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愚(1921一2012),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古文字专家。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文房、《红楼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博专家郭若愚》由其子郭伟亭执笔写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博专家郭若愚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若愚(1921一2012),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古文字专家。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文房、《红楼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博专家郭若愚》由其子郭伟亭执笔写作。 内容推荐 郭若愚(1921-2012)是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古文字学者。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红楼梦研究、文房四宝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研究成果。郭伟亭编著的《文博专家郭若愚》从郭若愚的“生平”、“论文著作”、“书画篆刻作品”以及“文选”这四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文博专家的生活、工作、爱好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还披露了其私人日记,用第一手资料还原了这位文博界耆宿的真实生活,值得一读。 目录 引子 生平篇 幼年家庭 拜师学艺 解放后参加工作 退休以后 参加社会学术团体和受聘社会学术工作简表 论文著作篇 甲骨学 楚简文字 考古 篆刻 书法绘画 名砚 古钱币研究 紫砂壶研究 《红楼梦》研究 《落英缤纷》 郭若愚先生艺事活动简表 书画篆刻作品篇 书画绘画作品 篆刻 文选篇 临池述略 漫话不律 谈墨 竹刻史话 山东曲阜、泰安、济南、烟台之行 山西、内蒙考察记 锦溪记游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平篇 幼年家庭 郭若愚先生生于农历辛酉(1921)二月十一日,6岁(1926)时被过继到郭姓家庭。郭家祖籍据说是在上海南汇县六灶,后来迁到南汇县横沔(当时有祖坟)。祖父郭佩香(生于1850年前后,清咸丰年间)由南汇横沔迁至上海,定居在上海市南塘浜区。南塘浜一带,过去四周均为种菜田区,有一条小河浜,河里有鱼有虾,河上有石桥。抗日战争前后,河浜相继被填平,后来成为南塘浜路(当时的住宅门牌号为南塘浜路37号,现在的地理位置为太平洋织造总厂)。郭佩香有三子二女(前妻姓氏不详,后妻张氏),长子郭阅生(前妻所生),长女名不详,二子郭美斋(嗣刘姓),三子郭福生,四女郭阿囡。郭佩香、郭阅生、郭美斋均务农,郭福生从小身体很弱,因此到上海做生意。祖父郭佩香逝世后,郭福生创立亿太汽车出租公司(具体年代不详,据说比当时祥生车行还早些),为大股东总经理,所有家属均有小股资金,男性家属大都参加实际工作,均依靠亿太车行为生,最高峰时连外姓职工计达八十多人,并设有分公司与修理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汽油来源断绝,汽车公司停业改为商场,此后由郭美斋(刘纪生)任经理。当时上海为沦陷区,经济萧条,商场难以维持,复业车行因无汽油,最后解散,所有家属都分散各自谋生,直至新中国成立。 郭若愚先生被过继到郭福生膝下。郭福生,又名郭士良,娶妻郭妙凤,家在上海格洛克路(今柳林路)荫余里。郭若愚先生还有一个妹妹名郭天英,也是领养的。郭先生原名郭若愚,后来父亲郭士良替郭若愚更名为郭秉镛。1928年1月他7岁时到达志小学读书,这是一个里弄小学,读了两年。9岁时他父亲又送他去龙华南洋中学补习科读书,学校实行寄宿制,他每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一上午到学校去,在那里他学完三、四年级。1932年1月18日,淞沪抗战爆发,补习科不能开学了,小学未毕业的他被父亲又送去上海“工部局立格致公学”读书,读了四年。后来他不想在格致公学读书了,原因是格致公学是英国人办的,有少数中国教员依仗英国人的势力欺负中国学生。 我真不愿意在那里读书,有一个姓顾的教师,说我不照他的音读“鉴”字,把我打了一顿,别的教师都觉得不平,我总不愿向爸说,因为妈总说我不是(摘自残页日记)。 1935年他家搬到斜桥的南市制造局路自己的住宅。 他父亲就去找自己的朋友南洋中学的校长王培荪,在王校长的安排下,郭先生先去老西门的精勤补习社读一年(1936年秋到1937年暑假。),随后再进南洋中学。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南洋中学不能开学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轰炸,这年他家搬到了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步高里。