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路著的《财政局长》正面塑造了以财政局长钱海为主角的中国财政人的形象,它描述了中国财政体制重大改革的分税制实行后十五年来现状,也是中国财政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进行“自我脱变”、寻找走出财政困境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段财政改革过程的艰辛史,是中国财政预算管理等改革迈向西方式先进管理的痛苦跋涉。这一系列痛苦的脱变和艰难的跋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也真实地再现了这十五年来基层财政、中国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情况,是一部财政史诗力作,它添补了中国财政文学史上正面塑造财政人的长篇小说的空白。
宁新路著的《财政局长》讲述了山川县是一个离京城不远的贫困县,财政收入常常是入不敷出,缺钱严重影响了县经济发展。政府工作部门工作难开展,社会公共设施落后,拖欠教职员工工资,人民群众不满意……财政局成了众矢之的。
财政局长辞职了,一时间,这个位置成了上下争抢的宝座。而这一位置却让一个没有任何根底、没有靠山的人坐上了。新局长上任一年,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措施的推行,触动了一些权力部门的蛋糕,断了某些人的财路,财政改革不仅砍掉了领导财权且去掉了政府各部门的利益链,由此引发了自己家庭、与上级、与政府一些部门和社会一系列的激烈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山川县一阵阵强烈的大地震……
财政局长的权力大了,这钱给谁,给不给,局长可以说了算;财政局长也没权,有时就是使唤丫头带钥匙,当家不作主;书记、县长说了算,财政局长只是个算账的会计和出纳。小说描写的县财政局长的一段历程,也是中国所有县、市、省财政厅局长的缩影,也是国家财政部长的缩影。它是中国财政面临的一段复杂而艰难、改革与创新、走出财政困境的一段历程,也是中国财政波澜壮阔的一段财政历史。
序一:文坛有个狙击手——宁新路与长篇小说《财政局长》
序二:阳光透视下的真诚——宁新路由散文到长篇小说的华丽转身
财政局长
后记:落笔后的文字
山川县财政局老局长赵承德提前离岗了,与老赵关系不错的财政局副局长刘梅花也在她本人要求下调到了其他部门。这平时关系甚好的男女老同事,双双离开财政局,不知啥原因。
赵局长为啥提前离职,连苦等多年、眼看到手的副县级也不要了?他是有经济问题,还是有男女关系问题?老赵啥也不说,上面也没有解释。人们就有了猜疑,老赵不干局长,刘梅花为啥调走?老赵的前任财政局长因八万块钱的受贿失去了人身自由,为此老赵印证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句是千真万确的,因而不敢贪也不敢拿,经济上是“干净”的。老赵不贪不拿,不知有啥事?有人就疑是犯了男女作风问题。
老赵离职,是在医院离的职。半月前他头晕目眩,开会时忽然晕倒,好在送医院抢救及时,救治后无大碍。他是脑梗塞急性发作,已是第二次抢救了。老赵上次发作,是半年前,晕倒在财政局走廊上,治疗一半就要出院,医生不同意,他就跑回来上班了。之后又反复出现头晕,也没去治疗,这次发作,便向组织打了提前退休报告。县领导无法拒绝老赵坚决提前离岗的请求,拖了一段时间,他仍坚持要提前离岗,县里就批准了。批文下来,老赵还在住院,出院就办了离职手续。
老赵不老,五十三岁。五十出头年龄的正科级干部,还有两年转到非领导职务岗位。这个年龄没有被提拔的人,在县里就算老干部了。转非前,老赵能不能提为县人大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有人说可能性很大,有人说他没戏。而更多的人为他离职惋惜,说老赵人多好啊,财政经济业务驾轻就熟,如要等一年半载的,也许能提起来;他的机会是明摆着的,这么早离岗,有点不值得。
财政局的人大多不愿让老赵离职,说明老赵是个好财政局长。
老赵提前离职,对县里财政经济发展来说,实在是一份损失。
年轻时的老赵进步是很快,从参加工作进了财政局,几年一职,当副股长、股长、副局长,数年后又升调到税务局、审计局当局长,后又调回财政局当局长。老赵在这些核心经济部门,转来转去干了三十年,在局长这个岗位上,也就是正科级岗位上干了十五年之多。他“陪”走了好几任县委书记、县长,也“陪”走了十多位副县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和副主任、政协主席和副主席等。这些县领导,大多是县里部门提起来的,且大多正科级比他的时间短,有的还是他部下。面临多次提拔副县级机会的老赵,却总是“原地踏步”。
有那么多人被提拔,又有许多次提拔机会,为啥老赵一直没有被提起来?老赵没犯过错误,财政业务又精湛,理应有机会提拔。为何这么多年过去,没被提拔?说是财政局长岗位离不开他。 财政局真是离不开他吗?财政局虽离不开专业能力强的人,但往往不懂财政的人也干财政局长。说是财政局长岗位离不开他,这真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
