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园韵(文化四合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从周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合院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这套书之所以名为“四合院”,不仅因为是每辑四种,犹如四合院一样相互呼应,而且还因为它体现出了这种建筑的风格特点朴实、厚重、宁静,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学识魅力。欢迎各位到“四合院”来作客!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园韵》分册,是一本园林古建筑随笔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园林古建筑随笔集,收录了:《江南园林叠石所本乃皖南山水》、《园林与花木搭配相得益彰》、《园林之树、池、石及旱船》、《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园林之亭不能过大》、《苍润高逸秀出东南》、《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等散文作品。

目录

说园述要

 说园

 续说园

 说园(三)

 说园(四)

 说园(五)

 苏州园林概述

 扬州园林与住宅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名园鉴赏

 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

 苏州网师园

 苏州沧浪亭

 苏州环秀山庄

 怡园与耦园

 同里退思园

 扬州个园

 扬州何园

 扬州小盘谷

 扬州片石山房

 瘦西湖漫谈

 泰州乔园

 双环城绕水绘园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嘉定秋霞圃

 曲水青溪夕阳红半

 西湖的背影

 海宁安澜园

 此园浙中数第一

淡妆西子

 ——海盐南北湖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依绿园

 东湖雨后

 恭王府与大观园

 观园心悟

 村居与园林

 园林美与昆曲美

 梓室谈美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园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小隐名园几日闲

 ——兼谈园林的散与聚

 园林与山水画

 闲话西湖园林

 “风水”与风景

 僧寺无尘意自清

 ——漫谈佛寺建筑文化的作用

 柳迎春

 谷音涧

 秋容

 名园向晚独行时

 说竹

 豫园顾曲

旅中景语

 说游

 三山五泉话镇江

 翠螺出大江

 泰山新议

 杭绍行脚

 水乡南浔

 桐江行

 满身云雾上狼山

 烟花过了上扬州

 水乡的桥

 端州天下闻

 水边思语

 秋水

 春帆得意上高邮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

 山阴水上

 桥乡 醉乡

 云山接仙迹

 阁忆天心胜

 梁山留迹

 仰天负手看华峰

 方岩居中游遍浙东

 玉峰映翠水环城

 皖南屐痕

 翠岛深情绿水难忘

 蓬岛仙湖

 岱岛秋痕

 钱塘江边

 半生湖海 未了柔情

园史拾粹

 杭州叠石

 造园与诗画同理

 一柱亭与三角亭

 动静适时 相辅相成

 园林之道

 浑厚与空灵

 江南园林叠石所本乃皖南山水

 园中有园

 苏南园林渊源相承

 五亭桥仿自北海

 改园更比改诗难

 造园密易疏难

 叠石重拙难

 石壁、步石等之极致

 借景筑园

 借景之二

 南北园林色彩

 苏锡园林风格迥异

 园林与花木搭配相得益彰

 叠石假山之翘楚

 洛阳名园

 痴妙与瘦妙

 以疏救塞 以密补旷

 明清两代构洞之异同

 旱船船厅石舫

 叠石高手

 元代园林布局

 北京惠园有瀑布

 造园如作诗文

 片石山房为石涛手笔

 园林之树、池、石及旱船

 选石如选才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园林之亭不能过大

 阳山大石

 以天然山水造园

试读章节

我常常思念从周学长兄,但也有两三年没有见到他了,虽然住的距离并不远,出新村叫个出租车也不过一个起步价就到了,可是我不忍心去看他,因为他缠绵病榻已好几年了,见了面双方感情都要激动,他语言又困难,不免又要影响他的静养,所以还是不见面的好……可是我常常电话中向青年朋友,问讯他的近况。上月去北京,临回沪那天上午,去北苑看望顾起潜丈,正好星期天,顾诵芬先生也在家,承老人情,一起到大院餐厅中饭,席间还一再说起从周兄,九五老人对他也十分关心·可是相互叹息,无可如何……前几天看电视,忽然看到播放北京故宫单士元老先生的镜头,老先生清健地答记者问,说是已九十二岁了,平时并没有什么养身之道等等……我看着镜头,忽然出了神,想到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开完圆明园会议,从周兄事先与我约好,一同去东四八条看望几位老先生,从建工部招待所合坐一辆面包车同行,正好与单士元老先生同车,从周兄在车上与单老谈笑风生,说朱桂老营造学社旧事,单老还打趣从周兄,我们坐到景山前街下来另换车走,他们开到故宫去了……声音笑语,浑如眼前,而旧事已渺不可追矣,思之能不黯然!

