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
分类
作者 袁小兵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袁小兵著的这本《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是一本国学方面的通俗读物。本书选取了王国维教有代表性的图书或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书旁征博引,内容详实,文字浅显易懂,普及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等内容。

内容推荐

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都有巨大影响,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他的文化与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文化一笔伟大的财富。

袁小兵著的《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选取王国维国学思想的精髓,在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大师的角度关注华夏文化,彰显学术之光,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

目录

第一章 词以境界为最上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上卷》

 谈词:词以境界为最上

 谈境界:造境与写境

 谈气象:太白纯以气象胜

 谈“秀”:句秀,骨秀,神秀们

 谈李后主词: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谈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谈欧阳修词:词本前人而尤工

 谈诗人情怀:忧生与忧世

 谈三种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

 谈秦观词:淡语有味,浅语有致

 谈词与诗:词未必易于诗

 谈苏轼词:和韵似原唱

 谈纳兰性德词:贵在真切

第二章 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下卷》

 谈史达祖、吴文英:词失之肤浅

 谈填词:不喜作长调,尤不喜用人韵

 谈学与工:易学难工,难学易工

 谈习惯:习惯杀人

 谈“景语”与“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诗与词: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谈境界: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谈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谈学人之词:朱孝臧为极则

 谈词与句:北宋词有句,南宋以后无句

 谈宋人小说:多不足信

 谈情语: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谈外物: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

第三章 可爱不可信,可信不可爱

 ——读王国维《静安文集》

 谈性:真性,乃不可知

 谈理:理由与理}生

 谈命:自然界与意志中的因果

 谈教育:平凡教育之义

 谈叔本华:“悲”的人生哲学

 谈解脱:艺术让人暂时忘记痛苦

 谈人生:哲学与宗教维度的命题

 谈哲学:为之正名

 谈叔本华与尼采:天之所靳,人之不幸

第四章 美之为物,一日优美,一日壮美

 ——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谈《红楼梦》: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谈《红楼梦》之精神:解脱

 谈《红楼梦》之美学价值:悲剧中之悲剧也

 谈《红楼梦》之伦理价值:欲望与解脱

 谈《<红楼梦>评论》之文艺思想:美在形式论

 谈“艺术美的社会功用说”: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

 谈创作:《红楼梦》必本于作者之经验

第五章 补三朝之志所不敢言

 ——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谈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谈宋之滑稽戏:托故事以讽时事

 谈宋之小说杂戏:以演事实为主

 谈宋之乐曲:词与歌舞

 谈元杂剧之渊源:曲调与形式

 谈元曲之佳处:自然而已

 谈悲剧:元有悲剧在其中

 谈意境:戏曲意境说与“古典意境说” 

 谈戏曲与文学:戏曲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谈《桃花扇》:真正意义之悲剧

第六章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

 ——读王国维《观堂集林》

 谈《史记》:所谓古文说

 谈《说文》:所谓古文说

 谈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

 谈殷周制度: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谈嫡庶之制:殷以前无嫡庶之制

 谈史学:求事物变迁之际而明其因果

 谈疑古风气:学无新旧也

 谈丧服制度:“亲亲”“尊尊”“长长”及“男女有别”∥

第七章 上古之事,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的二重佐证

 ——读王国维《考古学文辑》

 谈商周:制度与文化的新旧更替

 谈度量衡:度量权衡变迁之定例

 谈尺度:历代尺度与社会

 谈毫:古地以毫名者,甚多

 谈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甲骨文及古外籍遗文

 谈斯坦因:长城故址汉简

 谈宋代金石学:搜集、传拓、考订及应用

 谈“二重证据法”:时代背景与个人探索

 谈西方观念与中国古籍:互相参证

 谈古器物:将古玩变成古史

试读章节

谈词:词以境界为最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抛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他以此为中心,结合唐五代北宋词和西方美学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然而“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属于一类,古典美学专家曾祖荫先生认为,这一理论范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孕育期;二是唐宋年间的提出和形成期;三是明清至近代以来的深入发展期。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终结者和现代文论的开启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意境”,而且开启了现代文论的新方法,被许多后世学者赞为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