简单,是因为老赵算账算得细,算得准,也算得狠,把财政局长当得很称职,完全可以提拔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或者任政协副主席兼财政局长,可老赵却被一次又一次放下了。
复杂,是因为人大主任和政协副主席位置要么座满,要么上面总是安排其他人,多次没有了机会。这几年提拔政协副主席和人大副主任,也有过机会,有几次据说板上已钉钉了,而宣布任命却没有他。他在提拔中形成的复杂因素,除需提升的人多位子少,不讲关系不行,不送钱不行外,也与老赵不找人说情、不送礼、不送钱有关;与他不溜须、不拍马、不说假话、不说谎话、不说好听的话和把与领导关系简单化有关。(P1-2)
文坛有个狙击手——宁新路与长篇小说《财政局长》 杜卫东
新路有些腼腆。有些腼腆的新路曾是武警中校:俩杠俩星儿,我看过他身着戎装的照片,双眉微挑、目光严峻,很有几分英武之气。很有几分英武之气的新路,文章写得却一树梨花、半江微澜。在他纯净的文字中,少有“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的冷艳,也罕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苍凉。我就想,生于大漠孤烟之地,有着二十多年军旅生涯的这位中年型男,真的彻底文人化了么?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鼓角相闻,从列兵一路干到肩膀上扛起了两道杠、两颗星儿,怎么会在文字中没有旌旗飞卷,没有风骨凸现呢?
看电视连续剧《亮剑》顿有所悟;八路军120师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从来和政委尿不到一个壶里。但是在一次激战中,他亲眼见到一介文弱书生的新任政委赵刚连发三枪,枪枪正中鬼子脑门儿,不禁俩眼发直,服了。赵刚告诉他,在抗大学习时,教官就发现他有狙击手的潜质,所以开了些“小灶儿”。何谓狙击手?就是神枪手,指哪打哪,弹无虚发!乖乖,这是闹着玩儿的吗?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也不过如此吧!那么,狙击手需要怎样的素质呢,赵刚没有细说。据传,一七七三年前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士兵常玩一种游戏,就是射杀一种名叫沙锥的小鸟。这种鸟太敏捷了,常人根本无法射中。于是射中者即被誉为狙击手,后来成了一种专业士兵的称呼。沉稳、敏锐,随时处于瞄准状态,一旦目标出现一发即中,应该是狙击手的基本素质吧?布衣人不打诳语——由赵刚我一下子想到了新路。我觉得,这位中年型男在写作上倒是颇有几分狙击手的神采。
新路捕捉题材的眼力就非常人所及,如同狙击手,可以在纷繁的人群中一下子锁定目标。比如情人节,一年一度、司空见惯,早被写得毫无新意可寻了。在报章上读到新路的散文《情人节的玫瑰》,不禁拍案叫绝。他从卖花女、买花人等不同视角切入,把情人节藏匿在烛光旁、光环下、黑影里和暗夜中的种种情态写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令你不得不感叹,作家居然能把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写得这么桃红柳绿。再比如,一次见怪不怪的长途奔波,即便有些周折、有些意外又能怎么样?对于常年出门在外的人也许都不屑于做饭后茶余的谈资。新路却在《走云南之难》中,把一次平庸的旅行写得风生水起,兴味盎然。不仅一路的颠簸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每个人不同的心态也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冷不丁,新路又推出了一部长篇小说《财政局长》,让我再一次领略到他作为一个文坛狙击手的风采。时下,全国一年有几千部长篇小说问世,但是以基层财政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创作至今阙如。新路以狙击手的眼力,敏锐地锁定了这一题材。他要向读者呈现财政人光鲜背后的苦涩、平凡之中的坚守。孕育五年,一朝成书。在他的笔下,没有纸醉金迷式的灯红酒绿,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风云突起。作家从平凡、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现场出发,以小说叙事逼真地还原了时下财政人独特的生命轨迹。无怪乎读过初稿的财政人纷纷点赞,认为这才是不虚假、去粉饰的真实财政人。
除了题材锁定的敏锐外,新路的《财政局长》在文学书写上亦有令人称道的亮点。记得法国作家科克托说过这么一句话:小说之难在于叙述之难,因为最高级的叙述就是让人忘记文字本身的难度或者技巧,而记住叙述本身。一部小说如果让人觉得文字特别华美,构架特别繁复,人物的命运特别坎坷离奇,故事的推进特别出人意料,当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但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场景、矛盾与冲突,让读者的精神得以升华,心灵为之震颤,人物随之突显,自然也是值得称道的小说做法,或许,它更考验一个作家的情怀与功力。我们知道,老舍的小说情节并不离奇,读他的小说,仿佛是在和一位邻家老伯面对面聊天,他不紧不慢、语调平缓,讲述着小说人物的悲欢离合、人生际遇。