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上下)》是第一部以“车辙印连起长征路”的著作,书中给出了详尽的重走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长征路行驶路线,使重走长征路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性;作者田竞、王向东、苏北、杜丽英以自驾重走的亲身经历〔重走起点为“长征零公里”福建长汀南山镇钟屋村(中复村),重走终点是陕西吴起镇,其间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甘肃、宁夏、陕西共12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二万余里〕,写下了开篇和寻访长征地137站、200余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再现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书中列举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使本书更富史料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走过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而且还先后走过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程,即首次完成了重走四支红军队伍长征路全程的创举,并先后出版为《重走长征路》全套5本书,本书为此套书之一。
田竞、王向东、苏北、杜丽英著的《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上下)》以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为基准展开撰写,通过作者自驾,解决了“怎么走,走多远,到哪里,看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重走长征路中最实际的问题。
本书创新性地给出了详尽的重走长征路的具体路线、路程(距离)、到达地点与所见长征遗迹遗址、旧址现址及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等。按照行驶路线,即可一站一站、一个一个地点到达红军长征经过的众多地点。通过这些一站一站、一个一个地点间的行驶,停下来寻访、参观,回顾历史,不仅可以连起红军在长征期间的历程,还可以感受昔日先辈们的艰难困苦和长征的辉煌。
本书重点记叙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战斗地、宿营地、会议地、会师地以及渡口、雪山、草地等。
从书中,我们可以品出长征路上的路线转折及其历史背景;可以回顾长征路上的战役、战果;可以看到长征路上的雪山在哪里,长征路上的草地在哪里等等。
书中记载了许多鲜有人去的地点,如《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福建永安市石峰村(石丰村);“博古交权”的“鸡鸣三省”(川、黔、滇)地;“四渡赤水”期间土城战斗(青杠坡战斗)毛泽东的指挥位置大埂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星夜北上的会议地四川若尔盖县牙弄村,等等。
本书结构合理,语言简练,细节曲折生动,配图丰富,在较好地汇集长征史实的同时,反映出今日长征路,有较强的可读性。
这是一本相当完整记录今日长征路并能指引读者重走长征路的书,也是一部历经80年的长征沿途的近况的完整的普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尤其是红军后代的重走长征路更是难得。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对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
红军庙墙两侧有对联:“沿足迹继续长征家团圆;慰英灵发扬传统子孙贤”。庙中有简介《永恒的丰碑》。离红军庙几十米有棵松树,是当年小陶战斗中红军战士牺牲的地点,因此,这棵松树被命名为“红军松”。
继续前行约1公里,注意看路标“石丰村”。即到石峰村(石丰村)(图3)。
石峰村——革命老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红九军团护送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地(会师地),小陶战斗发生地,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
小陶镇石峰村四面环山、满目葱茏,地形如福建版的井冈山。
80多年前,彭德怀指挥的红军东方军;寻淮洲、粟裕率领的红七军团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罗炳辉、蔡树藩率领的红九军团;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主力,以及方方率领的独立红九团先后在这里驻扎。
现今在石峰盆地内,有红军标语、红军漫画、红军指挥所、红军驻扎点、红军医院、红一军团战士剧社113址、红军水碓、红军战壕、红军野外宿营地、红军哨所、红军战场、红军墓、红军哨、原生态的红军路等遗址、遗迹;并有四级天然瀑布,神农庙等绿色旅游资源,石峰及其周边就是一座原生态的红军纪念园。
1934年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苏区纵深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仅剩300余里。为实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行北上,规定“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建延平(今南平)之闽江流域”,“渡过闽江以后,经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进”,“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创立广大的游击区及苏维埃根据地”。当时,北上抗日先遣队主要包括红七军团指挥机关和主力红十九师,总指挥(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
据新华网军事频道《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一文介绍:“1934年7月6日晚,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的率领下,从瑞金出发东进,经过长汀、连城、永安,进入闽中地区。”
