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远也近》介绍:由于很多艺术家平常主要精力都是搞艺术创作,相当程度上,他们去国外是“目游”。当然,艺术家之目,非同于寻常人之目。艺术家的“目游”,即古人所言的“游目骋怀”。只要看到他们早就熟悉的欧洲艺术杰作的原作,就足以心领神会。
而李梅走欧洲,不仅是“目游”,更是梦游,是她专属的“游梦骋怀”境界。无论是博物馆的艺术品,还是街头路人、山海风景,都能触发李梅的行走之梦,酣畅神骋一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或远也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梅 |
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或远也近》介绍:由于很多艺术家平常主要精力都是搞艺术创作,相当程度上,他们去国外是“目游”。当然,艺术家之目,非同于寻常人之目。艺术家的“目游”,即古人所言的“游目骋怀”。只要看到他们早就熟悉的欧洲艺术杰作的原作,就足以心领神会。 而李梅走欧洲,不仅是“目游”,更是梦游,是她专属的“游梦骋怀”境界。无论是博物馆的艺术品,还是街头路人、山海风景,都能触发李梅的行走之梦,酣畅神骋一番。 内容推荐 《或远也近》介绍:李梅的“母语”应该是她一直在坚守和追求的版画,但在她与自然的亲近时会选择更直接的呼吸方式,这或许是女性艺术家的优势。正如她对荷塘的偏爱,绿荫扶疏的荷塘,蜻蜓点缀的雨后夕阳,紫色天幕映照的西湖,残荷无尽,荷梗的点线交织,总是她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所追求的语汇和境界。对于画家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这些定律在感性的热力面前,都会融化为她的诗性。在李梅巴黎的“残荷秋韵”个展中,荷的阐释茬她的作品记录中还衍生出富有东方文化内涵的装置作品,那又是她内心诗性怎样的一种延伸啊! 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行走,又让李梅回到了她随笔般诗性的艺术作品的表达中,如,一盏中世纪的路灯、几根老墙上的藤蔓、穿比基尼的肥胖女人、法国乡村的风景、阿维拉古镇的夕阳,等等。画布方寸之间进行着表现形式和色彩语言的尝试,或许,这也是女性艺术家独有的筑梦方式。 李梅一直在走,用她的文字和画笔。她还将这样一直走下去,去游历更多的国度,延续更多的艺术之梦…… 目录 飞赴巴黎 巴黎国际艺术城 巴黎的宁静 巴黎圣母院(一) 初识巴黎 温州街 巴黎圣母院(二) 春节舞狮大游行 梦巴黎 学会慵懒 凯旋门 圣艾蒂安一迪蒙教堂和万神殿 画案灯光 罗浮官 冷餐聚会 蓬皮杜,一个孤独了最想去的地方 橘园美术馆 奥塞博物馆 再访奥塞博物馆 毕加索博物馆 慢巴黎 为“四十二”喝彩 塞纳河的夜晚 有朋友来 琐碎之美 克鲁尼美术馆 蒙加莱街 做个懂得欣赏的人 凡尔赛官 休闲与浪漫 成长与变化 窗外的风景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夏佑官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法国乡村的风景 枫丹白露宫 巴黎狂降冰雹 残荷秋韵 背起行囊奔赴西班牙 满怀敬仰聆听你的美丽 托莱多古城风采 纳瓦塞拉达雪山 塞哥维亚的古罗马高架引水桥 阿维拉古镇的夕阳 《格尔尼卡》 太阳门广场, 马德里斗牛广场 邂逅年轻的毕加索 激情穿越地中海 地中海日出印象 夜访古罗马斗兽场 梵蒂冈 巴里古镇风光 希腊雅典 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娜 大洋深处 意大利港口 佛罗伦萨,中世纪的背影 斜塔之美 韦奇奥桥 佛罗伦萨的夕阳 水上威尼斯 古都慕尼黑 柏林的博物馆岛 夜宿法兰克福 阿姆斯特丹 布鲁塞尔 卢森堡 重返巴黎 鸽子与女王 圣米歇尔山 埃菲尔铁塔 几日行踪 一个人的蓬皮杜 有一种风景 巴黎美术学院 好色之旅 探访巴黎私人画廊 巴黎第八大学印象 五月里的高谈阔论 有一种感受 伊斯坦布尔 蓝色清真寺 圣索菲亚大教堂 金字塔的光芒 红海,沙漠里的蓝色天眼 试读章节 巴黎圣母院(一) 夜晚来临,几人相约外出行动。 