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平行宇宙(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美)迈克斯·泰格马克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穿越平行宇宙》勇敢地面对了物理学与哲学交界处最深邃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数学在描述宇宙的任务上表现得如此出类拔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迈克斯·泰格马克这位世界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为读者带来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同时,他向读者展示了,假如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将会如何改变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

内容推荐

迈克斯·泰格马克著的这本《穿越平行宇宙》从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多个维度揭秘奇妙的宇宙的本质。内容包括我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从地球到宇宙;我们在时间中的位置:溯流至时间源头;数字中的宇宙;宇宙的起源:是谁制造了宇宙大爆炸;欢迎来到平行宇宙;神奇的宇宙乐高;第三层多重宇宙,狂野不羁的现实;万物理论的追索之旅;宇宙是由数学写就的伟大之书等。

目录

全球顶尖科学家集体盛赞

跨界推荐 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轻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

引言 穿越平行世界,找寻宇宙的终极本质

第一部分 星际空间之旅

01 我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从地球到宇宙

 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吗

 被低估的空间

 哥伦布的好运气

 误打误撞解开日地距离的谜题

 地球和太阳之间有多远

 恒星离我们有多远

 从百万到十亿再到万亿,不断刷新尺度的星系

 空间的本质皆数学

02 我们在时间中的位置:溯流至时间源头

 太阳系制造机:45亿年的引力与压力之战

 星系,宇宙里的“超级大比萨”

 宇宙最深处,一窥微波的神秘

 原子是大爆炸的产物吗

03 数字中的宇宙

 通缉令:寻找精密宇宙学

 精确的微波背景起伏,让预测符合观测

 幸运降临

 我们宇宙的终极地图

 大爆炸从何而来

04 宇宙的起源:是谁制造了宇宙大爆炸

 我们的大爆炸哪儿错了

1秒的1035分之1,暴胀在须臾之间

 不断给予的礼物

 大爆炸只是宇宙之树上的一个枝丫

05 欢迎来到平行宇宙

 第一层多重宇宙,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二层多重宇宙,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种子已经埋下,所有故事必然自行徐徐展开

第二部分 穿越粒子世界

06 神奇的宇宙乐高

 原子乐高

 原子核乐高

 粒子物理学乐高

 数学乐高

 光子乐高

 凌驾于物理定律之上?

 量子与彩虹

 轩然大“波”

 量子怪诞性

 共识的崩塌

 关不住的怪兽

 量子力学的困惑

07 第三层多重宇宙,最狂野不羁的现实

 隐身于希尔伯特空间

 随机性的幻觉

 被审查的量子怪诞性

 被人抢先,苦中作乐

 你的大脑为什么不是量子计算机

 支配我们宇宙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量子自杀奇案

 量子永生?

 多重宇宙统一了

 多世界,还是多废话?

第三部分 探秘数学宇宙

08 万物理论的追索之旅

 心灵之眼并不能看到真正的外部实在

 真相,所有真相,只要真相

 共享的共识实在

 外部实在与共识实在的桥梁

09 宇宙是由数学写就的伟大之书

 数学,到处都是数学!

