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地有大美(品读清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沛霖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地有大美(品读清原)》是作家杨沛霖通过三年时间,挖掘大量清原鲜为人知,即将消逝和埋没的经典,经过整理后,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景式地展示了清原县的大美风采。作者希望广大读者在品读中,可以了解清原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感悟到清原的可爱之处。在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不负众望,把清原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内容推荐

杨沛霖著的《天地有大美(品读清原)》由多篇散文集结而成,介绍了清原县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包括:绿色明珠、地质景观、古老的家园、大清记忆、民族记忆、建县始末、抗日烽火、新纪元、一个沧桑的族群、满乡风情等小节。书稿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目录

引言 天地有大美

绿色明珠

 辽东门户

 云山苍苍

 河水泱泱

 冰雪世界

 山里人家

地质景观

 松山洞

 斗虎屯水洞

 南山城石崖

 筐子沟记游

 红河漂流印象

古老的家园

 先人身影

 杨木林遗址

 荒地墓群

 燕文明的传入

 沧桑变迁

大清往事

 黑石木

 英额门

 马前寨

 乾隆诗话

 黑牛诗

建县始末

 朝集堡

 八家镇

 立县前后

 县名的传说

民族记忆

 魔影蹁跹

 崔庄子之殇

 蔺家堡子屠村

 爬犁房沟血泪

抗日烽火

 历史上的红色驿站

 刻在心底的地图

 烽火中的怒吼

 拜谒筐子沟

新纪元

 最后的战役

 清原解放

关东四大怪

 羊皮袄毛朝外

 窗户纸糊在外

 大姑娘叼烟袋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乡风情

 满族秧歌

 萨满教

 满族婚礼

 满语和满文

远去的风景

 乌拉鞋

 山草房

 卍字炕

 碾子磨

 雪爬犁

 辘轳井

 袢子垛

山岗风光

 龙岗山

 二顶子山

 莫日红山

河源奇观

 滚马岭

 转向湖

 浑河源记

林海瑰景

 抚顺桦

 人工林

 红松林

 大山里的童话

动物家园

 恋家的林蛙

 傻狍子

 雉鸡

 人与鹿

 蝮蛇

一个沧桑的族群

 瓦窑白榆

 张家堡冷杉

 幸福双榆

 大沙河杨树王

 小甘河松榆

 下寨子古油松群落

 南三家古榆

与树对话

 柞树

 槐树

 红毛柳

 枫树

 山杜鹃

 天女木兰花

魅力农业

 水稻

 辽东特产

 小秋收

山野菜

 小根菜

 婆婆丁

 苋菜

 苦菜

 猴腿

 蕨菜

 刺嫩芽

 水芹菜

 桔梗

中草药

 人参

 五味子

 黄芪

 月见草

 龙胆草

清原美食

 杀猪菜

 黑瞎子上炕

 煎饼

 黏火勺

 锅出溜

 吃派饭的记忆

工业文明

 采金史

 古老的白灰矿

 辽宁铜都

 产业的转身

宗教文化

 金山石佛

 青云寺

 城东教堂

清原镇

 一条大河

 长岭街

 河滨公园

 观光路

 新愚公移山

结语

试读章节

筐子沟记游

早晨,秋阳暖暖地照着,从清原驱车向东北方向跑了二三十公里,到了枸乃甸乡筐子沟。真是名副其实,这个沟川果然像绿树掩映着的放倒了的筐子。

行不远,就到了闻名遐迩的生态风景区。不是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人口处还是停了不少车,熙熙攘攘不少游人。

进了景区,举目环顾,四周都是山,来路本是平谷,也被两厢的山挤没了。站在那里,仿佛掉到了绿色的井里。峡谷中一条山水,映着树、山和飞动的云,从容地流着。

踯躅之际,眼前出现了一条栈桥,贴着南山麓向沟里延伸。栈桥是实木铺的,距地面三四米或更高一些,宽约2米,两边有横栏和扶手,随着地形或高或低蜿蜒远去。栈桥或贴南山,或依北山,两山之间的跨越则是7座景观桥,这桥也别致,由外向里依次为赤、橙、黄、绿、青、蓝、紫7个颜色,并一一赋予美好的意象,诸如“红运当头”“紫气东来”云云。这个巧妙的人工景观与大自然的野性之美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在峡谷里绵延回转,盘旋腾挪,别有一番韵味。