一个多月前,从周兄弟子刘天华先生来电话,说为从周兄新编一本园林古建筑随笔集,出版社编入“四合院”丛书中出版,要我写篇序。其时正遇我刚从北京归来,腰部老伤不小心发了,每日痛楚不适,写序之事,只好拖着,近日腰伤渐痊,可以执笔。责编张治远先生特地大老远来访,送来所编随笔集的目录,自《说园》而外,近百篇文章,都是谈园林、谈古建筑的,真是洋洋大观,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我过去读过,十分熟悉的。从周教授古建筑、园林建筑艺术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名著五篇《说园》中。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叶老·论(说园)》,收在我的《水流云在书话》一书中,文中引了叶圣陶先生来信中的一段话道:

“从周兄《说园》五篇于昨日阅毕,未令他人诵读。鄙意所欲言者,五篇俱言之,鄙意见不到者,五篇中透彻言之。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从周兄撰此五篇,固欲针砭今时之造园、修园者,而主持文物与园林T作之人,恐多数未足以语此。至于一般游客,恐亦趁热闹者居多,到此一游,即感满足,气象境界、诗情画意,俱属非所措意。从周书第九十四页有云:‘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首哉斯言!……”

今天以《说园》一组文字为中心的选集出版,虽然所选文章范围,远远超过《说园》范围,游踪和论述范围,几乎遍及南北名园,但其所论中心,仍然离不开《说园》的艺术中心,也即“审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从周在其《老去亲情旧日师》一文中写道:“我是学文史进而学建筑园林的……”从模糊的自学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成为建筑系教授,成为四十多年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先得力于原之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植教授,后师从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朱桂辛老人、师承有自,学有家法,而又是与传统的、深厚的中国文史学养分不开的。他曾说过:园林、昆曲、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说法很妙。比如:“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这样的意境,不就把江南园林的精髓和昆曲的人物内心联系在一起了吗?但这种境界的深刻领会,又谈何容易。况文化有中西,时间有今古,地域分南北,观尝有雅俗……岂可一而概之。但从周兄在其《论北方园林》一文中,也盛赞过“骏马秋风蓟北”的北国园林风光。通人固无所不可啊!我过去曾应从周兄之属,为其《世缘集》写过序,今又为其新书写序,特致以珍重的问讯吧!

戊寅夏至序于延吉水流云在新屋南窗下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有鸳鸯之意。然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P3-6

序言

我常常思念从周学长兄,但也有两三年没有见到他了,虽然住的距离并不远,出新村叫个出租车也不过一个起步价就到了,可是我不忍心去看他,因为他缠绵病榻已好几年了,见了面双方感情都要激动,他语言又困难,不免又要影响他的静养,所以还是不见面的好……可是我常常电话中向青年朋友,问讯他的近况。上月去北京,临回沪那天上午,去北苑看望顾起潜丈,正好星期天,顾诵芬先生也在家,承老人情,一起到大院餐厅中饭,席间还一再说起从周兄,九五老人对他也十分关心,可是相互叹息,无可如何……前几天看电视,忽然看到播放北京故宫单士元老先生的镜头,老先生清健地答记者问,说是已九十二岁了,平时并没有什么养身之道等等……我看着镜头,忽然出了神,想到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开完圆明园会议,从周兄事先与我约好,一同去东四八条看望几位老先生,从建工部招待所合坐一辆面包车同行,正好与单士元老先生同车,从周兄在车上与单老谈笑风生,说朱桂老营造学社旧事,单老还打趣从周兄,我们坐到景山前街下来另换车走,他们开到故宫去了……声音笑语,浑如眼前,而旧事已渺不可追矣,思之能不黯然!

一个多月前,从周兄弟子刘天华先生来电话,说为从周兄新编一本园林古建筑随笔集,出版社编人“四合院”丛书中出版,要我写篇序。其时正遇我刚从北京归来,腰部老伤不小心发了,每日痛楚不适,写序之事,只好拖着,近日腰伤渐痊,可以执笔。责编张治远先生特地大老远来访,送来所编随笔集的目录,自《说园》而外,近百篇文章,都是谈园林、谈古建筑的,真是洋洋大观,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我过去读过,十分熟悉的。从周教授古建筑、园林建筑艺术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名著五篇《说园》中。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叶老·论(说园)》,收在我的《水流云在书话》一书中,文中引了叶圣陶先生来信中的一段话道:

“从周兄《说园》五篇于昨日阅毕,未令他人诵读。鄙意所欲言者,五篇俱言之,鄙意见不到者,五篇中透彻言之。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从周兄撰此五篇,同欲针砭今时之造园、修园者,而主持文物与园林工作之人,恐多数未足以语此。至于一般游客,恐亦趁热闹者居多,到此一游,即感满足,气象境界、诗情画意,俱属非所措意。从周书第九十四页有云:‘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首哉斯言!……”

今天以《说园》一组文字为中心的选集出版,虽然所选文章范围,远远超过《说园》范围,游踪和论述范围,几乎遍及南北名园,但其所论中心,仍然离不开《说园》的艺术中心,也即“审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从周在其《老去亲情旧日师》一文中写道:“我是学文史进而学建筑园林的……”从模糊的自学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成为建筑系教授,成为四十多年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先得力于原之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植教授,后师从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朱桂辛老人,师承有自,学有家法,而又是与传统的、深厚的中国文史学养分不开的。他曾说过:园林、昆曲、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说法很妙。比如:“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这样的意境,不就把江南园林的精髓和昆曲的人物内心联系在一起了吗?但这种境界的深刻领会,又谈何容易。况文化有中西,时间有今古,地域分南北,观尝有雅俗……岂可一而概之。但从周兄在其《论北方园林》一文中,也盛赞过“骏马秋风蓟北”的北国园林风光。通人固无所不可啊!我过去曾应从周兄之属,为其《世缘集》写过序,今又为其新书写序,特致以珍重的问讯吧!

戊寅夏至序于延吉水流云在新屋南窗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