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罗马建筑的专史,作者在讲述罗马建筑形式发展时,紧密结合罗马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习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相关因素,使人们对罗马建筑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翔实材料和图片,仿佛是一架放大镜,人们透过它能更清晰看到古罗马时期城市和建筑的生动图景。对于一般只读过外国建筑通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涉及的不少问题至今仍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马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罗马建筑的专史,作者在讲述罗马建筑形式发展时,紧密结合罗马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习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相关因素,使人们对罗马建筑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翔实材料和图片,仿佛是一架放大镜,人们透过它能更清晰看到古罗马时期城市和建筑的生动图景。对于一般只读过外国建筑通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涉及的不少问题至今仍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荣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罗马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易被忽视的。这部分是因为,罗马建筑的影响,从大西洋到幼发拉底河,从大不列颠到北非,波及范围极大;而且还因为罗马人对形式、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折衷的。虽然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早期罗马建筑的进程,但一种新的整合状态及时地形成了,并以两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建筑杰作达到高峰,即公元2世纪的罗马万神庙和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罗马人开拓的革命性建筑新材料,使他们可能发展出建筑新类型。圆形剧场、公共浴室、别墅、巴西利卡和市场建筑,连同为城镇供水的高架渠、连接城镇的下水道和精修的道路,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标志。尼姆、特里尔、韦鲁拉缪姆、维罗纳、蒂沃利(哈德良的别墅)、庞培、奥斯蒂亚、斯普利特、塞萨洛尼基、北非的提姆加德和大莱普提斯、以弗所、米利都、帕加马和康斯坦布尔,这些在本书中提及的地区,只是从罗马城以外大批保存有罗马建筑古迹的地区中挑选出来的。本书叙述体例部分按年代,部分按地域,并附有大量平面图和复原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肇始:共和国时期的罗马 第二章 奥古斯都和帝国早期的罗马:保守的传统 第三章 罗马:新混凝土建筑 第四章 意大利北部和西部诸省 第五章 希腊和东部诸省 第六章 罗马晚期建筑 参考文献 英汉名词对照 照片来源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肇始:共和国时期的罗马 罗马建筑最早的历史与其说是建筑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倒不如说是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在帕拉蒂诺山(Palatine)所见最早的聚落中,椭圆形小屋用木材、篱笆和茅草构筑;村落与周围的田野分开,由壕沟和栅栏围合着;圣地关联着原始质朴民族依照季节的巫术——这一切对后来的罗马宗教礼仪和禁忌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但直到公元前6世纪,在伊特鲁里亚的直接影响下,才开始出现了在后来的建筑历史中留下重要印记的建筑。 其中第一个、也是未来几百年中最富盛誉的实例,就是位于卡皮多利诺山(Capitoline)的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庙(Temple of Jupiter Op—tiums Maximus,Juno,and Minerva),传统上认为落成于公元前509年。对于罗马来说,这座国家神庙从很多方面看都是划时代的建筑,包括绝对规模(平面为204英尺×174英尺,即62.25m×53.30m),月台、圣堂和上部结构中其他部分所用材料(前者为料石,后者是造型精巧、漆饰华丽的陶瓷饰面的木料)、大量真人尺寸的陶像[维爱(Veii)有一座被称为波尔通纳乔(Pottonaccio)的伊特鲁里亚式神庙,该庙的雕像与此处的大致可确认为出自同一作坊,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处雕像的风韵],以及最重要的,这座庙宇中的希腊神庙概念(希腊人将神庙视作一座纪念性建筑,而不是原始意大利用法中的那种宗教礼仪性的神圣围合区域)。