拾阶上桥,人一下子从沟底上了一截,与山近了,与树近了,与蓝天白云也近了,眼界豁然开朗,心情大不一样。人在山旁就是仙,倒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这个村的书记叫刘立书,近40岁,中等个头,沉稳、机敏,言行中流露出智慧和见识。他告诉我们,这条沟深而且险峻,再加上几段河水冬天不结冰,走车拉爬犁都不行,村里人从来不到这条沟割柴,生态没受干扰和破坏。他笑着说,这条沟一直沉睡着,今天终于醒了,笑逐颜开地迎接八方来客。

视野里全是树,远处青黛朦胧,有如烟雨;身边呢,头上和谷底的还有穿越桥面长出来的树,冠盖高耸,枝条繁茂,摩肩接踵,像故交一样好不亲呢。

树叶在落与未落间,经过岁月和风霜的磨砺,披上了各自的秋装:紫椴紫,山杨褐,拧劲槭红,黄菠萝黄,抱马子黑,柞槐乌黯,榆柳枯黄,松柏桧杉虽然绿颜未改,秋风中也有些萧索。树木山林乃至整个自然界,忙碌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马上会蜷缩到漫长的冬季,休养疲惫的身心,迎接下一个春天。其实,所有生命的荣枯,又何尝不是如此?

山上不乏奇树和古树,距沟口六七百米南山麓一簇拧劲槭,像是独株分叉而长,也像几株纠葛一起,分不出你我了,其中一株20多米高,巍峨挺立,气势赳赳,出于众树之上;旁边两株也是大树,相比这株就显得渺小多了。村人说这树树龄百年以上,难怪这样道劲,直上云天。往前走,北山麓一片石岩上,又一株槭树绝地而生,粗壮高大,亦有百年树龄,树下全是岩石,而树根就扎在石上,虬龙纠葛,盘根错节。周边少有树,更没有大树。这株树的种子,不知是飞鸟衔来的还是大风刮来的;也不知先有石缝,缝里一抔水土使其萌芽,还是本来没有缝隙,是树的根须挤出了裂缝。望着这树和石,那种顽强、拼搏的生命力量让人感动。行到沟中间,南山峰巅有一豁口,怪石嶙峋,危崖对峙,村人说是风口,也是雷区。崖头却有10余株百年劲松,东崖下10余米坡上,一棵松树贴着崖壁向上长,直与崖上的松齐高,郁郁葱葱,百折不挠,望之蔚然,让人震骇,当地人称之为赤岩松。

林子里的树木,千姿百态,都在努力生长着自己,长慢了就落在众树下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水和风,就失去生存的条件。那情势,暗示出某种哲理和生命的原始法则。

如果山是脊梁,水便是血脉。这股水也奇,一般的水是从山里往外流,而这股水却从沟外向里流,然后从沟另一端流出山外,辗转入了浑河。沟里多石,有半面山的石壁、凌空的危崖和横亘山麓的巨石,河床更是铺满了石,这些石由于经年摩挲和岁月剥蚀,大小不一,各具姿色。

最有趣的是这股水随着山势,蜿蜒跌宕,形成了四个水涡,村人戏称“四道壶”。涡是“壶”,出水口为“壶嘴”,进水口为“壶把”,细观之,倒有几分是。进沟三四里许,河道上大石横亘,石下悬空一两米,水流如瀑,跌下后在涡里旋转有顷,然后流出,此为头道壶。傍水行二三百米,三块石挡住了水路,前边两块略小,1米多见方,逼得水流向左拐个弯,从两块大石头缝跌下,此为二道壶。又行一二里许,河床上横亘着几块10余米方圆的大石,扁而平,水流于石上洋洋洒洒,舒卷自在,顷间流人两石间水道,跌入崖下,此为三道壶。四道壶接近西端,亦是石涧湍流,临崖而下。这股水几度摔得粉碎,跌跌撞撞又聚拢起来,百折不回,奔流不息,想起了老子关于水的名言,不由得感悟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以水为例吧。

