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去他的戒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弗朗索瓦·齐博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混沌出世,既与众相同又与众不同。在娘肚子里,我就与众相同但又与众不同,因为是我嘛。尽管学有所获,尽管时光如桥下之水,我内心深处许多情感依旧源于那个

时代。我早在进襁褓以前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穿燕尾服,穿茜红色裤子,穿律师长袍,依然跟自己过不去。我既像天使又像魔鬼,竭尽所能充当傻蛋,不畏疾风,不怕酷暑

严寒,尤能抗寒。从娘肚子起,我便体验希望与失望,体验徒劳的抗争,体验一般的失败和独一的失败。所谓独一,因为是我嘛。

我早就竖耳贴门偷听,这是我主要的恶习,也是我原始的优点。由于娘胎中不见形象,我便在温暖中谛听、剽窃思想和声音。多亏昏暗,我其他的官能大大地发展了。

我的母亲,不愧为我的母亲。她活像贞德和圣母玛利亚,我活脱脱就像查理七世和圣约瑟,就像双子星和金牛星座下凡,长两个脑袋,即一个脑袋不算数再长一个,就像中国的猴王,翻云覆雨,翻山越岭,翻江倒海,而不顾砸碎坛坛罐罐。这是一部很古老的历史,维系着我的肚脐。这部历史对许多人而言,将是百年战争,将是追溯时间的机器,将是古董陈列架,总之,将是跳蚤市场。

我斟字酌句,却言之无物,有如串串空心珍珠,到头来我写下的句子,各人怎么理解听其自便。反正总有人自以为若有所悟的,其实毫无悟道之言,就像看戏,有人傻笑,其实没啥可乐的。不管怎样,人各有所悟呗。只需扔出几根骨头。由他人龇牙啃噬,由他人识别是猪肉还是羊肉,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我嘛,很久以来,长篇大论,信手走笔,搜索枯肠,蹒跚而行。我口袋揣着沙丁鱼罐头,若无其事,蹚着泥水高歌独唱。

本世纪过了三十年,比耶稣基督的寿数稍短些。小不点儿出生了,家人不置可否,因为原先期待一个女孩儿,并准备照此孕育。孕前,我就不是个东西,孕中受浪漫曲摇晃而阴差阳错,呱呱落地已有面临死亡的悲剧感。幼儿期我很虚弱,很不知趣,受到女佣过分虚情的、一板三眼的照料;战前尽管学会“狐步舞”,仍少不了眼夹泪珠去意大利旅游,横渡大西洋,穿着饰有银色绒球的舞裙。

每到黄昏,家人便把我弃置于黑暗直至天明,把我裹进被单活像裹入尸布,我陷入极度的孤独,睡在摇篮里后来睡在小床上,像死人躺在棺材里。就这样我在战前已经死过几千次了,但也锻炼了我的性格,也许不总像家人期望的那样吧。至于温馨的厩栏,明亮的清水,干洁的饲料,那是无可挑剔的。

其实我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肚腹,如今依旧,她去世那么多年了,我仍囿于暗室,规避目光,但在我头顶上,美丽的新生云彩随风匆匆而过,这些有点儿疯疯癫癫的云彩明天、长久、永远不会回来了。我在自己的树上衰老。我们是一起长大的。我的生命之树屹立在村庄上空,由于天天向上,我发现了岸界。水岸真美哟,在所有的山后都有水岸,我所认识的小水岸藏在小丘后面,但最遥远的水岸最叫我心荡神驰。(P21-24)

后记

代跋:文化差异引发《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风波 柳鸣九

11月中旬,北京一家以青年人为对象的报纸,首先爆出一条十分惊人的消息:巴黎的华人社团状告法国律师弗朗索瓦·齐博将其小说搬上舞台,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为剧名,伤害了华裔族群的尊严与感情,要求巴黎高等法院以紧急程序受理此案,判决立即撤除该剧的剧名与相关的广告。

一般读者看到这则消息,很容易就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认为法国巴黎居然还出现这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辱华反华的咄咄怪事,岂不令人“愤怒”?二是期待着在巴黎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华人爱国主义正剧上演,既然已经闹到法庭上去了,媒体肯定会追踪报道,让读者看到一场国际官司的始末。只不过一般读者会有点儿纳闷,为什么这么一场严正的斗争,只要求赔偿一个法郎?

