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姓源出子姓,子为商汤后裔。三伉姓注:“梅出于子姓。”子姓是商朝王族之族号。传十四世成汤(即履,亦名天乙)因战败夏桀而即位于今河南偃师县西,国号商(前1600—前1046年)。至盘庚迁都于今河南安阳县之殷圩,国号殷。盘庚八传至武乙,移都今河南淇县。武乙崩,子文丁继位。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梅伯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有人来劝:忠言逆耳,免招杀身之祸。梅伯慷慨陈词:如果人人不敢直言,朝廷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于是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怒将梅伯杀掉,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忠贞不屈而流芳。梅姓的另一出处是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朝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梅姓。
梅氏宗亲人才辈出,代有名贤。如秦代长沙守备梅茂将军;汉朝梅钼,户部侍郎、台候,梅岭古庙有联志其功德;梅福,尚书;晋朝梅赜,著《古文尚书传》;北宋梅尧臣,尚书部官员外郎,著《宛陵集》等,被欧阳修推为现实诗开山之首;明朝梅篱,国子监助教,著《尚书考异》《古易考原》;梅殷,将军,宁国公主驸马;清朝梅曾亮,道光朝进士,户部郎中,著《柏枧山房文集》;梅文鼎,著《天文地理日历书》等18种,且一家四代通晓历算,故他与英国牛顿、日本关考和并列为17世纪世界三大数学家;梅雨田,曾为清廷“内庭供奉”,有“胡琴圣手”之称;梅光迪,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在该校教学,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梅光迪文录》;梅贻琦,历任清华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国民党“教育部长”;梅公任,台湾国民党某机构委员;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梅龚彬,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梅长龄,历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央”电影事业公司总经理、“中国”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梅林,作家,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梅恕曾,曾任国民党“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中央”通讯社、中华电讯社、重庆《民主日报》社长等职;梅益,国共谈判代表(周恩来是首席代表);梅桑榆,遣散日本军民回国署署长;梅畅春,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梅焯敏,历任湖南北伐军总参谋长等职;梅子益,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副师长、安徽省公安总队副司令员;梅可望,历任台湾“中央”警官学校、东海大学校长;梅含章,国民党少将;梅兆荣,199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公使;梅平,1995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
作为梅兰芳家族诞生地的江苏,梅氏字辈并不一致。邳州梅氏字辈是:纪锡玉作,步兆占光,瑞德祥多(梅杰提供)。南通梅氏字辈是:贯日见义广,丛德叶玉曾,贤良继承善,庆保时克昌(梅叶青提供)。南通梅氏字辈是:相照有周,广崇德益,志成善庆,宝贵克康(梅文龙提供)。泰兴梅氏字辈是:本滋承世志,绍继克丰昌,富贵荣华盛,光明永远芳,存仁有余庆,积德显祯祥,尊祖家声振,敬宗福泽长(梅仁庆老先生校正)。沛县海子涯:廷献家修良,法善济世常,瑞雪兆丰吉,清新增宇祥,宗贤显宏志,俊杰伟功强,尊圣庆福齐,学正振永昌(上述字辈是自17—56世,梅法涛提供)。南京“金陵梅”字辈(一世祖梅钰成,系宣城“成”字辈,文峰梅17世,宣城梅25世),从第二世起:长茂孙枝,咸绳祖武,立学明伦,育才辅德,积庆锡光,启家华国(梅仁庆提供)。
江苏梅氏族谱有多种卷本,各地堂号不一。
南京《金陵梅氏支谱》十卷,(清)梅寿康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都梅氏族谱》,二卷,(清)梅鸿等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崇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常州梅氏宗谱》,著者待考,文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藏常州市图书馆。
P3-4
2014年是世界大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以《百年梨园第一家》向他致敬。
有关梅兰芳先生的书及论文真是不少,但至今仍没有一本写梅兰芳这个家族,特别是其作为近代梨园第一家的书,所以,我们来填这个空。作者之一的张明乔,跟梅兰芳是一个县(泰兴县)的人。加之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研究地方文史,对梅兰芳家族的情况了解得还是比较细的。为了获取更多更细的资料,我们找到了泰州政协文史委尹愚夫主任,尹主任非常热情,马上跟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以下简称“梅研会”)联系,于是我们有幸认识了“梅研会”的会长陆镇余(曾任泰州市副市长)先生。陆会长即刻召开“梅研会”全体人员会议,布置支持我们采写事项。期间,我们还得到泰州史志办菊也等先生的帮助,这些都使我们激动万分。此后,我们又多次去上海、北京梅兰芳故居收集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之一的苏克勤其实早有写梅兰芳的打算,家中藏书里有关梅兰芳的书就有10多本,这些书,对我们创作《百年梨园第一家》是有帮助的。有了这样一些必要的准备后,我们开始夜以继日地创作。创作期间,郑州大学出版社的骆玉安副社长除多次电话了解情况外,还特地从河南赶来江苏看稿,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无疑鼓舞了我们。
本书写作时间较短,错漏难免,敬请各界文友批评与指正,你们的意见,一定会成为该书再版时的正确之音、至理之言。
跨越时空的文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与“国”总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有机体相伴而存。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更迭不已的朝代衍生的名门望族难计其数。这些显赫家族中的一部分在繁衍存续中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独特的群体,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及其杰出人才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如:齐鲁大地上以孔子肇始的孔氏世家,享誉儒林两千余年,堪称“中国第一文化世家”;义宁的陈氏家族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而负盛名;杭州钱塘的钱氏家族,因千余年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而被誉为江南望族;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自明末至今一直享誉文坛,有“中国近世三百年第一文化世家”之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进入新的文化复兴时期,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和文化,也更加珍视人才。事实表明,代表先进文化最高水平的社会群体,正是那些位居学术最高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文化精英。中国现代转型以来,那些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等方面贡献巨大。研究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和精英人物,大都出身于文化世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丰厚的学养。文化世家所呈现的人才辈出的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世家”一词早有所见,其注解也多有不同。《孟子·滕文公下》中出现“仲子,齐之世家也”之说;《史记》以“世家”记述王侯诸国大事,有《世家》30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书中也开举《列国世家》10篇。我国古代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所以称世家。后来,人们将世代显贵、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或大家泛称为世家。《现代汉语词典》对“世家”有如下3种解释: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
根据研究和多方因素理解,“世家”当指有特殊职业或专长、社会地位显赫,或代表某一领域、阶层特色并世代传承的家族。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世家则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长期积淀,并经过多代人不断赓续、传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以家风、家训、家教等文化单元为标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体为代表的世代相传的家族体系。