P13-15

序言

天地有大美

在我心目中,清原是一道风景,一卷水墨,一部引人品读的经典。

品读清原,我想起了一行人和一本书。这就是中国诗歌万里行的诗人们,还有他们在这里留下的脚步和歌唱。

那是一个春天,这片土地惠风和畅,星光灿烂——著名诗人、散文作家、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副主任石英,唱着他的《故乡的星星》和《走向天安门》来了,在大山下的药圃旁,细细地与乡亲交谈;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文学艺术系主任叶延滨,伴着他老区的《干妈》来了,在金山石佛前,静静地徘徊凝望;著名彝族诗人、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民族文学》主编吉狄马加,带着他的《一个彝族人的梦想》来了,与大家见面时,虔诚地祝福清原一定更美好,还深情地说:“只要人类存在,诗歌就永远那么年轻,因为诗歌表达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是人类历史最深情的回望。”同行的还有十余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和作家,他们同样歌吟着脍炙人口的诗篇,带着对中国诗歌的向往和祝愿来了。

这是兰亭之会,竹林之聚。客与主,人与山水芝兰相投,葭莩相亲。一路行旅,一路采风,一路欢声笑语,曲水流觞,挥毫赋诗,诚如《诗.大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人们徜徉于山水和村落中,神游于已知与未知间,以短暂感受漫长,以有限领悟无限,这是一种现实与历史的深层谛视,一种美的寻找和歌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关的发现,往往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诗人们不虚此行,清原也不负诗歌的万里之行。翻阅他们留下的诗篇,就不难看到,诗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哪些邂逅和歌唱:

邂逅了苍茫的林海——这里是山的王国,树的世界,绿树和莽林翘首以望,等着游子和客人到来。虔诚的歌者竟然听到了“清幽的原始次生林/一只只杜鹃在叫/它们是在群发/让我们回家歇息的短消息”。

邂逅了四水的滥觞——这里河水清澄,溪流洁净,诗人们溯流而上,循水究源,没有泉、湖和天池一类的水源,浑、清、柴、柳四条大河竞然源于大山和森林。诗人欣慰地看到“四河之源,水流纵横/生机蓬勃,靓丽青葱/水草芊芊的湿地之县/一颗健康的肾,运化了清原富庶丰盈”。

邂逅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山就有树,有河就有水,人在树中,村在河旁。诗人幽默地唱道,“上个世纪写出《绿》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拍着我的双肩,笑说:‘梅雨潭的绿,只绿了一潭静水,而清原的绿,却绿了山山水水’”。

邂逅了奇特的地质景观——他们见到了红河峡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王家堡石佛的天然偶成,南山城地质革命留下的叠崖石壁,北三家山体运动形成的水洞旱洞。诗人说:“每座大山/每片森林/每泉溪水,每块石头/都让人感到神圣”,因为“真正的神圣/总是属于自然”,来自“自然力”。

邂逅了神秘的植物库和药材基地——这里是长白山脉、华北和内蒙古植物群落汇合的地方,生物种群繁多,百余种中草药生于斯,长于斯,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诗人感慨:“药草种在山坡上”,“一个个忙活的身影/戴斗笠的,披雨衣的/是当代的孙思邈,还是李时珍?”

邂逅了绿色的美食鲜果——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诸多独一无二的食品,比如被誉为贡品的大米,被称为软黄金的蛤蟆油,亦食亦药、春秋吃两季能保一年健康的山野菜,以及当地特色的大煎饼,类似汆白肉的“黑瞎子上炕”等乡土佳肴。诗人行旅倥偬,难饱口福,却吃到了地道的南果梨,“绵绵的,甜甜的,满嘴的香气穿肠而过,从此记住了红南果梨,也记住了清原”。

邂逅了现代的工业集群——这里是山区,却不乏工业文明的光辉。北边那片云彩下,山重水复,是闻名遐迩的黄金产地;南边那片大山深处,厂房靓丽,一片繁忙景象,别有一种气氛,这是一个乡镇的工业园区。还有那个叫红透山的山沟,则是省内最大的集开采和冶炼于一身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诗人歌云:“我从遥远的北京/来到现代的清原/让我另眼相看/是那深山的现代气息/是那开放的决心和改革的实践/是那跟上时代的步伐/是那传统与现代相辉映的承传。”

邂逅了历史的沧桑——这里既有青铜器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又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雄起的脚印。徜徉在这里,、好像走在历史的烟尘中,不知今年何年,今夕何夕。诗人惊叹,“这里/是/大清的/发源地”,“一个王朝的发祥地,有多少秘密沉睡”。

邂逅了民族的尊严——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浸染着抗日英雄的鲜血,每座大山都是当年杀倭的战场。诗人唱道,这里的“神圣”和“永恒”,不只是“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不止自然,还有人文,因为“杨靖宇、王仁斋等英雄志士足迹,/深印在这里”。

