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苓著的这本《责任与担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与特征是什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是否可能?限度是什么?中西方文化下的责任观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流变?二者之间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异?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实践上。我们可以从美国高校学到什么?我国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实践上有哪些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在提高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上是否仍然有效?其有效性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际状况如何?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对当前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以提高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性?
魏海苓著的这本《责任与担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机制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价值和特征,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责任理论的历史演变;其次,在实践层面上总结了不同国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实践,调查了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志愿活动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养成的效度和限度。最后,从道德倾向、移情和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角度,建构社会责任养成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提出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策略。
第1章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诉求
1.1 问题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中西方文化视域下责任理论的历史流变
2.1 西方文化视域下责任理论的历史流变
2.2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思想
2.3 中西方责任观的比较分析
第3章 比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以美国为例
3.1 志愿服务
3.2 社区服务
3.3 服务学习
3.4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其他途径
第4章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
4.1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历史演变
4.2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发展现状调查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成效分析: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
第5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模型构建与验证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理论基础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研究假设
5.3 大学生社会责任发展理论模型验证与建构
5.4 大学生社会责任发展理论模型验证
第6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反思与建构
6.1 文化基础 :寻找中国传统责任观与现代责任诉求的契合点
6.2 责任教育模式创新:将责任教育融入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6.3 责任教育的组织保障:营造校园责任气氛附录1对志愿工作态度的调查(适合于大规模调查)
附录2 对志愿工作态度的调查(适合于暑期“三下乡”志愿者)
附录3 对志愿工作态度的调查(适合于海外志愿者)
附录4 DIT 2确定问题测验(3.0版本)
附录5 道德能力测验(Moral Competence Test,MCT)
附录6 社会责任心问卷
附录7 人际反应指标量表(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