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峰、沙莎编著的《对话(陕西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内容包括:陈忠实:从自我否定自我反省中获得力量;石兴邦:考古是我的英雄梦;张岂之:以有涯人生做无涯探究;张锦秋:人生要有理想永攀登;肖云儒:生命在磨刀石上进出火花;赵季平:随着时代的步伐一路往上走;叶广芩:踏在时代的脉搏上;莫伸:我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贾平凹:写作实在是我的宿命;高建群:我绝不允许自己平庸;杨争光:热心肠在生活之中冷眼在世事之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对话(陕西当代文化名人访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黎峰、沙莎编著的《对话(陕西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内容包括:陈忠实:从自我否定自我反省中获得力量;石兴邦:考古是我的英雄梦;张岂之:以有涯人生做无涯探究;张锦秋:人生要有理想永攀登;肖云儒:生命在磨刀石上进出火花;赵季平:随着时代的步伐一路往上走;叶广芩:踏在时代的脉搏上;莫伸:我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贾平凹:写作实在是我的宿命;高建群:我绝不允许自己平庸;杨争光:热心肠在生活之中冷眼在世事之外。 内容推荐 黎峰、沙莎编著的《对话(陕西当代文化名人访谈)》是一份关于陕西当代文化的最真实底稿,是一部陕西当代文化名人和大家的口述纪实。作者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深层次的发掘,以新闻手法的敏锐,以文学笔法的厚实,展现了贾平凹、陈忠实、刘文西、赵季平、张岂之等陕西当代文化大家、学者不同寻常的人生履历和多彩的心灵世界,给大众的人生以真实的参照和省悟。 目录 陈忠实:从自我否定自我反省中获得力量 一 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心怀乡情友谊的欢欣 二 付出全部苦心和苦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三 狠下心把诱惑人的美事排开 四 把独特的体验充分展示,大约就是创造 五 尽我有限的能力做了一些事 六 在人生的重要阶段上把握住自己 石兴邦:考古是我的英雄梦 一 “关学”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二 选择边政系,做了考古才知道还真是学对了 三 新中国成立时考古红得很,自己想肯定可以有所建树 四 考古就是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历史 五 兵马俑、法门寺让我见证了陕西的荣光 六 和文物打交道必须身正心静 张岂之:以有涯人生做无涯探究 一 师长们的影响让我决心走学术研究的道路 二 学术道路上的曲折 三 用中国的语言来讲解中国的历史与思潮 四 学海无边,只有谦虚努力才能稍有所得 五 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重提炼其中的深沉精神 六 做有理想的人,做严谨求实的学问 七 做人文学人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张锦秋:人生要有理想永攀登 一 家庭培养了我自立、拼搏、坚持的精神 二 父亲充满诗意的话,让我选择了学建筑 三 来古城西安是优选方案 四 在艰难的时代里锻炼意志和心理承受力 五 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能性 六 不是张锦秋的大气,而是汉唐文化的大气 七 有了目标,就要执着 肖云儒:生命在磨刀石上进出火花 一 寡母近乎冷酷地锤打自己的独子 二 老百姓的天然乐观感动了一个脆弱的知识分子 三 理想主义激情感染了我一辈子 四 评论家是向社会大众发言的 五 生活把你带到哪儿,你就要在哪儿发展自己的优势 六 人生要像游泳一样冲在潮头上 赵季平:随着时代的步伐一路往上走 一 了解了传统音乐,就了解了音乐的母语 二 我们这一代人是从田问地头走过来的 三 创作要有自己的根 四 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起飞 叶广芩:踏在时代的脉搏上 一 我从小想的比说的多,很孤独 二 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人 三 “中年失业”,沉下心好好写自己的作品 四 一个作家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是非常让人欣慰的事 五 但写真情并实意,任它埋沉与流传 六 人格有魅力,文章才有魅力 莫伸:我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 知青生活对我这一生影响太大了 二 因为没有真正说透它,所以有一些人至今认识糊涂 三 小说《窗口》催生了“窗口单位” 四 决不能动摇自己 五 收获了不少,同样也就丢失掉很多 六 娱乐至死成为一种强大的观赏存在,我为此担忧 七 长期的写作生活,使得我能够心平气和 贾平凹:写作实在是我的宿命 一 父亲经历的几件事情决定了我的命运 二 你得不断把根往石头下的土壤里扎 三 要不停地给自己鼓劲儿 