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志(上下)(精)/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晋)陈寿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卷一 魏书一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或、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①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②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白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③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④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日:“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日:“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①《献帝春秋》日:天子初至洛阳,幸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使张杨缮治宫室,名殿日扬安殿,八月,帝乃迁居。 ②《献帝纪》日:又领司隶校尉。 ③张瑶《汉纪》日:初,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日:“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将自轵关东出。立又谓宗正刘艾日:“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立后数言于帝日:“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闻之,使人语立日:“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④《魏书》日: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①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日:“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②袁术欲称帝于淮南,使人告吕布。布收其使,上其书。术怒,攻布,为布所破。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③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①《魏书》日: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日: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②《世语》日: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 ③《魏书》日:临清水,祠亡将士,欺欷流涕,众皆感恸。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①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或书日:“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荀或问公:“前以策贼必破,何也?”公日:“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悖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乃还固守,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苟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稀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P11-13

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睿

卷四 魏书四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魏书五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催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缺)

 康子渊

卷九 魏书九

卷十 魏书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附录

上三国志注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晋书陈寿传

宋书裴松之传

序言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或称“前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参见《晋书》本传);后世的治史者(特别是宋朝以还者),也屡屡赞颂陈寿撰事不作曲笔,直可与司马迁、班固辈为匹俦。事实上,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作为较完整地记叙中国古代一个极有异采的历史时期的唯一存留至今的史著,在诸多的古史书中,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出现了裴松之(南朝宋人)所编撰的《三国志》注六十五卷(据《隋书·经籍志》),其分量竟多过陈寿本书数倍,这是古代史界的一件大事,引起后人不少辩讼。唐宋时的学人大多对裴注缺乏理解,普遍认为它“繁芜”,甚至有人武断地认为裴注所录,都是陈寿本书的“弃余”。其实,裴松之在其《进书表》中明白宣称其注是“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同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由于古人习惯于在注释中专注训诂,对裴氏这种把注释重心放在史实的增补考订的做法,自然难以认同,而其中固执者欲厚诬为“弃余”,则徒显自身的浅陋而已。

后来学人逐渐重视裴注,有人统计裴注所引魏晋著作多达二百十种,这些著作渐见散佚,到唐宋就十不存一了,其可贵显而易见;又有研究者以《后汉书》与《三国志》相同的列传作比对,前者的篇幅比后者更为多广,而其超出部分,均与裴注相同,可见裴氏见识恰与时贤相合。应该说,裴注在史料上对陈寿本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必须指出,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在新朝廷下秉笔编撰货真价实的当代史,确实有其难处:不敢放手直书新王朝的历史真实(论者不满多集中于对曹爽的加诬和对丁冲事迹的回避等),又不甘心仿效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那样媚事司马氏,落笔时窘困可以想象;当时三国初定,许多史料都未能浮现,所以只能默受内容不充实,甚至无表无志的巨大缺憾。然而,这些都是时势格制的结果,可以体谅。

裴松之在《进书表》中还曾自信地声言:“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可以进一步看到,裴氏为陈寿本书作注,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训诂助读、增补考订,而是试图从中融入自己对书中所反映的诸多历史事件的看法。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评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光彩熠然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完整充实的辉煌史著。事实上,陈书与裴注正是以合刊的形式,相互纠缠,跨越千年,流传至今的。

清代和近代学者对宋元以来《三国志》的各种版本,进行了不懈的校勘考订工作,成果卓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对通行的《三国志》刻本一百衲本、武英殿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本进行全面性的整理,刊行为一种新型的点校本。

我们这次整理刊行的《三国志》新本,则着眼于现代人阅读方式,一面不拘以往版本畛别,广泛纳用先行者对《三国志》所作的校勘考辨上的成果;一面在体例版式上,尽量适应现代阅读习惯,在标点、段落、用字上力求向通行、简便、实用靠拢,简体横式排印,以飨当今读者。衷心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广大使用者的认可。

整理者

2002年5月

内容推荐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编辑推荐

陈寿撰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或称“前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参见《晋书》本传);后世的治史者(特别是宋朝以还者),也屡屡赞颂陈寿撰事不作曲笔,直可与司马迁、班固辈为匹俦。事实上,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作为较完整地记叙中国古代一个极有异采的历史时期的唯一存留至今的史著,在诸多的古史书中,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0:02