邂逅了宗教的真谛——宝珠峰晚钟声声,犹似天籁;金山寺佛光隐隐,宛若晕辉。诗人眼里“天人合一/山水的禅意/都在指点迷津”。于是诵日:“看我是佛,石即是佛/看我是石,佛也是石/心有佛,石亦成佛/心如石,佛也如石。”把人们带入了“佛是缘,缘是心,心是自、然”的大境界。  邂逅了山水哲理和森林文化——这里的山水林野,形见神外,趣出法上。即使田野里的一根草也自信自强,冲破艰难险阻,茁壮生长。峰巅上,长天白云,林海翻滚,蕴含着一种青山如画的诗意;大山脚下,清风徐来,白云舒卷,氤氲着“人在山旁就是仙”的禅味。“在一条小船上/感受/上善若水”的意蕴;在漂流中,省悟“假若你仁慈/就会挨揍,/假若你先发制人/就会太平无事”的哲理。

邂逅了一种色泽——“走进清原/青/便一股脑扑入眼帘”。甚至“不能带走的历史和典故/在恒久的摇曳里”,也是烟霭青青。初读,品不出“青”的韵味和含意,想起了青春,青帝,青史,青天,青烟,青云,青睐,舞台的青衣,瓷器的青花,《诗经》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歌唱,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长啸,一下子眼睛和心头都亮了起来,青是国色,是品格、精神和境界。青嵌含在县名里,铺展在大地上,生长在人心里,是山区人不变的魂与梦。

邂逅了无形的丰碑——这里是辽宁东部的绿色屏障,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地。河水向下游流去,不是都融入大海,而是一路流进了池塘、水井,稻穗、米粒、瓜果梨桃,以及人们茶饮和关味佳肴,流进了钢锭、油花、大大小小的民生用品、航天航空的国之重器,以及遍及五大洲的中国制造。诗人叹云:“是清原人自我牺牲的勇敢;/是清原人顾全大局的气概:/是清原人宁可自己受损;/保住了洁净的四水之源。”

邂逅了宁静的家园——这里看得见山的曲线,水的韵律,小草的呢喃,大山的呼吸,这里保存着最好的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可以搁置身心,放逐灵魂。诗人发现,随便走到那里,“左边是玉米,/右边是稻田,/豆棚昼架围着的小院,/推开门就看见/山上流下来泉水”。

邂逅了幸福的“浪花”——幸福不是身外之物,是感觉、心情和人生状态,与财富、地位、声望无关。诗人说:“走遍大江南北/我追寻幸福的属性/也思索生命的意义/我崇尚清原的幸福指数/朴素宁静,安详辽阔/给我以生命的启示和牵引。”

邂逅了天地之大美——这里的美从容,淡定,大气,厚重。不眩目,不震耳,没有陡峭的高度和耀眼的光华。庄子说:“天地有大关,而不言。”人世间最关的东西,往往最朴素,不需要表白和颂辞。诗人说,“假如让我选择/我宁愿/舍弃城市的繁华/远离/喧嚣和浮躁/在这青山怀抱的小村/为我追寻的诗意/安家”。

如此等等,无须赘述。

这是诗歌的吟唱,文化的品读,真而实,庄亦谐,朴素无华。读罢令人心仪,不过毕竟是阅读,是耳闻,不妨走进这片热土,打开这部经典,行走在它的字里行间,品读其山水以及山水之外的风景。

后记

走在这片土地上,不知为什么,往往会想起孟夫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尧舜在中国人心里是道德完人,圣贤的象征和符号。孟夫子的意思,人人应该,也能够成为尧舜,成为有道德的人。于是,我想起了几缕远去的往事。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辽宁省副省长王梓木到清原检查工作,跋山涉水,走村进户,接触老百姓和各级干部,回去后写了一首《咏清原》的五绝,发表在《辽宁日报》上,诗云“山川形势胜,文采亦风流。淳朴德风厚,长歌万古存”。当时县里陪同视察的同志说,省长走了不少地方,看了大片林子,还到村里,当时叫公社,向社队干部了解造林、护林的情况,感慨地说:“当年辽西也是好山好水,清末以来,战乱、灾荒、饥馑等原因,过度采伐和破坏,林子没了,山也秃了,变成现在的样子。好山好水还得守护好,经营好。你们做到了,这是了不起的事。”他的话和诗是一致的,说山川林水和人,细细地品味,强调的是人,是这里的“德风厚”。其实,走进这里,接触了山里人后,往往会引起共鸣。

