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是历年来老百姓的“最爱”,从中可以窥见“世道人心”。安徽不仅是文学艺术大省,也是传奇故事“重镇”,自古以来,传奇、传说不绝如缕。付倩倩编著的《传奇安徽》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与评述,展示了历代安徽人民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安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奇安徽/品读文化安徽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奇故事是历年来老百姓的“最爱”,从中可以窥见“世道人心”。安徽不仅是文学艺术大省,也是传奇故事“重镇”,自古以来,传奇、传说不绝如缕。付倩倩编著的《传奇安徽》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与评述,展示了历代安徽人民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安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内容推荐 大禹治水、陈胜射鹿、霸王别姬、木兰从军,刘伶醉酒、太白捞月、朱元璋发迹、李鸿章大杂烩、段祺瑞下棋……一个个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与社会画卷。付倩倩编著的《传奇安徽》以这些江淮大地上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为叙述对象,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与评述,弘扬了真善美,讴歌了正道沧桑,展示了历代安徽人民的社会生活,立体而全面地揭示了安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目录 一 构木为巢避群害 二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 少年谋士十二相 四 揭竿而起鸿鹄志 五 霸王别姬生死劫 六 孔雀飞去空留恨 七 三国故址今犹在 八 不知所归《青囊经》 九 顾曲周郎将帅才 十 杜康造酒刘伶醉 十一 淝水之战载史册 十二 醉梦皖南太白游 十三 吴王故里百花井 十四 铁面无私话包公 十五 书生奋勇退金兵 十六 花鼓故里生祥龙 十七 华夏第一状元县 十八 六尺巷里张家传 十九 梨园泰斗名传扬 二十 红顶商人兴衰事 二十一 铭传千里肥西将 二十二 晚清重臣李鸿章 二十三 烟花奇女赛金花 二十四 功过是非段合肥 二十五 侠风义骨王亚樵 二十六 绝代风华四姐妹 试读章节 一、构木为巢避群害 如今,我们漫步巢湖之畔,能看到笔直高耸的摩天大楼,亦能看到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人类文明的缩影有多重观察视角,房屋就是其中之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房屋早已超越了最初遮风避雨的功能定位,许多设计感极强的建筑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名片,彰显着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那么,房屋的建造源头可以追溯到哪里呢?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张钦楠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开卷第一节题为“有巢氏——中国第一名建筑师与他的‘原始屋’”。民间传说农历的七月二十三日是有巢氏的诞辰,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的相关行业从业者,技术类工种木匠、泥瓦匠也好,“高大上”的建筑设计师也罢,乃至富有文化情结的“土豪”房地产商,都会不约而同地为举行祝祭活动,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行业鼻祖”。 有巢氏是何许人也?《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表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在丛林密布的远古时代,人类缺乏安全可靠的栖身之所,渺小的抗争之力往往不敌凶猛的飞禽走兽,屡屡遭受伤害甚至面临灭顶之灾。穷则思变,某日,一个聪明人灵光一闪,为何不像鸟类一样,用木头在树上搭建一个大巢以躲避群害呢?这个人就被称作“有巢氏”,着实是跳跃思维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巢湖之滨的岱山脚下一处名为“银山洞”的古洞穴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经鉴定,洞穴里的人类遗骨化石属于“早期智人”。有历史学家结合古籍记载,认为巢湖流域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有巢氏正是巢湖人。 毫无疑问,有巢氏的“构木为巢”打开了人类文明的一扇窗户。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壁画和北京“百帝宫”雕塑,均推有巢氏为中华第一人文始祖。史籍记载,有巢氏还教会了人们遮身蔽体。明朝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和太子太保的李廷机,曾亲自撰写了一本《五字鉴》,用来给适龄儿童做启蒙读物。