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第四本随笔集,以书评为主。题材涉及到文化、音乐、科技等。马慧元的随笔常有独特的见解,令人惊喜,这使她的文章峰峦突起而非一览无余。同时这些见解全都溶入了行云流水般的轻丽的文字中,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
本书是中华书局“书人书事”书话集的一种。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科技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但也正因为这种有深度又极具个性的“异数”,自会令书话读者耳目一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生活(精) |
分类 | |
作者 | 马慧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第四本随笔集,以书评为主。题材涉及到文化、音乐、科技等。马慧元的随笔常有独特的见解,令人惊喜,这使她的文章峰峦突起而非一览无余。同时这些见解全都溶入了行云流水般的轻丽的文字中,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 本书是中华书局“书人书事”书话集的一种。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科技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但也正因为这种有深度又极具个性的“异数”,自会令书话读者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无数“难以言传”的瞬间,然而这样的感受力,却又来自“言传”,终归还是来自阅读。看似收敛、有限、狭窄的书本,却能带动感官敞开到无限。此外,复杂的作品,总有压抑、悲剧和暗示的意味。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智慧在一定程度上都在约束本能,这不是因为智慧天生与本能为敌,而是因为本能在世界中的受挫,是生活的常态;本能得到张扬的时候,并不是智慧最需要出场的时候。 目录 一个你不知道的古尔德 用一生来读历史——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巴伦博依姆拾屑 不快乐的作家 《鲍斯威尔和他的世界》 《格伦·古尔德:作品演绎者》 PBS:Art 21观感——一个外行眼中的当代艺术 《文明》和克拉克 怀念老张 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 闲话《GEB》 侯世达《我是一个悖论》 侯世达谈模式 关于佩特 《消失着的世界》 《黑暗中的玄学家》 《艾舍尔谈艾舍尔》 史蒂文斯读本 《读书人》拾屑——百年前的文学往事 《关于欲望》 诗人霍尔 纸上伦敦 《汉娜日记》 《纽约客》八十年 闲话霍洛维茨 梭罗和自由 闲话富特文格勒 图书馆 买书几记 书边杂写 试读章节 一向不鼓励自己和朋友看“名人传记”,尤其是演奏家传记,因为不喜欢把“轶事”的心理暗示代入到倾听中。但因为对音乐好奇而要了解一下音乐家的生活,确是人之常情。毕竟音乐是人演奏的,时风、演奏流派、录音公司的兴衰都跟音乐有关。我有一个理论,就是传记如果非读不可,就要尽量多读,让彼此矛盾、各执一词的说法形成一个“互相消毒”的结果。这样的话,你不仅了解了“传主”,也能分辨出传记的好坏。而好传记是一个好的“透镜”,读者面对和名人相映的世道,读了人也读了历史。 作为一个几乎翻阅过所有古尔德传记的读者,我也许有点资格推荐一本“最好”的传记——《不可思议的惊奇——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Wondrous Strange: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一般的讲,GG神话主要包括:32岁于舞台巅峰期退隐,然后只录音不露面,生活如苦修教徒一样孤寂;一辈子主要弹巴赫、勋伯格,而且演奏风格极其离经叛道,把文雅的巴赫演绎得遍地棱角。电影《古尔德的32部生活短片》将这些神话片段夸张和固化了,其中有GG(演员所扮)把胳膊伸进温水中浸泡的巨大特写。其实那是GG传记里最糟糕的一个。说是糟糕也不算太公平,因为其中的内容是事实,只是过于简化而已,好比漫画形象刻意突出最有广告效应的部分。如果我们企图接近“真实”,就要了解和分析夸张形象的缘由和背景。结果往往是,神话消失了,天才的种种怪癖,背后都有相当“正常”、“合理”的解释。 这本传记就好在,虽然也有作者个人的诠释和偏见,但总的来说是给常见的神话消毒,也提出了很多音乐上的见解。作者从加拿大、多伦多的背景讲起,提供了一个关于GG的“上下文”。1932年,GG降生于多伦多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在当时萧条的加拿大(全国人口只有一千万,而面积比整个欧洲都大)是很大的幸运。