现代文化世家则是源自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初,繁盛于20世纪中期并延续至今的,以家族文化传承为基本特色的不同家族的集成。中国现代文化世家总是以家族的一个或多个、能够影响或引领某一时代或某一领域发展的杰出人物为代表,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家族特色、对社会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群体。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的兴起和成长大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100年多的时间。历史地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空间。从1840年至1949年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国人经受的痛苦是空前绝后的;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却呈现出文化多姿、人才辈出的局面,所谓“国破山河在,家脉代代传”。这是中国根亲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的家族脉络根须还可以上溯至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那时,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资本的发达不仅带来经济繁荣和人口大量流动,也促使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转变。封建的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人们在获取有限的物质满足后,在精神上也有了更加新异的追求。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助推,让许多有钱人家对家族的振兴和子女的抚养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尽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富家子弟求学读书并非为了单一的科举及第。由于视野的开阔,富裕人家往往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对子女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或让年幼的子女体面地进入私塾,或挤进洋人的教堂,甚至远渡重洋,为的是让子孙后代冲出家门,获取更加宽阔的人生发展空间,去施展抱负,光宗耀祖。这样,官富子弟不仅躲避了战乱的袭扰,更能浸染异域文化,从而成就了大批人才。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局势。一方面,清廷的腐败无能引起民众造反;另一方面,外族入侵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社会贫富悬殊,阶层急剧分化。当时的局面是,寻常百姓不仅生活窘迫,甚至生死难测;富豪家族生活安逸,甚至花天酒地,更可破财消灾,让自己的子弟躲避人祸,享受现代优质教育。即使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也往往处心积虑地让自己的亲属弃武从文,期望发迹于文化世家。时局动荡,社会倒退,却难以遏制文化的萌动与繁荣。而乱世时期的富家子弟往往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倾心文化功名,客观上造就了家族文化的繁荣,使文化世家风起云涌。
从人才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文化世家的整体成长往往又伴随国运兴衰而行,其历程也往往变幻纷呈,瑰丽多姿。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怪异,有时越是动荡不安,文化越是奇异多姿。春秋战国时期是这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如此,近代的清末民国时期也概莫能外。
……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展示的人才群体及其依存的文化形态,是国家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世家在历史上的成长和发展,曾经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至崛起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这些家族中优秀人物的荣辱沉浮以及家族的兴衰变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轨迹,透视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路历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的发展史去了解中国社会生态发展演变的梗概和脉络。
家庭教育、家族文化传承及其凝成的文化环境等对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在更广阔视野下探寻优秀文化对人才的影响,都是当今不可忽视的文化命题。“中国现代文化世家丛书”首次以家族文化的形式作为切入点,系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碰撞产生的独特文化,探究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家族文化及其对人才成长、家族兴起、国家富强的影响,推动我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家族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其学术意义非同寻常。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先进文化建设,确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肯定了家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倡导传承与创新文化。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01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我们试图通过“中国现代文化世家丛书”的出版,并通过遴选出来的在中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群体,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展现中国文化在近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血液流淌和分布的脉络,进而为当下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发挥积极作用。
骆玉安
2013年10月一稿,2015年8月修改于郑州
张明乔、苏克勤著的这本《百年梨园第一家--泰州梅氏家族文化评传》描写了泰州以梅兰芳为代表、以梨园文化为特色的梅氏文化世家。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梅氏家族不仅出现了以梅巧玲(“同光十三绝”之一,有“活萧太后”之美誉)为首的梅氏男旦艺术流派,还产生了以梅雨田为代表的“梅派”京剧伴奏艺术。世界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横空出世,更使泰州梅氏名扬天下,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被戏剧理论界推举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走出国门,弘扬京剧艺术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还让世界认知了中国的戏剧艺术、认可了中国艺术家的表演。通过了解泰州梅氏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可以通晓中国京剧的发展史,掌握泰州梅氏梨园文化世家的形成途径,增加对国粹精品的热爱之情,并因此捍卫属于中国的文化主权。当然,通过揭示梅氏家族文化的成功之路,也在此向人们昭示“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丛书》是源自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初、繁盛于20世纪中期并延续至今的,以家族文化传承为基本特色的中国不同家族的集成;是以家族的一个或多个能够影响、引领某一时代或某一领域发展的杰出人物为代表,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家族特色,对社会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家族群体;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长期积淀,并经过多代人不断赓续、传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以家风、家训、家教等文化单元为标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体为代表的、世代相传的家族体系。
张明乔、苏克勤著的这本《百年梨园第一家--泰州梅氏家族文化评传》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展示了以梅兰芳、梅竹芬、梅雨田等梨园名人为代表的泰州梅氏家族的人才群体形象,探索了该家族兴盛的风格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