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社会、经济与政治史融为一体,通过比较中国与欧洲历史变迁的动力,再现特定历史时刻的多种发展可能,进而希望以中国这个主要的非西方文明为镜,改进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并阐明比较史学如何有助于修正社会理论。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中文版序/1
鸣谢/1
导论/1
上编/经济变化
前言: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7
第一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10
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10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13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15
四、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17
五、斯密与马尔萨斯:/中国与古典经济学/25
六、结论/30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32
引言/32
一、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33
二、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36
三、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38
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41
五、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46
六、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48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51
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51
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52
三、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55
四、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57
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65
六、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67
七、经济史与经济发展/70
中编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75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78
引言/78
一、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80
二、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82
三、欧洲的国家形成/86
四、中国的国家形成/88
五、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92
六、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94
七、结论/99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101
引言/101
一、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102
二、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104
三、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106
四、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11
五、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117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122
一、近代世界中的冲突/122
二、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123
三、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126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129
五、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134
六、中国国家的延续/137
七、结论:/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139
下编 社会抗争
前言:政治与抗争/145
一、民众抗争:研究的问题与难点/145
二、欧洲的民众抗争/147
三、中国的民众抗争/148
第七章 食物骚乱/150
引言/150
一、中国的食物骚乱/152
二、欧洲的食物骚乱/157
三、中西食物骚乱的比较/163
四、结论/171
第八章 抗税运动/174
一、抗税事件/174
二、政治环境变化中的抗税意识形态/176
三、19世纪中期长江中游的抗税运动/179
四、1840年代和1850年代江南的抗税运动/182
五、1850年代和1860年代山东的抗税运动/185
六、从明清时期的角度来看19世纪的抗税运动/186
七、谁卷入抗税运动/188
八、抗税运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89
九、20世纪的抗税运动/190
十、抗税运动同革命、国家形成及政治变化的关系/191
十一、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抗税运动/194
第九章 革命/198
一、对革命的诠释/198
二、国家危机与国家形成/199
三、从法国的角度看中国革命/203
四、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革命/206
五、法国:持续不断的革命诠释/209
六、中国:一场持续不断的革命/213
第十章 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217
引言/217
一、经济变化/218
二、国家的形成与不形成/223
三、社会抗争与政治变化/227
四、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与历史诠释/229
五、成为近代:/历史与历史之外/232
注释/236
征引文献目录/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