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散步思絮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春荣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意沿途的风景(外两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总是有一个个具体的前进目标,最后是那个终极目的地。为了尽快到达某个具体目标,需要匆匆赶路。嘉俊曾撰文,提及他在市区的马路上多次见我匆匆赶路。那是在上个世纪编教材时,整整十年,我赶场子,赶编务,赶写稿,赶发排,赶宣讲,总之是赶时间,赶进度,最好一天当三天用,为了及时达到编好教材给全市的中学生用这个目标。而今,我已是奔八之人。还有具体的目标吗?应该还有那么几个。但似乎可以不必匆匆赶了。济群法师说,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再匆匆赶,不是会更快到达那个终极目的地即“终点”?在编教材时,心目中只有那个具体目标,即使赶出了胃病,赶出了高血压,赶出了种种疾病,但那个终极目的地渺远得似乎并不存在。现在,那个地方已经候在了前边的不远处。文学大师茅盾曾说过,“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是阎王预定好的,当你把路走完了,阎王就招你去了。”茅盾自然是在说笑。但人到晚年,真的得注意放慢脚步。

就在校读此文样稿前,读了铁凝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到:一青年和老者清晨在公园里跑步。本来跑在老者后面的青年冲到了老者前边,并回头说:“老人到底跑不快啊。”老者不生气,说:“年轻人,你前边是什么呀?”青年说:“是路啊。”老者又问:“路的前边呢?”青年说:“还有一座桥。”老者说:“桥的前边呢?”青年说:“是一片树林。”老者问:“树林的前边呢?”青年说:“也许是山吧。,’老者问:“山的前边呢?”青年说:“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吧!”老者说:“那你跑这么快做什么呢!”铁凝因此“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据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路,两旁风光无限,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书“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不仅是阿尔卑斯山谷,在我们所经的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曾经闲步小巷,体验过它的弯曲幽深;曾经驻足老屋,观赏过它的古朴沧桑;曾经凭依大桥栏杆,俯视水中的拱形如虹;曾经生活于水乡,感受到它的宁静、清淡。古人曾有“笔补造化”之说。其实,对“造化”之美,重要的不是“笔补”,而是发现。而真正的风景,应该在人与景的互相对视之中,在“相看两不厌’’中,只有与风景对视,才能感受到风景之美。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说,风景是有性格的。我得多多左顾右盼,在意这沿途的风景,但愿能发现风景的性格;不仅如此,甚至适时地停下脚步,小坐片刻,或转入一曲折小径,看看脚下的花草,天上的云朵,听听小鸟的歌唱,可能的话,还可以捧起一勺清凉的河水,品尝一下它的甘甜。这样,或许会让我下一刻的前行,愈加自然、从容、怡然。

美,其实就在身边

被接去某单位谈点事,谈完,M君陪我去一条小弄走走。

小弄真够简陋的。两旁都是老屋。饱经风雨的墙上,低矮而残破屋顶的瓦上,长满了岁月的绿苔,墙缝中长出了叫不上名的小草,瓦片间簇生着长长的狗尾巴草。M君大概常在这小弄中漫步,她告诉我,这些小草,还有那狗尾巴草,春天绿着,秋季就黄了,春天又到来时,又绿了起来。

相传这不是一条寻常小弄,因为离此不远处,曾有两位名人居住过,其中一位还是由西风起而苦思鲈的张翰。如果确是如此,那么除了在这湿漉的青石砖路面上留下名人的足迹,应该还有女子手腕中编织得很精致的竹篮,而竹篮里装的是新鲜的乌笋、红菱与马兰头等,是江南的春天,还有油布伞上雨点奏出的美妙乐曲,还有叫卖杏花的吴依软语……这条几近废弃的小弄,定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读本。

我们缓缓地走着,顾盼着。偶见一墙内的院子里的一棵树探出墙头。正是暮春季节,枝条上缀满了碎小的花朵,在迎着我们,朝我们欢笑着,让我们感受到这寻常小弄的几许风情,也不由得联想到院内主人的逸致雅兴。梁衡曾说: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三是古树,一百年以上的为古树,五百年以上的就是国宝了。因为未能人内,我无法探知这棵树的生命,但粗看之,应该有些年龄了。

