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日记(1957-1974)》是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从1957年到1974年之间的日记集合,包括观剧、读书、家庭生活等内容,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经历与见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天翼日记(1957-1974)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天翼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天翼日记(1957-1974)》是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从1957年到1974年之间的日记集合,包括观剧、读书、家庭生活等内容,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经历与见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内容推荐 张天翼的一生颇具传奇,他所亲历的事、交往的人、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让后人对他产生浓烈的兴趣。作为中国戏剧出版社日记馆系列丛书的第一部,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这本《张天翼日记(1957-1974)》,走进童话大师张天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 目录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试读章节 十一月 一日 到作协访肖殷。续由希英陪同访老西夫妇。访草明于医院。中午老西、残云、秦牧、肖殷、钢鸣等邀在50号吃茶点。 二日 星期四 与肖殷抵从化。 六日 星期一 草明、于逢来从化。晚与于逢谈《金沙洲》。 诸友谈起十条,都说好是好,只是太抽象,不具体。如何保证三结合?肖、周特别提到业余作家怎么办,如何进修、生活、创作。 欧阳住在爱人的宿舍,很狭仄。有意见(肖则说省委曾拨给欧三幢好房子,但他不要)。 谈到生活条件,政治待遇。“作家不会升级的。那么就该给他一个称号,或是什么。否则人家一听,‘作家’这是什么?哪一级?人家不买账。”他谈到于逢的进疗养院,因为没有担任什么职务,不是哪一级的干部,就(被)塞到一个很次的疗养所里。于逢很有意见。 “作家要么归公,供给制。要么私营,拿版税。现在两头都不是,非公非私。作家只是自己创作,没人管,没有个集体。” “最好北京办一个文学院,作家集中在那里创作。” “作家要给他一个社会地位。社会上一般只承认什么长什么长,不承认作家,作家吃不开。” 问起拿工薪。知道是按行政级发,一级即行政九级,“那低多了”! “我一当专业作家,作协就把我扫地出门。” 谈到残云级别太低:文艺六级。而秦牧四级。 供应。他有特殊供应,每日肉二斤,糖若干,油若干,还有“山鸟二只”,等等。 “可是别的作家没有,这也不好。” 残云也谈:一个生活条件,一个政治待遇。 “我们不好意思提。但要解决。最好能集中全国一些重要作家,好好谈一下,都谈出来。” 谈到做文艺工作不易提级。如果做别的工作,提升就快。 韦丘说,部队把业余创作作为政绩之一,这个制度好极了。 大家都说到专业创作队伍扩大问题。好些青年作家不愿专业化。为什么呢? 欧阳:就是这些生活、地位、待遇问题(谈到房子,生活,等等,就谈到“他们怎么也不肯当专业作家”)。 肖:他们怕写不出东西来,怕没有成绩。 肖谈,欧、陈经常在党组会及支部会上提这些问题的。这些问题有的应解决。有的一时无法解决。有的则是过分夸大。 问题集中在:房子、副食品、待遇。 秦牧人党问题。省委认为可以,当然还要一些帮助。“欧阳反对吸收秦牧人党。” 《金沙洲》问题。 欧:这书出来那么久,可是没有评论,不说好也不说坏。作家的悲哀无过于此。 肖:残云、北屏对此书一味否定。甚至说作者有意树立对立面,等等。这回理论组讨论,陈说“为了《金沙洲》,要这么小题大做干什么”!根本不同意,反对。欧阳则说,谈作品就谈作品,何必岔开去讨论什么典型问题。 作协有一位群众说:于逢在党内是小媳妇。 这回理论组讨论,于逢才透一口气过来。但对于作品本身的评论,论到这作品的缺点方面,他还没有想通。 关于理论组。 抽调四人,专做调研工作。每十天向肖汇报一次。看东西,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写出文章。 其中有个有希望的青年,易准。 肖谈:有些青年能写一两笔者,遂提为专业:基础不够,而本人则紧张万分,怕写不出东西。 × 肖殷介绍的南天草木。 凤凰树(细叶。听说花盖满头。现在则仅见结子,大荚,坚如木质)。 攸加利(叶香)。 台湾相思。 白干层 荔枝 槟榔 木瓜(春种。秋移。次年即结实,年结四次。四年铲掉) 葵(可做葵扇即蒲扇)。 大红花 鸡蛋花(五瓣,中黄。清香,可泡茶。惜名字不雅)。 米仔兰(结小黄粒。肖殷对此花的香味极敏感,而我则简直闻不出。是则人对各种香臭的敏感程度,各有不同)。 