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民间把“立春”看作是春天的开始。古时春节是立春这天,民国初年春节才被挪到正月初一。无论古今变迁,立春对百姓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古时,立春前后,民间有行春、打春、拜春等风俗活动。时至今日,“老苏州”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立春”的到来。
食俗
春卷、馄饨、春早团子、春饼
老少“咬春”正忙
古人立春时有食用萝卜的习俗,叫“咬春”。汉族民间讲究买萝卜吃,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2016年2月4日立春这天,金阊新城南山社区的小朋友们人人手拿一块白萝卜“咬春”,迎接春天的到来。
除了萝卜外,还有生菜、春饼、春卷可“咬”。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剧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卡夹,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笋蕨新。”苏州地区一直有吃春饼的习俗。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2015年2月4日立春这天。姑苏区金阊街道白莲社区、金夏社区和留园街道嘉业阳光城社区等分别举行了老少“咬春”迎立春活动,来自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志愿者、美食达人、新苏州人和孩子们,一起包春卷、馄饨和饺子,画春蛋,摆春宴,找寻春的味道。几位“苏妈妈”志愿者在白莲社区当起了老师,手把手地教三元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包春卷。她们介绍说,苏州人吃春卷是很讲究时令的,“荠菜馅的春卷最鲜美,到了农历二月底,新鲜荠菜没了,春卷也就吃得少了”。
金夏社区的居民还包起了饺子和馄饨,馄饨和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吉祥。居民周月英阿姨说,以前在苏州农村,赶上立春节气时,大家还会做一种春早团子。喜欢吃甜食的,可以在团子里放芝麻、豆沙等;喜欢吃咸的,则可以包点萝卜丝。“我们小时候,还有一种春饼也是在立春时吃的,春饼就像大饼一样,咬春饼就是‘咬春’了。”75岁的黄永年老伯兴致勃勃地回忆起“老苏州”的立春习俗。
活动
迎春、鞭春牛、挂春幡、晒种
古时立春习俗多
苏州民俗专家蔡利民介绍说,古时,苏州人的立春活动还要丰富。立春的前一天,苏州知府要率领知县到娄门外的柳仙堂去行迎春之礼,迎芒神和春牛。迎春队伍前面,有衙役鸣锣清道,五彩缤纷的旗帜、旌幡等仪仗走在最前面,队伍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即所谓的“社伙”。立春这天,苏州人还有鞭打春牛的习俗。耕牛是农事的象征,鞭春牛蕴含着对勤劳农耕的劝勉和五谷丰登的期望。立春时。人们还要相互庆贺,苏州人将此称为“拜春”,同时,像过年一样,还要对神灵、祖先进行供奉祭祀。
立春日,苏州以前有挂春幡、戴春胜、赠春球的习俗。春幡是一种彩旗,标志着新春。人们又以绢彩纸剪裁成小型的春幡,插于发髻或系于花枝,有“春胜”“彩胜”等称呼。春球也是类似的物品。立春以后,农民们就要将稻种拿出来晒,叫“晒种”,即将留作种子的稻谷平摊在晒场上,连晒两三天。
养生
养肝、早睡早起、舒畅身体
古时儿童“卖春困”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从此开始了。不过,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气候学中的春季是指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因此,在苏州,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仅是春天的前奏,真正的春季或者说人春,常常要到3月下旬左右。
苏大附二院营养科医生陈学英介绍,立春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因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在春季养生具体到人体脏器就是要重视养肝,早睡早起,舒畅身体,调达情志。古谚语说“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精神病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此外,“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古时苏州人关于立春养生还有“卖春困”一说。范成大有《春困二绝》诗。诗前小序说:“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也就是说,谁答应了“春困”的呼喊,春困就被卖给了谁。虽无科学道理,但相当有趣。
链接
立春、春节与元旦
立春又称立春节,古人相当重视立春,会举行多种活动,逐渐形成了“春节”,阴历正月初一则称为“元旦”。到了民国初年,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一直相沿至今。
“立春”与“元旦”在古代是两个邻近的节日,若立春当天恰逢正月初一,则称为“岁朝春”,喻义这一年收成将非常好,民谚中有“百年难遇岁朝春”的说法。1992年的立春就刚好是正月初一,而下一个两节重合要到2038年才出现。而除夕巧逢立春的例子最近的在2000年,下一个则是2019年。为何有的年份有两个立春日呢?主要是因为节气轮回和农历轮回的天数不一样。“岁”和“年”在古代是有区别的:从上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或从上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共365日,称为“一岁”;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平年354日,闰年384日,谓之“一年”。
2016年立春在除夕前,2月7日也就是农历腊月廿九是除夕,次日就是正月初一,没有“大年三十”。有没有腊月三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决定的,此次羊年腊月刚好赶上小月。
“无头春”“两头春”无关凶吉
关于立春,还有“无头春”和“两头春”的民间说法。农历大致采用19年7闰的办法,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通过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3至355天,闰年全年383至385天。二十四节气一年轮回约365天。当农历为平年时,天数便少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无头春”;当农历为闰年时,天数大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两头春”。比如,2013年的农历蛇年,立春在春节前,直到腊月也无下一年的立春,因此是“无春年”。而2014年到来的农历马年,春节之后立春,腊月再迎立春,因此是“双春年”。不过,多数年份都是“单春年”。
民间有“双春年”吉利、“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民俗专家表示,节气轮回只是巧合,根本不可能影响个人生活。以前的民间说法不免有些荒唐。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