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在共一城风雨/副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洪侠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当初应该爱你”

思想家的书最是碰不得:一来他们的心思总被问号勾着走,说的话也就不那么轻松,很容易让人失眠;二来他们的命运也总是不济,罕见有顺顺当当走到头的。那天晚上读《顾准文集》,一种很遗憾的心情径自沉下去,千呼万唤也浮不上语词的表面。电视里传来赵传的歌,“很丑”的歌星在唱一首新歌,名字是《当初应该爱你》。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当初人们应该爱顾准,当初中国应该爱顾准……这首歌的歌词倒也不坏,起码不是一味地死甜,不妨录下(这几句是第二天从一家商场的音响专柜抄来的):

我跪在过去与现在交会的点,祈求天将我所失去的全都还给我。和你相遇太晚,分手太早,只怪我没发现,你对我好……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可是为何我匆匆放弃。我闭上眼睛,假装我可以忘记,流下的眼泪却骗不了自己……

这首一个人唱给另一个人听的歌,由我们许多人唱给顾准听倒也挺合适。确是“相遇太晚,分手太早”,朱学勤则说“人们痛惜顾准去世太早,得到理解太晚”,一个意思。朱学勤在他的论文序言里写道:《顾准文集》是“当时被排斥在主流学术界之外,一个优秀思想家写给抽屉而不是写给出版社的思想手记”,他的博士论文“费三十万言所想说明而且不一定能说明的内容”,却已被顾准在二十年前用三言两语点破,“面对如此犀利的先知先觉,我不能不肃然起敬”。

顾准现在被“发现”是一位真正充满博大爱心的思想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做共产党的实际工作多年,20世纪50年代起遭受不公正待遇,曾两

次被划为“右派”,1974年被迫害致死。二十多年间他“只服从真理”(吴敬琏语),精研历史、经济与政治,写下大量笔记。这些笔记整理成《顾准文集》出版后,震动了思想界与学术界。人们终于发现“你对我好”。顾准的儿女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同他断绝了关系,后来他们的心情也正是“只怪我没发现,你对我好”。顾准的大女儿在一封信中说:“在他最需要亲人的时候,亲人远离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着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个父亲,对于这样的父亲,我们做了些什么呢?”“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可是我为什么轻轻放弃……”放弃顾准的当是那个时代吧?朱学勤则提问道:“顾准儿女的理解,是迟到的理解”,“然而,迟迟不解顾准者,又何止他一个女儿?”至今顾准其人其文也并不广为人知,哪里比得上大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歌星,顾准当然不丑,他的思想也绝不“温柔”。

正准备组织文章向读者推介顾准时,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巴金老人的新作。巴老八年前出了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之后,曾宣布“封笔”,但他终于没有在说真话的路上停下来。《随想录》之后又有《再思录》。“我闭上眼睛,假装我可以忘记”,巴金老人不肯“假装可以忘记”,他说“我有声音,就不会沉默。声音哑了,我还会使用颤抖得厉害的手……因为流下的眼泪骗不了自己”。

总不能若干年后再对巴金唱“当初应该爱你”吧!

只识《家》《春》《秋》,不知《随想录》《再思录》,便不懂作为思想家的巴金。

看来,思想家的书最是要读,尽管读起来不轻松,尽管要失眠,“我跪在过去与现在交会的点,祈求……”“祈求”并无用,别“闭上眼睛”就是了。理解不能老迟到;当初没爱,现在爱也不迟。

1995年11月5日《深圳商报》第三版《文化广场周刊》第10期P39-42

目录

自序胡洪侠

第一辑 写于1995

 “此开卷第一回也”

 广场·客厅

 “畏诗症”·文化·市场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半夜三更下扬州

 烛光里的文化梦

 好在共一城风雨

——读几位师友的信

 文化的动静

 “想干点正事”

 “当初应该爱你”

 巧对

 “模特”

 千万次的问

——兼寄友人

 在雨中

 “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活着

——兼《读者说文化》稿约

 一路平安

 写在年边上

第二辑 写于1996

 梦中的桥下并非总有银子

 无端有感

 路

 “文化人”

 如果真是这样

 “这个样子”

 有一种思维是绿色的

 经常想想……

 你的眼神

 “泪意”

 凌晨零墨

 “找呀找呀找朋友”

 “招牌文化”

——兼答胡显奇先生

 想看看“那人”

 “毛边本”

 “文化?什么文化?”

 说说台维

 重温两篇文章

 稳稳地站立

 一封家书

 “书途同归”

 风雨南方

 “我整个人真有点昏了”

 打开“边界”

 “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喂,你好!”

 上联·下联

 百读者千言万语文论文化

 我们希望

 公共空间

 书市长短调

 相见·想见

 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一个晚上

 群落

 门里门外

第三辑 写于1997

 “我不甘心我的笔舞不出自己的风格”

 谁会忍心往红酒里掺酒精

 画外话

 容易吗!

 梁羽生应该得意

 “时装逻辑”

 这里的变化静悄悄

 绝妙序跋

 “正欲得素心人一谈耳”

 岂不快哉!

 与凌晨对话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内容推荐

胡洪侠编著的《好在共一城风雨》所收文字,皆是20世纪90年代作者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主编时写的“编读札记”。彼时的大众传播还没网络什么事,报纸兴旺,副刊风光,编辑常常呼风唤雨,作者往往一纸风行。既打出“共同的园地,不同的声音”之旗号,“广场”上人多嘴杂,各显神通,你可兴风作浪,他亦拨云弄雨,吵吵嚷嚷,果然热闹。

编辑推荐

胡洪侠编著的《好在共一城风雨》介绍了,谈文化,谈城市,谈城市文化,谈文化城市。

许许多多现在人们还喋喋不休的话题那时我们都谈过了,许许多多当时一起读书喝酒衡文论艺的师友如今倒成了风雨故人。

拿到书之后,看了看目录,好多篇文章的名字都抓住了我,无奈只能一篇一篇往下看,先看了第一个抓住我眼球的文章——《当初应该爱你》,在我的臆想里,这篇文章估计多少会有些矫揉造作,那我就先看看它有多造作吧!

文章第一段开头是这么写的“思想家的书最是碰不得:一来他们的心思总被问号勾着走,说的话也就不那么轻松,很容易让人失眠;二来他们的命运也总是不济,罕见有顺顺当当走到头的。”然后我就被文章牵引着一直读到最后,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好在哪里,那就是“舒服”,精神上充足愉悦的“舒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7: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