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启宏翻译的《音乐即自由(精)》一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音乐家回忆了自己儿时如何初次接触音乐,而后在母亲和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音乐道路,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盛誉的历程。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音乐即自由(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坂本龙一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何启宏翻译的《音乐即自由(精)》一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音乐家回忆了自己儿时如何初次接触音乐,而后在母亲和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音乐道路,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盛誉的历程。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内容推荐 由何启宏翻译的《音乐即自由(精)》一书包含了四个乐章讲述了音乐大师坂本龙一的四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囊括了他整段精彩的人生。 目录 第Ⅰ乐章 1953-1969 (一)小兔之歌——幼儿园时期 (二)镜子里的自己,乐谱中的世界——小学时期 (三)披头士——小学时期 (四)自己原来如此喜爱音乐——初中时期 (五)特别时期登场——升高中 (六)彩色人生——高中时期 (七)1967、1968、1969——高中时期 (八)两股趋势的交集——高中时期 第Ⅱ乐章 1970-1977 (九)日比谷野外音乐堂与武满彻——大学时代 (十)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 (十一)走向舞台、踏上旅程——大学时代 (十二)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YMO成军前夕 (十三)倒数计时——YMO成军前夕 第Ⅲ乐章 1978-1988 (十四)YMO成军——YMO时代 (十五)YMO进军世界——YMO时代 (十六)反·YMO——YMO时代 (十七)振翼单飞——YMO解散前后 (十八)《音乐图鉴》——YMO解散前后 第Ⅳ乐章 1986-2000 (十九)前往北京——末代皇帝 (二十)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 (二十一)意外的礼物——迈向世界 (二十二)前往纽约——迈向世界 (二十三)Heartbeat——迈向世界 (二十四)世纪尾声——迈向世界 (二十五)全球骤变的一天——现在与未来 (二十六)新时代的工作——现在与未来 (二十七)原色的音乐——现在与未来 试读章节 当时的感觉就像是有电流流过一样。然后,我脑中就浮现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这样,照这样就对了。” 过去,我一直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固定的思考模式中,不会去想自己的人生该往什么特定方向前进。我甚至觉得,尽量保留可能性应该会比较好。然而,在当时的伦敦公演上,我却浮现了这样的想法:“照这个形式就对了。”像这样明确选择了自己应该要走的方向,这还真的是头一遭的经验。 欧美听众也听得懂吗? 那次的公演,The End of Asia这首曲子听在伦敦年轻人的耳里,究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觉?虽然以下只是我自己的推测,不过我猜他们大概会觉得这是一种稀奇古怪、充满日本风味,又有些另类的音乐。即使如此,这些听众还是对我们的音乐产生了共鸣,还跳起舞来,这代表他们能通过某种形式“理解”YHO的音乐。 究竟何谓“能够理解”的音乐,何谓“无法理解”的音乐?简单来说,如果音乐是源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方,再怎么听也几乎无法理解。运用这样的概念去理解民族音乐,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群伦敦听众大概是把YHO的曲子当成一种另类音乐,但是他们不只能够“理解”,还能感受到某些触动身心的部分。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与YNO之间有着共通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流行音乐。 YHO的音乐源流之一正是英美的流行音乐,尤其细野与幸宏二人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音乐,有着大量丰富的知识素养。我想YMO的音乐之所以能让伦敦听众产生共鸣,凭借的根本就是这类的知识素养。假使掌控乐曲节奏的细野与幸宏,缺乏对流行音乐根深蒂固的认识,我想YHO的音乐根本就无法让全球的听众接受。 日本代表? 通过广播与唱片,欧美流行音乐传遍了全球。原本只在欧美流行的音乐,摇身成为充满资本主义色彩的商品,并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造就出了一种状况,亦即无论是伦敦的听众或是细野与幸宏,都是听着相同的音乐长大。换句话说,流行音乐早已不是欧美独有。通过这次的巡回演出,YNO以流行音乐作为创作基础的音乐作品从日本进入欧美。前文提过,对于伦敦的听众来说,YMO的音乐是“能够理解”的音乐。而能让不同文化的人也“可以理解”的音乐,也就相当于是在任何市场都能被接受的商品,因此这样的音乐只要跟随着资本主义的潮流,就有可能受到全球听众的欢迎。 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无论是汽车或电视,在当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日本来的汽车,日本来的电视、软件……西方社会曾经存在如是这般的“日本文化期待论”现象。而日本则是抱着国粹主义的期待,希望自己国家的物品在全球获得好评。 我开始觉得,我们三个人就像是随着这波潮流,扮演某种角色,甚至也感觉自己肩负着日本的期待,尽管不是什么多大的期待。我非常厌恶这样的感觉,虽然很高兴能让伦敦听众听到我们的音乐,却同时感受到这种矛盾的情绪。 我在伦敦甚至还思考过夏目漱石的经历。夏目漱石是国家派来伦敦学习英语的代表,结果度过两年左右的抑郁生活后就回国。我真想知道他当时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回去的。拿自己与夏目漱石相提并论是太夸张了一点,不过我确实也感受到了背负国家期待时的那份沉重。 我自己并没有抱持着什么使命感之类的想法。对于自己、YMO或是音乐,当然会有一种使命感,但是我感觉不到对日本有什么使命感。不,其实我大概也感受到了,只是尽量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想。自己在精神方面,应该一直在进行复杂的调适吧。 YMO另外二人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或是只有我这样?由于没有聊过这方面的话题,我也不清楚。 红色中山装 当时在时尚界,也有一些日本设计师在国外大放异彩,例如三宅一生创立的同名品牌、高田贤三的“KENZO”、川久保玲的“COMME desGARCONS”、山本耀司和山本宽斋设立的“KANSAI”等等,他们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日本文化的尖兵。