为协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掩护先遣队渡过闽江北上。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今日长征路图集》(2006年出版)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长征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1955年出版)、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书内附行军线路图,均表明红七军团于1934年7月7日从江西瑞金驻地出发,经长汀、连城县塘前,7月14日经姑田镇上余村的尧家畲、下余等自然村。为行军安全,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从上坂的早溪直接进入上坂和小陶镇洪砂,一部从下余进入小陶镇石峰村,还有一部于7月15日从早溪进入石峰村(当时石峰村属于宁洋县),并在石峰村和与石峰村相距6公里的小陶镇洪砂与先期到达的红九军团会师。
此前,7月8日晚,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清流境内进入永安,在安砂镇稍做休息后,马不停蹄地向罗坊进发。于9日进入小陶镇西北面的i凹头、牛益坑(旧称牛乙村)、高际坑、石峰一带。10日下午占领湖口、麟厚、小陶、红砂、桐林、大陶口及大陶洋各村。红九军团的指挥所设在石峰村中(图4)。
在石峰发生的长征大事件中,首推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之前,“中共中央还在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赶印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宣传材料共160万份,供红七军团北上沿途宣传和散发”。有史料称:“中央交付部队随带的宣传品就有三百几十担(160万份),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五百多担”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图5)全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等人联名发布。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我东三省、热河、内蒙古,继而夺取整个华北的严峻形势。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及蒋介石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卖国政策。揭露了蒋介石之流在“无力抗日”的名义下,集中全国100万以上军队,耗费10万万银圆,用了他们一切所有的飞机大炮,向全中国唯一反日反帝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进行“围剿”的反革命面目。提出了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为了争取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更具体的主张:(1)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出卖东三省、热河、内蒙古、华北、福建及全中国;反对国民党政府卖国辱国的直接交涉;反对承认伪“满洲国”,抛弃对帝国主义强盗集团国际联盟及对帝国主义帮助的幻想。(2)立即宣布对日绝交、宣布《塘沽协定》及一切中日秘密条约无效,动员全中国海陆空军对日作战,立刻停止进攻苏区与封锁苏区,使工农红军能够完全用来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3)号召全国民众将国民党军火库、兵工厂中的所有武器用来武装自己。组织民众的反日义勇军与游击队,直接参加反日战争与游击战争,积极援助东北义勇军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4)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卖国贼、汉奸的一切企业与财产,停止支付一切中日借款本息,并将国民党全部军费拿来作反日战费。(5)普遍组织民众的反日团体,如:反日会、抵制日货委员会,募捐援助义勇军与工农委员会以及各种反日的纠察队、破坏队、交通队、宣传队、运输队等。吸收广大群众到反日团体中来,利用罢工、罢课、罢市、罢商与示威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
P13-14
自驾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
长征,艰苦卓绝、举世闻名、史无前例,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壮举。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1934年一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震惊世界,成就中国革命基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壮举。先后有4支红军队伍完成了长征——中央红军【我们称之为“中央红军长征”,而没有称为“红一方面军长征”,是因为这支长征队伍中包括了中央军委(中革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称之为“中央红军”更为准确。但是,为了和其他几本书书名相呼应,本书封面采用的是红一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我们经过精心准备,怀着对先辈的敬意,先后自驾走过了这4支红军队伍的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就是弘扬长征精神的一种方式。长征精神,是一种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英勇气概。是一种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宣告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分头出发,历时一年的北上战略大转移、也就是长征的胜利完成!
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红军,长征,仍然激励着13亿人民向着红军当年的方向前进!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群老兵选择自驾的方式重走长征路,一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战士情怀、红色情结;二是我们想证明,我们这群老兵开着普通车,无须强大后援、迎来送往,也能走完今日长征路。
在我们走过的红军4支队伍的长征路中,我们对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格外重视,其原因很简单:中央红军行走的路线最长,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领导层变动得最剧烈,制定的战略决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最大!
