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梦红著的这本《房山村落文化》记述了房山的村庄演进、房山的村名探究、房山的乡土文化、房山的乡村习俗,字里行间不仅饱含了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更重要的是,它以一个有着史学功底的研究者的视角与责任,严肃地诠释着可靠的文化信息:有对房山村庄形成的时间,村庄的聚合、衍生与分析,村名的演变与读音进行认真的探究;有对数百个村名来历进行追根溯源,分类的解析;有对房山特有的山文化、水文化、遍及山岭河畔的庙宇文化、旧时景观以及民居、方言俚语进行的考察陈述;有着眼于旧时的婚丧嫁娶习俗礼仪,对传承数百年的庙会、花会、乡村集市的追忆与解读。
顾梦红著的这本《房山村落文化》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村庄演进》中对村庄形成的时间,村庄的聚合、衍生与分析,村名的演变与读音进行探究;第二篇《村名探究》主要对数百个村名来历进行追根溯源,分类解析;第三篇《乡土文化》则对房山特有的山文化、水文化、遍及山岭河畔的庙宇文化、旧时景观以及民居、方言俚语进行考察陈述;第四篇《乡村习俗》着眼于旧时的婚丧嫁娶习俗礼仪,对传承数百年的庙会、花会、乡村集市作一番追忆,旨在让房山的子民对家乡的爱意更加浓厚,让外面的世界更多地认识房山,走进房山。
第三节 村名的更改与演化
第四节 明朝大移民与房山村落的形成
第五节 乡镇政府——中心村落的形成
第二篇 村名探究
第一节 村名的种类与结构
第二节 与山水有关的村名
第三节 与姓氏有关的村名
第四节 与宗教寺庙有关的村名
第五节 与军事有关的村名
第六节 与商业有关的村名
第七节 与民间传说有关的村名
第八节 与陵墓有关的村名
第九节 相同相似村名的解析
第十节 村名溯源与探究
第三篇 乡土文化
第一节 古井、古桥与水文化
第二节 石经、石碾与山文化
第三节 有村必有庙
第四节 房山旧时民居与生活
第五节 房山的方言土语
第六节 房山的回族村——民族情义深,回汉一家亲
第七节 房山满族村——民族情义深,满汉一家亲
第八节 历史名人与房山村庄
第九节 房山八景与良乡八景
第十节 房山十大特色民俗村
第四篇 乡村习俗
第一节 旧时婚嫁礼俗
第二节 生育与丧葬习俗
第三节 乡村集市
第四节 乡村庙会与花会
第五节 房山节令习俗
附录
附录1 村名基本情况表
附录2 房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十五个大队更名三个居民区的命名
参考文献
大石河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霞云岭乡堂上村西北二黑林山,全长129千米。沿河黑龙关、河北村及万佛堂等地多泉水。主要支流有周口店河、挟括河等。河道在山谷间曲折向东,经霞云岭、长操、佛子庄、河北等乡镇,在青龙湖镇辛开口村出山,进入平原,折转向南。经坨里、沙窝、八十亩地、羊头岗、马各庄、夏村、芦村等村至琉璃河转而向东,到祖村向南出境至河北省涿州市码头镇与北拒马河汇合。境内流长106千米,流域面积1243.4平方千米。境内支流有丁家洼河、东沙河、西沙河、周口店河和挟括河。
大石河古代称为“圣水”,防水,因河谷多河卵石而后称为大石河,大石河流域的村庄文化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有瑞云寺、蟠桃宫、铁瓦殿、万佛堂等庙宇,有黑龙潭、孔水洞、银狐洞、石花洞、百花山等诸多景观;大石河下游称为琉璃河。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是西周初年燕国最早的都城所在,称为北京城之源。大石河世世代代滋润着两岸的乡村城镇。
大石河流域有50多个村名与水有关:
霞云岭乡位于大石河上游龙门台,明代成村,大石河从村前流过,河床中间一块巨石将河水分流。巨石上曾建有龙王庙,故称龙门台。三流水村因地处大石河三条支流汇合处而得名;四合村因大石河流经西、南、东面,且四个自然村皆与水有关而得名;北直河地处大石河支流峪子沟北侧较为平坦地段;大地港位于大石河沿岸;银水村因常年有泉水流经村中,在阳光下呈银白色而得名。
大安山乡是大石河上游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宝地洼、瞧煤涧、水峪各村因地理位置而得名,村名皆与水相关。