GG从幼年就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而平和、明智的父母尽自己所能让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父母每年为他学音乐支付三千加元,据说这笔钱可以养活邻居一家七口。“总的来说,他是幸运的。一个平安、快乐的童年和一双无私、爱护孩子的父母可以毁掉一个艺术家(没有什么事情比对家族的羞耻或者对父母的恨更能滋养艺术家的创造力)。”巴扎纳这样说,也许有点偏颇,但确有大量艺术家的生活为实证。不过,GG的生活道路却并非如此,他少年得意又被过度保护,成年后仍然个性突出,坚决不向别人的意见妥协。这当然主要是在音乐方面。在生活上,他虽然我行我素,但主要体现在自恋、自我中心上,对他人从无进攻性。他对浪漫主义音乐虽然痛诋不休,对演奏这类音乐的同行倒是赞扬居多。 GG的孤独性格也和生活环境有关。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勤劳守法而偏于禁欲,“家人从来不提及和性有关的话题”。而GG的孤独,其实是当时多伦多附近保守家庭的普遍风气——那里的男人安静、沉默、害羞、喜欢稳定的小圈子生活。这些特点在GG身上发展到夸张的程度。GG是家居动物一只,也是典型的“多伦多男孩”,一辈子不高兴旅行,犹如巴赫。但也许和巴赫不同的是,他神经过敏,害怕感冒、细菌和身体接触,所以视旅行为灾难。不仅如此,他似乎暗暗以享乐为耻,不仅轻视钱,住好房子、吃好东西都有罪恶感。跟同级别钢琴家相比,他收人算比较少的,五十年代热卖之《歌德堡变奏曲》录音只挣了一千四百多美元。他为录音投入的成本常常高于收入。而如果上台演出的话,收入当然高很多倍。而他曾经天真地试图劝说别的音乐会钢琴家退出舞台演出,因为“当众表演是肤浅的,损害音乐精神”。 本书的主要篇幅主要用在GG的生活和背景上(比如《艺术家的肖像》一章,全面地讲述了他的人格和生活习惯,包括对北方和严寒的热爱),对音乐也有非常中肯的意见。其实,GG的成功本身,也是个演绎“造神运动”的过程。论者若想在强大声誉的面前提出有力而合理的意见,必须拥有足够的“内力”。照巴扎纳的意思,GG和霍洛维茨有些相似,主要在于“创造性地说谎”(creative lying)这方面。演奏,到底是展现创造力的领域吗?对这两人的演奏,评论家一直有分裂的意见。另一位钢琴大师希夫就表示,反对把展现个性当作终极目标的演奏家。 GG的巴赫处处离经叛道,虽然引来众多非议,但在竞争极为激烈的钢琴界,他牢牢地占住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本书作者对此也有许多针对具体录音的讨论。从现有资料看(GG访谈、日记等等),GG的意图大概是,倾听应该和思考同时进行,而非沉浸在“感官之美”中。理想情况下,听众好比他的同行,随时能记住细节,又能把握整体。演奏是一种和作曲家针锋相对的“戏仿”,而倾听成为双方参与的对话。事实上,GG所期待的效果大概很难出现。但他的演奏由于难以被吸收和理解却能往往自圆其说,好比一种难溶解的物质,每次只能融化1%,所以总有一种魔力吸引大家去思考。这样强劲的挑战给古典音乐世界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多数人说起GG,总把他的“怪”放在第一位。而在笔者看来,他的“好”是第一的,其次才是“怪”,“怪”是“好”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世上并非只有GG标新立异——企图弹得让人记住或者已经弹得稀奇古怪的人并不少,但极少有人取得稳固的话语权。巴扎纳的另一本传记,《消失的天才》一书中的主人公Erwin Nyiregyhazi,据说在刻意变化、强调织体上比GG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人据说也是真天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像GG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加上运气不佳,虽然出了录音,但未成大器。此外,古典音乐的演奏并不是越独特越好,也不是越怪越好,这在GG身上一样适用。音乐要在微妙的处理中获得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平衡,而非简单地以“有没有个性”来区分高下。本来,“个性”也只是演奏中的一部分因素。所以,尽管有了GG的“个性表达”,我们仍然需要图雷克、希夫、普莱亚等等相对中庸并贴近巴赫原意的演奏。 在笔者眼中,GG作为一个现象,给我们定义了一个演奏巴赫能达到的边界,这当然是一个综合效果,也就是说,坚实、清晰之外,他按自己的观念替巴赫创作出高潮,当然也压抑和消解了很多东西,比如由连线自然牵引而形成的本能的歌唱感。这样做,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对演奏家的职业生涯来讲,都是危险的。