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太上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1)原文校订
太上不知有之
王弼本原作“太上下知有之”。
奚侗《老子集解》:“《庄子·马蹄》篇:‘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文子·精诚》篇:‘虑牺氏之王天下也,……其民童蒙,不知西东,……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均此‘不知有之’之谊。‘不’各本多作‘下’,于理不协,今依吴澄本改。‘不’与‘下’,以形近而误。”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吴澄本、明太祖本、焦弦本、邓镝本、潘静观本、周如砥本都作‘不’。本章最后一句‘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一个说明。作‘不知’意义较为深长。”
“不知有之”还可以与三十四章“万物归焉而不知主”相印证,所以本书原文作“不知有之”。
(2)我自然
然:如此这般,“……的样子”。
“然”的本义为燃烧之“燃”,是“燃”的本字。古人占卜时灼烧龟壳,根据灼烧后的龟壳裂纹卜算事态命运。这样做其实是基于一种假想:灼烧过程加快了事态演变的进程,使事态结果得以提前呈现;灼烧过后龟壳裂纹的形态,对应于事物火速演化后的样子,可以作为一种征兆来预示事态正常演变的结果。因此,“燃”后之所“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经过一定的演变之后所稳定下来的确定态,没有经过“灼烧”、促迫而安处的状态即为“自然”。
我自然,即我之所然由我使之然,自然而然。这说明百姓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能自由自主,自负其责,自取所然。在此境界,百姓没必要去膜拜祈求,因而也就没必要去感恩戴德。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
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
威信有所缺损,就可以导致信用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做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是自然而然的”。
【评析】
在本章,老子确立了统治者的四个等级:最高级的是清静无为而顺任天下之自然的循道之王,其次是立圣言许然诺以召引天下亲附的王道之王,再次是凭强力征服天下并以威严镇唬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是群起侮之的末路之王。
末路之王不足为论,那么,王道之王、霸道之王呢?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就是说,不管是王道之王对他所许诺的奖赏的守信,还是霸道之王对他所威胁的惩罚的“守信”,信均须足信方可有信。否则,一言之失,足毁全篇;一次实践的否证,就可以动摇一个立言之说的根基;一点威严的破损,就足以导致整个威严面具的倒塌。有不信,就难免堕入其次再其次的穷途末路,于是反证了仗恃威严的霸道之王或仗恃诚信的王道之王都是难当。其结果,自然就导出了“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太上王”为至高的结论。
对“太上王”的肯定说明老子对像道那样的“看不见的手”的推崇,标示着老子对集权专制体制的反对,是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虚其心”。老子崇尚人民可以自豪地说出“我自然”的社会,贬低集权政治的必要性,显示了与君主立宪制主张相类似的“虚君”倾向。由于“统治者”可泛指一般意义的“统而治之者”(即驾驭一份职权、一家企业、一支军队,或一个邦国的组织管理者),所以,老子关于“太上王”的论述是可以旁推于一般的组织管理之道的。
P116-118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在今天广大的中国读者中,仍然会有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他们将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法】瑞内·托姆《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中文版序》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和谐就能持续发展,没有和谐就谈不上持续发展。
——【美】卡普拉《非常智慧——与著名人物对话》
在老子仅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关于对物质运动的规律的认识与现代系统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老子的道与现代系统理论如此地吻合,决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在于老子观察事物用的就是系统的方法。系统方法是研究系统聚散普遍规律的唯一途径。现代系统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这些普遍规律。老子在当时有限的观察下同样洞察到了这些规律。
