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本草纲目125种养生中药图册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草纲目》篇幅宏大,内容宏富,为了让其能有效地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王良信、于敏编著的这本《本草纲目125种养生中药图册》选择了其中的125种中药,从《本草纲目》原文摘录和现代论述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药的性味、主治,便于读者进行对照。书中药材的编写顺序是按照《本草纲目》分类和名称编排的。此外,还介绍了每种中药的别名、药材选购、储存方法和食疗方。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中药养生知识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药作为食品,摆上普通百姓餐桌,作为美味佳肴。更有不少人把食疗作为防病、治病的辅助方法。王良信、于敏编著的这本《本草纲目125种养生中药图册》介绍了中药的相关知识,并选择了《本草纲目》中125种中药,从《本草纲目》原文摘录和现代论述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药的性味、主治,便于读者进行对照。此外,还介绍了每种中药的别名、药材选购、储存方法和食疗方。本书可供中医药养生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中药知识

第二章 草部(63种)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桔梗

 黄精

 玉竹

 天麻

 地榆

 丹参

 白头翁

 三七

 黄芩叶

 防风

 苦参

 川贝母

 白茅根

 龙胆

 当归

 白芷

 赤芍

 高良姜

 益智仁

 肉豆蔻

 藿香

 香薷

 荆芥

 薄荷

 紫苏叶

 紫苏子

 菊花

 茵陈

 青蒿

 益母草

 旋覆花

 鸡冠花

 红花

 大蓟

 小蓟

 大青叶

 牛蒡

 芦根

 地黄

 麦冬

 淡竹叶

 鸭跖草

 款冬花

 决明子

 葶苈子

 车前草

 连翘

 板蓝根

 水蓼

 篇蓄

 玉簪花

 菟丝子

 五味子

 覆盆子

 月季花

 葛根

 何首乌

 金银花

 昆布

第三章 谷部(8种)

 黑芝麻

 火麻仁

 麦芽

 玉米须

 薏苡仁

 赤小豆

 刀豆子

 淡豆豉

第四章 菜部(10种)

 薤白

 莱菔子

 茴香

 荠菜

 马齿苋

 蒲公英

 鱼腥草

 山药

 百合

 灵芝

第五章 果部(20种)

 苦杏仁

 乌梅

 桃仁

 大枣

 木瓜

 山楂

 橘红

 陈皮

 香橼

 白果

 银杏叶

 龙眼肉

 榧子

 无花果

 花椒

 吴茱萸

 莲子

 莲花

 荷叶

 芡实

第六章 木部(19种)

 柏子仁

 肉桂

 辛夷

 丁香

 芦荟

 杜仲叶

 香椿叶

 槐花(槐米)

 合欢花

 桑椹

 桑叶

 栀子

 酸枣仁

 金樱子

 女贞子

 刺五加

 枸杞

 山茶花

 茯苓

第七章 鳞部(2种)

 海马

 鱼鳔

第八章 禽部(1种)

 鸡内金

第九章 兽部(2种)

 阿胶

 鹿茸

药名索引

试读章节

三、中药的药性

中药之所以能够有治疗作用,是因为中药有本身的特性——药性。中药的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而其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1、四气

“四气”是指中药有寒、凉、温、热之分,也可以称为“四性”。其中,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寒和凉两种药性相近,但寒冷于凉;温和热两种药性相近,但温次于热。这些药性是在我国古代长期用药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出来的。

中医认为寒性、凉性的药性是属阴性。它们具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清热除蒸、泻热通肠、清热利尿、消化痰热、清肝息风等作用。因此寒凉性药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吐血衄血、阴虚发热、热结便秘、痰热喘咳等症。

中医认为温性、热性的药性是属阳性。它们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肺化饮、温阳利水、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因此温热药多用于治疗寒伤脾胃、脘腹冷痛、疝气冷痛、寒痰喘咳、阴寒水肿、肾阳不足、阳痿不孕、四肢厥冷等症。