或许这群设计师也和YMO一样,肩负着类似的使命吧。 YMO在世界巡回表演时是什么样的造型,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不过看到当时的照片,我们身上都穿着红色的中山装。上台的衣服大概都是交由幸宏去打理,我就是完全照他说的去穿。最主要是因为我总是一条牛仔裤配上人字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时尚。 顺带一提,我的第一张个人专辑Thousand Knives发行时,封面的造型也是由幸宏帮我设计。那个时候,我把头发剪短,然后被幸宏带去阿玛尼(ARMANI)的店里,一一试穿他觉得不错的衣服。原本是穿牛仔裤、人字拖,结果一下子跳到阿玛尼。对于这么大的转变,虽然会感到抗拒,不过还是照着他说的去穿。连我都觉得自己转变得还真快。(P144-146) 序言 前奏 一时的因缘际会1(坂本龙一亲自回顾人生的这项计划,由ENGINE月刊提出,总编辑铃木正文负责访谈。访谈内容共分为二十七回连载。),让我能用这样的方式回顾自己的人生。坦白说,我对于这个决定不是很感兴趣。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 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 我现在从事音乐工作,然而,为何会踏入这个行业,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并没有刻意想成为音乐人,而且从小开始,我就对于人如何决定改变自己,或如何立定志向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 读小学时,老师会要大家写下“我的志愿”,但我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其他同学所写的志愿大概是“首相”或“医生”之类的,女生则是想成为“空姐”或“新娘”。虽然我仔细想过,但写的却是“没有志愿”。我无法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身份,而且,从事一份固定职业,也是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份感觉或许至今依然存在也说不定。 我不是虚无主义的信奉者,不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就像昆虫是由卵孵化为幼虫,接着吐丝做茧,然后蜕变为成虫,一步一步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如同昆虫一样逐渐改变。所以,我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十年、二十年后应该变得怎么样,或是想要变成什么样。 如今想想,这是不是正意味着自己欠缺时间感。对于时间的流逝,我无法清楚说明;对于将来的自己,我也无法拼凑出任何形象。“自己的人生为何会是如此?”我现在一直持有这个疑问,或许也是缘于时间感的欠缺。音乐通常被归类为“时间艺术”,是在当下流逝的时间中,逐步加入变化的一种创作活动。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或许我原先并不擅长创作音乐。然而,音乐创作可以经由学习去掌握,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事物,学会规则就能创造出来。 记住规则,然后将事物按照规则排列。能够做到这点,我想大概就是一般所谓的成长吧!然而,我自己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经由学习就能达成,但是与我内在的本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试着整理、叙述自己至今的经历,这种事确实让我感到有些抗拒。然而,我反而决定要配合这次的计划试试看,试着俯瞰至今为止的时间,将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的记忆与发生的事情,依序串联排列。我想,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逐渐看清现在的自我,而且或许借由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才能够与其他人共有某些回忆吧。我是这么想的。 后记 终曲 由于天生的性格使然,我并不喜欢回首过往的岁月,然而,在这两年多的日子里,我不断在阐述自己过去的生涯点滴,其实真的觉得很难为情。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犹如每个人偶尔会有的想法一样,我也一直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又为何会身在这里。话虽如此,如果没有杂志ENGINE的邀稿,要像这样照着时间先后概括描诉自我的生涯,应该是不可能的事吧。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听我倾述的对象是ENGINE的总编辑铃木正文。铃木总编辑真的是一位很风趣的人,他所散发出的不可思议的魅力,让我深深着迷。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想反过来问他一些问题。 像这样回顾一下“自我的人生”一这个词汇已经是陈腐不堪,我并不太想使用,却又找不出合适的词一可以彻底知道,我这个人既不是革命家,也未曾改变过世界,又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改写音乐史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我能够大言不惭地表示自己是一位“音乐家”,完全都是受惠于我身处的环境。 从小到大,我觉得自己一直都生活在非常幸运且富足的环境。我得以拥有这些,首先得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还有舅舅与舅妈。其次是至今为止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友人,还有通过工作而接触到的众人。最后则是由于某些因缘而成为我家中一分子的人,以及我的伴侣。在五十七年的岁月里,这些人为我带来的力量之大,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只要想到这点,我一直都会浮现一种不可思议的心情,仿佛在窥视着广漠无垠、连一丝光线都无法抵达的漆黑宇宙,感觉到一个人要生存下去,为何会是如此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自己为何会生于这个时代、生于这片名为日本的土地?其中是否具有什么样的含义?或者只是偶然?打从孩提时代开始,这样的疑问有时就会从我脑中掠过,而我当然也还未找到明确的解答。或许直到临终之际,我仍在追问这些问题;又或许随着死亡来临,这些疑惑也会随之消散。 本书能够问世,主要得归功于ENGINE的总编辑铃木正文。另外,负责本连载企划的佐佐木一彦与永野正雄、出版部的斋藤晓子、装帧本书的二宫大辅、随时迅速帮忙拍摄照片的山下亮一、造型设计师樱井贤之,还有负责发型与化妆的藤田真由美等人,由于你们的协助,本书才得以完成,仅在此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最后,让各位读者读了这样一个人的自传,我除了深感抱歉之外,也想向你们说声“谢谢”。 2009年1月·坂本龙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