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郦波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下)》主要讲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齐家”和“立人达人”的智慧,也就是识己与识人的智慧、“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智慧。作者结合社会热点阐释了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本书可以令读者感受到曾国藩家训那种精神与情怀。

内容推荐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他的家训思想智慧,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推崇……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下)》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本书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讲述了曾国藩家训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那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的精华所在。

目录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己篇 修身齐家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笨小孩

小气与遗憾

华丽的转身

 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风波

传说

信仰

 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

落榜

买书

耕读传家

读书之法

 第四讲 贫穷的富豪

真假“穷”

保身与善身

“穷”道

 第五讲 曾三戒

父亲的忠告

倭老师的方法

唐老师的绝招

淡与静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

敲打李鸿章

防惰

克勤

 第七讲 “八宝饭”与“八本堂”

分钱惹的祸

家国天下

曾国藩的“家”法

 第八讲 打脱牙,和血吞

出山记

长沙之辱

忍字经

 第九讲 养活一团春意思

春意思

趣字经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男人戒烟

日课十二条

不死不休

识人篇 立人达人

 第十—讲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好汉的误区

规律

相面大师

 第十二讲 神奇的相面术

识才刘铭传

李鸿章的真实版本

相面术的谜底

 第十三讲 找棵大树好乘凉

拜师穆彰阿

曾国藩发迹

大树的作用

 第十四讲 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跟老板叫板

叫板的苦衷

忠诚的打工仔

 第十五讲 黄金搭档

曾左不和

曾左互助

曾左双簧

 第十六讲 三顾茅庐

拼命辞官

极品男人

忠义血性

 第十七讲 用人四部曲

穿草鞋的塔齐布

一对奇师生

完美的用人四部曲

 第十八讲 知识就是力量

奇异的征服

征服的智慧

 第十九讲 打虎亲兄弟

闹别扭

从“避亲”到“唯亲”

私心与公心

 第二十讲 挥泪斩马谡

知己李元度

山寨版《失街亭》

“挥泪斩”的智慧

 第二十一讲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三进三出李鸿章

事业要有接班人

 跋

参考书目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事篇 刚柔并济

 第一讲 “落牙臣”与“强项令”

曾氏家训之谜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第二讲 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三讲 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稳办湘军

稳字诀

 第四讲 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第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勤王

四两拨千斤

拒绝与化解

 第六讲 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

叔侄档

口舌与意气

 第七讲 先晓事,后办事

宽一与干爹

晓事

 第八讲 不吝名,不吝利

跳槽

公心与私心

进让

 第九讲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火并

政工干部

扬善与规过

 第十讲 前有郭子仪,后有曾国藩

郭汾阳

保身六法

识道篇 明强挺经

 第十一讲 “挺经”的智慧

《挺经》之谜

《挺经》与“刚”

 第十二讲 “心中自有定见”

淮自湘出

深沉

定见

 第十三讲 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话唠”

撕文章

“做”法

 第十四讲 “五到”、“五勤”与洋务运动

 第十五讲 男儿须有倔强气

“刚”的专利

倔强的性格

倔强的“品格”

 第十六讲 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行动与执行

裁军

执行力

 第十七讲 有主义的团队

高薪养廉

激励政策

教育培训

信仰感召

 第十八讲 居官与居家

暴雨梨花针

乡绅

居官与居家

 第十九讲 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不反

论辩

信仰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笨小孩

公元1825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十五年,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一个腊月里数九寒天的晚上,在湖南湘乡,也就是今天湖南双峰县一户人家的一间屋子里,一个14岁的男孩儿正在刻苦地用功读书。

因为是在腊月里,天气很冷,一般人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这种天气下,只有被窝,才是最理想、最温暖的地方。这样寒冷的夜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能歇着就歇着,能不工作就不工作,连学生也不愿做作业了,也就只有一种人还愿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这种人,不是读书的孩子,而是小偷。

道理很简单,别人都睡了,小偷们的工作环境就变得理想了。

于是有这么一个贼,早早地就趴在这户人家的屋梁上,就等着这家人家都熄灯睡了,他好下来“上班”,下来偷东西。

说起来,既然小偷肯光顾,说明这户人家的家境还可以,还算富裕。但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吃不了苦,要不哪会有那么多的有关“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呢?

