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安宕宕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据说,《花样年华》的全部灵感来自周璇的那首歌《花样的年华》。终于,这首歌与这部电影相遇,在片中完成一次神交,成就了此片最难忘的瞬间——苏丽珍和周慕云仅一墙之隔背对背坐着,老式收音机里传来苏丽珍的先生为她点的这首歌。

此前,Sight & Sound杂志评选出的影史十佳,《花样年华》名列前茅。Time Out杂志评选出的香港百大影片,《花样年华》占据榜首。

曾经以为王家卫的电影无非是红男绿女的小情小调,只是加点“恋物癖”倾向,对所有道具充满迷恋,故成全了香港Icon“墨镜王”。诞生于新千年交替时刻的《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精致的一部作品,他将所有情怀都放在这部电影里,成就了不一样的上海人和不一样的王家卫。

出生于上海的王家卫早年随父母移居到香港,但他对童年的城市有着相当浓厚的感情,这也塑造了王家卫与生俱来的脾性。因为深受鲁迅、施蛰存、穆时英等作家的浸润,王家卫的电影中总流露出颇为暧昧的上海风情——不断地呈现出大都市的现代性特质——一种有关漂泊、无家、寻根、爱情等游离状态。

看王家卫的电影,如同读一本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盛极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让人躲在房间能浮想一整天,没有赤裸裸的情色描述,却总能逼近高潮。可一旦走出房间,你又羞于启齿,似乎刚才的情境从未发生过。

有关“新感觉派”小说风格,在张英进的著作《都市的线条: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笔下的上海》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的新感觉作品,尤其是穆时英的作品,常常描述都市的魅力、梦幻、色情、颓废及错综复杂。”

同样是新感觉派旗手的刘呐鸥,作为穆时英的好友,也时常创作同类风格的作品。他在一部短篇小说《游戏》中有这样的描述: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作为海派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李欧梵在《现代性的追求》中如实地剖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与众不同:“穆时英和刘呐鸥热衷于都市的世俗生活,非但把都市的物质生活女性化,更把女性的身体物质化,与汽车、洋房、烟酒、舞厅联系在一起,像是一种商标和广告。换言之,他们用女性的形象来歌颂物质文明,拥抱现代化,表现出一种既兴奋又焦虑、既激昂又伤感的情绪。”从这个表述看来,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是“新感觉派”的镜像呈现。

在他的故事里,香港同样是潮湿而浮华的。从物质上来看,无论是《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或是《花样年华》《2046》,影片中的道具都承担着重要的表意功能:王家卫总是擅长描摹生活中的蛛丝马迹,一盒过期的凤梨罐头、一个挂在墙上的钟表、一盏转角处的路灯、一条领带、一个手提包、一双鞋子,甚至张曼玉的20多件旗袍。

从空间上来看,故事场景往往发生在灯火通明的夜幕下,寂寞的公寓、无人的街角、空荡荡的走廊、杂乱无章的卧室,似乎都能成为感情发生的必然场所。这也给了都市的红男绿女一个流动和藏身的机会,昏黄的灯光下产生暧昧,颓废的街边亦可调情,更有甚者可以在不为人知的黑夜躲进公寓,再到天光大亮时悄悄幻影移形。

闲逛和出轨,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最常涉及的元素,而在王家卫的镜头下,60年代的香港与此并无二致。新感觉派通常借景物细节来隐喻色情,似乎昏暗的灯光、潮湿的街道、扑面而来的香氛,都能与女性产生直接联系。男女可以无声无息地偶遇然后擦身而过,随即淹没在人海。在大都会,几乎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却又惊人地如出一辙。

早早窥探到都市的秘密,王家卫就像是躲在某幢摩天大楼的孩子,在繁华中的某个角隅,隔着多重镜像看这座海上之城。他巴巴地看着对面大厦里的生活百态,乐此不疲。透过这些玻璃窗,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在轮回的时间光景中,给故事涂满了色彩。

王家卫所观察的这座城市,既是香港,又是上海。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很难分清地域,这种后现代爱情故事放在任何大都会,都有想象的空间。所以,他所描摹的香港,实际上是座无主之城。香港毫无地域特征:方言混杂,人种杂居,空间逼仄,每个空气分子都诉说着一种欲望。