紫荆(与北方所见者不同)。大叶,大花。有红,淡红。后者发出浓香,我对此颇敏感,而肖殷较钝)。 紫鹃 英丹(红绣球) 鱼蓟(羊齿植物) 满天星(小花,星状。根叶可治肝炎) P350-353 序言 凡例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从1957年到1974年之间的日记集合。 编辑过程中,我们在保持日记原貌这一主要原则的基础上,也兼顾到当代语言的标准和规范,做法如下: 1、对确系作者笔误的地方予以径改: 2、对部分标点的使用进行了调整: 3、对以一个字或两个字出现的人名简称,在确有需要的地方,以脚注形式标出: 4、对日记中的外文部分,除非是拼写错误,其实均保持不变: 5、原稿乃手写稿,有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的情况,书中以脚注形式标明。 编辑工作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 2016年12月 后记 今年是父亲张天翼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决定出版他的日记,真是一个最好的纪念。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年代是从1957年1974年,中间有些隔断。 1957年4月至1964年2月,这期间,张天翼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和书记处书记,除了审读刊物稿件外,还要开各种会议,听各种传达,看各种文件,参与各种政治运动:他还被选为人大代表,每年要去外地视察;身体上的不适也常常困扰他。尽管如此,作为有过多年小说写作且丰产的作家,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文学创作;1957年,计划写话剧《华威先生在今天》:1958年,与陈白尘住进北京大学临湖轩,拟写一部反映高校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等等。但都未能如愿。 1968年4月至1969年11月,日记记载起于搬进牛棚,止于下干校前夕。“文革”对张天翼的打击是双重的。被打成了“走资派”,家庭也发生重大变故。家不复家,孑身一人,住在牛棚,写检查、写外调材料、被批斗、参加劳动。 1972年4月至1974年12月,1972年1月,获“解放”;4月,从干校回到北京,又开始记日记。读书,写读书笔记;政治上有了些许松动,亲朋好友之间开始互相来往。不久,家庭破镜重圆,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1975年1月,中风、失语,右半身瘫痪。尽管大脑仍然惊人的活跃,但表达受到严重限制,再也没能拿起笔来。 1928年,张天翼正式写作,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到1942年爆发严重肺结核,不得不暂时停笔,他已有近三百万字的文学作品问世。这些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童话、杂文、评论的创作,无不带有他对社会、人情洞察入微的犀利讽刺。平时,在生活中,他幽默、风趣、开朗,常常讲笑话,讲得自己先开怀大笑。但他却不是一个勤于记日记的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全部日记基本是流水账,有点色彩的,仅是在外地视察时记录下来的人物和故事,仿佛触动了创作的敏感,文字会显得活泼。到了“文革”中,记载更是极简到了备忘录式,“文革”前日记里还时有感情流露,此刻已荡然无存。这与他曾经的大量文学创作和难以遏制的创作欲望形成反差,这种反差很强烈,强烈到不容忽视。它表现在:当你把日记主人放进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看时,即使他不露声色,也能从片言只语中解读到他波澜起伏的内心。 这就是日记作为出版物的意义。 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樊国宾先生,有意出版前辈们的日记,以期用最真实的记录,从各个方面,让人们看到历史的真相。这是要有勇气和智慧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张天翼日记》列为其中一种,在我是念念感激。同时,衷心感谢国宾兄的同事们:武云女士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王燕女士一丝不苟地做了大量编辑工作:王洪武先生电脑录入手写原文,是相当费神辛苦的。感谢所有为这部日记的出版付出了心血的好心人! 感谢母亲沈承宽和黄侯兴先生、吴福辉先生,他们共同编辑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我在整理日记时的一些疑问,得以在此书中找到答案。出版父亲的日记,一直是母亲生前的愿望,如今愿望能实现,可以告慰她了。 张章 2016年仲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