其中,对于有巢氏的贡献做出了如下表述:“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中国科技大学的宁业高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认为,巢湖文化最重要的起源是“巢湖三祖”,即“始祖有巢氏”及其后裔“皇祖有巢氏”和“仁祖巢父”。 始祖有巢氏在完成了“构木为巢”的伟大创举后,他的后裔皇祖有巢氏作为有巢氏族的首领,又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南宋罗泌所撰的《路史》记载:“木处颠,风生燥,颠伤、燥夭。于是有圣人焉,教之编槿而庐,缉藋而扉,螟涂茨翳,以违其高卑之患;而违风雨以其革有巢之化。故亦号‘有巢氏’。驾六龙,从日月,是日‘古皇’。” 实际上,人类发展一直循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进步的路径。 皇祖有巢氏的继承性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空间方位上,将住所从树上转移到了地面。在树上建巢确实解决了人类最基础的生存和安全需求,但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比如巢居经常受大风袭击,易被刮倒而伤人。于是,皇祖有巢氏做了位置上的调整。与此同时,皇祖有巢氏在建筑形态上也做出了改进,将相对简单的“巢”变成了较为复杂的“庐”,不仅发明了“门”,将野兽等外界威胁阻挡在外,而且还开始在墙壁上进行修葺装饰,使居所的功能更完善,甚至可能有了最初的美学意识。 P1-4 序言 品读文化安徽,第一步就是“品”,从字形上看,品由三个口组成,但这个口不是指嘴巴,而是指器皿——三个器皿叠放在一起,用来形容事物或物品众多。 那么,关于安徽的众多器皿中,主要又盛放着什么呢? 一个盛着酒,一个盛着茶,一个盛着诗。 酒,是一种凛冽而火热的液体;茶,是一种清雅而悠长的液体。它们是对于大自然的高度抽象,同时也融入了人工创造的高度智慧。安徽既出名酒,又出名茶,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大自然对这块土地的垂青和爱怜,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把对于大自然的汲取和感恩,化作了丰美的生活浆液和丰盈的文化积淀。 从酒上面,能看到安徽的北方,看到一望无垠的平原,看到沉甸甸的金色收获,看到农夫晶莹的汗珠;更远一点的,还能看到大禹治水遗迹、安丰塘、江淮漕运等等伟大的水利工程,还能感受到花鼓灯的热烈、拉魂腔的高亢和花戏楼上载歌载舞的酣畅…… 从茶上面,能看到安徽的南方,看到草木葱茏的丘陵,看到朦朦胧胧的如梦春雾,看到农妇藕白的巧手;更远一点的,还能看到粉墙黛瓦,看到那些像诗一样优美的民居建筑,感受到贵池傩舞的神秘、徽剧声腔的精致和黄梅戏的婉转…… 这些土地、这些物产,又怎能不吸引诗人呢? 于是曹操、曹植来了,嵇康、谢胱来了,李白、杜牧、刘禹锡来了,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来了,梅尧臣、姜夔、徐霞客来了……如果有心,可以绘制一幅安徽诗歌地图,定格一座座在中国诗歌史上意义显赫的风景重镇:教弩台、敬亭山、浮山、齐云山、褒禅山、秋浦河、采石矾、杏花村、陋室、颍州西湖、醉翁亭、赤阑桥……那些被歌咏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诗是灵魂的高蹈和想象力的释放,张扬的是一种逍遥洒脱的个性。诗人们是近于道家的,嵇康和李白,干脆自认为老庄的传人。而老庄及其道家哲学。正是安徽这块土地上结出的思想文化硕果。 道家太出世,则需要入世的儒家来中和。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儒家思想,往往是一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管仲和孙叔敖,出自安徽的春秋两大名相,他们的政治实践,给了同时代的孔子极大的影响:战国时的甘罗和秦末汉初的范增、张良,以其超凡的智慧与谋略,成为后世文臣的标杆;三国时的周瑜、鲁肃和南宋时的虞允文,分别因为赤壁大战和采石矶大捷而一战成名,他们是敢于赴汤蹈火的书生,也是运筹帷幄的儒将:两宋时期,程朱理学从徽州的青山绿水间兴起,最后成为几个朝代的官方思想和意识形态;明清之际,儒医和儒商,几乎同时在徽州蔚为大观,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新安医学代表人物和诚信勤勉的徽商典范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清朗上进的儒雅之风;到了风起云涌的近代,李鸿章及其淮军将领,走的仍然是“儒生带兵”的路子,至少在其初期,洋溢着奋发有为的气概。李鸿章对于近代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刘铭传对于祖国宝岛的守护和经营,段祺瑞对于共和政体的倾力捍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酒、茶、诗、儒,是关于安徽的四大意象,也是安徽人精神的四个侧面,除此之外,安徽人的精神还包括什么呢? 显然,还包括勤劳、善良、淳朴、坚忍、进取等中华民族的诸项精神特质,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创新。 创新,从远古人类那时就开始了。最早的器物文明——和县猿人的骨制工具,最早的城市雏形——凌家滩,最早的村落——尉迟寺,等等,无不显示了先民的伟大创造。 创新,从司法鼻祖皋陶那里就开始了。他创造性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司法体系,最先开始弘扬“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两千年后的北宋包拯,则承袭了这种朴素的法治精神。 