巴黎圣母院,是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字眼儿,她就坐落在城中心美丽的西岱岛上,是巴黎人宗教信仰的中心和圣地,不仅是法国中世纪文化璀璨的结晶,还见证了法国8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当塞纳河水缓缓穿过巴黎市区中心的时候,西岱岛就如诺亚方舟般被水波裹着在黑夜里飘荡和起伏,河水紧紧簇拥着她入眠。她还是法兰西民族的发祥地,因为在过去的时候,岛上有巴黎西族人繁衍生息,巴黎的名字由此得来。来巴黎前阅读法国历史资料,就觉得“西岱岛”这名字让我尤为喜欢,这个词充满女性气质,高贵、典雅、温和而浪漫。 从住处步行约8分钟就来到她的面前,凝神站立,静静观赏,所有之前对她的文字记忆都在这一刻得到解读。 来巴黎之前,除了解罗浮宫和艺术作品以及巴黎时装等,还想起年轻时就读过的维克多·雨果写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后来又看了被拍成轰动世界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其中,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道貌岸然和狠毒阴险、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德的纯洁善良、面目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些代表人物此刻就在我脑海中回放,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在“巴黎”这个字眼里反复流淌和交织,它是关于巴黎人的命运抗争史诗,倡导了人道主义精神。 而今,我就站在她面前,曾经历过几百年沧桑的她,一眼望过去,依然端庄秀丽。建筑物由前面的尖塔和后面的四角高塔构成一个整体,中间是一个长长的连体长方形建筑带,勾连前面的尖塔和后面的建筑及背后的广场。建筑物在夜灯照耀下,显得更加神秘。由于晚上大门是关闭的,我们只能沿其四周的围栏行走,每一个转角和回眸,她都是那么优美,美得让人无法用言语表达。抓拍了一些夜色下的圣母院场景,忽然觉得夜晚的她和我以前从图片中见到的她有些差异,也许是夜晚的黑沉,也许是夜晚的寒风,也许是那投射到建筑物上的霓虹灯光,抑或是透过隐隐薄雾相看的缘故,望过去竟有十足的神秘感和扑朔迷离。忽然想起广西电视台的朋友李帆让我看的他朋友走欧洲的帖子,那是一个博客口水帖,他把巴黎圣母院描述成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其实,以我现在所见,也有几分他描述的那种感觉。但按我总体的感觉,“扑朔迷离”和“神秘莫测”更贴切些,加上她经历的历史变迁,藏于内里的她又投射出威严凝重。 夜,更加深沉,四周一片安静。巴黎圣母院犹如一个站立在舟头的神秘黑衣女子,驻足、静立和沉思,夜色下的圣母院竟很符合“西岱”这个词的感觉,西岱似素装女子,亭亭玉立于黑夜中的塞纳河畔。忽然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是这西岱和西湖相比,岛上还有个“黑衣女子”伴行,也因此显得更加有棱角和结构,更有那种有自我主张、思想睿智、体态丰韵又骨感的气质。 2月巴黎的夜,仍有些寒冷。回到住处已是夜里11点多,小朱已累得爬到床上,我也想早些休息,可真的躺在床上,意识又很活跃。也许是身处太安静的环境中,自己仍是个不愿意安静的角色,也许是因为自己仍然是个愿意有所追求和改变的人,也许是心灵深处对艺术的一次次反省与感悟,也许是因为终于找到了让我苦苦等候多年的、能彻底梳理自己内心和梳理艺术思想的好地方的缘故,久久的,我仍不愿睡去。 那就让我记录下这黑暗中自由纷飞的思绪,记住这个能让一种思想和念头变得雀跃,把一种想法变为可能并可以为之付出行动的美丽而浪漫的国度的夜睁口尸。P16-18 序言 有幸先睹李梅的艺术行记《或远也近》书稿。读完之后,感叹她一直走在梦里,游梦骋怀,一种常伴她心灵的对艺术的追逐之梦,对风物人情梦幻般的敏锐和感悟。 有成语曰“多愁善感”。对于李梅,此语应改成“多梦善感”。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愁”字似乎离李梅很远,因为她成日里都是乐呵呵,快快活活的。梦,倒是与李梅须臾不离。当然,这个“多梦善感”的结论是读了她的全部书稿后才得出的。 女人似乎可以分为“大女人”和“小女人”两种。“大女人”爽快大气,大大咧咧,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比较靠近男人一类。“小女人”则多思善感,缠绵悱恻,林黛玉一族。