 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纯粹的数学

 数学结构到底是什么

10 重新认识自我:时间是幻觉吗

 物理实在怎么会是数学的

 你是什么

 你在哪里

 你在何时

11 第四层多重宇宙,万物的终极答案

 为什么我相信第四层多重宇宙

 探索第四层多重宇宙:那里有什么

 第四层多重宇宙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吗

 数学宇宙假说、第四层多重宇宙和其他假说之间的关系

 检验第四层多重宇宙

结语 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未来

推荐阅读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宇宙,一个熊熊燃烧的核聚变反应堆

之前我们讲到,伽莫夫对宇宙的过去进行了大胆的推演,成功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为我们呈现了绝妙的宇宙“婴儿照”。然而对他来说,这个了不起的成就还远远不够,于是,他把时间往回推演到了更早的时候,并算出了结论。时间越早,温度越高。我们知道,大爆炸后40万年时,几千摄氏度的氢元素充满了宇宙空间,几乎有太阳表面一半那么热,所以那时氢元素发生的事,和太阳表面正在发生的一样——发光。所以产生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伽莫夫还意识到,大爆炸后仅1分钟时,氢的温度大约高达10亿℃,比太阳内核还炙热,所以它一定也会发生太阳内核正在发生的事——核聚变,将氢元素聚变成氦元素。然而不久之后,宇宙逐渐膨胀和冷却,冷到不足以发生核聚变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关掉了这个宇宙核聚变反应堆的开关。那时,还没来得及把所有氢都转化为氦。受到伽莫夫的启发,他的学生阿尔菲和赫尔曼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计算。那时还是20世纪40年代,由于没有现代计算机,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宇宙在最初的40万年里是不透明的,之前发生的事都被藏在宇宙微波背景的等离子屏幕后。那么,要如何检验伽莫夫的这个预测呢?伽莫夫意识到,这个情况和对恐龙的研究很相似——你根本不可能直接看到发生了什么事,但你能找到化石证据!用现代观测到的数据和计算机重新运行他们的计算过程,你能预测出,当宇宙还是一个核聚变反应堆时,有25%的质量生成了氦。当你用望远镜,通过遥远星系的光谱来测算它们的氦含量时,你会得到一个数字:25%!对我来说,这和发现霸王龙股骨化石一样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疯狂往事的直接证据。只不过这件事的疯狂之处在于,万事万物都热得疯狂,就像太阳的核心一样。此外,氦元素并不是唯一的“化石证据”。随着伽莫夫的理论变得广为人知,太初核合成理论(也就是大爆炸核合成)预测,三十万分之一的原子是氘,五十亿分之一的原子是锂。这两个比例都已被观测证实,并与理论值完美契合。

都错了!大爆炸有麻烦了!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伽莫夫的热大爆炸理论遭到了冷遇。实际上,“大爆炸”这个名字还是得自一个批评者——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他最初是想以此来嘲笑它的荒谬。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评判标准,大爆炸理论的两个主要预测——宇宙的年龄和原子的丰度,都是错误的。根据哈勃最初对宇宙膨胀的测算预计,宇宙的年龄不会超过20亿年。地质学家们因此感到很困惑,因为地球上一些岩石的年龄都比这个老。此外,伽莫夫、阿尔菲和赫尔曼当时还希望能证明我们周遭的所有原子都以正确的比例诞生于太初核合成,但他们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太初核合成甚至不能产生足够的碳,更不用说氧和其他日常常见的元素了——它只能孕育出氦、氘和一点点的锂。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哈勃极大地低估了星系之间的距离。正因如此,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他所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比真实速度快了7倍,这意味着,宇宙的年龄应该比他所算出来的老7倍。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星系距离的观测越来越精确,这个错误逐渐被修正。那些不高兴的地质学家终于得到了安慰。

大爆炸预测的第二个“谬误”——原子丰度的错误,也在同一时代消融了。伽莫夫在恒星核聚变上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工作都表明,恒星能产生出氦和一点点其他元素,正如我们的太阳现在正在做的一样。那么,其他元素从何而来呢?伽莫夫希望太初核合成能完成这项任务。然而,20世纪50年代,另一个看起来令人吃惊的核物理发现将氦、铍、碳和氧连接起来了。霍伊尔第一个意识到,恒星在生命末期会将氦变成碳、氧和大部分常见的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组成了你和我。此外,恒星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会发生爆炸,将它孕育的大部分原子都回馈到宇宙空间,形成气体云,将来又能从中诞生出新的恒星和行星,最终诞生你我。换句话说,我们与天堂之间的联系,比祖辈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我们都是星尘。我们位于宇宙之中,宇宙也存在于我们之中。洞悉了这一点,伽莫夫的太初核合成理论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腾飞。原来,宇宙在最初的几分钟内,确实只生成了氦以及一点点氘和锂,而之后的所有原子都是由恒星创造出来的。原子从何而来的问题最终被解决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如热大爆炸理论在“冷宫”里平步青云一样,1964年,伽莫夫的另一个预言也被观测证实,并震惊了宇宙学界,这就是牺牲几只鸽子才确认的大爆炸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P62-64

序言

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轻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

米兰·昆德拉在其最负盛名的哲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以尼采的“永恒轮回”作为开篇:曾经一次性转瞬即逝的生活,会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而不断重演的历史,或许才能摆脱存在的虚无而获得沉重的意义。

你是否有过深深的悔恨,叹息生活中错过的机会,失去的爱人,难以挽回的挫败,无可奈何的衰老……你是否经历过无法言喻的欣喜,那种突如其来的顿悟,两颗心灵热烈的碰撞,夏日里菩提树下的宁静,海边微风中落日余晖的绚烂……你是否有曾想过:如果我能够再活一次……其实,你曾经活过,正在活着,并且必将重活同样的人生,一切都会永恒轮回。