史家营乡境内的大堰台沟为大石河主要支流。柳林水、杨林水、鸳鸯水等村皆在其沿岸,村名与水相关。
佛子庄乡位于大石河中上游,境内的英水河为大石河南侧支流,按照方位分别有上英水村、中英水村、下英水村。黑龙关村即黑龙潭所在地;山川村名副其实,后靠山前面川。有二道河、四道河、五道河、六道河、九道河等8个自然村。
南窖乡地处深山区,有中窖沟、南窖沟两条支流与大石河相连。水峪、大西沟、花港村都处于这两条支流附近。
河北镇处于大石河在河套沟最为开阔地段,有圣泉自河北村铁瓦殿注入大石河。河北村、河东村、河南村皆因河水得名。檀木港、东港位于大石河支流白石口沟的两端。河北镇上水碾村,为李各庄村下辖自然村。
青龙湖镇西部处于大石河拐弯处。漫水河因地势低洼,河道狭窄,夏季山洪暴发河水漫溢于村而得名;口头、辛开口两个村因处于河水出山口与平原进山口而得名;沙窝因村西河滩多黑沙得名;马家沟、水峪村皆因村中泉水长流得名;青龙头因附近山势若青龙,且位于刺猬河附近得名。城关镇的丁家洼村位于丁家洼水库旁,此地曾经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周口店镇境内的瓦井河、挟括河为大石河支流。涞沥水、长流水、娄子水、泗马沟、瓦井村都在瓦井河流域;韩村河镇的小次洛村原名次渠村,又称小茨尾,因邻近次水河得名;韩村河村紧邻挟括河,龙门口地处挟括河出山口,圣水峪处于中亡牛河上游,因村中五道庙前六棱石碑顶上长年有水而得名。石楼镇大次洛因村中有洛神庙且邻近次水河得名。
窦店镇位于大石河东岸,芦村因河岸多生芦苇而得名;白草洼因处于洼地且白茅草丛生而得名;板桥村因大石河上的木桥得名。
琉璃河镇的南洛、北洛两个村因地势低洼而称为南涝、北涝,后改为谐音南洛、北洛;琉璃河二街、三街村就位于水陆码头的琉璃河畔;洄城村元代成村,北、西、南三面被大石河包围,故名洄城。
小清河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永定河右岸门头沟的九龙山,经北京丰台区、房山区进入河北涿州市,与北拒马河汇合后汇入白沟河。总流域面积406平方千米,其中北京市境内212.35平方千米。小清河干流自大宁水库起至白沟河,全长34.8千米,其中房山区境内约30千米。民国十三年《良乡县志》称为忙牛河,又称为广阳盐沟。
房山境内小清河的支流有刺猬河、哑巴河。剌猬河原称茨尾河,发源于门头沟区鲁家滩赵家台,流人崇青水库后经过窦各庄、庙儿岗、北刘庄、固村,绕良乡城在东石羊村汇入小清河。哑巴河原称雅河,发源于丰台区大灰厂北部,经过哑巴河村、长阳、南广阳城汇人小清河。小清河自大宁水库起,沿线途经长阳、良乡、窦店、琉璃河5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
P64-67
我生在房山,长在房山,这里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且不说这里有我的感情倾注,就是细数房山的历史,它的地位也足以让人骄傲。我们翻开北京的历史,一定会追溯到7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开端,就是从房山周口店开始;我们说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要从燕和蓟开始,3000多年前的蓟城已经无法探寻到它的任何踪迹,而“封召公爽于燕”,无论是文献记述,还是考古发现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城址就在房山的琉璃河,北京历史的大幕无疑是从房山开启的。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无数让人永远汲取的故事,而这里的故事绝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里有智慧的结晶,有为人处事的准则,有催人奋进的至理名言,有永不褪色的存世楷模,有永远让人称道的人杰地灵……
我对倾注心血记述房山,宣传房山的人充满着钦佩与敬意。信息社会,人们都成为了信息传播者,尽管随手拍摄的一张照片,漫不经心的一篇随笔,也可以窥全豹之一斑,揭开房山历史的一页;但是,真实、准确、完整地、较为全面地展示一地、一个方面的专著,则要不断地探索与追求,给人一碗水,要有一盆水、一桶水、一井水的积累。这本《房山村落文化》即将问世,这是又一部反映房山的心力之作,可喜可贺!