就在他淡定、从容的叙述中,你不仅为祥子、虎妞、祁老太爷、大赤包的命运纠结得欲罢不能,还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家的智慧、情怀与才华。这里,语言是叙述的载体,富有魅力的叙述,归根结底在于语义的准确与丰沛。祥子牵着骆驼走进城门,老舍这样描写当时的景色: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一个碎字,再加上一横一直两个字,其用词的准确和生动,真是令人玩味再三。《我这一辈子》中描写巡警挎着的刀,老舍不说钢刀、不说腰刀,而是用了四个字:铁片子刀,其中包含的揶揄、轻蔑和同情也尽在其中。福楼拜对语言更是有着特殊的敏感,写作时走火入魔般地对语言进行着甄别和取舍,力求以最恰当的词句表达人物的情状,他把语言的准确性看成作者叙述的唯一使命,而对于一些通行的小说美学原则则不那么看重。比如,他反对虚构故事和情节,主张小说成为生活的一个截面。甚至认为,现实主义是观察的艺术,而非想象的艺术,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福楼拜的语言准确、生动并富有韵律,有人说,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放在钢琴上弹奏。呜呼,何其了得!
老舍和福楼拜无疑是天才的文学狙击手,他们对语言的精确把握,就像狙击手射出的子弹,一发即中,可以生动描摹他们笔下的人物情状,令人叹为观止。
宁新路的长篇小说《财政局长》,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家的叙述风格在向大师致敬。或许是常年操练散文的缘故,他的叙述简洁而练达,每每于不经意间,就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富有魅力的叙述情境。一部作品要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生动地塑造人物,当然在于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悉,同时也取决于作家对语言的准确把握而产生的叙述魅力。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而表述越接近于思想,用词就越是贴切和传神。仅举一例,《财政局长》是以县老局长辞职为开篇的,而竞争这个位置的人如过江之鲫。出人意料,最后县委书记拍板启用了众人皆不看好的副局长钱海。作者写到这里用了九个字:钱海简单,用钱海简单。前后两个简单,意味却大不相同。县委书记所以把这个“肥缺”拍板给了本无竞争实力的钱海,是因为他老实。而在书记的侄子羽翼丰满后要顶替这个位置时,书记料定,老实的钱海不会反对。类似这样意蕴丰沛的描述,在《财政局长》中像秋天葡萄架下的果实,一嘟噜连着一嘟噜。作家正是通过这样富有意味的语言把握,为我们奉献了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老实、本分而又坚持原则的局长钱海;温润如玉、纯洁真诚的副局长张美玉;单纯善良、涉世未深的财务股长秦柳;权欲膨胀的常务副县长李来;自私而贪婪的招商局副局长胡腾娇;以及作为二线人物的吴梦、吴倩和县长、书记等一干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散文家的新路第一次操练长篇小说,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远山近水、浓淡相宜,命运推进,层次分明,让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笔下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侧面。即便作为理想人物而着力刻画和烘托的新任财政局长钱海,也有过退缩,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浑身披满阳光的人站立在我们面前。窃以为,《财政局长》所以在立意上先声夺人,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和作家以丰饶、准确的语言形成的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是分不开的。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一件事:前些时候,我写了历史散文《目光》,征求意见时友人皆多好评,只新路提出了批评。我婉言将朋友意见转述,新路并不为之所动:别人的意见我不管,我的看法就是这样。神态中有着令人动容的坦诚与自信。自信,是一个狙击手尤其要具备的素质。望着新路,我不由又想起了他笔下那个老实、坚韧,一身正气的县财政局局长钱海;想起了《亮剑》中的赵刚——那个看似气质儒雅、操起枪来却百发百中的一介书生。