对于尼采来说,永恒轮回或许至多是一种哲思的推断和诗意的遐想;而在《穿越平行宇宙》中,泰格马克却告诉我们,永恒轮回是数学的确证和逻辑的必然。在遥远的时空之外,另一个你,不,无穷多个你,正在同时读着这本书。

《穿越平行宇宙》是一场关于现代宇宙学的盛大巡礼,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物理学前沿和哲学边界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这本著作的英文原名为《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可直译为《我们的数学宇宙》),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惊叹于为何数学能够如此有效地描述我们的世界。伽利略曾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自然的语言;而泰格马克却激进地认为:“宇宙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数学。并且,宇宙不仅某些方面是数学,它的全部都是纯粹的数学,包括你我在内。”这个疯狂的想法被他称为数学宇宙假说,看似违背直觉和常识,却并不违背逻辑和理性。某种意义上,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主义的轮回再生:万物皆数,只有理念和形式才是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当我们剥开一层层的表象而看到存在的终极结构时,便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像颜色、质地这样实实在在的“内禀性质”,留下的只是数字、集合、信息、模式等一组组抽象的数学关系。宇宙的本源不是沉甸甸的物理实在,而是没有“人造包袱”的轻飘飘的数学结构。宇宙、生命、意识、自我……万物的存在都被交织在一幅宏大而自洽的图景之中。你不见得能接受泰格马克教授大胆、创新且极具争议的假说,但这一切仍会让你感受到令人晕眩的理性之美,进而产生宗教般的敬畏。

当你读完这本书而仰望星空时,或许会意识到:你的所有欢乐与痛苦,所有成就与失败,所有荣耀与屈辱,所有美丽与丑陋,所有爱恨与情仇,都会在平行宇宙中一遍遍地重演,一切都似乎毫无意义,却又不可避免。在浩渺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人类的存在是如此微不足道,然而,我们或许承受了这个轻虚的数学宇宙中最沉重的使命:“并不是宇宙赋予生命以意义,相反,生命将意义赋予了宇宙。”

后记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这句话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因为这两样令人景仰和敬畏之物,正是本书的主题。

从文明乍现曙光之时起,人类就从未停止仰望星空。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之外,总有人追问宏大的终极问题:人类从何而来?星星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会走向何方?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灵魂: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费曼、埃弗雷特……他们颠覆和塑造了人类的宇宙观,让我们愈发清晰地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诚然并不居于宇宙的中心,但也并非无关紧要。我不禁思索,仰望星空或许不单是文明的结果,更是文明的源泉。

这一切,都能在本书中窥见一斑。为了让读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梳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史,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由远及近地回溯历史,又由近及远地眺望未来,并融入了自己对终极问题的追寻历程,将“科学史”与“个人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详细论证了自己看似惊世骇俗的宇宙观——我们生活在多重宇宙中。这些多重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共有四个层级,每一层中又有无数个平行宇宙。每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向左行的时候,就有无数个“你”在平行宇宙中选择了向右行。有的宇宙中,你可能是世界首富;有的宇宙可能只有二维空间;还有的宇宙中或许只有滚烫翻腾的能量,热闹非凡,又或者冷寂一片、空无一物……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哪怕可能性极低,也一定会在某个平行宇宙中发生。而宇宙的终极本质,竟然是数学!

除了对星空的追寻,本书还拷问了“道德法则”——科学家应当如何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当地球面临危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未雨绸缪才能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类?我们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关心地球和宇宙?除此之外,《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还进行了充满哲思的思想实验:你是不是缸中之脑?你眼中的世界和动物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那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你的大脑是不是量子计算机?

