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扎米著的《蕾莉与马杰农》反映了一对阿拉伯青年男女爱情的悲剧。《蕾莉与马杰农》标志着内扎米在创作道路上正迈向新的高峰。这部作品一向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与《霍斯鲁与希琳》“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蕾莉与马杰农的名字在中东地区早已成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蕾莉与马杰农》中的一对平民青年男女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诗人内扎米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宗法制度的道德准则与青年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愿望之间的矛盾,而且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毁灭的过程,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反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进步意义。
爱情叙事长诗《蕾莉与马杰农》是波斯杰出的叙事诗诗人内扎米的代表作之一。内扎米(伊里亚斯·本·优素福·本·扎基·本·穆阿耶德·内扎米·甘泽维,公元1141—1209年)的名字对东西方各国文学爱好者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特别是在中东各国。他的《五卷诗》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阅读和传诵,而且为各族诗人争相学习和效仿。在西亚各民族中,效仿内扎米的作品情节与人物进行创作的诗人多达数十人。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有一层纱幕蒙盖着人情事理。
如若寻求一物遍寻不见,
看穿了,这并不是什么灾难。
幸运与不幸都早已经注定,
仔细思量自有道理藏蕴其中。
求珠得珠,自然满心欢喜,
转念一想,得不到或许更加有益。
人生在世受各种欲念的纠缠,
有志之士把欲念压在心间。
人人都起早贪黑劳碌奔波,
人世奥秘几人曾经识破?
世事常常是因果颠倒,阴差阳错,
开门的钥匙原来是锁门的锁。
这贵人求子心切犹如寻求珍珠,
想从达尔班的矿石中把红玉采出。
终于真主满足他的分内要求,
赐他一子,从此门庭有后。
笑开口的石榴。绽开瓣儿的花,
花儿与石榴怎比这初生的娃。
真像颗耀眼的珍珠,莹光闪闪,
顿时,把门楣上的阴霾驱散。
父亲见爱子貌美超群。
高兴得敞开宝库的大门。
富户金银成山,又兼心中高兴。
施舍钱财,犹如把泥土抛掷。
父亲吩咐把孩子交奶娘喂养,
要好生照料使他快快成长。
精心喂养,度过哺乳时期,
乳汁拌着怜爱把婴儿哺育。
一日的乳汁一日的恩情,
滴滴恩情渗入幼小的心灵。
一粥一饭送到他的口中,
一日三餐引起他的感激之情。
在他小脸蛋上描上一笔蓝靛,
越打扮他的模样越加娇艳。
像甘泉滋润的郁金香鲜明耀眼,
像乳汁浇灌的茉莉花无限娇艳。
孩子娇贵得好似奶中蜜糖,
又像是睡在摇篮中的一轮月亮。
出生一十五天是一个月的一半,
半月加上半月,一月才满。
会玩会笑了,大户人家的娇子,
给他取个名儿,就叫他葛斯。
光阴荏苒,转眼已过一年,
孩子出脱得更加水灵鲜艳。
这真是爱的泉水把花儿催开,
他身上爱的珍珠放射出异彩。
两三年的时光在嬉戏中过去,
孩子犹如生活在爱的花园里。
转瞬之际时光过去了七年, 孩子美得如郁金香旁的紫罗兰。
七年过去,倏忽已是十年,
他貌美的名声已在市井流传。
人们若是远远望到他的面庞,
都连声祝福,为他祈祷。
父亲看着爱子心情无比欢畅,
一日,把他从家中送到学堂。
把他交给老师去寻求学问,
启蒙开讲,日夜攻读辛勤。
一大群儿童热热闹闹,
与葛斯一同来到学校。
孩子心中既有希望,也有畏惧,
为来寻求知识,读书明理。
与男孩们一起还有几位姑娘,
并肩读书,她们是男孩们的同窗。
她们从不同的部落前来就读,
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所学府。
葛斯学习了诗文琅琅诵读,
红宝石般的双唇喷玉吐珠。
学堂中有一颗未钻孑L的珍珠,
她的家属于另一个部族。
妙龄少女还未尝过人间苦痛。
像理智一样,有着美好的名声。
她的脸庞长得像月亮一样漂亮,
翠柏般的身材吸引赞叹的目光。
顾盼之际蕴含着万般风情,
无心地一瞥使千百人为之心动。
她天生一双羚羊般的眼睛,
秋波漫转,真道是倾国倾城。
面庞美得像是阿拉伯夜空的月亮,
把人心搅乱,她可是伊朗突厥族的姑娘?