这个小偷也是这么想的,他正好就趴在这孩子读书的这间屋的房梁上。他想这大冷天的,这孩子点着灯读书,大概读一会儿也就得睡了。所以他一直在房梁上候着,就等着这孩子读完书熄灯上床睡觉。

要说这个小偷的打算一点也没错,因为屋里这个14岁的男孩不过在背一篇古文。这古文也不是很长,大概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样的文章,这种文章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都背过,也没什么特别难背的。按理说这孩子~会儿肯定就背完了,他背完了就该上床睡了,这样,总共也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房梁上这位梁上君子就打定了主意,等这孩子背完文章再下来偷东西.

可没成想,这个在灯下背书的孩子特别笨,一遍一遍地在那儿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他是一遍遍地读,然后一遍遍地背。读嘛,读得慢得要命;背嘛,背得磕磕巴巴!

这小偷听得着急啊,听这孩子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文章,可就是背不会。按理说,这贼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可他听这孩子读一遍,背一点,再读一遍,再背一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遍下来,这贼对这篇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子还是背不顺。

因为梁上这位是小偷,是贼啊,所以他也不敢贸然就下来。尤其是他原来打定了主意要等这孩子背完才下来的,要等黑灯瞎火了才能下来偷东西的,这也算是小偷的职业操守啊,所以在这种思维惯性下,这贼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在房梁上趴在那儿等着。

这样又过了大半夜,那贼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一觉了,可底下这孩子还在那儿背课文呢,而且还没完全背顺溜呢!

等这贼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大半个通宵的孩子总该背会了,总该要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子还在那儿磕磕巴巴地背着呢,一点儿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梁上这位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哪儿来这么笨一孩子?那首有名的《笨小孩》可不唱的就是他嘛!这可真够倒霉的,大冷天在房梁上都快睡了一宿了,这又不是练轻功,弄得什么东西也没偷着,这不是影响咱们小偷的工作效率嘛!

所以他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也快亮了,再不走都走不掉了,所以他突然“蹭”的一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

底下这孩子手上捧着本书,突然头顶上蹦下一大活人来,也吓了一跳,愣是没反应过来。

结果这贼劈手把孩子手里的书一把给抢了过来,然后“啪”的一下摔在书桌上,边摔边气愤地说:“瞧你笨得那样!你说这破文章有什么难背的!”

说完他一张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哗哗,哗哗,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篇古文在这个没文化的贼嘴里,极其流畅地就背了出来!

这贼怎么能背这么溜呢?

很简单,他听了一夜,听了无数遍,早已经是“被背诵”了,不想记也记下来了。等到把书背完,他又指着这孩子说:“你看你笨成这样,读什么书啊你!”

说完,这贼一甩袖子,东西也不偷了,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也难怪贼生气,耗了一晚上,挨了一夜冻,什么也没偷着。不过严格说来也有收获,他毕竟偷到了一篇文章!

这个聪明的贼,很可惜,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这个背书连个贼也背不过的学生,我们有幸知道他的名字,他姓曾,当时名叫曾子城。这个名字我们不熟,但后来,他改过~个名字,这个名字尽人皆知,那就是——曾国藩。

你看,人人都说曾国藩天纵奇才,小时候怎么怎么聪明,后来怎么怎么神奇,要不然也不能被称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要不然也不能被那么多后人景仰!像毛泽东,据说年轻时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他说过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公,曾文正就是曾国藩。那意思是说就近代的人物而言,我毛泽东只佩服曾国藩!