所有这些都是伊特鲁里亚本身相对较新的创造,而激发这种创造的则是与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的紧密联系,以及希腊工匠在意大利中部的活动。但是,所获成果远非对希腊模式的盲目模仿。低矮伸展的比例、三问并列的圣堂(这是普遍但不具绝对意义的特征)、横跨整个面宽的连续后墙——这些都是为适应伊特鲁里亚人的需求而对希腊做法作出的实质性改造。直到公元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一意大利式(Etrusco—Italic)神庙依然是出檐深远、低矮伸展的建筑形象,其比例让希腊人看来是离奇古怪的。我们立即会不自觉地意识到,古希腊建筑和罗马建筑之间很少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的政治势力在意大利中部逐渐确立,同时,特征鲜明的罗马建筑也缓慢而稳步地出现。建筑材料取自当地:料石用于纪念性工程,木材用于框架和屋顶,陶瓷用于面砖和瓦顶。用在次要墙体的有各种材料,既能单独使用也可以用木材或石材加固。其中一种是土坯砖(sun—dried brick),虽然因显而易见的原因鲜有考古发现,但确曾被广泛使用;另一种是砂浆碎石(motared rubble),起初仅作为平台和月台的惰性填料,随着灰泥质量的提高,逐渐在共和国晚期时发展成独立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 从罗马城逐渐扩展到整个拉丁姆(Latium)的火山区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和软质火山岩——凝灰岩。凝灰岩易于加工成方形石块,这在卡皮多利诺山的朱庇特庙中已经看到。罗马以东和以北山区的石料与此截然不同,是一种能自然开裂成不规则蛮石的石灰石。这里的自然倾向是对石料原样照用,只有当需要建造华丽的多角石墙体和平台砌体(polytonal wall and terrace)时才对石材加以修琢,如阿拉特里(Alatri)、阿梅利亚(Ameria)、科里(Cori)、费伦蒂努姆(Fer一entinum)、诺尔巴(Norba)和塞尼(Signia)所见到的那样。向规则化成层砌筑的发展的恒稳趋势的确存在,无此则人们无法想象会出现许多更为成熟的经典建筑形象。但是在大约500年间,主要因就地取材的方便,方石和多角石这两类砌体一直同时并存。 相同的考虑也应用到各式面层做法中,这些面层采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的砂浆毛石。到这时,施工的速度更快,时代风尚的影响也相应增强,从最早不规则的毛石乱砌法,到整齐的方石网眼砌法,再到帝国时代砖的成层砌法,罗马自身的发展乃是以“代”计而非以世纪论。尽管如此,地方材料还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普拉埃内斯特[Praeneste,今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福尔图纳圣所(Sanctuary of FortunaPrimigenia)中细致的乱砌法(opus incerturn)就在逻辑上表达了当地石材的品质。罗马的构造做法传播到意大利北部及更远的地区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变通做法(分层的小块、不规则的碎片甚至圆滑的河卵石),而各种方法的共同基础就是非常便于就地取材。 P6 序言 在所有的艺术当中,建筑是罗马人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西方人今天仍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余晖之中,提到这个时代时,人们总是将帕提农神庙(Parthenon)作为古典建筑遗产中至高无上的经典。而实际上,无论就其时代的创造性建筑构思,还是就对后世欧洲建筑的重要意义来说,不管帕提农有多么完美无缺,罗马城中的万神庙(Pantheon)无疑才是最重要的纪念碑。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先人看来一定是异端邪说,然而昨天的邪说正在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正统。仅此一点,罗马建筑的历史就值得考察。而此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记录并解释这些“新”罗马建筑的出现——其中万神庙既是罗马建筑的象征,同时也只是其骄人成就中的一项。 假如这只是本书的唯一目标,那么任务就相当简单了。但是,建筑还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而且,希腊和罗马这两个前后相继的古典文化中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倍受争议。有关的讨论热得不能再热,却又不得要领。建筑领域的问题不像其他艺术(如雕塑)那样复杂,因为罗马建筑的独特个性鲜明可鉴,不容否认。但罗马建筑的形式语汇直接来自希腊的太多,而以前的研究着力于这个关系也太多,以致对这一问题的性质作简要叙述都是必要的第一步。 希腊建筑是一个自信文明的产物,在这个伟大的创新时期,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4世纪,艺术的目的保持了异乎寻常的统一。