P5-7

后记

先生如书

——代编后记

江上月

记得当年读书时,老师常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来要求大家讲文明、讲礼貌,做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学生。走出校门后,身边常常有人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至于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诸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之类的名言警句,就读得更多了。

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在我的北漂生涯里,结交的“忘年交”也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历尽沧桑、尝遍甘苦的铁血将军,有博学多知、满腹经纶的专家学者,有童心未泯、青春依旧的不老顽童,有侠骨柔肠、多愁善感的慈祥老者。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给予我指点、帮助,使我的人生过早地成熟起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感觉到,老人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踌躇满志、多少孤独寂寞,多少成功喜悦、多少彷徨失落……写遍他们头上的每一根白发,填满他们脸上每一道纵横交错的沟壑。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我敢说世上也绝对没有两位人生经历一模一样的老人,倘若把他们的言行举止用有形的文字记录下来,留给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红尘世界,该是一幅多么精美神奇的人生画卷和一份用财物无法代替的贵重礼物啊!这或许就是我从事文字编辑工作近二十年来的内在动力之一吧。

吴春荣先生就是我所结交的“忘年交”群体中的一分子,按我的分类,先生当属博学多知、满腹经纶的专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1988—1996年被正式聘为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专职编写人员;为1-3届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语文学科评委,1-12届上海市中小学图书评选委员会语文学科评委。196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各类书稿数十部,主编各种图书上百种。2012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十卷本《吴春荣文稿》。既可传道授业解惑,又愿为人作嫁衣,还能字海里煮熬提炼,这样硕果累累的建树,无疑奠定了他在当代松江这片文化沃土上不可动摇的领军地位,特别是《少年英雄夏完淳》《黄道婆》《云间柳如是》系列长篇小说的出版发行,简直就成了“云间”的一张新名片,让读者得以窥见“云间本是风流地,笔墨撼动红尘客”的庐山真面目。

是真金就得用炉火来煅炼,是书香就得靠文字来熏染,此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古人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卷本《吴春荣文稿》出版发行后,先生已步人高龄,行动日趋不便且受病魔之侵害,但几经鏖战,在茶余饭后的散步空隙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大凡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无不记录在册,一部二十几万字的书稿很快又横空出世,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每次我和先生通电话闲聊时,总是力劝先生保重身体,以先生著作等身的成果,晚年纵使不著一字亦尽得风流,何况先生又率弟子数名,焚膏油以继晷,在两年时光里编撰出一部几近二百万字的《松江人物》,就算圣人重生亦当刮目相看,不可轻视矣!

但先生的文字清样稿《散步思絮》还是如期摆在了我的案头,细细读来,闲淡恬冲,无杀伐之气,言简意赅,有华彩之美;信手拈来,即兴演绎,无章法之羁绊,有格调之高雅。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其间步之所趋,笔之所触:举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先生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真应了朱熹“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之义,无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先生如书,读之愈深,研之愈久,获之愈多,悟之愈古;先生之书,厚重如山,清澈似水,山高水长,终身难忘。

是为编后记。

2017年春日于京华

(江上月,江西修水人。作家、编辑兼及文艺评论,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现居北京)

目录

卷一

 散步

 在意沿途的风景(外两篇)

 蝉鸣

 生命

 回顾

 终将为“三条腿”之物

卷二

 第一次

 珍藏

 东林寺纪瞻

 宣城纪游

 渔人码头

 发展、变化与缺失

 丁香花园

 动物

卷三

 同窗

 在田野小路上

 小英

 坚守

卷四

 思念

 附:中秋节,与乡亲团圆

 《美得让人心颤》

 附:美得让人心颤

 草民心情

 附一:百年草明

 附二:欧阳代娜寄赠文集、评传时的附信

 附三:收到赠书后的复信

 附四:欧阳代娜收到复信后发来的短信

 附五:欧阳代娜收到刊发《百年草明》报纸后的复信

 为绍生《农耕乐》作序

 附:序

 为琚珩《喜鹊记》作序

 附:序

 为锡仪《秋》作序

 附:序

 为银弟《教育圆梦曲》作序

 附:序

 为颜萍《向往恬静》作序

 附:序

 《文化车墩》

 附:辑封上的题词

 闲事

 附文

 还得每天出来走走

 附.卦空

卷五

 去作协开会

 乡下人的“看不懂”

