计的封面令人赏心悦目。这里,对他们的辛勤付出,也表达由衷的感谢。
本人才疏学浅,对于书中认识不当的观点或正确的废话,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并谅解。
堵尘
丁酉年初春书于云采轩
序言
张建渝:至情至性书其中
第一辑 柳堤闲行·文
我不认识生活
久等的水煮不沸
帮助孩子点亮星空
只有生病时我才是健康的
活着是生命的事业
给乏味的工作加点盐
深圳的初雪飘洒着岁月的记忆
拾光暖日
小事大做,大事小做
从此别离是祝福
别急着去老
别让尘埃遮蔽了眼睛
别让成功遮蔽了生活的光芒
别把日子过成了段子
让生命每天在感动中出发
让文字成为慰藉心灵的故乡
端详人生
三句问话,让你的生活生动起来
有桥就有路
人生要有大画面
选择更高的生命状态
产品背后有精神
教养是通向社会的门票
广告不是印在纸上的
制度与人性
内外之间
大坝的诉说
呵护孩子的心灵
有尊严地活着
心底的那首歌
Sunshine in the Heart,World with Smiles
股票投资的一二三四五
不确定性的来源
每天给生命留点遗言
家族的清风
让品格之光照亮人生
一缕清香寄相思
对不起,妈!
我的母亲
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平凡人
工作是生命最大的贵人
生活只呵护对它真诚的人
第二辑 汲水烹茶·诗
最美的时光
时间的故乡
生活是思想最深厚的养料
小星星
风的爱情
为世界末日祷告
故乡的雪
芬芳是生命的事业
儿子
脸部的生态学考察
传言
自画像(外二首)
春天来了
梦(外二首)
同路人
镇纸
生活降低了天空的高度
瀑布
我想让母亲再生我一次
马头暮晚
爸爸在天堂仍然是老师
太阳升起的地方我看到家乡
截句
走在故乡的河堤上
情人节
今夜我想对小鸟说声谢谢
无题
学习告别
一个句子
狗
生活
第三辑 微雨听风·感
生命
活着的信仰
生活
幸福的工程
工作
人生的贵人
思行
灵魂的风景
后记
寻找家园
至情至性书其中
张建渝
堵尘君是南漂一族,后在深圳成功扎根。在深圳这块经济热土中,高负荷、快节奏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标准配置。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总是那么吸引人的魂灵,物质与精神的博弈总是无处不在。我敬佩堵尘君的精神强大,曾为生存努力奋斗过,却总是斗志昂扬,虽身处迷局,精神却孑然独立,他也曾经一度沉迷于桥牌之乐,却知醒知止,于是不忘初心,执意建构健康的自我精神世界。读书、思考、写作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乐趣,于是便有了这一部心路记录之书。我在书中读到这么一段话,“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很认同这观点。就我而言,白天的生存很物质,夜晚的生活很精神,偶尔喝点小酒,那是物质与精神交杯,是友谊与日月共辉。”这段话是堵尘君之感,其实是可以与读者共勉的。
翻开一本书,我的习惯是首先翻看目录。
这本书的作者堵尘先生显然在目录编排上颇费心思,因为我第一眼就被目录吸引住了。
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柳堤闲行·文”,第二辑是“汲水烹茶·诗”,第三辑是“微雨听风·感”。题目都很雅致,也有文采。就这个目录编排水平我想作者堵尘君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作者身处尘世却有脱尘出俗之理想,是一个有追求有情调的高雅之士。第二,作者心思缜密,干事业,过生活乃至涉猎雅好都极为精致细致,这与生活经历有关,也可能与职业有关。第三,作者并不是一个职业写作者,但他渴望能有一本自己的著作留存。我的初步判断在随后的阅读中不断得到证实。第一辑的“柳堤闲行·文”这部分就可以给我充足的作者个人信息。果然,在这一辑的三篇讲话文稿中,我捕捉到了作者的个人信息:湖北籍人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1991年到深圳工作。曾经历四个单位,当过老师,做过管理等不同职业,现在从事金融工作。档案式个人履历一般都是那么简洁枯燥的,就像领导讲话也总是那么没有趣味一样。不过堵尘君的讲话文稿一如书中许多精彩片段内容一样,讲述的是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深层感悟,倾听者有校友,也有属下员工或者同事,听此发自肺腑之诤诤感言,自会视之为智者、长者,也可以视之为楷模。所以,讲话文稿中还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信息:他在深圳校友、同事中还是有口碑、有身份、有名望、有江湖地位的。
第一辑有一组叙事散文写得非常好。如《让品格之光照亮人生》《从此别离是祝福》,记录下其在女儿逗逗成长历程中所倾注的父爱,优秀的女儿身上印证一家三代优良家教家风的遗传基因,另一篇《帮助孩子点亮星空》写的是侄儿乐乐,作者待乐乐一如对待自己亲生孩子般,既有润物无声般谆谆教导,又有长辈与小辈平等相待、友善相处的其乐融融场景,小乐乐的聪明活泼、好学认真的性格特征也描写得活灵活现。再若说到饱含情感、拨动读者心弦的,应该是分别写父亲和母亲的那几篇散文了。父亲是位中学化学教师,一生钟情讲台,关爱学生,默默耕耘,可谓桃李满天下。儿子受父亲熏陶,于做人做事可谓秉承亲传。许多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透露着儿子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情:“父亲年轻时写得一手好字,小而俊秀,刚而不妖,可给我当老师时,手已经得了风湿,按我们当地的土话,字写得南瓜大一个,为了节省板书空间,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他课前总是用一块小黑板,把关键结论、化学反应式事先板书好,待讲课需要时挂在大黑板前,大黑板叠加小黑板的教学形式,算得上我学化学时的一道课堂风景。父亲那时已50多岁,每次走在上课的路上,看到他一手提着黑板,一手托着实验木盒,走路吃力的样子,我都很心疼。”