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认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可以说,艰难困苦与失败常常跟人作对。但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唯一法宝。像《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说到了寒冷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自然界中的竹、梅也具有松柏的意志。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就是赞美它们经寒冬而不凋的品质,并借此赞美在艰难困苦中能经受各种考验,不屈不挠,坚持奋斗,战胜各种逆境,努力去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们。
其实,人生就要有岁寒松柏的精神,要有自强不息的坚韧,人的生命奖赏常常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谁都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而踏上每一个新的征程的时候都可能遭遇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古人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许多先贤先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终有万变不穷之收获。所以,事业成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
历史上被楚庄王拜为令尹的孙叔敖,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然而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几起几落,但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荣辱不放于心,有宰相风范。三国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仅有“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败迹,而且大败仗打的也不少,尤其是他晚年全力以赴组织的六出祁山,也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诸葛亮终能成为人杰龙凤,取得大成就,与其不怕困难和不畏挫折大有关系。所以,欲成就大事业者,能否经受得住挫折和失败的严峻考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缺乏决心和信心者常常沦为失败的俘虏。
所以,世上之事,凡低的目标容易达到,而越高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越多。艰难困苦也是一样,人越怕,就越挣脱不开,相反,有克服困难的自信,人就会找出方法,直到走上光明之路。现今,很多人都渴望成为强者,但有些人能够经受得住失败的打击、困难的压力,有些人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困难的出现;还有些人经过一阵子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或遇到困难,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人的坚强毅力并不是像苦行僧一样单纯来自忍受,而是首先来自心灵的明智和豁达。中国有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绝不单指“兵家”,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所以人要有“岁寒松柏”的精神,在行动前不能只做成功的打算,不做失败的准备,否则,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更加脆弱。人要像松柏一样,在生活中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承受力。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志向远大。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他只能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只煮一小盆稀粥,待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醴泉寺里有个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但范仲淹却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后来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南都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