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纳胡姆·格拉策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20世纪著名犹太思想家、哲学家。1886年12月25日生于德国卡塞尔,1905年起在大学里学习医学,后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研读历史和哲学,191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黑格尔与国家》(1920年出版)。代表作《救赎之星》写作于一战期间,1921年出版后引起犹太学术文化圈的广泛关注,是罗森茨维格最具影响的作品。1920年起担任法兰克福自由犹太学社校长。自1922年起,罗森茨维格罹患疾病瘫痪在床,在病榻上开始与马丁·布伯合作翻译《圣经》(从希伯来语译为德语),同时翻译、评注中世纪犹太诗人犹大·哈列维的诗集,此外还完成了犹太学、犹太宗教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大量著述。罗森茨维格堪称20世纪思想领域的一个奇迹,可以说是犹太思想界最受尊崇的贤哲之一。他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在纳胡姆·格拉策这部精心编辑的《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精)》中得到了忠实呈现。

内容推荐

罗森茨维格的一生便是一场巨大的精神探索,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犹太学研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精)》编者纳胡姆·格拉策曾师从罗森茨维格,见证了这位大师生命中的许多珍贵时刻,对罗森茨维格也有着最独特深入的理解。格拉策秉持弟子的谦卑与传记作者的客观公允,以最聪明、最适当的方式完成了这部解读罗森茨维格的引导性著作,那就是以罗森茨维格自己的著述来构筑他的生平历程和思想脉络。通过精心的编辑,格拉策在第一编用罗森茨维格的日记、书信、谈话记录来勾勒其人,在第二编通过其著作选编来呈现其思,两个部分互为佐证,将罗森茨维格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圣徒式犹太天才,以最大限度的真实呈现出来。

这是罗森茨维格研究和二十世纪犹太哲学研究的一部不可取代的必读书。

目录

引言

第一编 生平

 第一章 一个学习医学、历史和哲学的学生 1904-1912

 第二章 教堂与会堂之间 1913-1914

 第三章 战壕中的犹太思想家 1914-1919

 第四章 法兰克福的圣人 1919-1922

 第五章 瘫痪。同死神的斗争 1922-1925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 1925-1929

第二编 思想

 第一章 新思维:哲学与宗教

1.个人观点

2.旧哲学和新哲学

3.新思维

4.哲学与神学之间

5.有信仰的科学

6.生与死

 第二章 犹太学习和生活的复兴

1.论做一个犹太人

2.论犹太学习

3.教育和律法

4.神与人

5.布道犹太教

 第三章 论《圣经》及其语言

1.信仰的语言

2.翻译的作用

3.中世纪诗歌的风格

4.古典和现代希伯来文

5.论《圣经》的意义

 第四章 神与人

1.上帝之爱

2.今日之万神殿(Pantheon)

3.远和近

4.名字

5.论上帝的诱惑

6.启示的内容

7.论赎罪日

8.论奇迹

9.自由

 第五章 犹太民族

1.活的历史

2.永恒的民族

3.犹太年

4.流放和拣选

5.世界万民及其国家

6.历史与上帝之国

7.教堂和会堂

8.犹太人与基督徒

9.爱你的敌人

10.“幸存”

 第六章 锡安与以色列的幸存者

1.真正的和虚假的弥赛亚

2.牺牲的祈祷

3.犹太复国主义

4.诗人的回答

5.以色列的幸存者

附录

致谢

年表

人物列表

著作列表

引用说明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个学习医学、历史和哲学的学生

1904—1912 

一个拥有诸多天赋的年轻人发现追寻知识与艺术的道路上充满了奇遇,而生活、思考和友谊则会带来快乐。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只有十八岁,行将结束自己的高中学业;此时的他尚未决定进入大学后学习什么专业。他在科学、文献学、历史学和医学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他选择了医学。

卡塞尔,1904年12月,致格特鲁德·弗兰克:

最后,我感到安全了,放松了,几乎摆脱了那种跳向未知的感觉。近来,当我表现出种种忧虑,担心医生总是不得不关心病人的时候,X.用一首优美的格言——眼下一时想不起来了——再次消除了我的疑虑。那么就是医学了,虽然我曾经认为它不算纯粹的科学……我的小提琴进步飞快。这并非如以前我想的那样是背离了我自己本性的方向,相反,它是我心灵之所向。