我们这些对齐博其人其作有所了解的人,读到这则轰动一时的消息,则是另外一番感受。首先,是深感意外与忧虑,同时希望这件事能迅速平息下去,不要愈演愈烈,像滚雪球那样愈滚愈大,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因为,据我们所知,齐博不仅不是反华的殖民主义者,而恰巧是一位对华友好的国际友人,他引起官司的这部作品不仅没有丝毫反华内容,而且不失为一部有一定积极思想意义之作。

齐博先生在巴黎无疑要算是上层社会的一位闻人。他是鼎鼎有名的大律师,曾经多次受理过轰动一时的大案,并获胜诉,在法律界声望颇高,曾作为法律顾问随法国政府代表团访华,为中法有关事务的合作出过力,对华很友好,他曾经这样写道:“我不仅对中国文明和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而且对中国人民深怀敬意:中国人民在尊重自己几千年传统的同时,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开创着21世纪。”

齐博在法国文化学术界也甚为活跃,并有业绩建树。他是法国塞利纳研究学会的会长,塞利纳是法国20世纪文学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影响很大,他的长篇小说名著《茫茫黑夜漫游》在我国已有两个译本,颇受读者欢迎。齐博是塞利纳研究的权威,他的三卷本《塞利纳传》至今仍是塞利纳学的奠基之作。前几年,他又开始小说创作,其处女作便是发表于《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上的《去他的戒律》。这次在巴黎引起官司的剧本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后搬上台的。

这是一部语调复合,风格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基本上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板块组成。前一个板块是主观宣泄的散文篇章,相当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以卢梭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内心独白,是旁若无人的喃喃自语,是严酷无情的自我审视与深思凝练的自我鉴定,表现出宣泄者“我”那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特点:独立不羁,天空行高的个性,从《吉尔·布拉斯》到《茫茫黑夜漫游》中流浪汉主人公的厚颜、自嘲,甚至自虐,尼采式的冷峻无情的超意识以及现代人物欲横流中大鳄般的凶猛与狡黠……你不能说这里写的就是作者

……

不论齐博先生当初是怎么考虑的,他采用这样一个标题,必然会引起曾饱受殖民主义之苦的中国人的痛楚,使人有刺眼之感,因此,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在《世界文学》上发表时,我因受托撰文作评,不得不建议译者与编辑部将标题改译为《去他妈的戒律》,既突出原著那种反清规戒律的逆反精神,又隐含作者采取此标题的初衷原意,至于用了粗词,则是为了和原著中那种骂骂咧咧的语调一致。《世界文学》编辑部采用了这一建议,只不过为了求雅,删去了我建议中的一个“妈”字,如此将原作的标题一加改译,译本在《世界文学》上公开发表也就平静无事了。

而在巴黎,作品的原标题原封不动见于街头巷尾,自然就会刺激华人的感情,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扬眉吐气,民族主义大为高扬的背景下,不愉快的碰撞与冲突,也就势在难免了。

所幸事情最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从巴黎传来的消息说,双方经庭外协商:齐博仍保留了那个他自有其特别心得的标题,但在后面要加上括弧做出必要的说明,华人社团则从法院撤诉。似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人们在庆幸危机得到化解之余,肯定会发现有一个问题尚待冷静深思: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否会引发带有一定悲剧性的问题,以及当问题出现时该如何明智对待,如何妥善处理。

(人民日报,1999)

目录

作者致中国读者

译者推介

代序:一部“准小说”式的“反精神自传”

告读者

代跋:文化差异引发《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风波

序言

代序:一部“准小说”式的“反精神自传” 柳鸣九

弗朗索瓦·齐博先生,我有幸与他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

我1988年访问巴黎时,在塞利纳故居的一次聚会上。这位闻名全法国的大律师,作为法国塞利纳研究学会会长、《塞利纳传》的作者兼塞利纳遗嘱的执行人,当然格外引人注意,我在《塞利纳的“城堡”与“圆桌骑士”》一文中,曾记述了对他的印象,在我的心目中,他恐怕要算是塞利纳的“圆桌骑士”中最重要的一位了。在那次聚会后,承他赠送了三大卷的《塞利纳传》,我大长了有关塞利纳的知识,后来,我约请老友沈志明为“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编选一本《塞利纳精选集》,又承齐博先生慨然答应帮助解决有关选题的版权,我们多少也要算是老朋友了。

不久前,齐博先生又把他所写的第一本“小说”《去他的戒律》送给我,此书已由志明君译成中文,他们两位都希望我对这部作品做点评论。我早已领略过齐博先生丰厚的学识与洗练的文笔,新作一定开卷有益,何况还是老朋友的作品。这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