泰格马克教授在本书中展现了广博的胸怀、对未来的忧思和对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大爱。这一切都源自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宏大超脱的宇宙观。可以说,星空居于外,道德居于内,二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管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角度看,人类的尺度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似乎只是居于宇宙一隅的小小蝼蚁。然而,人类却是这无尽混沌中最美的智慧之光——倘若没有人类,就不会有人发出“宇宙是什么”的终极追问。但人类的存在又依赖极其微妙的宇宙环境。假如宇宙常数变动一点点,哪怕只是非常细微的一点点,别说人类,就连地球、太阳甚至银河系都可能无法诞生。所以,宇宙本质问题仿佛落入一个循环论证。难道宇宙为了探索自身的本质,而精心孕育出了擅于从混沌中抽丝剥茧的人类智慧?泰格马克教授没有陷入这种循环,而是另辟蹊径,以飞鸟的视角审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全新的宇宙观。

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说,宇宙就像一只从魔术师的帽子中拉出来的大白兔,我们就生活在柔软温暖的兔毛深处。唯有勇于探索的哲学家才会沿着兔毛不停往上爬。当他们爬到顶端,看清世界的真相,就会向世界呼喊:“各位先生、女士们!原来我们的世界是一只漂浮在太空中的大白兔!”我觉得,泰格马克教授就像一位爬上兔子毛顶端的哲学家。你瞧,他现在正在兔毛顶端向你挥手呐喊呢:“喂!原来我们的世界是环环相扣的‘俄罗斯套娃’啊!”

我很幸运有机会翻译这本书,尽微薄力量帮助中国读者搭上泰格马克教授的“宇宙观光列车”,一同前往时光的最深处。在翻译的过程中,为力争内容的精确和准确,我参考了很多学术资料,但一些概念并无标准的中文翻译,为此我发挥了想象力,尽量贴近原意,又不乏趣味。例如,“Omniscope”是泰格马克教授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目前没有正式的中文译名。如何翻译这个词呢?“omni-”是一个表示“全部”的词根,比如“omnipresent”(无所不在的)、“omniscient”(无所不知的)。泰格马克教授在书中提到,这个项目是一种非常“完全”的望远镜阵列,体现在它可以“全”方位拍下天空的“全”彩色图像。于是,我将这个词翻译成“万远镜”,以谐音表示它的本质是“望远镜”,又能表达它“无所不能”的本领。

有一些看似“哕嗦”和重复的语句,其实是为了更加准确,避免误解,也为了尊重泰格马克教授的原意。例如,你可能会看到书中多次提到“我们的宇宙”,比如“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读起来有些拗口。为何不直接简化为“宇宙”呢?如果你看到第5章,你就会发现,泰格马克教授解释了他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宇宙”简化为“宇宙”。“我们的宇宙”是指本质上能被我们观测到的球形区域,也就是可观测宇宙。而“宇宙”的含义则因语境而异,很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因此,我保留了“我们的宇宙”。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reality”。可以说,本书的所有哲学思考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应该如何翻译这个词呢?大多数人将哲学中的“reality”翻译成“现实”,而我在本书中将其翻译为“实在”。原因有几点:首先,我认为泰格马克教授所说的“reality”与哲学共同体所说的“现实”是有区别的。哲学家们所说的“现实”一般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泰格马克教授提出了三种“reality”——“external reality”“internal reality”“consensus reality”,并认为物理学是连接内、外“reality”的桥梁,这与哲学家们所说的“现实”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另外找一个词,而不是直接套用“现实”。正好,哲学中的“realism”中文翻译成“实在论”而不是“现实论”,因此我认为“实在”这个词比较合适。其次, “现实”是个多义词,容易引发误解。另外,我咨询了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博士、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薛少华老师。从他的专业出发,他也认同“实在”更符合本书的语境。如果读者有不同的看法,或有其他建议,也非常欢迎与我探讨。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泰格马克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郑浩轩,他们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专业意见。郑浩轩更是通读全部译文,从专业和语言等角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翻译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来自阎航、汪灵蜀、丁淑华、周文清、阎玉明、张超、周兴莉、丁德文、邹淑娟、丁鹏春、李群、汪凌等亲友的帮助。最后要感谢湛庐文化的编辑安烨女士及其同事,没有他们的慧眼识书,也不会有这本中译本的诞生。

时间仓促,不尽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我的博客网址是http://Wangjieshu.com,电子邮件是fouridwonder@gmail.com,我还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wonderland9527,如果各位读者对本书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想法,欢迎随时与我联系和探讨。

书评(媒体评论)

21世纪初,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精密宇宙学时代:通过对大量天文数据的分析,对大爆炸以来的宇宙演化,人们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完整图景,而且理论预言与观测高度一致,某些模型参数的测量精度甚至高达1%。《穿越平行宇宙》一书的作者是精密宇宙学时代的主将之一,提出和发展了许多宇宙学数据分析方法,也因此赢得了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同行们的尊敬。但不为人知的是,他的内心却和普通孩子一样,一直渴望着去探寻那些人们通常只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对宇宙最疯狂的奇思妙想。本书将带你走进MIT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的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一个普通男孩是怎样从厌恶到喜欢上物理,如何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宇宙学家,之后又是怎样想象和思索平行宇宙的。