以前总觉得李梅属于“大女人”,没想到她也有“小女人”的情怀,编织着自己的梦境……在她的《有一种风景》一文里:“儿时就常见那些风景,以为那风景就是由天空、树木、野花、野草、小虫和土黄色的小路构成。上学的路上,常常拈惹路边的野草或小花而停下脚步,以至于上课铃声已响,我却还在那片浅草丛里为一只不知何故而死去的蚂蚁发呆。”所以,她会在巴黎的行走中,恍然间感到罗浮宫小凯旋门上的战马雕像会凌空奔驰,会觉得“这巴黎的鸽子是懂人语、会读书的,也许它还会画画……”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她俨然一位字义学家,在《梦巴黎》一文里,居然能把“巴黎”两个字的含义,拆解分析得意象横生,浪漫迷离得无边无际。 当年思想家梁启超游历欧洲一年,写给国人一部《欧游心影录》,里面都是文化上的思考,对中国社会前途的忧思。20世纪30年代大文学家朱自清游历欧洲,写下《欧游杂记》,文字就比较轻松,内容也是描述文化艺术和城市风情。因为朱自清只懂英语不懂欧洲大陆的语言,有朋友开朱自清的玩笑,说他是“目游欧洲”。 由于很多艺术家平常主要精力都是搞艺术创作,相当程度上,他们去国外是“目游”。当然,艺术家之目,非同于寻常人之目。艺术家的“目游”,即古人所言的“游目骋怀”。只要看到他们早就熟悉的欧洲艺术杰作的原作,就足以心领神会。 而李梅走欧洲,不仅是“目游”,更是梦游,是她专属的“游梦骋怀”境界。无论是博物馆的艺术品,还是街头路人、山海风景,都能触发李梅的行走之梦,酣畅神骋一番。 尤其在李梅笔下,有些景象是我也很熟悉的。我也在巴黎艺术城住过两年,太熟悉中国美术学院在那设置的三个画室。尤其那楼上楼下的2221、2222画室,还是当年我和宋建明两人作为美院的代表在十几套画室中选定的。李梅住的1534是美院最早的画室,正面是一堵古老墙面:“那堵爬满藤蔓的老墙,夕阳西下时候的老墙,树影斑驳,藤蔓有形,或躲藏在阴影里或融化在夕阳中,美得让你不能呼吸。”李梅这段对老墙枯藤的描绘,令我感怀。我还记得,巴黎傍晚睛碧的天幕上,常常有几道高空喷气战机留下的白线迹,纵横通贯,李梅的描述:“余晖尽洒古城,一切都渐渐笼罩在暮色中,有几条飞机划过的白线印刻在蓝色的天空,如绵长的思绪浮游在眼睛里,慢慢地移动和变化着形状,一会儿又消散开去。”李梅不仅对艺术敏感,而且文采也颇佳。 文人朱自清的游记,与艺术家李梅的游记有极大不同。前者的文字极其考究,字斟句酌,尽量避免俗套的“在、是、有”句式。而李梅的文字是从梦里如闸口放水般自然流泻出来,随性而艺术,充满生活气息,常常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还有,这是一部艺术行记,对所访的博物馆进行了艺术家式专业的描绘和记述,疏朗有序,观点分明,对于暂时未能去欧洲旅行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大有裨益。尤其是对过往车船票车次、时间和餐饮、行住价格的记录与描述,也对未来的游欧者很有参考价值。 当然,看到这本随笔的朋友肯定期待看到作为艺术家的李梅的绘画作品,在与李梅的多年交往中,我看到她在油画、版画、水彩画以及装置等领域的刀锋游走与思考,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与爱意,执着而沉静,激情而真性。 李梅的“母语”应该是她一直在坚守和追求的版画,但在她与自然的亲近时会选择更直接的呼吸方式,这或许是女性艺术家的优势。正如她对荷塘的偏爱,绿荫扶疏的荷塘,蜻蜓点缀的雨后夕阳,紫色天幕映照的西湖,残荷无尽,荷梗的点线交织,总是她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所追求的语汇和境界。对于画家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这些定律在感性的热力面前,都会融化为她的诗性。在李梅巴黎的“残荷秋韵”个展中,荷的阐释茬她的作品记录中还衍生出富有东方文化内涵的装置作品,那又是她内心诗性怎样的一种延伸啊! 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行走,又让李梅回到了她随笔般诗性的艺术作品的表达中,如,一盏中世纪的路灯、几根老墙上的藤蔓、穿比基尼的肥胖女人、法国乡村的风景、阿维拉古镇的夕阳,等等。画布方寸之间进行着表现形式和色彩语言的尝试,或许,这也是女性艺术家独有的筑梦方式。 李梅一直在走,用她的文字和画笔。她还将这样一直走下去,去游历更多的国度,延续更多的艺术之梦…… 己丑中秋于杭州西子湖畔 后记 写文,其实就是把一些零散的记忆用文字构筑起来,不用在乎文字有多优美和写作技巧有多高,只要把雪片般的思绪凝固在纸面即可。