10余年后,听一位老领导讲了另一件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同志到清原视察,走之前与当地干部见面。地点是原来政府招待所(现在林业宾馆的位置),一座砖混结构的木架二层楼,二楼东边那个最大房间是会议室,能坐百十来人,墙上挂着镶在镜框里的画和摄影作品。任仲夷进入会议室,经过挂在墙上的一幅“可怜松”的摄影作品,停下了脚步,驻足看了几眼。讲话时很随便地指着照片说,这幅作品不错,有美感,也有意境,可你们不一定挂它,不如把你们这儿的真山真水,还有劳作的村人挂上去。他说:“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就是美,就是风景。这两天在你们这儿跑了些地方,山好水好人也好,这是给我留下的印象。哲学家说,距离产生美,不要因为好东西在身边,习以为常,离得近就看不到。我提醒你们,你们的山水和家园很美、很宝贵,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和财富,要珍惜,不要看轻了,不要弄丢了。”那时常说“水土保持”,还没用“生态”这个词,他的话却让大家很感动,也很受教育。现在体会,他是说,这里的美在于自然,在于人,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最有价值、最可欣赏的。他的话深刻而有哲理,现在还常在脑海中浮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县里工作,1986年夏,时任辽宁省代省长李长春同志到县里检查工作,先后到了苍石乡的六家子和湾甸子、南山城等地方。那一天他登上湾甸子防火塔,面对滔滔林海和浑河源头的流水,深情地说了一个新词,从来没有听到的概念——“林水经济”。第一次听到把林水和经济联在一起,把山里的生态与山外城市的生存发展联在一起,很震撼,也很欣慰。他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山区人民很了不起,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是自己的,是饭碗子;八山一水是公益的,社会的,天下的。守着一分田,把八山一水经营得这样好,了不起,难能可贵。”从此,对林和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往往走进青山绿水,想起他们的话,不由得想到,这里的山水有德吗?都知道,这里青山耸立,绵延千里,乃为辽宁东部的绿色屏障;碧水滥觞,滔滔不息,则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地,这不就是德吗?

山区人有德吗?朴实勤奋,诚挚乐观,抚育生态,呵护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讲究一个“和”字,和平、和气、和睦、和衷共济、和光同尘,、这不就是“德”吗?这个“德”是传统的,也是时代的,生长在骨血里,源于农业文明,也来自现实的政通人和。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最好的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原本就存在于自然山水里,存在于宁静的村落中。

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漫山遍野,热烈而又火爆。在一个叫敖石哈的小村,见到件新鲜事。

村子三四十户人家,稀稀拉拉坐落在山沟里。平整的广场上,村里人家一起晒老人的被子,晒在阳光下,晒在村人的眼里。没人张罗,却人人参与;没有章程,却事事有序。看被子净不净,暖不暖,舒服不舒服。被子是个由头,实际是晒“孝”心,晒家风,晒小村的文明和时尚。山沟里十分安谧,山上的杜鹃花被风吹得起伏翻滚。山里的女子和汉子活在大山的日月中,也活在自己的哲学里。

2013年,读到一本清原县县委宣传部编纂的书,书名叫《美德清原》,记述了县里道德典型,陶醉书中,清风拂面,细雨涤心,读到了山区的另一道风景,山水之外的山水:

那是一座山,湾甸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宝胜,一个农民,食用菌生产的专家,也是驾驭市场的能人。自己富了不算,还带富了大家,弥留之际还不忘乡亲致富,他说:“大家都富了,我走得也值。”他没有走,他的生命如山,耸立乡里,活在大家心里。

那是一条水,南山城杨树崴子妇女张玉芹,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大慈大爱,挑起了上有智障老母,下有弱智兄弟,以及侄子、女儿的赡养义务。她那瘦弱的身体,宽厚的情怀,上善若水,载起了大爱的帆樯。

那是一眼泉,大东沟铁矿副矿长刘春泉,靠勤劳和智慧富了起来,一直过着洁白而朴素的生活。15年来资助贫困学生20多人,捐助家乡公益事业19万多。他心中的那股春泉,喷涌着良知和善举,长流不竭。