杜卫东,著名作家,北京出生。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人民文学》副社长,《小说选刊》主编。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和文艺评论五百余万字,结集三十余部。近期有《杜卫东自选集》4卷及作为第一作者的长篇小说《江河水》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出版。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权威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这部小说写得很辛苦,是这个题材的难度带来的。写完修改了多遍,直到再也改不动了,便请杜卫东、王世尧二位先生审阅指点,也请财政局长和财政专家审阅把关。
杜卫东是著名作家、《小说选刊》原主编,检阅长短篇小说无数,鉴赏眼光可谓火眼金睛;王世尧是著名作家,对小说与古典诗词有独特的研究,欣赏眼光可谓敏锐深邃。肖书胜是财政部财会行当的专家型领导,政策和业务既熟又精;刘宇辉数十年做财政局长,最知道财政局长的滋味;李轩红在财政部人事司工作,经济学博士后,曾在山东财政部门工作多年,熟悉基层和机关财政业务;蒋露霞、周燕是市县财政局的骨干,最熟悉财政局长和财政人情怀,她们的意见最接“地气”。请他们从文学和财政专业上给小说号脉并把关,非常必要。
杜卫东先生也是一字一句看完的,他发给我一段读后感:《财政局长》这部作品,是我看到的你最棒的文字,洁净、内敛,富有韵律;人物也鲜活生动,充满正能量;探索了长篇小说的另一种叙述方式。
王世尧先生也是一字一句看完的,他也发给我一条读后感:《财政局长》于喧嚣中悄然问世。作者身为财政人的作家,不辱使命,勤于坚守,笔耕不辍。翻开新著,清雅的墨香中更觉作者剑气归尘,而几年磨砺,终成正果。小说令人过目难忘的刻画出钱海、张美玉、吴梦、秦柳等一系列感人形象,成为当代文坛的拓荒之作,是中国财政领域的真实写照,是专业化的描写。
杜卫东和王世尧二位先生的读后感,是中肯的评价,还是过誉了?我反复问二位先生的真实感受,他们说这就是客观的看法。既然是客观评价,我便有了踏实感。
一定有修改意见,我想听修改意见。二位兄说“有”,面谈吧。在一个夜色深蓝的傍晚,杜卫东和王世尧先生把我约到了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街的“京味斋”。我说今晚聚餐您们为我操劳看小说必须我来买单,卫东说他请客,付费一定不要与他争。卫东豪爽大方,朋友聚会总是抢着买单。卫东和世尧早已在包间等我了。世尧拿的美酒放在餐桌上,朋友请他吃饭他习惯提着酒赴宴。美酒旁放一厚本打印的《财政局长》,这是卫东花钱打印的。他们正聊这部小说呢。我有些紧张,但我渴望提出修改意见。卫东、世尧梳理了近十条修改意见,我逐条记在了本子上。卫东和世尧告诉我修改的方法,我一句不漏地记住了。我依照他们的意见,修改无遗,交稿了。
几位财政专家逐字逐句审读了这部作品,从术语、表述、数字、财政业务、政策法规等方面审核,提了细致而珍贵的意见。当然,他们也对《财政局长》给予了真心实意的评价:
肖书胜:看到《财政局长》,喜不自胜,一口气读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所熟识的许多基层财政干部,他们的一笑一颦都能在这本小说中看到。小说中细节很真实,犹如身临其境;小说人物是那么的熟悉鲜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财政局长,描绘出了财政人的真实形象。感谢作者为我们展现财政人的内心世界。
刘宇辉:《财政局长》是财政局长的真实写照。我这个曾经的财政局长被新路的文采、新路的智慧、新路的文化底蕴和新路的文学才华所折服。一直以来,大家似乎忽视了政府系统内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觉得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能力。实际上官员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用最朴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基层的财政局长,用专业的眼光和定力,破解重重压力迷雾,找准路径方法,稳扎稳打,竭尽全力在基层推行财政改革,执着地实现了自己为民管好“钱袋子”这个最朴素的理想。《财政局长》由表及里,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描写,让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情节里及心潮澎湃的同时,不知不觉明白了什么是“小金库”治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等财政专业知识,明白了国家一直以来坚持不断进行财政改革的脉络和用心,实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既有宏观又直入微观的小说佳作。
李轩红:《财政局长》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心理活动描写细腻,读来仿佛置身其中。小说以现实的笔触,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以感情上的真诚纯美、以工作及各种人和事的交互因素为穿插,把财政局长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的困难、困惑、问题和矛盾,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加以体现和烘托得十分的丰富和生动,令人深思和回味。