 碎片

 宠物

 交警

 有些人,“尊”的其实是位置

 小便

 驾车

 愤怒

 医患关系

 庸者

 盘点

 “钻牛角尖”

 想象

 逸事

 小孙女

 兄弟

 重读《云间柳如是》

 享受

 有这么一家面食店

 在八十岁路口

卷六

 愧疚

 附一:“要让学生问我们”

 附二:鼓励与引导

 心香

 审查

 旧作

 附:古代诗人笔下的竹

 想到了一件往事

 附:松江县学校干部加两级的比重大

 尊师

 附:育苗记

 无题

 附:古代言情诗(12首)注析

卷七

 曹昭与《格古要论》

 两本绣谱

 附:丁佩与《绣谱》

 收藏《平复帖》

 秋日

 附:松江的优秀文化传统

 脑还要用,心可以松了

 附一:《松江人物》凡例

 附二:组建编撰小组后提供的样稿

 附三:《松江人物》编撰小结

 修改

 附:垂钓

 重阅

 质疑

 教材中的错误

 附:不妨借此启发学生质疑

后记

先生如书

 ——代编后记

序言

灯火平生

侯建萍

苏轼《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墨》:“自我养花花养我,非人磨墨墨磨人。”

王安石《示长安君》:“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曾几次向吴春荣老师提出采访要求,都遭拒绝。

参加过一位著名作家的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在会上,一位专家在发言中言及这位作家为人低调,说着说着,说到了他,“松江的吴春荣老师,虽硕果累累,也很少让人宣传”。上海作协创联室原负责人在听说松江还有他这么一位老作家时多少有点惊奇。看来,吴老师的拒绝采访,是他为人的一个原则。他牢记着他十分尊敬的前辈作家柯灵说的,一个作家重要的是默默耕耘,不宜多事宣扬。是啊,即便是大山,那么巍峨,你听到它说过什么吗?

前两年,他为自己制订了“减轻负担,放慢节奏,疏淡交往”的12字“方针”,我对其中的后四字表示不解,他笑了笑,未作任何解释。两年过去了,在我看来,他未能做到这12字。去看望他的人仍然不少;仍然未能辞掉两所学校所聘请的“专家组成员”;仍然在帮助三个单位编辑内刊;仍然接受区有关部门交托的编撰任务。用李君如先生的话说,“年近80高龄的老师,还在抱病工作,查资料,做考证,日夜兼程,编写文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松江人物·序》)。一名他钟爱的学生,在发给他的新年贺信中,曾正告他:‘‘您得学会拒绝!”在对我说及这短信时,他说,古人云:拒人不能太过,太过则路艰。说完,显得无奈地笑了笑。我从他的笑中感到了他难言的苦衷。

他说,从2016年开始,得下狠心了。在《在80岁路口》一文中,他说他要像简嫃(台湾女作家)一样,要求掌管命运之神让他在路口旁好好想一想,“当然,我不是想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命运赐给我的,我是不能也不应拒绝的。我得坚定地跨过去,走下去。那么,我得想什么呢?我得深味简嫃的话。在我看来,她的这些话,既渗透了老庄思想,又有着儒家的积极人世意愿和释家的慈悲情怀……我得在80岁后的人生路上,在继续完成《散步思絮》的同时,尽力写好另一本‘书’”。他告诉我,这本“书”的主旨是:简单。

完成《在80岁路口》初稿后,我获悉,在接待造访者时,他总是处于被动应答;极少参加活动,除了少数几位,不主动与人交往;终于辞去两所学校的“专家组成员”……但愿他能进一步做下去,完成他所谓的主旨为“简单”的这本“书”。

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吴老师一直铭记着几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徐振维。他在多篇文章中写到她。“她有个性,是位不怎么规范的人。”他多次这么说过,语气中充满敬仰。我不认识徐振维老师,自然不了解她怎么个不“规范”,但从他的神情可知,这个“不怎么规范”肯定是个褒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他在长篇小说《初吻人生》中写了一对师生,老师曾这样告诉学生:“……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要顽强地保留住自己,在缭乱、炫目的色光中,要清醒地找回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小说中的这位老师说这段话,有着特定的语境及针对性,但从中多少可以了解到吴老师的某种理念。

他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自己:“我还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几十年来,尽管世情纷扰,风雨无常,但顽固地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垂暮感言》)