今天,面对一座希腊时期的或者受到希腊影响的建筑或雕像,即使是门外汉也能一眼认出,艺术史家则更能详述其希腊特征。这当然首先归于希腊艺术中弥足珍贵的创造性精神。然而,认识到下面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即历史环境助长了这种精神并极大地强化了它的影响。在艺术方面,与希腊直接接触的文化首先是被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的地区,他们都是接受者而不是给予者(唯一的主要例外是埃及,早期希腊确实从中吸收了不少)。波斯人的才能在于其他领域;黎凡特地区(Levant)的闪米特人除了大量借鉴来的装饰母题和优秀手工艺传统之外,就没有别的贡献了;其他每到一处,古希腊人都发现,与自己打交道的人均处在较低的物质文明水平,急于接受希腊的工艺和思想,而不能互通有无。这样,从西西里到黑海——远及亚历山大之后的古代东方——都打上了希腊艺术作品的深深烙印,其遗迹今人几乎不会错认,就不足为奇了。 罗马的情况则迥然不同。罗马艺术和罗马建筑是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被希腊成就所主宰的世界中诞生和发展的,先是在希腊以西的殖民地,其次在伊特鲁里亚(Etruria),然后是罗马东扩后的希腊本土。这一关系极为复杂,还牵涉到其他文化。尽管我们今天毫不置疑地将希腊和罗马结成一体,视为古典文化的遗产,但在艺术领域中,是很难为罗马的贡献定性的,许多倍受争议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学者走向一个极端,他们找到具体的、本质性的“罗马”成分,这些因素可以说明罗马作品中先天的罗马性(Roman—ness,romanic)。另一些学者则走入另一极端,他们准备取消所有罗马艺术,只将其视为晚期的、按希腊古典主义标准又是式微的希腊艺术的延续。今天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实际情况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罗马艺术和罗马建筑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复杂历史状况的产物,在这一历史状况中,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因素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状况从性质上说预先排除了对艺术发生的简单化理解。假如说希腊和罗马各自都是主角,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几乎不可能是简单的对话。用音乐术语来说,这更像是二重奏,两个主乐器在一个完整的管弦乐曲结构中演奏各自的部分;或者换成另一个音乐的例子打比方,就像是交响乐的一个乐章,两个主题旋律中的一个在开始时清晰奏出,另一个在乐曲进行中逐渐形成,最后作为整个乐曲发展的逻辑结果呈现。希腊建筑按照其社会和美学前提的内在逻辑性曾非常自由地走向成熟,而罗马建筑发展的大部分历史却否定了这种艺术上的奢求。因此,我们必须将这种情况当做一个例证来研究,这个例证显示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并常常是难以捉摸、令人气恼的历史现象,这就是罗马及其帝国。 后记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罗马建筑的专史,作者在讲述罗马建筑形式发展时,紧密结合罗马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习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相关因素,使人们对罗马建筑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翔实材料和图片,仿佛是一架放大镜,人们透过它能更清晰看到古罗马时期城市和建筑的生动图景。对于一般只读过外国建筑通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涉及的不少问题至今仍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沈玉麟教授、王蔚副教授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审阅,周祖夷教授为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建议,王其亨教授对译文的润色提了许多宝贵意见,邹德侬教授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王伯扬先生、董苏华女士及其同事们,是他们的艰辛劳动才使本书顺利出版。 本书是世界建筑史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期或地区建筑发展的专史。这样一套丛书的出版在国内可能还是第一次。译者为这套丛书的出版感到欣喜,并为能参加翻译工作而感到欣慰,但欣慰之余也深感不安,因为译者的功底不深,偏偏又是急就成文,所以纰漏恐怕会有不少,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199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