齐博先生与译者都把这部作品称之为“小说”,他们的这一归类当然值得尊重。然而,应该考虑到,任何作家在对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归类的时候,无不都要受到文学类型截然划定性的限制,而对于接受美学的观念与方式已经相当普遍化的时代里的读者与评论者来说,正如在对作品意蕴与含义的理解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性,甚至随意性一样,在对作品形式的划定上,当然也享有相对较大的自由。何况20世纪,在边缘学科纷纷出现的时候,文学中的边缘形式、边缘类别也已不鲜见了,仅以法国当代经典作家杜拉斯一人而言,她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可以说是自传性的小说,《情人》则是小说式的自传,她的《长别离》是典型的电影小说,而她的《广岛之恋》则是内心歌吟式的电影……鉴于以上情况,当我一口气读完齐博先生的新作之后,我首先想说的是,齐博先生的这部作品,似乎是小说,似乎又不完全是小说。

从作品最表层的部分文本来看,它第一个大字就是“我”,这“我”大概要算是文学中最具有多种外衣,最叫人迷惑、捉摸不定的东西了:在卢梭的《忏悔录》里,是写作者原原本本的自我;在贡斯当的《阿道尔夫》、拉迪盖的《魔鬼附身》、巴赞的《毒蛇在握》里,是“叙述上帝”一定程度的真实投影,是自我或多或少的显现;在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萨特的《艾罗斯特拉特》、莫狄亚诺的《魔圈》与《暗店街》中,则是叙述上帝所制作出来的“皮影…‘木偶”“蜡人”……在第一类自传作品与第三类自叙式小说中,事情都比较简单,而第二类自传性的小说里,事情却不那么单纯了,在这里,真真伪伪、实实虚虚的程度是很不容易说清楚的,即使做了一番艰苦的历史探秘。至于要把真与伪、虚与实的比例鉴定出来,那更是“难如上青天”了。那么,齐博先生的这部作品是属于哪一类呢?

……

对于这些“闯入者”来说,也许有人是为了要在第二领域里再显示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又一声誉”,也许有人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以写作自娱,就像陈建功笔下的中国老头以城墙根下唱京剧,或遛鸟、养花一样(《找乐》),但对于我们面前的这位大律师和他的这部作品来说,情况似乎并不如此。

“这玩意儿出自我的肺腑”,这是“非吐不快的胡说八道”,是一本“出气小说”,大律师齐博先生说得好,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胡说八道”,是否“小说”,先可不管,“非吐不快”与“出气”看来是千真万确的。律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好莱坞一部关于律师题材的影片中,有这么几句话:“在没有定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清白的”,“为打赢官司,律师无所不为……是非曲直,他都无所谓,把法庭变成竞技场”。话虽然讲得不好听,但却道出这是现代社会正常的法律程序赋予律师合法的权利与义务。背负着这种权利与义务进入“竞技场”,无疑是要像斗士一样盔甲护身、面罩遮脸的。数十年如一日,一个灵智敏感、内心丰富的人,定会视此为对自我的束缚与重压,终于有一天,在一股冲劲之下,他跳出自己盔甲的坚壳,像塞利纳的作品中的“我”那样痛快地嬉笑怒骂,自嘲自虐,并召唤回少年时期那份清新的感情,讲述起自己深深怀念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产生的心理根由。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且把它称为“准小说”式的“反精神自传”。这很可能有臆测妄说之嫌,但谁让我们是生活在接受美学观普及的时代呢?

1998年10月14日

内容推荐

这玩意儿出自我的肺腑,好似分娩,痛苦不堪这是一部诗选般的作品,既包罗万象又空空如也,无始无终。这是敞开的一扇窗户,一扇大门,开向街道,开向指手画脚的世人和足之蹈之的动物,开向不是我的我和不像我的我。这是非吐不快的胡说八道,也是急需立此存照的空穴来风。甭想来此寻找切身经历的回忆、真实可靠的信念和真切实在的情感。这是一盆杂烩,一块又脏又湿的地盘,是闲苦和纷乱的自白,是一种崩溃,一种懈怠。谁部不必勉强阅读此书,即使开始了也不必读完,更不必喜。弗朗索瓦·齐博著,沈志明译的《去他的戒律(精)》不是为此而写的。只不过是一些词语,混账的词语,无的放矢;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些碎片,可扔进水里付诸东流,让时光抹得一干二净。

编辑推荐

弗朗索瓦·齐博著,沈志明译的《去他的戒律(精)》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