而GG我行我素地一再录制巴赫,以终生的解释说服大家接受了他的巴赫。 在GG的种种录音中,巴扎纳给1977年录制的巴赫《英国组曲》以极高的评价。用他的话说,GG的演奏从未如此既亲切、独到又内省,体现了现代精神和浪漫灵魂的完美结合。我相信巴扎纳的评价,但也忍不住推荐一些“几乎一样好”的录音,比如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管风琴的部分,在行内人士听来是有点荒唐的,不过那近于“收缩”的声音形态,似乎刻意造成空旷之感,把冥想和幻觉留给来生。 读毕本书,作者苦心的采访和梳理令我瞠目。他清晰、细致的描述谦卑而分明地展现了他自己的才华和不凡的音乐素养。作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对GG有这样持久的耐心,并且在GG已经被“过度传记”的情况下,鼓勇写这样一本浩繁之书呢?搜索一下关于作者的资料:他拥有伯克莱大学的音乐史博士学位,老师还是著名音乐学家Richard Taruskin,但他现在没有教职,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靠编辑和自由写作为生。对GG他用心研究了近20年,对关于GG的种种事实了如指掌,有问必答,当然是出于兴趣——在加国,以写作发财甚至谋生,都是不现实的想法。本书获了奖也让他出了名,但折算起来,他的报酬比“最低小时工资”还要低得多。这样说来,多年来无名、艰辛地工作着的巴扎纳,有着和GG类似的定力,也许是因为深受其人其乐感染的缘故。本书给我的印象尽管是“消解神话”,但不得不承认,能够被消解的只是肤浅的概念化形象,而GG对音乐的敏锐表达,仍然难于分析、分享和仿制;世上有些坚硬的“结晶”,从艺术天才到沉潜之力,其实是他人无法消解甚至理解的。文明的核心往往凝结于此。P1-8 序言 最早读到马慧元的文章,是在网上,大多是谈音乐欣赏,谈管风琴,谈巴赫的。那时她还是读书网站“闲闲书话”的版主。她的文字有一种很特别的魅力,让人觉得灵动而有深度,是一个谙熟音乐的人在与朋友闲谈,轻松、认真、坦率、无顾忌,有不同意见就直说,不怕伤和气(有时伤了和气她也不知道),从不抬高自己(事实是,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后来知道,她的本业是计算机,当时正在美国读博。她一鼓作气写了一批关于计算机原理的帖子,将极为专门的技术问题,和日常生活经验乃至人的思维方式相联系,所以也是灵动而又好读。再后来,就看到她写买书读书的文章了,尤其是,看到她淘到那本只有一英寸厚的精致小巧的莎士比亚全集(价格仅一毛),看到她从原文大读特读佩特的唯美主义文论和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看到她在图书馆的寂寞的角落找出成套19世纪后期创刊的《读书人》杂志——其中有评马克·吐温和托尔斯泰的文章,当时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都还在世……遥隔大洋的我,是怎样地歆羡这艳福啊!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几乎把每篇文章都发给我看。她写得真是多,也确实写得好。现在,她的第四本书又要出版了,趁此机会,探讨一下她的文章究竟好在哪,不能不是件令人心动的事。而我平生最大的兴趣,也就在说文论文,尤其是那种偏于鉴赏的文本剖析。于是兴冲冲地把这束早已读过的文稿,又细细研读了一番。 要说文章的好,不能不作比较。我们最初总是先有一种感觉,朦朦胧胧,然后才会理出思绪。当感觉还说不清楚的时候,比较,是很重要的:像谁,不像谁,像到什么程度,在哪里又不像了,这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探寻的路标。我读马慧元的文章——恕我直言,不要吓一跳——想到的竟是《旧文四篇》。当年我读刚出版的《旧文四篇》(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还没有《七缀集》),最感惊讶的,是文中不动声色地布满了精警独到的见解,几乎每个见解都可写成专论;但它们不衫不履,就这么闲闲地摆放在日常的话语中,让识者自由拾取。我在那本薄薄的书上画满了单线、双线、曲线、曲线加双线,并兴奋难抑地写下密密麻麻的感言。而现在,在马慧元的书稿中,最让人期待而又最令人紧张的,在流畅的阅读中会忽然停下来反复读几遍的,也是散落在文章里的那些充满思想含量的段落,虽然它们的分布远不及《旧文四篇》那么密集,意思也要浅自得多。诸如: 诠释音乐这个行当显得很有趣,它集中展示了很多矛盾来考验你的观念和辨别力。它既有强大的理性和繁复的手艺,又有神采飞扬的瞬间和从规则中的挣脱。所以,复制灵感这个问题,理性和非理性都无法寻得确定的答案。即使有确定答案,跟演奏指挥者的听觉条件一结合,又生出很多变量。 ——《巴伦博依姆拾屑》 用含蓄的方式去再现含蓄,用浪漫的意图再现浪漫,都往往是瞎子骑瞎马。曾经看到有人讨论写诗,中国人写英文诗可能写得比母语英文的人更好,所以,写诗是不是不需母语?