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平民,起身于行伍,访贤而用能,东平复西杀,覆灭元朝统治,削平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他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诸多方面都不输前人。放牛娃、小和尚的经历。使他诸多忌讳,动辄以杀人立威;而为了朱氏王朝的安全,他不惜杀尽开国元勋;为了封建专制,他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删《孟子》斥亚圣、黜杜诗贬诗圣……袁和平编著的《明太祖及其布衣天子的开国功臣(精)》内容完全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明太祖及其布衣天子的开国功臣(精)》包含:布衣天子明太祖(含传记、《明史·太祖本纪》、古今名家评说),承前启后之帝王,马大脚为首的女人们,明太祖的子孙们,乡党亲属封公侯,从两到无的丞相,几无孑遗的开国功臣,谋士文臣状元郎,割据群雄本一家等内容。袁和平编著的《明太祖及其布衣天子的开国功臣(精)》内容完全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哪里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通文墨了。
转眼问,几年过去了。这时朱元璋的三个哥哥早已为生活所迫,给地主家当起了长工。迫于生计,朱元璋也不得不独立谋生。经人介绍,家里要他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起初朱元璋执意不肯去,后经父亲一番苦苦劝导,他才前去。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十七岁的英俊青年。可这一年他的家乡淮西一带,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几个月的工夫,太平乡就死了几百口。
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的家中。六十四岁的老爹朱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三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母亲也离开了人间。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人,朱元璋那悲痛欲绝的心情实在难于言状。
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以尽孝子之心。可是天下漫漫无际地,却没有朱家半垄田。无奈之际,朱元璋和二哥决定将亲人埋在荒山上。朱元璋和二哥抬着尸体到了山脚下,绳子突然断了,二哥回去取绳子,留下朱元璋一个人守尸。突然雷雨交加,朱元璋躲避到皇觉寺中。等到第二天拂晓再去看,大雨已将浮土冲积成高埂。这块地原本是同乡人刘继祖的产业,刘继祖对这件事十分惊异,于是将这块地送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无从备办棺木,就用草席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谁料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另外两个兄长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朱元和嫂、侄三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计划已定,他也来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无可奈何的高彬长老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缘讨饭僧的队伍中。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今安徽合肥),又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阳(今河南信阳),再往汝州(今河南l临汝)、光州(今河南潢川)、鹿邑(今河南鹿邑)、亳州(今安徽亳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
整整三年,朱元璋先后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化缘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由于朱元璋亲尝了人生的艰辛,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充满艰难和痛苦,但也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