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著,黄光国译的《自卑与超越--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的原名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直译就是“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全书实则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情境主要包括了三种关系——工作、社交和爱情。从自卑走向超越,实际上也就是正确地处理这三种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卑与超越--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德勒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的《自卑与超越--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的原名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直译就是“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全书实则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情境主要包括了三种关系——工作、社交和爱情。从自卑走向超越,实际上也就是正确地处理这三种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内容推荐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的《自卑与超越--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是阿德勒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本书作为阿德勒的后期作品,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文生动,通俗易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和阐明了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论述了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 目录 “道”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译者序 一、生活的意义 生活中的三种关系 生活的意义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记忆和梦 学会合作之道 二、心灵与肉体 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征与身体类型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感目标 四、早期的记忆 人格的关键点 早期的记忆与生活方式 透析早期记忆 五、梦 解梦旧观点 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 解析典型的梦 个案详解 六、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 偏爱与平等对待孩子 长子、次子、幺子、独生子 七、学校的影响 教育形式的变迁 教师的职责 班级内的合作与竞争 学生成长评估 天赋与习得 区分孩子的类型 咨询会议的功用 八、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和身体特征 常见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性认知 九、犯罪及其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典型个案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矫治罪犯 十、职业 平衡三条系带 早期训练 童年的兴趣影响职业 影响职业的其他因素 解决办法 十一、人及其同伴 人们努力增进合作 社会兴趣缺失与沟通失败 社会兴趣与社会公平 十二、爱情与婚姻 爱情、婚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婚前准备 婚姻中的合作之道 婚姻和谐之道 婚姻与男女平等 附录一 阿德勒年谱 附录二 老二阿德勒 试读章节 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即使是对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的经验也是以自身的目的来加以衡量的。“木头”指的是“与人类有关系的木头”,“石头”的意思是“能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假使有哪一个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不起作用,总之,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是以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它们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即是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假如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来。通常,人们若不是不愿让这个问题来困扰自己,就是用老生常谈式的回答来搪塞它。然而,自有人类历史起,这个问题便已经存在了,在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们———甚至上了年纪的人们也常会爆出这样的呼号:“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假使每件事情都平淡无奇,在他们面前也没有困难的阻碍,那么这个问题便不会被诉之于言辞。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对它的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为之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耳不闻,而只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将会发现:他有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都遵循此意义而行。他的作风表现出:他好像对某种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有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断言:“我就是这个样子,而宇宙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以及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是多得不可胜数的。而且,我们说过,每一种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而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是被人们应用的生活意义,也不会是绝对错误的。所有的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然而,在这些变化里,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得多,有些错得少。我们还能发现:较好的意义具有哪些共同特质,而较差的意义又都缺少哪些东西。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的“生活意义”,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存在,它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没有意义的。(P3-4) 序言 思想是从生活之中孕育出来的。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如果能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对了解作者的特殊见地,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A.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哥哥的成就。他的哥哥是母亲的宠儿,他的父亲却比较宠爱他。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5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后来,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她是个个性张扬、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改革。她的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调,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像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地。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作辩护,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和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弗氏的集团。此后,他成为此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兼《精神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从而声名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早先,弗洛伊德已经主张:补偿作用是由于要弥补性的发展失调所引起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响,阿德勒遂提出男性钦羡(masculineprotest)的概念,认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之感。 以后,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精神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将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是对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两人便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接受荣格(Jung)的检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书给《精神分析学刊》发行人,要他把学刊封底上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弗氏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为了这个问题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都坚持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精神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阿德勒便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他讥之为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却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像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只是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学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 “As If”),它对阿德勒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格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做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膜拜他,仿佛它是真有其人一般,其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深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氏把因果关系当做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他强调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格的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做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只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的尊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充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可涵盖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心理学家都出自将其观点活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前后,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追随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讲座。1932年,他又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这本书,原名为《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Should Meanto You)。 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因心脏病突发,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译者之所以选译此书,不仅因为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所言能包括阿氏最主要的思想,而且是因为此书平易近人,结构严谨———阿德勒的著作大多是依其演讲稿写成的,因此略嫌散漫———是以译者不揣浅陋,勉力译成,书中若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又本书在翻译期间承蒙瞿海源学长对翻译技术多方指导,朱品芳、陈丽明、陈竹华三位同学不厌其烦地订正我多处的错字,均令我十分感激。尤其是挚友陈正承,抱病为我检阅全书,更是令我感激万分,谨此一并致谢。 1971年1月30日黄光国谨识于 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附注:为了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位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界大师级的重要人物,特别借此机会,将曹永洋先生编排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年谱附于书后,深信他的著作对于节奏越来越快速而心灵越趋荒芜、疏离的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