四 要耐烦,把心静下来 五 真正参与到社会里 六 要善良,能大度,能宽容 高建群:我绝不允许自己平庸 一 上天给你那么多苦难是有原因的 二 路遥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感召 三 艺术家请向伟大的生活本身求救吧 四 做人我可能低调,作文我不允许自己平庸 五 我的书画是顺应生命表达的载体 六 用一生的时间来干一件事情 杨争光:热心肠在生活之中冷眼在世事之外 一 我至今都没有安全感 二 我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 三 不能把判断的权力完全交给时间 四 我的写作从来没有过随意轻率的时候 五 思想匮乏和想象力枯萎是世界性的 六 热心肠在生活之中,冷眼在世事之外 试读章节 陈忠实:从自我否定自我反省中获得力量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到1965年春天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沟》,提前一年多实现目标。这篇文章的发表,首先使我从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我仍然相信我不会成为大手笔,但作为追求,我第一次可以向社会发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声音了。我确信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嗓子叫好了。”我不敢确信自己会是一个大“狗”,但起码是一个“狗”了!反正我开始叫了! 1965年我连续发表了五六篇散文,虽然明白离一个作家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可是信心却无疑地更加坚定了。 问:在基层公社工作的十年,你当过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回首这段经历,有哪些事情让你难以忘记? 陈忠实:我是1968年末临时抽调到公社。此前中央文件指示刚刚成立的各级革命委员会搞一个中心运动,清理阶级队伍。我所在的那个不过万人的公社,竟然清理出来几百个“阶级敌人”。年末又有中央文件指示,要对被清理出来的“阶级敌人”落实政策,便抽调出七八个公社下属的中小学教师组成专案组,公社领导做组长。经过近一年逐村逐单位一个一个落实定案,过程且不赘言,结果是没有定性一个“阶级敌人”。原因很简单,取消了造反队的多个村子,潜存的派性更难消除,那些被当作“阶级敌人”拉出来的人,多是派性的受害者。 紧接着一个中心工作,是恢复各个村子里被“文革”造反派搞瘫痪了的党支部,难度也很大,主要障碍还是派性。费时近一年,把多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建立起来,最后是公社党委的建立。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和另一位中学团委书记留下来在公社工作。我之所以被选在公社协助工作,我想主要原因是文字能力,为领导写讲话稿,写年度或阶段工作总结等。领导留我时有一次简短的谈话,很斟酌地肯定留我的原因,是把握政策较稳当,人还可靠。 直到1973年,我才正式调入公社,解决了公职。因为我在公社里是最年轻的干部,也因为有了四年多的农村工作实践,此时“学大寨”运动已成为公社持久性的工作,我总是被安排到重点工程去完成任务,我也乐于干实事。我曾协助一位主管农业的公社领导,在原坡缺水地区建设小型蓄水库塘,使每个生产队都有了多少不同的水浇地,曾经被上级推广过经验。我独立搞过两次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一次是在麦收后和种麦子之间的两个月时间里,完成800亩跑水跑肥的山坡地改造为平整梯田。这些被改造的平整梯田,至今也是一劳永逸地发挥着效益。又一次是为家乡灞河修筑了8华里河堤,得到上级拨款资助,临水面有水泥板护贴。从先一年入冬动工,到第二年发生涨水之前完工,这条可以对开汽车的河堤修成了,30多年来再未发生过灞河涨水冲毁农田的灾害。这两项较大的工程,都发生过平均摊派任务的问题,然而那个时候却不犯政策之忌,后来不久被纠正了。现在在个体生产的乡村,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在这里有自我表彰之嫌。我在乡村工作中接触了多种人,也了解了乡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方便,却是当时没有想到的事。 问:那这段时间在坚持创作吗? 陈忠实:“文革”期间,我基本不再想文学创作的事。后来到公社工作,就专心于乡村与农民打交道的事了。到“文革”后期,一些文化艺术单位恢复工作,偏重于鼓励“工农兵业余作者”写作,我是被激发起来的一个,我才发现文学创作的喜好没有消亡。然而我很清醒,文学创作当不得正事干。我只是在有闲而且可以相对清闲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便写上一篇。四年写过四篇短篇小说。我把这种写作自我定义为“过瘾”,过一回文字表达的瘾。 我在新时期文艺复兴的1978年冬发表了短篇小说《南北寨》,1979年写了十余篇小说,其中《信任》获得年度全国短篇小说奖。 问:《信任》这个小说,你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它对你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