为了镜头上的美学考虑,王家卫将所有场景集中在一个刻意布置的狭小空间,略去窗外的大城市嘈杂,选址在某个大隐隐于市的僻静角落。当然,王家卫不会放过道具、服装、布景等任何蛛丝马迹,极尽所能来展现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观众以为他对场景轻描淡写,实际上是一种精致的伪装。这种拍摄手法,像极了其电影中,主人公漫不经心又刻意偶遇,他们明明深陷却努力逃离。如果不拆穿,你情我愿沉浸在这场追逐游戏中,暧昧故事于是就此上演,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是将游戏继续下去的不二规则。

其实,王家卫对城市的暧昧性与对爱情的态度如出一辙。他的香港和上海,就像从同一张脸生发出的两种表情,这两副表情,共同绘出一副王家卫笔下的都市人面孔,在这个潮湿而浮躁的国际大都会,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恋爱都开始于失恋,所有的故事都周而复始,所有的繁华都写尽苍凉。

P40-43

书评(媒体评论)

“开麦啦”对二十年来香港电影的关注,提醒我这样的老电影爱好者重新回顾因年代相近而多少轻视的这段历程。风风雨雨中走来,香港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为华语电影史写下了新的璀璨一章。

——电影学者、北影节策展人 沙丹

目录

第一篇 世纪末

 《香港制造》了陈果,英雄死于少年时

 昨是今非,《去年烟花特别多》

 香港夜色温柔:《暗战》之中天地任逍遥

第二篇 双城记

 《花样年华》:香港是一座孤岛

 周星驰的香港怀旧:九笼城寨与《功夫》想象

 浮生若梦:上海小姐的《长恨歌》

第三篇 我是谁?

 《无间道》:一座城的身份焦虑

 失控的《黑社会》:谁当话事人?

 我是麦兜:一座城的童年想象

第四篇 香港城

 “天水围”两部曲,流徙的港人

 《桃姐》: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岁月神偷》:香港精英的怀旧

第五篇 北上录

 北上铸新剑 :《武侠》中的西方法理和东方侠义

 杜琪峰“北伐”:一场《毒战》,非常突然

第六篇 民国范

 冲破历史的《十月围城》:无名者留名

 是萧红,也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一代宗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七篇 香港IMAX

 电影工作者周星驰

 《三少爷的剑》:武侠低于生活

序言

一座城,一代人

有种说法,影像也有生命,有属于它自己的过往和历史。多少电影如过眼烟云一般,虽然曾经盛极一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从当下的生活里隐退,鲜少有人再提。

比如,曾经有一种电影叫香港。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我们在谈什么?是谈小马哥的风衣墨镜、义薄云天,《笑傲江湖》的慷慨之歌,还是《东邪西毒》的喃喃自语……全都是如尘埃般的时间遗迹。在“网生代”追逐的娱乐头条里,在新生代影迷的视野里,港片逐渐退场,和褪色的剧照一起,变成了可供回忆的情怀。近些年有关“港片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难道,港片真的成为过去式了吗?

时光可以逝去,但绝不应该被忘记,港片承载了一代电影人的汗水和才华,也承载了一代观众的记忆与青春。港片从未远去,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延续。一个显而易见且无法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口碑票房双赢的优秀大制作,无不有香港制作团队的参与。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在新环境中顽强求存,不断适应新时代,拓展自身的外延,改变本来面貌,以雄鹰“拔毛断喙”的姿态获得重生。其实,港片的生命力一直如麦太一般顽强,如金鸡一般乐观,它从百年前诞生至今,几经兴衰,但从未真正离场。

今年刚好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一个适合重温旧梦的时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梳理了1997年到2017年问的香港电影,披沙拣金遴选了近20部经典之作,试图以青涩但热血的笔,留住值得铭记的岁月。但选择是那么的困难,香港电影中佳品俯拾皆是,取舍两难,更何况每个人记忆中的经典港片不尽相同,有人钟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有人则痴迷香港“新浪潮”时期电影。如今从头回望过去20年的香港电影,其中的珍品如河流中波光粼粼的卵石,不知不觉间已变成夜空中闪亮的星,永恒存在。

我们以香港电影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为脉络,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片作为讨论对象,试图通过光影编织出一段香港电影的美好时光,它们代表了香港电影,也代表了香港这座城市。在文章中,我们力图展现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人以及香港人的心、气、神。