——陈学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及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

这是一本有关多重宇宙的有趣的科普书籍。作者泰格马克教授作为世界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开始就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如何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让他偷偷选了前女友学校的物理课程,并最终从经济学专业转到了物理学专业。而从人类的认识史来看,自从人类诞生在地球上,就一直在思考着宇宙从何而来、往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作者对这个终极问题提出了一个近似疯狂的想法:我们的宇宙实在就是数学理论的体现,宇宙存在着众多的多重宇宙。100年前,爱因斯坦也认为相对论中的黑洞仅仅存在于数学之上,而如今,黑洞已被认为普遍存在。多重宇宙,无论未来能否被验证真的存在,《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当代年轻科学家力作精选,敲开中国科幻新世界的金砖!

——吴岩,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现代物理学科普书里的热门话题:时空、平行宇宙、量子力学、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泰格马克写得特别流畅易懂,而且用了一个有个人特色的、有温度的写法。等到了后半部分,连职业物理学家都会屏住呼吸:泰格马克回答了一个看似应该留给哲学家的问题:所谓“实在”,到底是什么东西?答案是数学!宇宙和人,都是数学的一部分——如果你能真正理解这个还有争议的观点,你的世界观将会有一个跃迁。

——万维钢(同人于野),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

“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专栏作家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种错误的说法。然而,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有它的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外,科学家以现有的手段暂时还没有办法触及。例如,可见宇宙之外有什么?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缩”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的问题触及这个边界时,有的科学家会站在边界之内摊摊手,表示无能为力;有的科学家则会像泰格马克教授这样,带上科学的武器,大胆地向前迈出一步、两步,甚至很多步。也许他已经误入歧途,也许他正在同风车搏斗,也许他的某个不经意的想法超越了这个时代。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科学故事。我们有幸看到一位正统的科学家在践行哈姆雷特的那句名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李剑龙,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科学漫画微信公众号“Sheldon42”创始人

《穿越平行宇宙》勇敢地面对了物理学与哲学交界处最深邃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数学在描述宇宙的任务上表现得如此出类拔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迈克斯·泰格马克这位世界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为读者带来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同时,他向读者展示了,假如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将会如何改变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

——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rle),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家,《优雅的宇宙》《隐藏的现实》作者

大胆、激进、创新。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如果泰格马克博士是正确的,这将在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上掀起一场范式转变,迫使我们修正教科书。所有对我们的宇宙怀揣深深忧思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加来道雄(Michio Kaku),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超越时空》《平行宇宙》作者

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实在和生命,泰格马克提供了一个崭新且迷人的视角。他帮助我们从整个宇宙的语境来看待我们自身,强调了生命的未来在宇宙中的大好机遇。

——雷·库兹韦尔(Ray Kufzwell),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

无论读者拥有什么背景,都会喜欢这本书。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学到新东西、找到值得思索的话题,或许也会找到一些不甚同意之处。

——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著名物理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得者

科学家和业余爱好者都会觉得泰格马克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发人深思。你或许对他的理论退避三舍,但每一页都会让你期待能与他面对面地辩论这些话题。

——朱利安·巴伯(JuIian Barbour),物理学家,《时间尽头》作者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由一位真正的专家写就。本书展示了一个由物理学、数学和哲学组成的爆炸混合物,可能改变你对物理实在的看法。

——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在暴胀宇宙学的成就而获得格鲁伯奖和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伽利略曾有句名言,说宇宙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如今,迈克斯·泰格马克则说,宇宙就是数学。你不必非要同意他的观点,就可以享受这段深入实在本质的迷人旅程。

——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天体物理学家,《杰出的失误》《上帝是数学家吗?》作者

在《穿越平行宇宙》一书中,泰格马克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旋风般穿越宇宙、穿越过去与现在的旅行。通过透彻的语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宇宙的宏观认识——这个宇宙不仅包括我们自己所在的宇宙,还包括所有可能的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很寂寞,却从不形单影只。

——赛斯·劳埃德(Seth Lloyd),MIT量子力学工程教授,《设计宇宙的程序》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