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福森著,邓学钧、陈荣生、程建川等整理的《我的一生(方福森教授自传及弟子亲友回忆集)》第一部分为方老的“回忆录”;第二部分“秋实录”,为方老工作期间的相关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参加社会工作等情况;第三部分“恩情录”,收录方老谈母校、谈师友的相关文稿;第四部分“追思录”,为纪念方老的相关文章;第五部分“永久的纪念”,亦是表达对方老的情感与纪念,以求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全方位反映方老不平凡的一生和对我国交通事业和工程教育的卓越贡献。对方老一生的回顾,也从侧面记录着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一代又一代交通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
方福森著,邓学钧、陈荣生、程建川等整理的《我的一生(方福森教授自传及弟子亲友回忆集)》是我国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教育家方福森教授的自传,并收录了其学生、亲友的回忆文章。回忆了作者早年留学、回国工作、组建家庭及教学科研的重要经历,作者的每一重大决定又都与近代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全书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向读者真实地、生动地展现了方福森教授一生的同时,也见证了东南大学路桥学科的发展历程。本书适合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各行业科研人员以及历史爱好者阅读。
回忆录
01 少年时期
02 大学时期
03 大学毕业后
04 赴波兰留学
05 在昆明与重庆工作
06 在上海和南京工作
07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08 “文化大革命”中
09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后
10 退休以后
11 工作成就业绩小结
12 结束语
秋实录
01 撰写的学术文章一览
02 编写的教材专著一览
03 翻译的学术资料一览
04 翻译的教材专著一览
05 审校其他单位与个人书稿一览
06 为国家教委等单位科技进步奖评审研究成果报告一览
07 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一览
08 培养研究生情况
09 为外校或非路面研究方向研究生评审论文及答辩情况
10 为出国留学人员写推荐信情况
11 参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审会议情况
12 参加公路科技情报网会议情况
13 参加大百科全书编审会情况
14 参加全国性科技学术会议情况
15 参加江苏省和南京市科技学术会议情况
16 接待外国专家及团体情况
17 为外单位人员提升职称评审论文情况
18 所担任的职务一览
19 所兼任的职务一览
20 获得奖励和荣誉一览
21 录入简要及传记辞书一览
恩情录
01 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的回忆
02 毕业六十周年述怀
03 在方福森八十寿辰祝寿会上的发言
04 在85届道路专业学生毕业10周年返校聚会上的讲话
05 在校交通学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06 庆祝东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
07 深切悼念沙玉清学长
08 深切悼念谢家泽学长
09 深切悼念伍正诚学长
10 在方左英同志八十寿辰会上的发言
11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前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科发展情况
追思录
01 悼念方福森教授
02 悼念福森先生
03 怀念敬爱的方福森老师
04 深切怀念吾师方福森教授
05 恩师永记在心中
06 怀念德高望重的方福森教授
07 治学典范、为人楷模——怀念方老师
08 师从方福森教授四十五年回忆
09 永久的思念——追忆一代良师方福森教授二三事
10 怀念方福森老师
11 师恩铭心,师德永存
12 怀念恩师方福森
13 师恩难忘
14 治学典范做人楷模——怀念我的导师方福森教授
15 忆方福森教授
16 一封发不出的信
17 追忆我大姐夫二三事
18 对父亲的回忆
19 家风影响我一生
20 父亲永远活在我心里
永久的纪念
01 著名道路交通工程学家方福森教授
02 留学波兰第一人——道路工程教育奠基者方福森博士
后记
01 少年时期
我——方福森,字友孟,1910年6月11日(即农历宣统二年庚戌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先是从河南省同始县迁至福建省连江县,清中叶又从连江迁至福州。祖父方珊珂早年在福州一个布店里当学徒,后因布店蚀本倒闭,遂随一名中医郭永淦学习中医技术并颇有成绩,在大瘟疫中救治了不少病人,对贫苦的大众还免费施诊并赠送药物,甚得民众爱戴与敬重,成为著名中医。我祖父生有五男二女,我父排行第二,伯父耐尘在福州银行服务多年,三叔幼年夭折,四叔博九和五叔兆景(字行维)都继承祖父学习中医。四叔一直在福州行医。五叔曾在北京和南京行医,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行医,深得上海居民的欢迎。大姑嫁傅家,二姑嫁林家。
我父兆鳌,字策六,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甚深,是旧式学者,在清末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第51名,后因50名以内的进士都晋升为翰林,我父也破格升为翰林。后来看到清朝腐败无能,非维新不足以救亡兴邦,遂与数好友结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翌年还招我五叔去日留学。我父曾在北洋政府任铨叙部参事,因军阀混战,公教人员时常欠薪,家中经济一直较困难,当时公教人员常被称为“灾官”。30年代初我父应国民政府铨叙部林翔部长的聘请到该部任秘书兼司长;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教于北平大学,课程繁重,收入仅是糊口而已。我父于1960年2月逝世于上海,享年85岁。我母黄兰,一直操持家务,1958年5月逝世于上海,享年72岁。我兄弟六人及一姐,我排行第二。兄东,字障川;三弟富桢七岁早逝;四弟福枢,字立中;五弟福桓,六弟福林;姐福柔,字慧遗,姐夫陈声聪,字兼宇。
1912年我2岁时即由父母带到北京,幼年读私塾,老师姓俞,教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求甚解,收获不大。那时我的表兄傅荫烈、林世贤和堂兄福湛、福铨等也来北京上学或谋职业,都住我家,我从他们那里学习算术、英语、地理等知识。1923年8月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因英语成绩特优,被准予跳班上课。当时同班同学有钱学森,我因眼近视较深,被安排坐在第一排,钱就坐在我的后面。我班的历史老师(姓名已记不清了)是很进步的,他一上课,不讲历史,而大讲时事政局形势以及青年人应走的道路。我从他那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感到以前所学的四书五经不合潮流,无何用处,就忘得一干二净。