我们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首先在于用我们这些后辈人的目光和思考,去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苦难经历和光辉历程。虽然今非昔比,我们重走长征路并不能“复制”长征,但重走长征路中即使极其有限的感受,也是在读无字书,是在与革命先辈做心灵和思想的沟通;其次,我们重走长征路,可以唤起更多的人关注长征,也来和我们一样重走长征路,来共同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在我们重走长征路之前,已有一些人公布了他们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的经历。但我们发现完整走过中央红军长征路的余地依然很大。“长征零公里”在哪里?“鸡鸣三省地”能不能都走到?“湘江战役”后,红军分为几路翻越的老山界?怎样从广西翻越大山进入湖南?“弓弦”“弓背”路线该怎样选择?用生命掩护了毛泽东而牺牲的警卫员安葬在哪里?红军一路上翻越了多少座雪山?开车能不能走进大草地?……一长串的问题让我们沉湎于其中。后来,每当我们在重走中解答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种愉悦溢于言表!
昔日,红军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跨越万水千山,南北大腾挪,其中。中央红军长征走过了福建(闽)、江西(赣)、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黔)、四川(川)、重庆(渝)、云南(滇)、甘肃(甘)、宁夏(宁)、陕西(陕)共12个省(区、市);今日,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当年红军双脚走过的地方大多可经公路到达,这就使我们自驾重走长征路具备了基本条件。
我们这一群老兵先后有6人、2辆车参加了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领队刘可加;一号车车型为上海大众的“途观”(1.8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四驱),驾驶员/领航员田竞,导航员王向东、刁慕军;二号车车型为上海通用的“雪佛兰·科帕奇”(3.2升发动机、四驱),驾驶员苏北、副驾驶员姜小南。
我们这一群老兵确定了自驾重走长征路的基本原则:
一是安全第一;
二是尽可能多地到达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重要地点(红军停留的、宿营的、战斗的、召开会议的、休整的地点等等);
三是以当今的公路为依托,尽可能循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行驶,即尽可能让我们的车轮印与红军的脚印相重合。
为此,我们事先查询了大量资料,向长征路上的一些党政机关、展览馆(室)进行了咨询。拟订了30多万字的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计划书,准备了应急食品、药品、自救工具,加配了对讲机和导航设备。
北京出征留影,左起:苏北、刘可加、王向东、田竞(图1);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左起:苏北、王向东、刘可加、姜小南、田竞(图2);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左起:田竞、王向东、刁慕军、姜小南、苏北(图3);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左起:田竞、王向东、姜小南、苏北(图4)。
4支红军长征队伍『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所到达的地理端点分别是:最东端福建长汀中复村(钟屋村):最西端青海班玛县红军沟(子木达沟):最南端云南楚雄;最北端陕西延川县永坪镇。其中,福建长汀中复村是“迈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步”的地点,即红一方面军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长征零公里处”,我们此行是一定要到达的。 行前,书法家王文祥(曾经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过)为我们题写“重走长征路”(图5);百岁女红军王定国(谢觉哉夫人)为我们题写“长征精神万岁”(图6),我们把题字印在了旗帜上。就这样,我们一路展示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旗帜,一路寻访红军足迹,一路宣扬长征精神,完成了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的计划。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发布)(图7)。
我们自驾行驶路线略图(图8)。图中绿色线表示往返北京的行驶路线(去程经过河北、河南、湖北。回程经过山西、河北,全部是高速公路),红色线表示寻访中央红军长征遗迹、遗址的行驶线路。
我们自驾从北京出发。历时39天,沿着中央红军当年的长征路线,共行驶13180公里,途经河北、河南、湖北、山西,在福建(闽)、江西(赣)、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黔)、四川(川)、重庆(渝)、云南(滇)、甘肃(甘)、宁夏(宁)、陕西(陕)共12个省(区、市),寻访了200多处中央红军长征遗迹、遗址(包括与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土司武装等的战斗地点),相当完整,地走过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我们重走长征路先后涉足的县(区、市)以上行政区划(其中一些县已升为了市)包括:
——江西[兴国、瑞金、于都、信丰]
——福建[长汀、永安]
——广东[南雄市、始兴、仁化、乐昌市],二进二出
——湖南[宜章、汝城、嘉禾、蓝山、宁远、道县(道卅I)、通道],二进二出
——广西[灌阳、全州(全县)、兴安、资源、龙胜]
——贵州[黎平、锦屏、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瓮安、遵义市区、遵义、桐梓、习水、赤水市、毕节、仁怀市、金沙、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开阳、龙里、惠水(定番)、长顺、紫云、镇宁、贞丰、安龙、兴义市],三进三出
——重庆[綦江区]
——四川[古蔺、叙永、会理、德昌、西昌、冕宁、石棉、汉源、荥经、雅安市雨城区、天全、泸定、芦山、宝兴、小金(懋功)、马尔康、红原、黑水(芦花)、松潘(潘州)、若尔盖],二进二出
——云南[威信(扎西)、富源、沾益、曲靖市、宣威市、会泽、昆明市东川区、寻甸、禄劝],二进二出
——甘肃[迭部、宕昌、岷县、漳县、陇西、武山、通渭、会宁、静宁、镇远、环县],二进二出
——宁夏[西吉、隆德、泾源、彭阳] ——陕西[吴起]
特别是到了长征所经过的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县(区、市)以上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卅I,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驶过了长征路上较大的20多条江河(包括赣江、章水、贡水、信丰水、于都河、潇水、湘江、资水、乌江、赤水河、北盘江、清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渭河、白龙江、腊子口河等):翻越了红军爬过的雪山(包括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大拉山等);横穿了红军走过的松潘大草地(今El的红原大草原、若尔盖大草原)。
我们行驶在长征路上的实际距离比二万五千里略少一点,这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差别:
(一)自驾车依赖公路,和当年红军长征双脚步行不同,而今的公路弯曲程度和上下坡的幅度都远小于红军长征步行的路线,自然距离要近一些:
(二)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往复迂回,而我们仅二次渡赤水河就走全了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
(三)中央红军从云南到贵州时,有的走“弓背”路,有的走“弓弦”路,走“弓背”路线的距离远,而我们只走了一部分“弓背”路线,大部分走的是较近的“弓弦”路线。
由于红军当年长征的路线都比较偏僻,红军停留、宿营、战斗、召开会议、休整的等地点。至今大部分还是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道路交通状况水平要低一些或是维护维修的差一些,有些地方的乡村路压成了“车辙沟”,因此,行驶比较艰难。我们驾驶城市SUV车格外小心。有时候的行驶时速竟然超不过5公里。不少地方的道路在翻修、重建,要不就是封路、绕行。要不就是限行或难以行走,遇到乡间小路会车就难以通过。总之,重走长征路极大地考验了我们选择道路、谨慎驾驶、长时间连续作战的智能、技能、体能。好在有长征精神鼓舞着我们。比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我们遇到的困难真算不得什么。
借助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的经验,我们一路“找组织”(即依靠当地党政机构指点)。寻访的准确性相当高!以至于一看到飘扬着国旗,悬挂着党旗的建筑,立感无比亲切!
此行我们到达的最高海拔是在四川夹金山上的4114米;经受的最高温度是在江西于都时的37℃;最低温度则是在四川若尔盖时的零下2℃;经受的狂风骤雨是在四川红原县的大草原:经受的大雪夹带冰雹是在四川若尔盖的巴西乡、求吉乡。
此行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我们吃饭以快捷的面食为主,如包子、面饼、面片、面块、面疙瘩,面条包括汤面、拉面、抻面、揪面、拌面、炒面、蒸面等,还有各种粉(如米粉、红薯粉、绿豆粉、洋芋粉等。洋芋就是土豆)。
由于此行大部分路途在少数民族地区。饭食中菜的分量少,后来我们找到一个“法宝”,就是饭店、饭馆里大多有自制的泡菜。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要来吃。一碗牛肉面,配上我们从店老板那里要来的泡菜、葱花、腌菜,也挺“丰盛”的(图9)。
我们对途中住宿旅店宾馆的要求不高,首先是得有停车位(最好是封闭的院落)。以保证车辆安全。其次是干净、卫生。再就是不在城镇拥堵地段。至于上网和Wi-Fi,现在已相当普及了。而且越是私家的旅店、农家乐,往往越是齐备。
一切为了实现重走长征路的夙愿!我们的原定口号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红军老前辈”,可实际上,我们更多地是感受到沿途老区人民对长征的崇敬、对红军的热爱和思念,以及我们不断寻访到红军长征遗迹、遗址的自豪和愉悦!“老区人民真好。长征路上处处有亲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七律·长征》,激励我们一路向前!