周燕:((财政局长》是对财政工作的一个艺术化的展现,中国财政没有这样的小说,这部作品是开天辟地第一部,意义非凡。这部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财政人的风貌与情怀,是财政人的心灵史。
蒋露霞:很多人看财政工作是隔雾看花、水中望月,小说拉开了这道屏障,看到了财政人的苦衷,其实是红在外面,苦在里面,这部小说的创作意义重大;在小说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或阳光或阴暗的心理,就在我身边。小说准确而深入地刻画了财政人的形象,是部让外界熟悉财政业务的大书。
当然还有作家出版社资深出版人王宝生主任的认可,是最为重要的。宝生先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几十年,阅稿无数,编辑过中国诸多大家如周汝昌、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等的厚重作品,还引进过《苏菲的世界》等世界大畅销书,文学的鉴赏也可谓火眼金睛。况且作家出版社出版“门槛”极高,一般化作品进不了这个殿堂。这部小说能否过宝生先生的“法眼”呢?宝生先生在审读我的小说,我的心悬在空中。令人感叹的是,宝生先生看稿和做事很快,不仅很快看完了书稿,提出了一些地方的修改意见,且很快走完了书稿三审。当我得知他决意出版的意向时,我悬着的心落地了。继而他又说,两月后出版,这么快。我与宝生先生因这部作品而结识,他能够如此重视而快地编辑出版这部作品,原来这是他做人做事一向少言而重行的风格。他凡是认准的作品,编辑出版从不拖泥带水。出版社领导也对这部作品一路绿灯。宝生先生虽然话不多说,而做事做得满满当当,实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肯定。
我知道,尽管文学家和财政专家、财政干部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王宝生先生认可并迅速编辑出版,而我把它看作厚重的鼓励,并没有沾沾自喜。
我为以上朋友,还有没在文中细述的著名作家王宗仁,《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作家李舫,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孙国府,陕西省铜川市财政局局长杨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刘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审樊清玉等朋友,为这本书所做的一切而感动。没有他们的真诚帮助,也就没有这部作品的很快面世。因而这些文字,最想表达的话语,是感动与感谢。感谢帮助过这部作品问世的朋友和作家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垂青。
宁新路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七日 北京阳光花园
长篇小说《财政局长》特点明显:洁净、内敛,富有韵律;人物鲜活生动,充满正能量;探索了长篇小说的另一种叙述方式。
——著名作家、《小说选刊》原主编杜卫东
这部作品于喧嚣中悄然问世。作者身为财政人的作家,不辱使命,勤于坚守,笔耕不辍。翻开新著,清雅的墨香中更觉作者剑气归尘,而几年磨砺,终成正果。小说令人过目难忘的刻画出钱海、张美玉、吴梦、秦柳等一系列感人形象,成为当代文坛的拓荒之作,是中国财政领域的真实写照,是专业化的描写。
——著名作家王世尧
看到《财政局长》,喜不自胜,一口气读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所熟识的许多基层财政干部,他们的一笑一颦都能在这本小说中看到。小说中细节很真实,犹如身临其境;小说人物是那么熟悉鲜活,成功塑造了一位财政局长,描绘出了财政人的真实形象。
——高级会计师、财政部原会计评价中心主任肖书胜
《财政局长》是财政局长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似乎有所忽视政府系统内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觉得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能力,实际上官员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用朴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基层财政局长,用专业的眼光和定力,破解压力迷雾,领略了财政局长管好“钱袋子”的朴素的理想。实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既有宏观又直入微观的财政题材小说佳作。
——安徽省马鞍山市财政局长原局长刘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