成书,意味着想把一些发生过的事和值得珍存的经历收集与回放,也是储存记忆的另一种方式。阅读,是最令人愉快的,翻开的同时是为了闭合那些过往的人事,让日子能继续前行,只让内心在最需要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停靠。 这本书稿的整理经历了几年的波折,2009年便从桌案抽屉深处取出并经过了一次简单归整,但因为当时集中于对《时间的底色》一书书稿的整理与出版,也就暂时将它搁置。后又因赶写一本约稿的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艺术考察与采风》,再次停下对该书的系统整理。2014年2月,前述的教材撰写完成并顺利出版后,再次启动该书的整理,时已近江南的阳春三月,经过大半年的细致梳理,共整理录入86篇文章,约25万字。书名叫《或远也近》,是经过反复斟酌与选择才确定下来的,尽管觉得还是不能囊括所有在国外旅行的感触和体验,但是,这个书名已经能触及我心灵深处的那个目标。“或远也近”,是形容所见的风景与我之间的心灵关联,和与我所见的一切景物距离的远近。这景可以是山川、河流、湖泊,可以是桥梁、建筑和人家,可以是人或物,可以是一次聚会,可以是一次夜不能寐的辗转反侧。对于这个可以囊括世间万物的“大风景”而言,路途可能很远很远,但距离心灵可能很近很近,这就是“或远也近”。 这些年,我陆续去过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日本、埃及、土耳其、马来西亚、泰国等,印象最深的还是欧洲,尤其是法国巴黎。由于到巴黎做艺术考察交流与学习的需要,和去任何其他国家的意义有所不同,如果说到其他国家只是匆匆的过客,那么在欧洲、在巴黎的停留则是一种对西方文化的静观与思考,也是一种幸福的蹲守。回顾这些记下的文字,那段经历又在内心激荡和发酵。 回首2007年,或许当时是一个工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但思量再三,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把身心交给了在异国他乡的跋涉,选择以行走的方式去吮吸和悉心品读,找寻那些熟悉又仿佛不熟悉的艺术,足迹可谓遍及巴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周边乡村古镇,还有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文字记录中,还包括了后来去土耳其、埃及等国家的随感。行走,使最远处的风景融入我最亲近的内心。还有一些行旅笔记暂时没有收录进来,那就让它们暂时夹存在笔记本里,埋藏在心底吧。因为艺术的本质是智性的,而人的艺术智性的形成,除了平时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必须通过社会环节来完善,也曾写过一篇《艺术的“智性”之教育》文章来说明其重要性。社会文化资源丰富,能给予人的需求和答案会有很多,通过行走来完成对艺术的智性的深度理解,目的是使人能完整地体验并传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独特的发现、理解和认知,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旅行中,现实的风景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大有小,也有心灵里的景观,你去触动任何一小片风景,就好比触动了即将打开更多景致的开关,一旦打开一扇门,一定还会有另一扇门等着你的继续开启。而所有的风景都在打开的那一刻映入眼帘、叩住心灵、倾入笔尖。随着时间推移,品茶谈艺时才发觉,那些风景是被记忆刻录了,一圈一圈如刻录盘上的细纹,汇成一股永远流淌在心底的暖流,点开时,所有的一切都从细纹里轻轻滑落。 在诸多景色中,有一种风景只是在眼睛里和身外,你走过了,它就隐退到身后,返身时它已不在原地。而有一种风景则进驻心灵,慰藉和滋养今生今世的心灵。仓央嘉措的一首:“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其实他是想说如此地渴望相见和相知。也因此,我去见了那此生必须去见的风景,从此便刻骨铭心,正如你读这本书时可能会感受到的,这是一段铭刻心扉的行走。 旅行,让我深信“因喜只入景,因爱才入心”。爱,是最重要的行旅触点和行走灵魂,是最能让你“以景入心”的途径,是不断检视自己和反省自我的一个好方法。当然,如果不是发自心灵的爱,则当别论。无爱的人生旅程,只有空洞和乏味、虚华和缥缈。