1937年下半年郭若愚先生没有去上学,由表叔张士良介绍到一位老先生那里学习书法,郭先生天天写字,非常用功,老先生很赏识他,说他有前途。 到了年底,父亲郭士良为他找了一门亲,替他完婚。郭先生很反对早婚,那年他才17岁,思想远没成熟,虽不愿意,但也只能听任父母摆布。虽说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可妻子邵佩玉聪明温和。婚后,两口子十分恩爱。岳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膝下有三个女儿,邵佩玉是最小的。 到了第二年(1938年春),南洋中学来通知要在北京路的盐业大楼五楼开学上课,于是他就去报到就读(1938年夏,初中毕业,当年秋进入高一)。他在课余期间,除了写字画画外还喜欢上了篆刻,心里想往艺术方向发展,同学们都称他“艺术家”。正在努力学习的时候,父亲却得了重病,1939年夏天便过世了。之后,汽车公司交由表叔张士良代理,因母亲不让他去管,郭若愚先生只是名义上的经理。其实郭先生不喜欢车行,他父亲在世时,也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也可以另谋职业。平时家里的一切,都由母亲掌管,家里的重大变故使郭若愚先生的前景变得迷茫起来。 后来郭先生常常咳嗽,感觉是病了。郭若愚先生存有1940年写的日记残页数十张,记述了当年患病的情景: (1940年1月31日)现在又开学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痊愈没有,虽然方公溥医生那里吃了已有数十帖的苦汁,他说我神虚,精神没有,身体虚极了,最主要还是要静养,可是我又搬到了这里,我最痛恨这里,是多脏、多烦、多可恶呀! (2月1日)开学已三天了,我还要预备补考,自己的写字台上不能做,而且不好做,没有灯,小心叔又要睡,凳上又要摆衣服,荣兴的旁边有学生意,徐老头又要记账,写的地方没有,心里焦急不定。看西医是否可以达到目的,照X光到底怎么一会事,没有决定,读书的心思也没有,身体似乎更不行了,足关节肌肉酸痛,神经衰弱,意志恍惚,做事的能力没有了……简直不能读书了,我的前途在那里?P3-5 序言 郭若愚先生的书房是一间面积仅6.8平米的过街楼,书房的墙上挂一字幅,上书“金梅花室”四字,清雅醇厚的书法,为白蕉先生手迹。郭先生喜梅,还有一段特别的缘由。“我对梅花有特殊的爱好,说起来,差不多已经有半个世纪了——那是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我患病居住在西湖边一所古寺中,是一个月色明亮的夜晚,庭园中的一株虬干繁枝的朱梅忽然盛开。那时环境的清幽,花姿的焕发,使我精神振奋。此后我的身体就渐渐复原了。从此我和梅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郭先生正师从阮性山先生学画。“先生授艺,不尚临摹,教以取自天然。”得益于先生的教诲,郭先生因此常常出游野外观赏梅姿,十分景仰寒梅的冰雪傲骨,高洁绝俗的品格,以梅自勉。20世纪50年代,郭先生在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无意中买到一幅明末清初墨梅名家金俊明的《墨梅图》,十分喜欢,挂在墙壁上观赏揣摩,遂给书斋取名为“金梅花室”。郭先生性情平和淡泊,闲暇之余喜画梅写字,也喜游访名山古迹,感受历史文脉,时有感触而撰写旅游小文(详见书画篆刻作品篇和文选篇)。 郭若愚先生热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字、工艺美术和历史。他对文博事业辛勤耕耘一生,在甲骨学、古文字、考古、古钱币、古代工艺美术、《红楼梦》研究、书画、篆刻、陶瓷紫砂等领域发表了数百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编著了十数部立论新颖富有见解的著作(详见论文著作篇),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求学者诲人不倦。 “金梅花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图片、文稿资料。这些尘封的图文资料,贯穿了半个多世纪,可追寻到郭若愚先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生活痕迹。郭若愚先生一生艰难曲折,但他对事业的追求却始终是不屈不挠,82岁高龄时,他在自传中写道:现在我还利用空闲时间,编著出版一些学术著作,为今后学术研究提供资料。这是一份苦涩和凝重。 后记 “我早两年觉得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已经两次住进医院。”父亲在《智龛金石书画论集》的前言中这样写道。2005年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进医院治疗,社会活动也渐渐淡出。 2005年3月7日到3月24日,父亲因胸闷头晕、心跳加剧而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2006年1月21日到2月11日、8月l1日到8月26日、12月1日到12月27日,2007年11月21日到12月4日,均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交叉发病而住院治疗。病房医生对他说,他的病要每隔一段时间来医院吊针治疗以控制病情。 2008年5月10日到7月1日,父亲住院治疗达52天。这一年,他的身体情况很差,在家时整天觉得困,很疲倦,很长时间睡在床上。