卡塞尔,1905年4月3日,致格特鲁德·弗兰克:

我已经上了一星期的绘画课了。每天我都会花一个早晨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上面。由于我的考试已经结束,因此很难描述这种充满了感受性(receptivity)的生活究竟有多棒!中学生涯已过,我才意识到,尽管我对之不屑一顾,但这个可恶的教育制度占据了我大脑的许多空间。我期盼着我能够跟你一起分享些什么。你不能来看我真是太遗憾了。

有一天我注意到我曾经的天父现在退化成了一位天气制造者。这一点让我乐不可支,因为这代表了一种反向的进化。通常情况下,是由气象神(奥丁,宙斯)逐渐进化为伦理意义上的宇宙之诸王(melechs hoaulom),但对我来说,事情恰好相反。——晚安!

罗森茨维格先是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了一个学期(1905年夏),此后又在慕尼黑大学度过了第二和第三个学期(1905年秋到1906年秋)。1905年9月,他母亲生日的那天,罗森茨维格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了离开自己童年时代的家的感觉:“这就像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时就起航一样。”一个犹太同学会试图吸收罗森茨维格为会员。

1905年10月22日,致父母:

接下去的事情令人郁闷:昨天晚上,我发现就目前为止我所关注的这种事情来说,感觉还算愉快。这里的人们个别看来,都是好看的、开朗的和有礼貌的。拥有典型的犹太外貌的年轻人为数不多,有些人有着漂亮的本民族特征,而一半的人根本看不出民族的印记。他们的口音就像基督教学生一样,这一点无须赞扬也不必否定。甚至行酒令时也显露不出多少犹太特征,情况恰恰相反。

这次考试结束后,种族意义上的反犹主义对我来说似乎比以前更加无聊。这些同学们,至少就目前的年级来说,是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彻底的“德国学生”。

就作为弗朗茨·罗森茨维格这个具体的人来说:以前我就曾惊奇地注意到,别人对你的认识远远早于你对自己的认识;我渐渐相信我确实是一个冷漠的人(blase),就像我的几位姨妈多次告诉我的那样。

我想我确实是一个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却已经老态龙钟的人,对那些给予“学生”快乐的东西无动于衷。事情看起来就是这样,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当我发现了它的坏处时,我也会惧怕良药苦口;我不愿意卸下我老迈的外衣——它是多么舒适啊!

P39-41

序言

第三版序

纪念纳胡姆·N.格拉策

(1903—1991)

保罗·门德斯-弗洛尔

当本书于1953年初次出版时,弗朗茨·罗森茨维格(1886—1929)在英语世界基本上无人知晓。即便是在他的家乡德国本土,他也几乎被遗忘了,因为他的影响已经被后来我们称之为大屠杀的恐怖事件所掩盖。当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们关注希特勒篡权之前不久的时代里犹太精神和犹太学问的真正复兴时,他们就会格外珍惜对罗森茨维格的回忆。他的学生,纳胡姆·N.格拉策预见到,如果能把他老师的遗产移植到美洲的土壤上,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实际上,他对罗森茨维格“生平与著作”的“介绍”遇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受众群体。格拉策生动地描述了罗森茨维格的精神旅程:从同化主义出发,走进了洗礼的殿堂,最终确证了传统的犹太式的虔诚。这一过程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犹太人的想象空间。格拉策编纂和出版罗森茨维格著作集耗时十年,在此期间,《犹太信仰的现状文集》的编辑一定会注意到“对北美犹太人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个体是罗森茨维格,他是一个德国犹太人——一个平信徒而非拉比——死于希特勒篡权之前,从基督教会的大门口回到了犹太教的殿堂”。上述说法的作者同时正确地补充道:“显然,我们尚未给予纳胡姆·格拉策和舒肯印务公司以应得的感谢,感谢他们把罗森茨维格介绍给英语世界。”