出行,需要全程开启眼睛和心灵之窗,纵览博大精深的文明,畅徉山河的瑰丽,要让心智雀跃于蓝江碧川、俯仰古都老城、徘徊殿堂园林、徜徉文化遗产之林,用艺术的智悟,挖掘心灵的震颤,寻找文化的共鸣。要让心灵有约于所有的相遇和碰撞出的奇迹,把辛苦、疲惫、汗水拌和着欢快的心灵浅唱、挥洒一路。旅行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命气息的关注,是关于文化、艺术与生命本质的寻找与溯源,尽管旅途是奔波和动荡的,而这种追溯却反而能使人凝神静气、荡气回肠。行走时,快乐与辛苦总伴我左右,脸上的微笑与不惑的青春在途中交相辉映,身体的所有部分跟随隆隆的车轮飞转,让心灵在地球这个大民族历史与文化之路上尽情狂奔,每一次出行都是心灵的又一次重生。 我从未觉得待在办公室里或者坐在家里舒适的沙发上就不是旅行。人活着,一直在路上,只是体验人生旅途方式不同而已。而这样广阔无边的荡涤艺术心灵之旅,则更加不同平常,更加令人心悦神畅,你会思维更敏锐,感悟力更强。我的行走有大方向,但从不设定终点,也不为人终有离别而退缩或落寞,只为在沿途有所感悟与收获喜极而泣,恪守对生活和艺术的平心静气的思考和追问,保持一颗对艺术坦诚的热心和发自骨髓里的一份快乐,更有一份不灭的梦想。 说到梦想,河清先生在本书序言里说我是一个会做梦的人,这让我记起在2013年11月,作为评委和嘉宾受邀做客浙江卫视第六季《中国梦想秀》电视节目录制现场的一幕,我与著名主持人周立波老师同台主持,为一名广东打工仔小林圆一个读美院的艺术梦想,也把《时间的底色》这本凝聚了2O多年的关于追梦的书赠送给波波老师和小林同学。书在特殊场合的传递,使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即一个人的梦想不光要去追随,也需要通过书写、记录和传递来完成它持续存在的意义。逐梦,让小林梦有所求,现在,他已离开工地到北京去谋求艺术的发展。逐梦,也让我终于完成了《或远也近》这本跨度有八年的旅行书的撰写、整理和出版。 每当我做一件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时,都会有发自心灵的感慨,因为,围绕我和事,家人与朋友们一直在倾力支持和推动着我。继2012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集《时间的底色》后,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这本《或远也近》也即将出版面世。因此,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友黄河清教授,在百忙里能通读书稿并为我撰写前序,还清晰记得这篇序言河清在2009年就写好了,当时自己特希望能与《时间的底色》作为一套书同时出版,只是又觉得来不及细致梳理该书文字,一起出版会愧对了读者,于是,与出版社商议后决定推后出版;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同事王犁较早地阅读全文,并对书籍的体例、风格、版式、图文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更要感谢广西美术出版社的老友苏旅先生和韦丽华、陈凌女士等一直以来对书的编排、设计等方面尽心尽力和鼎力相助;也特别要感谢爱人和已经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大二的儿子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2007年我在国外游学时,父母大人身体稳健,我才得以安心远行并顺利归国。2014年春,正是万物复苏时节,82岁的老父却用他极其瘦弱的身躯抵御着病魔的侵袭,母亲身体也不好,但每天寸步不离地陪伴在父亲身边。轮椅是父亲的左手,母亲是他的右手,我和家人是他的心脉,他活得如此坚强。虽已经不能用语言与我们交流,但我每次还是能从他深邃的目光里获得巨大的能量。我不知我还能走多远,但我知道这内心强大的驱动力是源于父亲和母亲的血脉与心性。遗憾的是,2015年深秋,在本书即将交付出版之时,父亲却与我们永别,只把他睿智的思想留在人间,化作浓浓的思念于心隙。辗转梦中,恍惚看见羽翼美丽的大鹏迦楼罗鸟正欲腾空而去…… 谨以此书敬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我爱的家人和朋友们。 李梅2015年深秋于杭州梅开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