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
害怕?迷惑?愤怒?羞愧?倦怠?被忽视?不被关爱?
如今。已经成年的你是否发觉——
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健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屈辱而得不到满足的地位?
感觉无法信任他人,不能摆脱自我防卫的心理?
感觉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负有责任?
要求自己达到几乎完美的标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希望、心理压抑?
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书中的许多讨论和例子对你来说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似曾相识,这甚至会让人感到害怕呢。
通过阅读罗金编著的《自我治愈心理学(别让你的自尊无药可医)》,你将真正理解自己所经历的事,理解这些经历对你的影响,并知道这些经历将如何继续影响你的自尊。
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好在,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罗金编著的《自我治愈心理学(别让你的自尊无药可医)》教读者科学地为自己的自尊心做专业全面的自我体检,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等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丰富真实的案例,科学到位的分析,精彩的点评和恰当指导,为这本专业的心理自助书增色不少。
1.认识你自己。做最好的你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古希腊的戴尔波伊神托所。在神托所入口的石头上刻着两个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引用这句格言,后世人们认为这是他讲的话。但在当时,人们则认为这句格言就是阿波罗神的神谕。这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一句民间格言,是希腊人民的智慧结晶,后来才被附会到大人物或神灵身上去。两三千年前的这句格言直到今天对人们来说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实现自我。
只有当你认识自己之后,你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对待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知道自己行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情感上的缺陷,才能想方设法来克服这些不足——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19世纪,约翰·皮尔彭特从耶鲁大学毕业,前途看上去充满了希望。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他,皮尔彭特对学生是爱心有余而严厉不足,他很快就结束了做教师的职业生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依然信心十足。不久他当了一名律师,准备为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努力。但他的性格似乎一点都不适合这一职业。他认为当事人是坏人就会推掉找上门来的生意:他认为当事人是好人又会不计报酬地为之奔忙。对于这样一个人,律师界当然感到难以容忍,皮尔彭特只好再次选择离去,成了一位纺织品推销商。然而,他好像并没有从过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训。他看不到商场竞争的残酷,在谈判中总让对手大获其利,而自己只有吃亏的份儿。于是,他只好再改行当了牧师。然而,他又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而得罪了教区信徒,被迫辞职……
1886年,皮尔彭特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命历程中,似乎一事无成。但是,你一定听过这首歌:“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到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儿响叮当,令人精神多欢畅……”
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铃儿响叮当》,它的作者正是皮尔彭特。这是他在一个圣诞节前夜作为礼物,为邻居家的孩子们写的。因为他有着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大无私的胸怀、纯洁明净的内心,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首充满爱心和童趣的优秀作品。
由此看来,皮尔彭特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律师、推销商和牧师,之所以在这些领域里做得一塌糊涂,就在于他的性格不适合这些职业。而他最适合的职业就是作家。可惜他选错了职业,最后才落得如此结局。
皮尔彭特的故事告诉我们,再贵重的东西如果用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垃圾或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占到好地盘,比什么都强。
所以.看看自己的位置错了没有?位置站错了,那么一开始你就错了,如果还要继续错下去,你可能会永久地在卑微和失意中沉沦。 让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贡献家喻户晓,而在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爱因斯坦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他在回信中写道:“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历史学家则认为,“爱因斯坦是清醒而明智的,他的智慧和美德不仅在于他发现了相对论,还在于他发现了自己”。
有时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做其他事不会成功,所以在行动之前,先要想一下,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我们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错误往往自从事与自己性格不符的职业开始:售货员想要教书,而天生的教师却在经营着商店;本来只配粉刷篱笆的人却在画布上涂鸦;有人站在柜台后面三心二意接待顾客的同时却梦想着其他职业;一位优秀的鞋匠为自己社区的报纸写了几行诗歌,朋友们就把他称为诗人,于是他竟然放弃了自己熟悉的职业,利用自己并不熟悉的电脑来写作……
难怪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感叹:“有事可做的人就有了自己的产业,而只有从事天性擅长的职业,才会给他带来利益和荣誉。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贵族高大得多!”
所以说,决定你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既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也不是身份的贵贱,关键是看你是否拥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强烈愿望,看你的性格优势能否充分地发挥。
人们熟知的一些成功人士,就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性格优势。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才创造了最好的自己。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问“你们是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的”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不会做阻碍自己发挥全部能力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就像我说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完全有能力获得和我一样的成功,甚至超过我。但是有些人做得到,有些就做不到。做不到的那些人,是因为你自己阻碍了自己.而不是这个世界不让你做到;你压抑了自己的性格、扼杀了自己的天赋。一句话,自己挡住了自己的路!”P2-4
心理学上讲: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含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自尊来源于自尊的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较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信,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生最大的缺失,莫过于失去自信。自信是自己拯救自己的一种原动力。自信是一束阳光,它会照亮人的奋斗之路,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自信程度的高低,正如河流的高度永远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样,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不会超出他所拥有的自信的高度。所以,想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就要具有更高层次的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高。
其次,我们要学会爱自己,每个人都想亲近这个世界,都想爱这个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只有先亲近自己,才能真正亲近这个世界。一个与自己疏远了的人,一个抛弃了真实自我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爱这个世界。人生,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就必须从心理上站在自己一边,自己亲近自己,自己关爱自己。你无须反对他人,但一定要支持自己。
最后,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社会的现状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永远不可能清澈透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必须不断面对诸如地震、瘟疫、洪水等种种天灾,还有战争、欺骗、陷害等人祸。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但是,不管社会存在多少遗憾与不足,它照样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人们照样和谐而快乐地相处与交流。这才是世界发展的本质,是人们生活的主流。如果说“看清看透”能够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透彻,那么,“别看破”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具建设性。
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最为基础的维度:自尊感。
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幸福便无从谈起。相反,自尊心太强,又会经常感到受伤。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好在,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本书教读者科学地为自己的自尊心做专业全面的自我体检,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等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丰富真实的案例,科学到位的分析,精彩的点评和恰当指导,为这本专业的心理自助书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