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杜温著的《敏杜温的中国缘(精)》以中缅语对照的形式,精选了十余篇作者的译作精华,这些译作原文均选自中国古代及现代的知名文学家作品,如杜甫、鲁迅的作品等,体裁涉及诗歌、小说。集结了大作家敏杜温向广大缅甸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部作品。同时,书中呈现了大量作者的访华照以及缅甸画家为作品绘制的画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敏杜温的中国缘(精) |
分类 | |
作者 | (缅)敏杜温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敏杜温著的《敏杜温的中国缘(精)》以中缅语对照的形式,精选了十余篇作者的译作精华,这些译作原文均选自中国古代及现代的知名文学家作品,如杜甫、鲁迅的作品等,体裁涉及诗歌、小说。集结了大作家敏杜温向广大缅甸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部作品。同时,书中呈现了大量作者的访华照以及缅甸画家为作品绘制的画作。 内容推荐 敏杜温著的《敏杜温的中国缘(精)》这部作品饱含作者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热爱。文字是无声的使者,本书正是中缅两国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缅中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亲密友好的胞波兄弟。如今,通过缅中两种文字整理出版作家敏杜温的作品,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 目录 第一部分 架起中缅文学沟通之桥的敏杜温 关于敏杜温 第二部分 同中国结缘 中国民众教育一瞥——访华随笔 第三部分 将鲁迅介绍给缅甸读者 鲁迅 鲁迅和他的文学作品 一件小事 鲁迅的文学道路 第四部分 敏杜温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 白居易诗两首 访缅诗章七首 白蛇传 神笔马良 田螺姑娘 第五部分 敏杜温谈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与缅甸,学识 缅甸的传统文明礼貌 我们的村庄 附录 当代著名作家敏杜温 敏杜温生平年鉴 敏杜温作品汇总 试读章节 鲁迅的文学活动开始于他的青年时期,即在中国辛亥革命前的1906-1909之间,那时他在日本留学。他本来是学医的,所以中止学医而改为从事文学事业,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回顾,是由于他在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上看见了中国被压迫人民的惨象,那惨象当时震动了他的灵魂。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说明鲁迅最初的文学活动就是开始于他同中国被压迫人民的命运的深切联系。 鲁迅在1906年筹办的《新生》文学杂志虽然没有出版,但他仍然进行了运动,1907年他写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l908一l909年之间又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在《文化偏至论》中,他不仅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清朝统治阶级洋务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那时已趋于反动的改良派的主张,并且也勇敢地指责了当时民主革命派中许多革命家的新的愚民政策思想,同时提出了为使被压迫人民能够首先在精神上得到解放的启蒙主义的任务。《摩罗诗力说》是介绍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革命诗人的论文,用意即在这些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可以引起人民的反抗精神,在《域外小说集》中介绍俄罗斯人道主义作家和东欧被压迫民族中反抗的作家的作品,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鲁迅这次文学运动,虽然在当时只有极小的影响,但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次革命文学运动。在这次运动中,鲁迅以中国文学上最早的一个革命启蒙主义者而出现,他当时思想中最突出的、远超过于当时革命思想界的一点,就是把祖国解放的希望放在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和解放斗争的胜利上面。 由于这次文学运动没有引起可以使他继续下去的反应,鲁迅于1909年夏天回国后也就停止了文学活动,从此到1918年之间他经过了一段他所说的“寂寞”的时间。这就是发生辛亥革命(1911)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民国初年的时期。这一段时间,鲁迅虽然在痛苦的“寂寞”中过去,但对于他后来的革命斗争和文学创作都极为重要,因为他经历了辛亥革命,特别是深刻地体验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并且在这中间他同农民和城市贫民群众有着实际的接触,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的生活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鲁迅在这期间的体验和观察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所给他的痛苦的经历,就反映在他后来的一些小说和许多散文中。 鲁迅在五四革命时期的初年,即1918年,重新开始他的文学活动。从此到他逝世之日为止,就再不曾中断过他的文学活动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到二十年之间他给了中国革命以不可估计的贡献,在文学上则奠下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坚实的基础。 鲁迅这次是以小说《狂人日记》的创作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的,在这篇小说中作为它的作者而出现的,是一个封建主义制度、思想、道德的全般的毫不妥协的否定者和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这篇作品马上得到了热烈的反应,它一发表就被公认为是反封建主义的一声最强有力的号角,同时是新文学的第一篇作品。鲁迅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也是从这篇作品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他继续产生了许多最杰出的作品。关于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鲁迅自己后来曾经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继续发表的《孔乙己》、《药》、《明天》,以至《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等,都是在这样的态度下产生的;其中的主人公——狂人、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闰土、阿Q、祥林嫂等等,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被压迫的人民,都是被损害者和被剥削者。鲁迅描写这些被压迫人民,解剖他们的灵魂,塑造他们的形象,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他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最彻底的革命态度。他为他们悲惨的命运提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和抗争,把重重叠叠地压在他们身上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势力给以最深刻的解剖、最尖锐的揭露和最强烈的打击,同时最痛切地表达出他们的愿望、要求和潜在力量。他所展示的“疗救”的道路,只有改造社会,只有革命。 例如关于不朽之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就是“要画出”一个“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几千年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作为阿Q灵魂的刻划者的鲁迅,首先是阿Q和阿Q们的请命者;他通过阿Q的被剥削、被奴役和被损害的历历伤痕的解剖,所展示给读者的是中国人民的一部被压迫的历史。 P43-45 序言 喜闻中缅文对照的《敏杜温的中国缘》一书即将出版,该书集结了大作家敏杜温向广大缅甸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部作品。 在本次收录的作品中,首先看到的是几篇介绍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用其犀利的笔墨,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唤醒了受压迫的国民。与鲁迅同时代的缅甸文学家德钦哥都迈,同样以文字启迪民智,唤醒沦为亡国奴的缅甸人民奋起反击,一举推翻殖民统治。作家敏杜温笔下的鲁迅先生有着令人尊敬的道德品质,其形象深深印入缅甸读者心中。 作为诗人的敏杜温,曾翻译过白居易的诗篇和陈毅元帅访缅时所著的诗作。两国诗人虽然使用不同的语言,但这些诗句却成了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的范例。 喜爱儿童的作家敏杜温,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本书收录了他翻译过的几篇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本书还收录了作家关于缅甸传统文化的几篇代表作,有助于读者充分地了解缅甸。 缅中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亲密友好的胞波兄弟。如今,通过缅中两种文字整理出版作家敏杜温的作品,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是可喜可贺的一大盛事。 德努漂貌钦敏(钦埃博士) 缅甸国家文学终身成就奖得主 仰光大学缅文系前主任 缅甸文字委员会成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