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有争议的一个理论问题。
作者系统地考察了自马克思、恩格斯始,对这一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意义,以及列宁、斯大林在革命实践中的理解和贯彻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还梳理了这一问题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社会科学界及苏联东欧学者中开展的研究,并提出了看法。
全书设5章20节。资料翔实,立论鲜明,阐释透彻,论述严谨。
1.引言
2.第一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3.第一节 旷日持久的亚细亚之争
4.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
5.基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6.解开东方社会之谜
7.一种普遍的生产方式
8.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
9.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经济特征
10.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政治特征
11.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12.次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13.第四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农村公社的三种原生类型
14.历史过程多样性起源于原始社会
15.农村公社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6.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阶段的三种
17.不同类型
18.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印度社会
19.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社会
20.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中国社会
不难发现,列宁晚年已经主张把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并通过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反映了列宁对经济类型演进规律的深切了解,也反映了列宁对俄国亚细亚国情的重新认识。从这方面讲,列宁晚年主张的方向,正是我们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即把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市场、商业的基础之上。 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