本书作者顾梦红是我的师兄,我们同出一门,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进高校的学子,我则晚了半年。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挨在一起,经常在一个教室上课,在图书馆也有并肩而坐的时候,这一切似乎就像昨天一样,那时候下功夫读书,真是我们这代人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日子。我还记得我的这位师兄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他的生花妙笔我早有领略,并钦佩有加,而且,还曾有过求教。尽管那时师兄学的是历史学,我读到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从我这位师兄的文采来看,文与史不仅是不分家,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星移斗转,去年,师兄拿来这部记述房山地名文化的书稿,并冠名为《房山村落文化》,记述了房山的村庄演进、房山的村名探究、房山的乡土文化、房山的乡村习俗,字里行间不仅饱含有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更重要的是,它以一个有着史学功底的研究者的视角与责任,严肃地诠释着可靠的文化信息:有对房山村庄形成的时间,村庄的聚合、衍生与分析,村名的演变与读音进行认真的探究;有对数百个村名来历进行追根溯源,分类的解析;有对房山特有的山文化、水文化、遍及山岭河畔的庙宇文化、旧时景观以及民居、方言俚语进行的考察陈述;有着眼于旧时的婚丧嫁娶习俗礼仪,对传承数百年的庙会、花会、乡村集市的追忆与解读。归根到底是在让房山的子民对家乡的爱意更加浓厚,让外面的世界更多地认识房山,走进房山。
这本专著的出版正逢其时,北京新的一轮《北京地名志》即将启动编修。一个地区的地名,包括村落名,都集中体现了更大区域历史发展的脚步,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缩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高度重视,以对历史负责的敬畏之心开展工作,这本《房山村落文化》的有些内容和研究可以作为地名志编修的借鉴与参考。
祝贺《房山村落文化》的付梓出版,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谭烈飞(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2016年10月9日
我是房山土著,1948年出生于大石河畔平顶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河滩的卵石上有我童年的足迹,山梁的小路上有我青春的汗水。1964年我走出山村到良乡读高中,漫步在校园东南古城墙上背诵诗文,聚集到昊天塔前的燎石岗谈天说地;令人痛心的是,“文革”浩劫中断了我的大学梦。此后十年沉寂,十年炼狱,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只有几本《鲁迅全集》、一册《人民文学》合订本陪伴我度过苦涩的岁月。
十分庆幸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成为“77级”中的一员,步入了大学校园。毕业后在家乡执教三十寒暑,1995—1998年为宣传房山旅游文化节曾经借调到区委宣传部,退休前做了三届政协委员,借助上述诸多便利,我走遍了域内所有乡镇,走进了150多个村庄,这更加深了我对这片热土的挚爱与依恋。此间,陆续有歌颂家乡的诗文在报刊上发表,也曾结集成书,收录在《秋色三分》、《秋天的情怀》中。
2012年,我在区民政局编写《房山区政区概况》期间,发现有些乡镇主管民政的工作人员说不清村名的来历,许多村干部弄不清本村的成村时间。我由此萌生了写一本关于房山区村落文化的书的想法,于是开始系统地搜集资料,查阅典籍,寻访知情人,求教专家学者。此书历时四年,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房山区教委主任顾成强、房山区文委主任胡淑苹,房山区原史志办主任刘文江,现任史志办主任李桂清、副主任贾防,房山区政协文史办副主任董永娟,摄影家张永顺、邓巧林,文物爱好者马志璞等众多领导与朋友的支持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这本书得到了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方志馆等领导的赏识与支持,韩旭处长、张柳同志、李昌海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智慧,没有这些领导和朋友的支持,本书不会这样丰富多彩,在此对各位领导与朋友的真心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才学有限,掌握的资料还不够翔实,书中难免有疏漏与失误,谨此恳请专家学者及读者诸君批评指教。
顾梦红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