与父亲始终如一的正面光辉形象大为不同的是母亲。《我的母亲》一文起首第一句就是:“明天中午的时候,老家会很热闹,铉弟和五弟他们两家将为母亲做寿。”这句奇特的开头使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因遥想而引发深深的内疚,再由内疚而回想过往与母亲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一一数落母亲的不是:吝啬贪财,偏见固执。文中写道:“我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可母亲嗜钱如命的行为,让我无法接受,也让整个家庭生活在阴影与痛苦之中。父亲刚去世,母亲因学校克扣工资事闹将起来,执意要维权,家人多次劝阻无果,于是我生平第一次骂了母亲,并发誓从此不再回老家。”行文至此,作者似乎是在大胆暴露母亲的负面性格,把母亲倔犟、要强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跃然纸上。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回想起母亲的历历往事:经济困难时期冒着烈日在南河边上筛石头,独力在家中照看几个孩子,帮助二妈、小舅,还有刘伯伯等等,而最令人感动的是,毫不犹豫地拿出父亲五万元抚恤金资助同学吴云涛博士从事HIV研究。剧情大反转,作者也陷入反思:“回忆母亲养育的点点滴滴,善良如母,坚强如母,傲骨如母,断不该是要钱不要情、要钱不要命之人,我想我该是误解了母亲。”人物形象在强烈对比的叙述中迅速得到强化,性格更鲜明了,思想境界更高了。在散文中,叙事需讲究细节,形象要有性格,读者才会读之有味,印象深刻。这篇散文在技巧上显然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篇。
堵尘君在书中曾自述:因偶然机会一度沉迷桥牌之乐,后戒瘾。于是读书、思考,并将日常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本书文字应该就是如此所成。第三辑“微雨听风·感”分为四部分:一、生命:活着的信仰;二、生活:幸福的工程;三、工作:人生的贵人;四、思行:灵魂的风景。这样整理编排很精心细致,极需耐心和精力,全然因为这一辑的文字属于格言体,近干段的文字长短不一,多者百十字,少的仅一字。更因为这一辑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全方位的思考,大至人生、生命,小至炒房、炒股,几乎无所不及;二是碎片化,零散而杂乱,文字时长时短,记录时间也无规律和顺序;三是随手记录,不放过任何一点思想闪现的火花,所以不论是读书时的摘录或感悟,还是与朋友相处说话,甚至饭局茶台边的聊天,都被细心的记录下来了。如此日积月累,竟成千段之多,由此可见堵尘君是如何一个有心之人。又因为不是从开始就有全书的提纲和清晰的写作脉络,要将如此众多之零散碎片分类整理,这种写作方式有如财务人员存档财务凭证般枯燥,所以我特别佩服堵尘君的细心、耐心,这种写作方式在职业写作者中,是极少见的。但我觉得对许多人来说,却极具启发意义。
格言体自古就有,流传最广最著名的莫过于《增广贤文》之类的各种编撰本。这类书籍本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本,却为民间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接受,其中不少警句格言已成民间《圣经》。如“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格言体在雅俗共赏方面的代表作是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这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被称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练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汪国真,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红透一时的诗人,他那些格言式的诗句也倾倒不少青少年。可见,格言体也是读者颇为喜爱的文体之一。堵尘君在本书第三辑中,集结了自己多年记录下来的对人对事对物的种种思考和感悟,用的虽是老酒瓶,装的却是当下时代最新酿制的酒,甘醇,浑厚,绵长。不论读者是否认同他的思想和观点,但只要你读进去,你就可以窥探到作者“身处尘世却有脱尘出俗之理想,一个有追求有情调的高雅之士”的独立思考,而且是对生命、对生活积极上进,浪漫乐观的哲理思考。
第二辑的诗,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一样:“诗从来不是写出来的,它是灵感与文字做爱,高潮时喷发出来的。”每个人经历的高潮肯定各有不同,我无法用文字比拟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只得留待读者诸君体味。
书于丁酉年立春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堵尘著的这本《加减春秋(精)》是一本杂文集,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生活的感悟与灵魂的追问。作者认为在这个人人都在做加法的年代,要给心灵做减法,要学透加减乘除、阅尽春夏秋冬。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只要努力并付出行动,生命之光就会热情而灿烂的人生信念。不忘初心,选择前行是本文集的核心精神。
堵尘著的这本《加减春秋(精)》讲述了,人们时常感慨没有时间,实际上是没有生活。人生是岁月的纪念馆。我用岁月来悼念生活,而用时光来照亮未来。总把事情推到明天的人,他的人生就没有明天。时间是最诚实的朋友,撒谎所能骗到的,唯有岁月。世上越是朴实的道理,能够做到的人越少。生活,不仅是生命的礼物,更是灵魂的节日。有能力时多种花,没能力时别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