2、五味

“味”就是指药的滋味。“五味”就是指中药辛、甘、酸、苦、成五种不同的滋味。辛,就是辛温(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如甘草、黄芪)都有甘味。酸,就是有酸味的药物,如山楂等。苦,就是有苦味的药,如黄连。成,就是有成昧的药物。除此以外还有~种淡味。“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明显的滋味,因此习惯上还是把中药称为无味。

中药由于有五种不同的药味,故也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适用于不同的病证。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对五味作了精确的判断和说明。

辛味药物有发散解表、行气消胀、活血散瘀的作用。中医用来治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胀满、瘀血阻滞引起的疾病。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油、皂苷及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如薄荷、荆芥含有挥发油,具有发汗、解散、抑制病菌、镇静等作用。

甘味药有滋养补虚、调和脾胃、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中医用来治疗正气虚弱证,调和脾胃,缓和药物毒副作用及各种疼痛病证。甘味药多含糖类、苷类、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如黄芪含黄芪甲苷,有强心、降压、利尿、保肝、抑菌、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等作用。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作用。中医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下血,带下不止等病症。酸味药多含有有机酸和鞣质。如五倍子含鞣质,具有收敛止血、保护溃疡、解毒抑菌、消炎止泻的作用。

苦味药有清热泻火、泄降逆气、通泄大便、散寒燥湿、清热燥湿及泻火坚阴等作用。中医用于治疗气逆喘咳、呃逆呕吐、大便秘结、寒湿交阻、阴虚火旺等病症。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苦味质、苷类等。如黄连、黄柏含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解热、利尿等作用。

咸味药有泻下通便、软化坚硬、清散结块的作用。中医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瘀血癌瘕、腹部包块等病症。咸味药多含钠、钾、钙、镁、铝、碘等无机物。如海藻、昆布含碘,可以防治缺碘性甲状腺肿。

3、毒性

中药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特性就是“有毒无毒”。大多数中药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但这并不等于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或毒性。事实上,许多中药均有一定的毒性,即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而且有些中药毒性还非常大,极小剂量就会危及生命。因此,请读者一定注意,切不可掉以轻心。本书在以后的论述中会对每种中药的毒性加以说明。

P5-7

序言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逐渐形成了本草文化,而承岐黄之医礼、集本草之大成,则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英国进化论倡导者达尔文盛赞《本草纲目》一书为“中国古代医学百科全书”。

自《本草纲目》一书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巅峰之作。它囊括了古代药物学、医学病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农学、营养学、物候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知识,堪称国之重宝,世所难见。更为可贵的是,《本草纲目》收录了大量有关养生的药物和应用方法,其中有许多简便易行的医方,至今还在临床使用。

《本草纲目》全书52卷,收载中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种,插图1110幅。李时珍把所有品目分为16部,分别是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

《本草纲目》篇幅宏大,内容宏富,为了让其能有效地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我们选择了其中的125种中药,从《本草纲目》原文摘录和现代论述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药的性味、主治,便于读者进行对照。书中药材的编写顺序是按照《本草纲目》分类和名称编排的。此外,还介绍了每种中药的别名、药材选购、储存方法和食疗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把中药作为养生的药膳和食疗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药膳和食疗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切不可完全依靠药膳和食疗治疗疾病。

二、药膳作为一种美味佳肴,是有一定保健功效的膳食。因此,它可以不定时地或视进餐情况食用,甚至可以作为招待客人的菜肴。药膳不是每天必须食用的。

三、食疗是一种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它和药膳的最大区别就是目的不同。食疗是以辅助治疗为目的,因此要按照规定,按时、定期、定量食用。

四、无论是药膳还是食疗,如果读者是针对某种疾病食用,建议首先要到医院确诊患的是否为这种疾病,切不可自己认为是某种疾病,就使用某种食疗方,这样往往会贻误病情。读者只有在确诊后,才可以选用食疗方,最好请有关中医师帮助读者选择食疗方。

本书中的药材图除作者拍摄外,还引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君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刘塔斯教授和吉林农业大学尹春梅教授提供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6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