那是一条山谷,县中医院电诊科主任封丽,在她心里,为患者服务是天大的事,每日接待50多名患者,有时一个夜晚要往医院跑两三次。她虚怀若谷,一个洋溢大爱、盛满温情的山谷,装着病人,装着事业,唯独没有自己。

那是一块磐石,南山城镇黑石头村袁存泉,身残志不残,在母亲的帮助下,用嘴叼着笔,完成了2。0多万字的励志文学作品,还开办网站,为网友答疑解难。他的生命就是一方磐石,磨砺自我,激励世人。

那是一座桥、一条路和一方坦途,县客运站党支部书记王淑梅,一个普通女性忙碌在候车大厅,急人所急,帮人所需,扶弱助病,挽回迷失,她用汗水和操劳,为出行人铺下平安旅途。

那是一个村落、一缕炊烟、一个温馨的家园,土口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马玉梅四季忙碌,操劳不已,像一个大家长,不让一个村民为难,不许一户人家困厄,扛起村干部的使命和责任,为老百姓播种关爱,耕耘平安,培育幸福。

如此等等,无须一一引述。

这片原野人文景观罗列,道德星汉璀璨,放眼四望,有峰之峻峭,溪之缠绵;松之刚劲,枫之高洁;水之悠长,林之苍茫;泥土之厚重,霞光之明媚。细数之,其年龄、性格、形貌不同,身世、经历、职守各异,却有个共同的名字,都呼他们百姓雷锋、清原好人。我徜徉在这样的山水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高度和奇崛。

后来,一个突发的事件,使我的认识和感受从个体上升到整个社会。

公元2013年8月16日这天,浑河上游的斗虎屯、北三家、南口前和红透山一带,从11时到23时普降暴雨,平地成河,4个水文站测得的降雨量超过有文字的记录。

电闪雷鸣,风生水起,洪水摧枯拉朽猛兽一样扑来。北三家村女书记,搏击洪水,辗转村巷,危难之中组织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北口前几位村干部,生死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带领村民逃险,无一伤亡。北苍石村人,半夜闻到呼救声,冒险救出困在桥墩上的灾民。北杂木村守着浑河,河水迅猛上涨,一撤,二撤,三撤,同心协力,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难关。沔阳的四海饭店、海阳的民政救助站等没被水淹的地方,烧水熬粥,嘘寒问暖,接纳灾民。第二天是星期六,县民政局长朴兴武等同志知道灾民冻饿了一宿,等不及银行开门取钱和商铺开业,开着车早早地敲开了粮店和商店的门:“我们是民政局的,救灾急用,先拉东西再算账,行不行?”店家稍有迟缓,待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二话没说:“装,用啥装啥。”

南口前镇是重灾区,当天晚上,雨还在下着,路断了,桥毁了,镇子被洪水围住了。乡里的领导和干部早有准备,提前下到村里,与大家风雨与共。市委书记王桂芬站在废墟的泥水中,对灾民说,不要怕,我们在一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时省、市和县里的领导,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成了灾民的主心骨。难怪风雨中,听到最多的话是“赶上好社会了”。

南口前暖泉子是个山村,七组在村外的山里。那天山洪暴发,村里和七组都受了灾,死了人,被围成了孤岛。第二天天一亮,组长和村主任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外面联系。他们游到不能游的地方,大喊大叫,远远的对面来了人,连说带“比画”,把情况写在纸上,拴块石头用绳子甩了过去。至于下家怎么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传到了目的地,因为第二天一早,一架直升机就降落到了村里,走下来的是市长,带来了救急物资,拉走了危重病人。

红透山镇下大堡村有一个叫崴子的小山沟,有户人家来不及跑,便爬到了房顶,被水围住了,危险临近了。这时主人发现,兜里揣的报纸上有市、县两家防汛指挥部的电话号码,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电话那边听了情况,喊“别慌,一定有人救你们”。市、县几乎同时联系上了镇里,镇里组织了突击小组,救出了这家人。山里人说不出什么,一个劲地谢谢,还有那句老话“赶上好社会了”。

山区人平凡地劳动着,生活着,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书写新的经典。每想起他们,就想起孟夫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还有毛主席“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

我知道,他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书写新的经典。

我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冬,却忘不了这片山水,不时地走走看看,沉浸于这部经典的阅读。不为别的,只为疗精神饥渴,补心灵贫寒,品享有家园可归的温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