乌漆般的秀发,明灯般的容貌,
像一只鸟儿擎一支火炬高照。
天生就的一张樱桃小口,
福广命大,是好运的兆头。
她能说会道,俐齿伶牙,
一句话抵得上千军万马。
同伴们爱她好似一道护身神符,
娇生惯养的姑娘出自名门大户。
她是青春赞歌中最美的诗章。
是生活之诗中开篇的诗行。
在她散发出幽香的鬓发下面,
颗颗珠儿串成一条项链。
P38-41
张鸿年
爱情叙事长诗《蕾莉与马杰农》是波斯杰出的叙事诗诗人内扎米的代表作之一。内扎米(伊里亚斯·本·优素福·本·扎基·本·穆阿耶德·内扎米·甘泽维,公元1141—1209年)的名字对东西方各国文学爱好者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特别是在中东各国。他的《五卷诗》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阅读和传诵,而且为各族诗人争相学习和效仿。在西亚各民族中,效仿内扎米的作品情节与人物进行创作的诗人多达数十人。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但是,这位在世界上产生了如此广泛影响的诗人,在我国,对相当多的读者也许还是陌生的。
现在,当我国人民真正把目光转向广阔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这位杰出的诗人及其光辉的作品了。
内扎米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公元1037—1194年)的后期。他整个一生都在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城市甘泽度过。甘泽当时属于阿兰地区,即库拉河与阿拉斯河之间的大片土地。这一地区的地方王朝隶属塞尔柱王朝。
甘泽城于9世纪开始兴起,诗人诞生之前它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内街道整齐,布局合理,环城防御工事坚固。正因为这一城市富有而强盛,所以在1221年,当蒙古军队第一次进至该城时,甘泽人以金银和绚丽的丝绸从蒙古人手中换取了14年的和平生活。内扎米在甘泽生活的时期正是该城最繁荣的时候。
关于内扎米的身世,翔实材料甚少,后人对他的研究主要凭借他在作品中所透露的某些个人身世情况。他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研究过神学和哲学,在医学与天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此外,他还精通阿拉伯语。从上述情况判断,他不大可能出身于下层社会。他早年的抒情诗颇得地方权贵的赏识,但是,他始终没有成为宫廷诗人,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的生活成全了这位诗人,使他的“稀世才华”没有消磨在酬酢唱和的宫廷庸俗气氛之中,而创作出东方文学中的瑰宝《五卷诗》,为后世留下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
《五卷诗》是内扎米从1176年到1200年间应不同地方政权君主的要求而创作的五部叙事诗,即:一、《秘宝之库》(1176年);二、《霍斯鲁与希琳》(1181年);三、《蕾莉与马杰农》(1188年);四、《七美人》(1197年,又称《七美图》);五、《亚历山大故事》(1200年)。
第一部叙事诗《秘宝之库》是道德警喻性故事诗。第五部叙事诗是以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的一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穿插许多短小的故事。第二、三、四部都是爱情叙事诗,但又各有特色。《七美人》是以萨珊王朝第十五个国王巴赫拉姆·古尔在位时期(421—438年)的宫廷生活为背景的叙事诗。真正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是他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爱情叙事诗,即《霍斯鲁与希琳》与《蕾莉与马杰农》。前者描写萨珊王朝第二十五位国王霍斯鲁·帕尔维兹(596—628年在位)与亚美尼亚的一位公主的爱情故事,后者反映了一对阿拉伯青年男女爱情的悲剧。《蕾莉与马杰农》标志着内扎米在创作道路上正迈向新的高峰。这部作品一向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与《霍斯鲁与希琳》“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蕾莉与马杰农的名字在中东地区早已成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蕾莉与马杰农》中的一对平民青年男女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诗人内扎米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宗法制度的道德准则与青年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愿望之间的矛盾,而且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毁灭的过程,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反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进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内扎米的这部代表作最初并不是他一人立意要写的。在序诗里,诗人写道:一天,席尔旺国王阿赫斯坦派人下书,请他写这段故事,这使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没有园林美景和皇家盛筵,
没有琴声美酒,也没有情意缠绵,
荒凉的山和干燥的沙漠,
哪里去寻觅凄婉动人的歌?
显然,作者开初的想法并没有摆脱写为宫廷贵族消闲取乐的故事的窠臼。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
……
世事风云变幻,现在,内扎米的故乡甘泽属阿塞拜疆,从这个意义上说,内扎米属于阿塞拜疆,是可以接受的。诗人生活和创作的整体环境(伊朗)和局部环境(甘泽)并不互相排斥。世界文坛上不乏这种诗人归属的争论。这类争论可以用一句习语化解:和则两利,争则两伤。一般认为,确定诗人归属应看诗人的故乡(即生活环境)和墓地在哪里;诗人以什么语言进行创作和他的创作属于什么文化体系;诗人对此有何表述以及世界文坛主流见解。
诗人创作使用的是正宗的波斯语。《蕾莉与马杰农》是应伊朗地方王朝席尔旺王朝国王之命而创作的,在其序诗中,内扎米借儿子的口说:“你知道下书相请的是席尔旺国王,岂止在席尔旺,他就是伊朗之王。”这里明确指出席尔旺王朝隶属伊朗中央政权。也就是说内扎米十分明确自己是伊朗王国的臣民,而他的创作又是波斯文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重要的一环。
甘泽城本属伊朗。公元1828年根据俄伊土库曼恰伊条约为俄国所据。俄国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国土,苏联解体,阿塞拜疆独立,甘泽自然成为阿塞拜疆领地。历史上疆域归属的改变反映过去统治者的野心和纷争,现代人无须因此而背上历史包袱,承袭历史上统治者留下的这份遗产,不管甘泽归属如何改变也不能否定内扎米是波斯诗人(即伊朗诗人)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不能否认他是阿塞拜疆诗人的历史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内扎米跻身于波斯七大诗人之列,成为人们尊崇的世界文坛的伟大诗人,内扎米属于全世界,他的光辉创作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者从内扎米的《五卷诗集》(伊朗阿密尔·卡比尔出版社1962年版)中翻译了这部长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伊朗阿赫拉格出版社印行的《五卷诗集》(1957年)及苏联诗人安托科尔斯基《蕾莉与马杰农》的俄文译本(1957年),此外还曾经得到不止一位伊朗朋友的帮助与鼓励。应该特别感谢德黑兰大学副教授古兰姆·列扎·苏托德博士(Dr.Goramreza Sutode、)及达毕尔·希亚基博士(Dr.Dabir Siyiaghi)。他们曾以书信形式解答了许多疑难,还特意寄来附有详注的第三十三章影印件,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上述伊朗朋友们的帮助是他们对中国人民友好感情的体现。译者从他们的热情帮助中体会到翻译这部名著的意义。这部书的出版是中伊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的结晶。
感谢出版社编辑们辛勤的劳动,帮助译者改正了许多文中错误。
限于译者水平,在对原文的理解及中文的表达上难免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