这个看似吊诡的问题其实简单:诗歌因为非常规,所以有一定偶然性。刚会作文的小朋友、不通文墨的人,都可能偶尔写出有趣的、诗人写不出的诗。但你让他们接二连三写出好诗试试看? ——同上 我一向有个大胆的偏见:可持续发展的手艺近于思想。也许更确切的表达是,思想就是对种种手艺的综合、调配与平衡,这其中有无限种可能,而个性就爆发于此。 ——《格伦·古尔德:作品演绎者》 在我看来,许多天才来自偏执之气和顽强的手艺追求。沉浸在一门细致的手艺中,又有想象力和孤独当作“护墙”,那么一定阶段内的爆发是必然结果。手艺是囚禁他的牢笼,而只有足够的囚禁,才有强大的背叛。 ——《(文明)和克拉克》 我看见那些练琴时弹得像开音乐会那么完整的钢琴家,总是怀疑他在做戏。真正的练习应该不是这样的。肖邦那些最美妙柔和湿润的段落,在练习的时候往往被扩大成死板、生硬、极其难听的东西。……要学习“微妙”,往往从生硬开始,直到用耐心让那个曾经生硬得像石头的突快或者突慢变成体内的珍珠,再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闲话霍洛维茨》 钱锺书先生是学界前辈,他的一些看似轻灵闲散的话其实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是有巨大的研究功夫作后盾的。马慧元文章中的这些段落,则多少让人有童言无忌的感觉。但我们不可忘记,其实她也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这一点一滴的体会,也是在阅读和音乐实践,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反复交汇、平衡与容纳,才慢慢“变成体内的珍珠”的。她曾经庆幸自己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去写一本“在异国求学和打工”的书,尽管这样的书会很受欢迎;她要把时间放在更艰苦的题目上,要面对更苛刻也更有深度的读者。每当给报纸杂志写读书的文章,她总是备感珍惜,因为这读和写的过程,正是增长“内功”的机缘。她所选择的书,多是有阅读难度,需要一定文史或科学背景的,它们的背后有作者巨大的付出、超众的天才和高远的追求,更有一种耐得多年寂寞的坚执。她从这些书中披沙拣金摘出来的思想片断,也总是非常精彩(本书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摘选,这种“抄书”是很显功力的)。另外,每阐述一点发现或一己的艺术体验,她都不满足于只说结果,而力图找到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并总是希望能从技术上找到原因。她很警觉国人所习惯的“大词”和“大结论”,总是尽量避免这种走捷径但却不可靠的行文和思维。这就告诉我们,她笔下时不时闪现的思想火花,正是她长期艰难追逐的结果,它们并不是轻易出现的。 马慧元的独特见解令人惊喜,这使她的文章峰峦突起而非一览无余,因此就耐看。但何以耐看而又好看呢?我以为,是它们全都溶人了行云流水般的轻丽的文字中,有点像莫扎特音乐的深度,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者也可以说,她从不端论文的架子,而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这是钱锺书“旧文”的传统,也是“五四”以后中国学人文章的长处。但马慧元还另有一功,是她那些长辈们所不具备的,这就是她文中掩藏不了的那一点小儿女态。写《巴伦博依姆拾屑》时,她坦承,自己读这位钢琴和指挥大师的著作,是因为知道他太太——大提琴天才杜普蕾中年罹病时,他曾与一位女钢琴家有一段婚外关系。在传记片里,巴伦博依姆推着轮椅上的杜普蕾在秋天的落叶中行走;但她相信故事不会那么简单,不会像童话般感人和圆满。这样的阅读动机,真是很个性的。在《弹琴的古尔德》中,她又说,自己刚开始学管风琴,发现古尔德分句的方式类似管风琴演奏的理路,不过更夸张;后来从别的书中看到,古尔德自己说,少年时的管风琴训练对他有重大影响,他甚至建议所有钢琴家都花一些时间练习管风琴……看到这里,她就十分得意,因为猜测被证实了。这样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也使文章充满了真趣。这种真趣和上述的深邃见解调和在一起,而又出之以莫扎特式的优美行文,我想就是她的文章的特色吧。 中华书局近年出版了不少精彩的书话集,现在马慧元的这一本也要加入进去,让人很觉欣喜,也深感编者的高明。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和计算机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但书话也应扩大自己的疆域,要防止陈陈相因,防止书话八股的泛滥(现在书界已有此种八股苗子)。这本既有深度又极具个性的新书的出版,自会令书话读者耳目一新。 刘绪源 2010年春节前七日,写于上海香花桥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