当我们结束了本次行程后,得知在新近出版的谢静宜著《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里。毛主席在1970年时曾说:“我希望你们或组织更多一点儿人沿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一趟!目的就是教育,知道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的流血牺牲得来的。”
我们在心底里说,毛主席,我们已经沿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了一趟了!
所有参加这次重走长征路的老兵们,感受是共同的:圆满走过,终生难忘!
在我们顺利走过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全程后,决定进一步发挥我们重走长征路的优势(包括我们具备的地图使用技能。对道路的策划、选择及现地判断技能,长途驾驶及应付复杂道路技能,陌生地点寻访能力和高海拔适应能力等),接下来就是重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了。
这次重走长征路,队员均为原总装备部的老兵,我们起名“总装老兵支队”。行前,百岁女红军王定国为我们的队旗题了字,还特意嘱咐我们要到她当年驻扎过的地方仔细看看。
由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较之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距离要远,经过的省份要多,我们准备得更为充分,尤其对车辆的事先保养更为仔细。
此后,我们从“长征零公里处”(福建长汀钟屋村)开始,一路上边走、边拍照、边记录、边撰写。
尽管我们准备充分,但多次遇到路况差、天气多变的情况,特别是历尽艰难连续到达了川贵黔“鸡鸣三省”地,让队友们士气大振!这样跨越半个中国的行程,极短时间内即从南方的炎热夏天跨越到大西北的秋天,海拔忽高忽低。甚至在大草地还遭遇到冰雹和大雪,但我们依然相当完整地走过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路,包括老红军王定国提到的她在长征途中驻扎的一些地点,最后到达了陕北吴起镇。完成重走行程后几个月,我们又完成了书稿的撰写。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顺畅地“复制”我们的行程,我们的书稿特意采用了“路书”的一些形式,期望起到指引重走今日长征路的作用。
在我们走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之前,已经走过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继而还会重走红二十五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路,决心要走过4支红军队伍65000里长征路全程,这将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长征、写出更翔实的今日长征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队友王向东、苏北、杜丽英不仅和我完成了多次重走长征路,而且一起紧张有序地完成了书稿撰写。苏北在书稿送审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一定要感谢为本书出版作出贡献的人们。首先要感谢华文出版社和宋志军社长、吴素莲编辑的辛劳付出,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了本书的编审;要感谢北京芊诚智业信息有限公司、北京瑞盈汇通投资有限公司为启动我们重走长征路召开了发布会,并支持我们一路上的宣传:支持我们一路上宣传的还有中红网和凤凰通讯社,他们发布了我们大量的专稿:还要感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中国红岩儿女联谊会、北京育才学校校友会在本书出版时给予的支持。
最后要感谢的,是长征路上那些几十年、几代人致力于保护长征遗迹遗址、旧址,致力于传承长征历史的人们。
另外,本书中的大量史料来源于各地方的展览馆、纪念馆、陈列馆等的展陈,以及各地党政机构、党史研究人员提供的资料,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群策群力,本书得以在长征胜利80周年时出版。让我们甚是欣慰。
由于我们重走长征路是个人行为,寻访面、接触到的人与机构、搜集到的史料都比较有限,本书一定存在缺点和不足,甚至错误,诚盼读者及专家学者惠赐宝贵意见,以期有机会纠正。来信请发电子邮箱:dragon_52@126.com,不胜感激。
田竞
2016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