我是他的4,JL子,排行第六,长期在深圳工作,因见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就辞去深圳的职位,回家照顾父亲。我5月24日回来,一回来就去医院看他,父亲非常高兴,和我谈话谈了很久。 2008年9月6日晚,父亲晚饭吃得非常少,到了零点,突然大口呕吐,因没有发烧,第二天去医院配了一些药,之后几天也没好转。9月13日住进曙光医院,在医院里验血、做B超反复检查,院方初疑为胃部疾病,虽用了不少药,病情却愈来愈严重。9月24日做胃镜,胃镜报告是浅表性胃炎,但实际的情况远比胃炎严重,病房主任金医生和梅医生根据症状确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10月15日做腹部CT,摄片显示部分升结肠明显扩张伴积液。第二天做肠镜,但未找出病因。10月21日做头部CT,也没结果。10月27日再次做肠镜,仍无结果,医生觉得十分棘手。我与医生探讨进行手术探查的可能性。11月3日医院两位外科医生来会诊,外科主任李医生询问了许多病况,下午做了腹部x片,认为要手术治疗。11月11日外科医生黄主任和汤医生来会诊,决定手术探查治疗。由于找不出病灶,在11月18日上午,院方请来华山医院蔡教授来会诊,会诊后在医生办公室开会,与会的有医务处袁主任、蔡教授、黄主任医生、汤医生、监护室孙主任以及病房金主任、梅主任和我。先是蔡教授、黄主任医生介绍会诊结果,确定两个手术探查位置,再是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一些注意的条例。下午再作X片检查。11月26日,我去医务处找袁主任谈做手术的事宜。11月27日上午8点,外科黄主任通知去做CT,很快确诊了病灶部位,是一个在很隐蔽的部位的肿瘤。这么多天来,医务人员为此疑难病症费尽心思,我们都非常感激。事不宜迟,立即开始治疗。中午,汤医生来给父亲插胃管、尿道管,2点40分做手术切除,5点30分手术成功。时父亲已是88岁高龄,做此手术实在不易,也因而恢复缓慢。之后对肿瘤的病理分析,确定为中分化纤维瘤。 在医院治疗恢复期间,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史馆的领导和同事及亲朋好友多次来探望慰问我父亲,医院领导每逢节日总来看望。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2011年这一午恢复得特别好,我真希望他可以出院。其实他更是想回家,不止一次地讲起回家的事。他说“还有好多事要做……”听到这些真叫人心酸,他想着的是为后人多做些事。 2012年春节一过,父亲开始痰中带血,精神状况也变差,他自己感觉不好,很少讲话了。经过几次CT检查,检出癌细胞扩散到右肺,并且发展得很快。92岁的高龄经不起再开一刀,连化疗也被排除,医院的治疗方案使我们觉得绝望……2012年10月12日9点50分,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家属围着他,内心无比的悲痛。 2012年10月18日10点50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举行悼念仪式,由上海博物馆党委办公室钟瑞缤同志主持并讲话,全文如下: 郭若愚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即将开始。 为保持仪式的庄严肃穆,请各位将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郭若愚同志病重期间,上海博物馆党委领导先后到医院看望。郭若愚同志逝世后,也立即赶赴家中,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参加今天告别仪式的有:民进上海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陈振民、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朱诚、工会主席朱世平、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知正以及郭若愚同志的生前友好和亲属。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民进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民进支部、上海图书馆民进支部等单位,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烨等领导敬献了花篮和花圈。 郭若愚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请大家肃立,向郭若愚同志遗体默哀。 默哀毕。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郭若愚同志。 