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桃源著的《孙中山在1911》是历史作者雪域桃源创作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传主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在1911》不是一部“全传”性质的作品,而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和切口,着力挖掘孙中山的前半生,追踪革命先驱者的个人成长史。《孙中山在1911》着力叙述孙中山从少年时代的曲折经历,如何机缘巧合奔赴海外,如何接触新时代、新思想的冲撞,如何树立远大志向,最终走向变革历史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在1911》让孙中山的前半生经历。亲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出充分的、极具历史逻辑性的注解,思路明晰,令人信服。
雪域桃源著的《孙中山在1911》并不局限在讲解历史,也从不不负责任地钩沉花边秘闻,而是以史写人,着力挖掘孙中山走向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的性格因素和人格魅力。作者将其概括为“勇、智、博、仁、坚”,这些性格要素,在今天依然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孙中山在1911》不仅可以知古而明今,还可以慧智而树人。
第一章一个令人震惊的奇迹
流亡者与神秘电报
1911年10月初,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在闹市的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募捐大会。一个四十多岁的亚裔男子正在台上用英语做着演讲,他留着两撇漂亮整齐的黑胡子,穿着一身得体的西服。虽然身材不高,却是眉宇清朗,英气逼人。他的语调铿锵有力,语气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他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不时博得台下阵阵赞叹。伴随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演说结束了,被激情感染的听众们慷慨解囊,纷纷涌向募捐箱,开始了捐款。
此人并非慈善家,也不是搞投机的庸俗无聊的政客,而是一个来自清国的革命者。他的英文名字是“SunYat-sen”,中文名字则有很多。他的本名曾叫做“孙文”,也被人叫做“孙逸仙”。更重要的是,只因早年他流亡日本,化名“中山樵”,故海外华人习惯上以“孙中山”呼之。
据一些可靠消息说,这个能言善辩、身份可疑的革命家的大致来历如下:
十数年前,孙中山因主张暴力革命,极力鼓吹以武力推翻清廷而遭到全国通缉,被迫出逃海外,经过多次流离辗转,他流亡到美洲大陆开始了漂泊生活。
1900年,孙氏来到美国后,他的生活起居一如既往,很有规律。每日里,他除了到华人聚集的社区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外,就是带着他的忠实追随者们四处游说、募捐,甚至试图接近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近一年来,他领导下的政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说他与政府方面的接洽不太顺利,但在民间的活动颇有成效,每次搞这样的募捐大会都能筹集到数额不菲的款项。
这天,募捐大会结束后,这位在台上精神焕发、光彩照人的革命者在追随者与当地安保人士的护送下进入了一辆汽车,准备返回寓所。
一上车,这个人便立即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纸条,认真地翻看着。这是一封用莫尔斯电码编写的电报,它是几天前由他的战友、同盟会军事负责人黄兴从香港打来的。虽然他很想知道它的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只因他事先预定好了行程,要在次日前往科罗拉多州继续募捐,为了安全起见,绝密的译码本早在几天前就随同行李被送到丹佛市去了,故而他暂时无法获悉电文内容。
看着纸条,孙中山显得很失望,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伴随着车辆的上下颠簸,他不住地叹气,嘴里不时呢喃着几句谁也听不懂的土话。
回到芝加哥的寓所,夜已经很深了,孙中山还是焦躁不安地在室内来回踱步,不断地寻思着。
次日,怀着满腹的惆怅与焦虑,孙中山踏上了前往丹佛的漫长旅途。他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科罗拉多州的辽阔原野,聆听着外面的冷风呼啸,无心欣赏壮美景色。心绪缭乱。
10月11日晚。孙中山抵达丹佛。在结束了与以往一样的答谢欢迎宴会及演讲之外,早已疲惫不堪。但他的心里还是放不下那封犹如天书一般的神秘电报,他迫切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说了些什么?
一进入寓所大门,他就迫不及待地翻检行李,手忙脚乱地寻找译码本。经过一番周折,乱七八糟的莫尔斯电码终于被转换成了一行汉字,上面写道:“居正从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居正是同盟会会员,主要负责组织长江流域的革命起义。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