罗森茨维格的故事,如同格拉策所讲述的那样,跟成长于1950和1960年代的美国犹太人中所流行的“存在主义”风潮及其精神上的探险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一种普遍的感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一种残忍的方式暴露了西方和美国文化的道德和心理基础有多么脆弱。从二战中兴起的——终结于广岛和长崎所带来的创伤,以及令人震惊的对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的揭露——美国式的道德乐观主义和英雄式的自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冷战,一次企图恢复美国人对崇高目标的感觉的令人绝望且极度反感的尝试,它的作用只是加深、加剧了这一危机。标志着时代风潮之转变的是让一保罗·萨特作品的突然流行,在当时,他的许多哲学作品和小说被翻成了英文。这位法国存在主义者为美国人重新发现克尔凯郭尔和卡夫卡的作品打下了基础——虽然两者的作品早在30年代就已经翻译成英文,但却无人问津。也是在这个时代,美国人发现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塞缪尔·贝克特。美国的文化感受性被彻底改变了。

……

令罗森茨维格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格拉策渊博的学识,他对传统希伯来祈祷文和圣歌的流畅翻译同样引人注目。作为祈祷班(minyan)——一个信仰团体,每逢安息日或其他节日都会在罗森茨维格患病的漫长岁月里聚集到他的阁楼上——的忠实成员,格拉策通常会担当领颂者(ba'al tephilah)。罗森茨维格经常直截了当地要求他担当这一角色。例如,在1926年的普林节期间,罗森茨维格突然打断了对《以斯帖记》的诵读,要求格拉策继续余下的颂歌。罗森茨维格后来曾当着他母亲阿黛尔的面说过,他希望她能够亲自聆听格拉策的诵读,希望她这位久已远离犹太教的女士也能够感受到传统的力量。而且事实上,格拉策确实赢得了阿黛尔的青睐,她甚至把他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这一紧密关系一直持续到她1933年去世,最后,在格拉策的关照下,罗森茨维格的遗孀艾迪丝得以出版了更多的档案。

格拉策将这一信任看作是一种将罗森茨维格的思想留给后人的义务。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证据,证明格拉策毕生致力于继承和传播他敬爱的老师的遗产。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证据在于下述事实:本书的第一版——也是第一次印刷——后面附加的参考文献仅包含了二十种书目,以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形式罗列了截至当时为止出版的有关罗森茨维格的所有语言的著作。而到了1995年,正式出版的有关罗森茨维格的二手文献,粗略估计,仅仅以英文、德文、法文和荷兰文写就的文章和专著就超过了一千篇(部);如果再算上意大利语、斯堪的纳维亚语和东欧语言,更不必说希伯来语的文献,恐怕这个书单会开得更长。在这个有关罗森茨维格的、仍然在不断成长着的图书馆中,格拉策的《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仍然引导着人们去理解和领悟这一具体化了的犹太的和人类的精神。

耶路撒冷

1997年11月

后记

本书是译者所翻译的第二部与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相关的作品,第一部是于2013年出版的罗森茨维格的代表作:《救赎之星》(与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友德教授合译)。虽然罗森茨维格自认为《救赎之星》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无时无刻不感到他既不是一个正统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教授;无时无刻不在想象,在恣肆汪洋的文字和喷涌而出的才情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年之后,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罗森茨维格的机会终于到来,老同学吴晓妮女士盛情邀约翻译眼下的这本《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译者自是欣然从命。虽然有了前作的基础,但本书的翻译却也并非轻而易举。原因有二:一方面,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并非取自《救赎之星》,更有许多内容跟哲学思想无关,因此大多数工作都是崭新的;另一方面,本书中取自《救赎之星》的内容也由于采用的版本跟译者以前使用的版本不一致,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几乎是另起炉灶重新翻译的。翻译过程中,针对原书中出现但编者并未加注的人名、地名、书名、引文等,除为广大中国读者熟悉的之外均加以注释,此项工作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耗时费力有时不亚于正文的翻译,除此之外,译者还附加了部分解说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的理解。如此点点滴滴的翻译工作从2014年夏秋之际一直持续到今年年末,才终告完成。本书之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吴晓妮女士的抬爱,其次要感谢山东大学傅友德教授多年来的指导与鼓励,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崔永杰教授的关心与帮助,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许春燕女士多年来默默的奉献与支持。当然,译文肯定有不当之处,译者更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与建议。

本书翻译工作进行的同时,译者经历了老父病重并不治的全过程,丧父之痛至今仍难以言表,唯愿父亲一路走好,至少,天堂里不再有病痛。

孙增霖

2015年12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