20年后的今天,回望1997年之后的香港电影,它确实经历过彷徨和沉沦,但新世纪以来,一洗之前过火癫狂的粗制滥造,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新时代香港精神的优秀影片。其中既有《黑社会》《无间道》等对过往港产类型片深入挖掘的商业影片,也有“麦兜”系列和《功夫》等发掘香港本土文化的创新之作,还有《桃姐》《香港制造》等关注香港底层社会生活的文艺佳作。在电影之外,结合港岛的现实变迁,这20年的港片增添了很多可玩味、可抚叹、可激扬之处。

20年,世事如棋。互联网时代,三年差距即有代沟,而香港却经历了回归、亚洲金融危机、SARS事件、CEPA签订、香港影人“北上”等诸多事件。曾经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在内地大城市璀璨夜景衬托下,似乎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繁华都会。这20年间,香港电影又不知经历了几多人事流转、江河变迁,其中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周星驰、杜琪峰、王家卫、陈可辛、关锦鹏、谢立文、陈果、许鞍华、梁朝伟……书中出现的人物声名赫赫,有人在1997年前就已奠定··江湖地位”,1997年后更磨砺出全新的面貌;有人则从1997年后才开始在华语影坛崭露头角,一拳一脚打造出独特的风格。因为他们的坚持,港片得以薪火相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仍在创作,远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我们无意也无力总结他们为港片奋斗的一生,但我们敢肯定:他们的名字,不废江河万古流。

写作本书的初衷,正是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社会文化变迁做一次梳理。我们将电影置入时间的长河,去探索电影的另一重意义:历史书写。电影的故事和现实互为镜像,电影的情绪和时代同呼吸、共节拍,电影的流变揭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史也是城市史、文化史。影评虽是小道,犹如微波细浪,但终会汇入历史洪流。文化研究,犹如管中窥豹,亦可烛照历史幽深的角落。本书篇幅有限,对此中深意的探索必定有不少遗珠,请各位读者见谅。

本书的作者团队,大多都是80后,生活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经历千差万别,术业各有专攻,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的青春与港片难解难分。或许可以这样管窥:港片是我们这代人隐秘的交集。通过港片,我们在电影院里、在电视上、在录像厅中,不约而同但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电影的基础教育,各自走过斑驳的青春。港片早已融入了我们这代人的基因里。

1974年,香港作家西西曾把香港骄傲地称为“我城”,开创本土城市文学的先河。自此,“我城”成为港人自豪的代称。感谢电影,把我们这代内地青年和香港这座城市联系得如此紧密。即使没去过香港,没去过油麻地、九龙、元朗、中环……这些地名也在你我口中如数家珍。因为电影,我们这群内地青年,也可以骄傲地宣称,香港也是“我城”。

一座城,影响了一代人。

香港这座城,我们这代人始终念念不忘。

何其有幸,一切对港片的痴情,化作这本给香港电影的情书——《别来无恙》。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特约策划陈楠女士事无巨细的全程参与,也离不开东方出版社的精心编辑、校对。

最后,要特别感谢陈可辛导演的肯定;特别感谢关锦鹏导演的推荐支持,与他的邮件往来中,能感受到关导始终在帮助和提携后辈;感谢卓伯棠先生的真诚鼓励和热心推荐;感谢李道新先生以华语电影史的学术角度给予本书的指导;还要特别感谢程青松先生的耐心指导;感谢木卫二先生和沙丹先生的真诚建议,感谢李九如先生的热心指点。

同时,感谢所有给予本书帮助的影评人、自媒体人、设计师等,承蒙不弃。

我们谨以此书,献给香港,献给电影。

开麦啦编辑部

2017年4月

内容推荐

安宕宕等著的《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以香港电影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为脉络,选择其中具代表性的佳片作为讨论对象,试图通过光影编织出一段香港电影的美好时光,它们代表了香港电影,也代表了香港这座城市。

20年,世事如棋。香港电影又不知经历了几多人事流转、江河变迁,其中千言万语,欲说还休。本书正是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社会文化变迁做一次梳理。我们将电影置入时间的长河,去探索电影的另一重意义:历史书写。

何其有幸,一切对港片的痴情,化作这本给香港电影的情书——《别来无恙》。

编辑推荐

安宕宕等著的《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电影的变迁做一次梳理。

本书作者开麦啦团队,集合国内知名高校电影专业硕博士,以及影视文化从业者,专注华语电影研究。从内容上可确保本书的专业性与可读性,文风多样而不呆板。

作者以对电影的评论来展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现实变迁和香港人的心、气、神,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港片的痴情,足以唤起80后一代的共同青春回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3: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