郭若愚同志1921年2月出生,上海市人,1956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5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请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郭若愚同志于1945年至1948年在上海麦伦中学、光华大学附中任教导员;1948年8月至1949年7月,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助教;1949年3、4月问,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上海市教育协会;1949年8月至l950年5月,在上海中国中学高中部任文史教员;1950年5月至1953年,在华东文化部文物处任科员;1953年至1954年4月,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任科员;1954年4月至1955年1月,在上海文化局文博科任科员;1955年1月至1959年12月,在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任保管部副主任、主任;1959年12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先后任图书资料室副主任、陈列部工艺美术组组员、考古部副主任。1989年11月离休。 郭若愚同志曾在解放前加入中华教育研究会,经人介绍,与郭沫若先生相识,并得到郭沫若先生的指导,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经过多年文博行业的经验积累,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物鉴定等方面具有较深的学术专长,先后发表或出版了《殷契拾掇·初编》《殷契拾掇·二编》《殷契拾掇三编》《殷虚文字缀合》《殷虚文字缀合续编》《殷周史》《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天地会源流和发展史略》《模印砖画》《武梁祠画像研究》《竹刻图像》等文章和书籍。同时,郭若愚同志兴趣广泛,他在摄影、书法、绘画、文物复制等方面也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郭若愚同志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文博单位工作,为上海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郭若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0月12日9时50分在上海曙光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2岁。 郭若愚同志安详地走了。我们为失去一位可敬的长者而深感悲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为您送别,愿您一路走好! 也请郭若愚同志的亲属节哀保重。 请大家肃立,向郭若愚同志遗体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下面,请大家依次向郭若愚同志遗体告别。 肃静的大厅里悬挂着父亲的遗像,相片两旁是由上海博物馆民进支部书写的挽联: 菊月落英上博花甲失元老, 重阳沉霞史坛尊前悼杂家。 无愧南国大象智者,是真名士般若愚公。 父亲生性耿直,疾恶如仇、至诚待人,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伪。他不是人云亦云的巧伪人,在是非面前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于人。父亲胸怀抱负,一心努力工作,要为文博事业作贡献。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政治挂帅”,政治运动不断,上班要政治学习,常要下乡劳动改造思想,要进行学术研究可真是天方夜谭。40岁那年,他在日记中写下《四十小影》,从中可见他心中的郁闷: 四十年悄悄地过去, 毫不觉得有什么可以留恋。 我没有超人的才智,特殊的机遇; 那么平平淡淡的—— 大海不波,晴空万里, 一切生命自生自灭。 在我空旷的胸怀里, 没有一丝浩气。 再过四十年吧,这并不遥远的岁月,那时是公元2000年。 尽管如此,他还是任劳任怨、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做一些研究工作,胸怀极其坦荡。他觉得世事一切都应顺其自然。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迎来了春天,父亲虽然过了精力最旺盛的年龄,但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研究,参加社会上的文化活动,发挥余热。 走过漫长坎坷人生路,郭若愚深感人生不能要的太多,而要为社会多做些事。所谓“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就是面对功名利禄心不贪,身临逆境坎坷心不畏。他心平气和,身体各器官就平衡运转了。可是要达到这番境界,人生需要有多少的感悟啊。(摘自《心态平和的文博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世纪》2012年第2期) 父亲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本书献给我敬爱的父亲! 本书编写过程中,王钜春老师和闵颖学长给予诸多帮助,蒋炳昌先生和茅子良先生热情地协助出版工作,还有家属和许多关心本书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郭伟亭 201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