创新,从大禹、管仲、孙叔敖、曹操、朱熹、朱元璋等政治家那里就开始了。大禹“堵不如疏”的崭新思路,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的重要因子: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先进思想,显示了他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重视;孙叔敖关注民生的呕心沥血,曹操“唯才是举”的不拘一格,朱熹对于古代赈济体系的精心构筑,朱元璋对于封建制度的精心设计,也都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新局面。 创新,也是文化巨擘的应有之义。从道家宗师老庄、理学宗师程朱,到近代现代哲学大师胡适、朱光潜;从率先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睡仙”陈抟,到打通文理、博览百科的“狂生”方以智;从开创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的汉代教育家文翁,到现代平民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从“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桐城派”这三大文学家群体,到吴敬梓、张恨水这两位小说家典范;从探索中国画白描技法的“宋画第一人”李公麟,到与齐白石齐名的新安画派代表人物黄宾虹;从开创近代书法和篆刻新风的邓石如,到现代雕塑大家刘开渠;从力促徽剧上升为国剧的程长庚,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从巾帼不让须眉的近代女才子吕碧城,到洋溢着中西合璧气派的女画家潘玉良……没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就没有他们那震古烁今的文化创造。 创新,同样是科技巨匠的立身之本。淮南王刘安对于豆腐的“点石成金”,神医华佗对于外科手术和麻醉术的开创,兽医鼻祖元亨兄弟对于兽医这门全新学科的开拓,还有程大位、方以智的数理演算,梅文鼎、戴震仰望星空的眼睛,包世臣、方观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学著作,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非凡壮举……正是沿着前所未有的轨迹,这一颗颗闪耀的“科星”才飞升在天宇。 创新,还是物质文明的重要助推器。从朴拙无华的凌家滩玉器,到堂皇无比的楚大鼎;从恢宏厚重的汉画像石,到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从文人推重的笔墨纸砚,到民间珍爱的竹器铁艺;从唇齿留芳的皖北面食,到咀嚼英华的徽式大菜;从花戏楼、振风塔、百岁宫等不朽建筑,到西递、宏村、查济的诗意栖居;从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到永载新中国水利史册的佛子岭水库;从铜陵的青铜冶炼,到繁昌窑的炉火;从熙来攘往的芜湖米市,到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的安庆内军械所……正是因为集合了无数人的灵感和汗水,才孕育了这一件件小而美好的小设计、小发明、小物件,才诞生了这一项项大而堂皇的大工程、大构造和大器具。 创新,更是红色文化的闪亮旗帜。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激情燃烧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皖南新四军,被称为“世界战争史奇迹”的千里跃进大别山,“靠人民小车推出胜利”的淮海战役……这些都展示了革命者的勇敢无畏和锐意进取,凝结了革命者的高度智慧,也奏出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创新,也是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火热时代的主旋律。小岗村的“大包干”实践,“人造太阳”托卡马克的建造,现代化大湖名城的横空出世,白色家电业和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火灾科学、微尺度物质科学这三大国家级实验室中所孵化出的最新成果,都成为安徽通往经济大省、科技大省和文化大省的一步步坚实的台阶…… 正是因为有了创新精神,安徽这块土地才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宠,才开出了艳丽无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花,堪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 “品读·文化安徽”系列丛书,共20册。每册从一个方面或一个领域入手,共同描绘出安徽从古到今不断演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巨幅长卷。这20册书摆在眼前,仿佛排开了一个个精美的器皿,里面闪烁的是睿智与深情,是天地的精华与文明的荣光。 请细心地品,静心地读,然后用心地思索:我们今天该有什么样的创造,才能够匹配这天地的精华,才能延续这文明的荣光? 本丛书在策划、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丛书的部分著作中的若干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未及向创作者申请授权,祈盼宽谅;恳请有关作者见书后与出版社联系,以便奉寄稿酬及样书。 编委会 201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