《人间词话》对《文心雕龙》的承革扬弃

说到古代文论,就绝不能避开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不仅总结了隋唐以前的诗学文论,同时也拉开了唐宋以降文论美学的帷幕,特别是其中的《隐秀》篇,对先秦、秦汉以来的“意象”论进行了总结。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相似的,都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二者具有诸多可比性。

“隐”历来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心雕龙》中的核心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辩证关系的美学范畴,如“文道”“心物”“体性”“情采”“比兴”“隐秀”等概念,它们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但刘勰在论述中还是有所侧重的。在谈“比兴”时,刘勰明显更推崇“兴”,因为“比显而兴隐”,可见刘勰对“隐”的青睐。《隐秀》篇也是如此。在这一篇中,刘勰对“隐”下了这样几点的定义:“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义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文外”“重旨”“复义”三个关键词是要格外注意的。这种“文外之重旨”和“复义”与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

王国维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然而王国维并没有对“境界”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的界定,导致学术界对其内涵和外延产生分歧,但其核心仍然是我国诗学范畴中直感型“景一情”诗学模式,而非象征型“象一意”诗学模式。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诗学领域承上启下的巨著,不仅在《隐秀》篇总结了先秦两汉以来的诗学意象论思想,还在《物色》篇中为“意境”理论建立了基本框架。

《物色》篇首先集中论述了抒情诗的创作原理,之后围绕着抒情诗的关键因素——“情”与“物”进行阐释,并对“情”与“物”进行了具体描述和界定。如“情”包括“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沉之志”“矜肃之虑”等。所谓的情是指生活化的情感,是对悲欢离合、得失荣辱的感触,与政治教化、圣人之旨、微言大义是截然不同的。“物”的内容就更加分丰富了,像“献岁发春”“滔滔孟夏”“天高气清”“霰雪无垠”“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春日迟迟,秋风飒飒”等都是。“情”“物”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引发相互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然而,王国维的境界说也有自己崭新、独特的内容。《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和《物色》篇堪称程碑式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说”,同样可称为唐宋以降诗学范畴“意境”理论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认为,“境界”一词的出现与佛家经典中的“六根”“六识”“六境”之说有关,只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备的六识的功能而感知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受才能被称为境界。所以,所谓“境界”对就是真景物、真情感的感受。

境界的有无,即“真”与“不真”的区别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是特别加以强调的。王国维认为所谓有“境界”,就是把逼真传神的写景与真诚真切的抒情统一起来,所以他主张表现真情实感,比如:追求真情实感反对虚情假意;追求形神兼备,反对只求形似;推崇自然本色,反对人工雕琢;注重人品修养,反对格调低下。

除了对真感情和真景物“情景交融”的强调之外,王国维还特别推崇“语语如在目前”,认为只有言情真切、写景鲜明、言辞自然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作品。这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直观”。P3-5

序言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中便记载了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的事迹。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苟四世均有赫赫战功,靖康元年(1126),王禀于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从此王氏一族就在此定居了。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国维对自己的家世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王国维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王国维4岁时,母亲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教育则主要受父亲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博学多才,对书画、篆刻、诗古文辞都很有兴趣,治学精进不穷。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1883年,7岁的王国维,先后入邻塾受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教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对传统文化涉猎广泛,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维新思想。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传入中国,新的文化和思想,令年轻的王国维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但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宣传新思想的出版物,到了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并不满足于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此时的王国维开始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到上海求学,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从1898年至1906年,王国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哲学,他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思想,结合我国传统的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一起研究。他把这一时期称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此期间,他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力更加精进。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为安定,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的“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1923年春,王国维经多罗特氏·升允举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依照清朝惯例,能够在南书房工作的应是进士、翰林以上且学问渊博的著名人士。王国维当时虽在学界颇有名望,但只是布衣出身。在南书房工作期间,王国维有幸窥得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次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的遭遇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被家人阻止而未果。

1925年,胡适等人邀请王国维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辞了院长的职位,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王国维以自己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然而在他学术生命的顶峰,却选择离开人世。

1927年6月2日,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治学治一门,通一门,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做出超越前人和时代的贡献,他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商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巨大影响,享有国际盛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许久,但他的智慧与精神却是永不褪色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