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大部分文字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艺术广角》和《文艺报》、《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等刊物发表过或者被选载过。
全书分为了现代性历史“魅影”与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文学乌托邦:主体的声音与现实主义的思考、汉语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的道德伦理观察这三编内容。
序
上编 现代性历史“魅影”与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
第一章 文本的历史想象与历史的可能姿态
第一节 想象历史的合法性与主体的民间辩护
第二节 细节的想象与历史真实的纠结
第三节 刑罚的魅影与历史的“痕迹”
第四节 小说的精神延异性与主体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 温婉的残酷:个体命运与历史隐喻
第一节 个体的荒诞命运与愚昧的历史现实
第二节 存在的意义与历史的隐喻
第三节 “枷锁”的象征:居住空间的变换
第三章 从绝望到绝望:小说的另一副面孔
第一节 绝望的表象:血腥与残暴
第二节 情绪的迷惘:生的绝望
第三节 精神的绝望:无法救赎
中编 文学乌托邦:主体的声音与现实主义的思考
第四章 颠覆的方式与想象的世界
第一节 复调:《四十一炮》的叙事模式
一、无限的主人公视野
二、对话理论中存在的“他者”
三、另一种声音:“种”的退化
第二节 想象的世界
第五章 宗教的存在意义与非宗教的崇拜
第一节 人类对宗教的精神依赖与现实依赖
第二节 寺院意象的理性读解
第三节 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与神秘崇拜
第六章 狂欢的叙述语言与怪诞现实主义
第一节 语言的狂欢化与原生态的语言
一、原生态化的语言
二、“气氛型综合信息”语言
第二节 作家的美学原则与精神追求
一、人的“异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秽物的丑与恐怖的丑
第三节 莫言的怪诞现实主义
一、怪诞的动物想象
二、怪诞的场景叙事
三、“吃”的怪诞化叙述
四、怪诞的肉身想象
五、怪诞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 动物小说的寓言与现实存在的隐喻
第一节 土地的隐含寓意与弱势力量的反抗
第二节 民主权利的诉求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第三节 自由世界的追寻与人类意识的迷惘
第四节 文本的隐喻历史与人类的生存反思
下编 汉语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的道德伦理观察
第八章 现代性的哲学思考与道德悬置的审判
第一节 英雄话语的变迁:局部经典化与“反英雄”化倾向
一、“十七年”英雄的局部经典化
二、新世纪文学中英雄的“反英雄”化倾向及问题
三、英雄标准的重新考量和经典化标准
第二节 东北文学:荒寒文化的凸显与变化的可能
一、荒寒文化的地域特征
二、文化转型的可能:王充闾的践行与理想
第三节 精神的探寻:贾平凹的寻根情节
第九章 批评话语的变迁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文学现状:喧嚣话语与边缘存在
第二节 批评现状:批评姿态与无姿态批评——以《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症结》为例
第三节 理性与感性相融的批评精神——以《小说走过新时期》为例
第四节 独立而求实的批评风格——以《王充闾:文园归去来》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