那么,近代之前的人物他又佩服过谁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也没佩服过。所以古往今来,毛泽东袒露心扉明言佩服过的人,也就只有一个曾国藩而已。

有趣的是,不只是毛泽东,就连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的生死冤家蒋介石,一生最钦佩的人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一生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那是取悦他老婆宋美龄的,因为宋美龄信奉基督教。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或者是《曾文正公全集》,而放曾国藩的书,那是取悦他自己的。

也不止毛泽东和蒋介石,自近代以来,崇拜曾国藩的人多了去了。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对后来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后来有无数的历史名人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我们说,不能因为他后来成就巨大,就得说他小时候一定是个天才。事实上,完全如那个贼说的一样,小时候的曾国藩,他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

P1-3

序言

评“千古第一家训”

2011年,是《百家讲坛》开坛十周年,也是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组的精心策划下,由笔者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系列于是年正式播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主要事迹,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章太炎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曾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拥有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这样的铁杆粉丝。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一、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一说学习《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说:“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自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目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愈积累愈丰富,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家训》。

二、家训之首

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及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氏家训》,即后人所说的《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九弟曾国荃详细探讨过。

可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呢?

答案十分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氏家训》也没写出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流产的呢?

曾国藩生前曾在家书中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之后,要在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国藩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国藩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国藩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做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种计划不断地做出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反而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就像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最后却能“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化的家训读本,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隐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国藩曾经被作为历史文化的热点人物被全社会所关注,开风气者当属唐浩明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成为坊言流传颇广的“警世通言”。进入新世纪后,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持续多年后的加速变革,住房、教育、医疗,渐成民生三大切肤之痛!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成当务之急。此时,曾国藩与他的家训智慧再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实在应属当然。

所以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一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仅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力图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学力不逮之处,颛此就正于方家!

是为序。

郦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后记

住房、医疗、教育——可谓国人三大民生之痛!

作为一名教书匠,于住房、于医疗,不在其位,不建其言。但于当下之教育,实在有诸多不得不发之感慨。

感慨之一,只知精英教育,不知大众教育。

大学,虽然在不断扩招,但大学教育,还是被全社会目之为“象牙塔式的教育”。不管象牙塔里的人,还是象牙塔外的人,都有这样的认知。这只能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还在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多少年以来的精英教育思维。

这种思维决定了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证书、奖励、机会等等以示“精英”的证明,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现状。更为甚者,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竞争与不公,正成为诸多教育腐败的最大的温床。

所幸,有以城市图书馆教育、市民讲堂、电视讲坛为代表的大众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一切还远远不够。

感慨之二,只知知识教育,不知精神教育。

以前我们迷信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落在精神、信仰、思想的层面,对教育而言,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可我们忘记了从哪里出发,又往哪里去。于是我们的孩子怀揣着现代科技文明,在人生必将要面对的挫折面前,一次次丢失了灵魂与勇气。

感慨之三,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到一些家长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只要老师能教好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花多少钱都愿意!”

其实,这样心甘情愿的表白大错特错。

孩子该由谁来教?谁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对此,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倒是给出过一个较佳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曾经被千年的时光与纷繁的社会实践所验证过,其效果就人类已有的过往历史来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这就是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又哪里能只担些花钱请老师的表白呢?只不过当下的父母们已全然不知晓我们祖先的传统,遂把孩子成长的重任全盘推到了学校的身上。可是,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虽然颇多感慨,但又不免想起毛润之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忠告,遂觉终日感慨,不如身体力行,故于《百家讲坛》开讲《曾国藩家训》,希望能于教育、民生、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此,也一并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与心血的人!

郦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从解读他的家书入手来解读这个人物,角度选得好,值得一读。

——著名历史学家,唐浩明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曾国藩家训》经郦波先生评说,生动可读,足资借鉴。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家书却受到争议各方的致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氏家书在曾氏子孙的培养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

郦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所讲述的《曾国藩家训》,才会更真、更新、更深刻。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