——牟德一《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意义》
只要懂得把一潭水搅浑,那么,什么东西都可以说是从这浑水中捞出来的。老子思想被称作思想的迷宫,拿出一些新奇古物并声称从中获得,并非难事。为了在迷宫寻宝的同时,也给出寻宝的路径,以免于混水摸鱼之嫌,本书已花去了20多年的时间。
初稿曾取名《老子解析》、《老子的另类读法》,其中的部分内容于03年至04年间发到“老子论坛”、“国学论坛”和“北大中文论坛”(网名为“于道民”、“钱怡籥”或“一籥”),目的是借学友之间的交流以求改进。输入一些关键词句搜索可知,目前转载、摘编、引用发挥等现象已颇为广泛。这种未定稿的流布,有违于发贴时的初衷。现稿经过六年的修改、补充与完善,已大有改观,希望它的出版有助于改正初稿的缺陷以及因网友肆意改编而致的误导。
书稿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要感谢我的母亲。在经商大潮几乎席卷了一切、代表着一切的环境中,他们能容忍我进行这种“无用”的探索。愿本书的出版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论语鼓吹》作者金纲先生的慧眼相识与奔走推荐,是本书得以联系出版的一大机缘;天津人民出版社伍绍东先生的帮助和张献忠先生的筹划,使得本书得以付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赵艳女士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网上交流过程中学友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给予支持与鼓励,让我深感庆幸,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钱怡岳
2009年8月20日于温州鳌江
本书是从方法论层面切入的关于老子思想的解析。作者尝试引入现代系统理论及其所衍生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作为老子思想的映衬背景,以期使之呈现出一幅此前未曾注意的清新画面。
作者看到,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它是对人们所要“循沿的道路”(meta-hodos)的探究,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处理事务就像是穿行于一片“事件的丛林”,选择怎样的方法、方式在运行等同于循沿怎样的“道路”在“行走”;方法对于目标的维护,对应于系统围绕目标状态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对应于“行走”进程的恒常性问题……老子的隽语如果归结为方法论问题的形象表述,其理论脉络即可以得到清晰的把捉。
生存活动中一切关于“怎么做”的问题都是方法论问题,只是相对于不同的“行走者”及其“行走境域”而有所区分。管理不外乎某一方法体系的执行,社会管治体系可以看成是某一带有明确目的性与价值取向的方法的总和。管理的方法、统治的技艺、生存的指南、处事的方略之类的问题都是可以彼此共通的问题。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对于不同的“行走者”及“行走境域”的推衍展开,是老子道论中可以统摄全篇的主轴。
借助于从行动到“行走”的形象比喻,老子道论可以使方法论走出高深的殿堂而成为切近生活的处事指南。走在各种各样的“路上”的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家企业、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或其它因为天赐的缘分,因为情势所迫,或因为志趣相投而一路同行的集群。相对于即将踏上的未知旅途,它们之间能有一种彼此相通的“走路方法”吗?怎样走才能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才能走得更安全、更久远、更有效益?这正是我们可以从老子道论中去寻找解答的问题。
围绕着“走路方法”或“在途之道”的探究,老子展开了有关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或整体宇宙系统为达目标该如何“取道”的系列漫谈,并借此而提出了一套人类得以永久地行走于广阔天地的“普遍在途规范”。这个“普遍在途规范”对于一切“行走”进程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是老子道论中最富有现实启发意义的内涵。
作者相信,读者将可以从这对于无论什么人、什么路都可能适用的“普遍在途规范”的探究中,获取自己所要行走的人生路的深刻启示。在不脱离传统的训诂注疏的基础上引入一个全新的映衬背景,我们将有望拨开那些依附于老子思想的各种附赘,发现一些我们正在努力培育的东西的弥足珍贵的萌芽,道论思想的重新开发将有助于引来一股相适应的本土源流而使之成长壮大。
作者乃著名民间学者,发前人之所未发,从方法论层面切入,以数理学科式的清晰与明澈把握老子思想的逻辑脉络,对老子的思想作了系统而独特的解读。
“道”的本源于是向我们展开,那就是走路的道理,驾驭的艺术,无路境域中的前行之路……
本书是从方法论层面切入的关于老子思想的解析,据古典而出新意,提示读者从“走路的道理”中去领会“驾驭的艺术”,当感觉到无前识可凭、无长技可用、无成法可依、无故道可循,因而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懂得依随老子去探寻那“无路境域中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