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他并不太在乎别人的月旦,认为过于在乎了,会束缚自己的手脚,甚至丧失自我;他信奉歌德说的,走自己的路,任由人评说。

他曾请一篆刻家刻过一方三字印章:我属牛。他的案头放置着一头红木制的牛,这头牛,总是深情而静静地目睹着他阅读与写作。“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病牛,也能做到“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但牛有脾气。牛的脾气俗称“牛脾气”。他的脾气还真是牛脾气。他要发起牛脾气来,就毫不顾及对方是学生,是朋友,是领导;是君子,还是小人;也不顾及自己会受到多大的伤害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他的“牛脾气”中有可爱甚至可敬的一面。一位中学校长,是几十年中与吴老师始终保持着真诚联系的学生。他写道:“他(指吴老师)爱憎分明,对于平民百姓,他的学生及老师,又多慷慨正气,敢于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为此常常得罪某些领导,但他不后悔,依然故我,颇有‘侠士之风’。”(《一位有个性的老师》)

……

在他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学生无数。

他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教师在学校任教过的学生;另一类是,作为作家在业余与退休后辅导、培训过的文学爱好者,这类或日弟子。

担任过松江教育局党委书记、松江二中校长的离休干部朱献成曾为他的教育随笔集《草庐磨墨》作序(序题为《教师·编者·作家》),其中说:“作为一位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老教师,我以为,吴春荣同志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首先,他在松江二中工作期间,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既严格要求,又亲切关怀,从而帮助学生为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当年就是吴春荣同志班上的学生……其次,他在松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及电大工作期间,曾排除种种干扰,顶住种种压力,组办了一些班,其中包括两个借助高校力量组办的中文本科班,一个是华东师大的中文函授班,一个是上海师大的专升本中文班。两个班毕业人数达160多人。现今许多学校的领导人,乃至区里各部委办局的许多主要干部,都或毕业于前个班,或毕业于后一个班。当年,他们因此得以有系统学习的机会。第三,他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则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朱献成的这段话,对吴老师大半生的工作作了很好的总结。在我看来,他的这些工作可以归结到一点:培养学生,培养人才。

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位业余作家,在他的学生中,除了像李君如这样的高干与学者,自然不乏作家及文学上有一定成就者。

在中篇小说集《梦回校园·后记》中,他有这样一段文字:“大约在1973年,我被回家探亲的一位军人邀去他家做客。他的家在农村。这位军人早先是我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时的学生,其时正在西藏吉隆边防站工作。傍晚,在他家屋前的场地上,在美丽晚霞的映照下,我听他讲边防地区的风土人情、斗争生活。我被他生动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决定与他合作一篇小说。我先写第一稿,他提了一些意见,我再写第二稿,前后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近万字的稿子寄了出去。当时正在《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部工作的谢泉铭同志看了后很重视……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一口气读完了稿子,认为是最近一个时期来收到的稿子中基础最好的一篇,决定不惜版面刊发。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让我们再改一稿。稿子最后取名为《边防线上》,并很快打出校样。”与学生合作书稿,是吴老师培养学生的一条途径,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名学生后来出版了第一本集子。可惜由于“十年国乱,十年家乱”(给吴老师信中语),未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每每忆及,他总为之惋惜不已。

我有幸忝为他的弟子。在一篇随笔中,我曾回忆他对我的辅导:一是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让我认真阅读。他还鼓励我观察自然与社会,说这也是一种阅读。二是辅导我写作。一度我曾追求语言的华丽而忽视表达的准确性。他引用陆机《文赋》里的话,开导我意要称物、文要逮意。后阶段,他对语言表达提出了简洁、纯净的要求。“语言的质朴、纯净,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他如是说。三是让我与他合作书稿(就像那位军人)。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子日,为政以德;其实不仅为政,育人也应以德为先。在后期对学生的辅导中,他更重视为文中的为人修养。他常说,德与才,一若树之根,一若树之枝,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一若河之源,一若河之流,只有源远,才能流长。

2016年9月

内容推荐

《散步思絮》是作者吴春荣步入八旬之年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就是每天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涉及广泛,大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作者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真应了朱熹“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编辑推荐

《散步思絮》细细读来,闲淡恬冲,无杀伐之气,言简意赅,有华彩之美;信手拈来,即兴演绎,无章法之羁绊,有格调之高雅……其间步之所趋,笔之所触:举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吴春荣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