那时正值北洋政府执政、军阀混战时期,又是日本开始侵略我国时期,我厌恶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并仇恨日本,几次参加北京大中学校学生所组织的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宣传抵制日货的游行活动。那时北京师大附中要求全校学生都要参加童子军,我也参加了,着童子军服,练习打旗语和结绳等技术。1926年初中毕业,径直考入师大附中高中部。那时国内有些大学还附设预科(相当于高中二、三年级),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本科,无须再考,所以我读完高中一年级后决定投考大学预科。这样我在中学共读了4年,由于英语和数学学得较好,4年8个学期均获得优异成绩。但因我喜欢打篮球,荒废了不少时间,所以其他课程只保持了中等水平。(P3-4)
2017年是东南大学走过的第115个年头。在历代东南人治学精神和育人风范的传承下,缘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工学院道路工程专业已成长为如今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和全国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学院建设成就显著。交通学院的今天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路桥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同时也是广大师生,特别是以方福森教授为代表的行业前辈们共同努力的心血结晶。
方福森教授是我国道路交通领域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他在教书育人和科研治学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方老的一生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年轻时留学欧洲一直心系祖国,于抗日战争时期学成后毅然回国,服务祖国和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负有高度的责任感。方老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他多年来始终站在一线的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道路交通人才;方老的一生也是科研治学的一生,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为我国道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方老不仅是我在道路行业的前辈,更是我的授业恩师和人生导师。方老故去已近二十年了,但他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一直在影响着我。方老的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宝贵财富,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始终是我的心愿。这本回忆录,是方老一生的缩影与回顾,我谨以这些文字作为序,以寄托对方老的缅怀与崇敬之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字里行间获得为人师、为交通工作者的感悟与启发。
黄卫
2017年春
在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之际,为更好地在交通领域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交通学院拟举办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暨方福森教授教育思想研讨会。借此契机,又时值方老诞辰107周年,为全面总结和传承方福森教授教育思想,我们编纂出版《我的一生——方福森教授自传及弟子亲友回忆集》一书,在向母校献礼的同时,以为纪念。
方福森教授是波兰华沙工业大学博士,是中国留学波兰第一人和“一带一路”的早期使者,参与抗战时期的公路修建及抗战交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我国道路工程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校交通运输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方福森教授治学严谨,学术成就非凡;授业不断,桃李芬芳四海;为人高尚,品格高山仰止。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高度重视本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成立了工作组,交通学院党委书记秦霞和院长刘攀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受学院委托,由我带领部分道路学科的师生开展具体工作。
本书是在未正式出版的方老自传《我的一生》及邓学钧、陈荣生编辑的方福森教授纪念文章的基础上编纂而成。书中第一部分为方老的“回忆录”;第二部分“秋实录”,为方老工作期间的相关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参加社会工作等情况;第三部分“恩情录”,收录方老谈母校、谈师友的相关文稿;第四部分“追思录”,为纪念方老的相关文章;第五部分“永久的纪念”,亦是表达对方老的情感与纪念,以求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全方位反映方老不平凡的一生和对我国交通事业和工程教育的卓越贡献。方福森教授是我校交通运输学科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对方老一生的回顾,也从侧面记录着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一代又一代交通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
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在我院师生及各界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方老学生重庆交通大学唐伯明校长及团队对方老在陪都重庆岁月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和定位;学生马羊、吴淑印、刘伟、杨婉玉、谢磊、涂珊珊、王伟立、赵润民、郑玉冰等完成了文字录入及部分编辑工作;校友李树光,交通学院教师陈先华、杨军、杨若冲以及土木工程学院前书记张星等对书稿进行了校阅并给出了宝贵建议;校友杨洋也帮助做了许多文字润色工作和文案工作;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张新建是我院道路专业毕业生,在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更是投入了很深的感情。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方老女儿方珩的大力支持,方珩女士对全书进行了仔细校阅。
方老的硕士研究生,现任科技部副部长黄卫院士为本书倾情作序,表达了对昔日恩师的缅怀之情,并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充分肯定。
这些都保障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在此向他们付出的劳动表示深深的感谢!
因书中涉及的部分人、事时隔久远,特别是波兰文的人名、地名,难免存在考证、校对上的不足,望读者谅解。
交通学院 程建川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